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林海雪原电影好看吗

2022-03-11 18:48 作者:在影视的边缘行走 围观: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那个真是17年时期最棒的类型片之一。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作为一部拍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电影,《林海雪原》的影响很大,可算是比较经典的革命传奇武侠电影。

小说《林海雪原》,也是小时候爱不释手的小说之一,曲波就这本书写得好看,特别好看!

1960年版电影《林海雪原》对原著的改编是详略得当的——根据小说中“智取威虎山”一节改编,讲述了解放军剿灭盘踞在东北的由国民党残部组成的土匪武装的故事。

有强大的原著加持,演员只要不拖后腿,就是一部绝佳的好戏。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的故事很强大,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各种人物矛盾剧情冲突非常鲜明。

就其艺术性而言,电影对突出、塑造少剑波与杨子荣这两个人物,可以说达到了完美的地步。尤其是对杨子荣的塑造,他临危不惧、沉着镇定与智勇双全的完美形象,都堪称经典。

杨子荣每次喊“203”都特深情——对于他们来说,事业占满了生活,事业就是一切!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以前看这部电影,只知杨子荣而不知少剑波——后来再看,觉得少剑波好帅啊!这位年轻的团参谋长,精悍俏爽,健美英俊,很有智慧,极具魅力。

扮演少剑波的张勇手只有26岁,十分贴近原著人物的年龄,可他看起来却一点不像年轻人——因为,作为决策者的深思强干,儒雅和蔼,他全部具备了。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当小分队找到了已做匪巢的河神庙,要捉拿隐藏起来的匪徒一撮毛。参谋长第二次亮相,就是跟定河道人交锋。

他先从穿着上,识破庙中女子的身份,再轻描淡写地化解其他解放军跟定河道人的冲突,用几分钟的戏,就把参谋长机智善断的基本形象建立起来了,真正演出了青年指挥官的分量。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在这部电影里,正面形象永远是高大上,反面角色——敌匪残余势力的形象,则显得龌龊许多,战斗时我军百战百胜,毫发未损,敌军则不堪一击,连说话都是理屈词短——唯有这个老道例外。

定河道人面对解放军,巧舌如簧,深沉镇定,令人叫绝。这才叫解放前的场景和人物,看看现在的,更像是穿着现代版做旧衣服的话剧——所以林海雪原才成为经典,成为土匪片的先驱。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影片的重点还是智取威虎山——无论翻拍过多少遍,威虎山这段永远都是最精彩的情节——就情节来说,要比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丰富有趣许多,成功塑造了杨子荣智勇双全的形象。

演杨子荣的是《野火春风斗古城》里演关敬陶的王润身。他饰演的杨子荣形象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杨子荣一出场,画面的中轴线就被占据了——就凭杨子荣和关敬陶两个角色,王润身就是一个好演员!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当然,本身就不以叙事见长的京剧,以无比精彩的旋律与唱腔塑造了一个更令人难忘的男主角,“打虎上山”时唱着“穿林海、跨雪原”的样板戏里的童祥苓——这位童祥苓太正气了,不过当年也只可能找满脸正气的人来演杨子荣。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而摆脱了样板戏的奶油小生,这版的杨子荣更像个混黑白两道的人物,关键还那么松弛自然——论杨子荣扮相最好的还是王润身,有股子江湖味,王洛勇、李光洁、张涵予的问题都在于演不出这种江湖气!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上山后,杨子荣对众匪讲述自己如何取得联络图的那场戏,演得很有京剧范儿,又像在表演评书。

但是大家仍然都喜欢改编《林海雪原》中的智取威虎山。第一,和《英雄虎胆》《潜伏》一样,我们都喜欢卧底情节,相信很多人都记得土匪黑话这段。第二,智取的章节占全书三分之一的内容。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最精彩的部分都在土匪窝——威虎山上的戏太有西游记味儿了,山洞里的土匪们,从大到小,都像《西游记》妖洞里的大小妖怪那么可爱!

在这个快乐的土匪窝里,众土匪的化妆和形体都很诡异,明显就是那个时代通过极端丑化敌人而“凸显”英雄形象的典型手法——杨子荣在阴森幽闭的威虎山仿佛与黑暗在搏斗。没有配乐烘托气氛,单靠演员表演支撑起来的剧情,显得异常饱满。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1960年版的座山雕其实很有气势,言行表情是过于夸张了点儿,跟样板戏中的反派几乎没什么差别。但这是因为拍摄角度的问题——坏人打光都是从下往上,所以看起来有点吓人。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定河道人的第二场戏仍然精彩,对傻大个这样的浑人,也有办法顺利应付、支使,堪称高智商匪徒,不落俗套。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从傻大个处得知“一撮毛”被擒,老道已经准备立刻逃走,但他不放心外边的情况,所以给傻大个儿一把银元,让他赶紧回山,实际是推他出去蹚路——这个情节,也比原著合理。

在第一时间洞察了他意图的少剑波参谋长也就更显得睿智。但电影版的问题是,解放军在抓住傻大个后,没有理由从河神庙全部撤回,而不留下足够的人手继续监视老道,以至于放任他逃出,威胁剿匪工作。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虽说后面小分队与他争相前往威虎山的情节可以令观众感到紧张,但从逻辑上说,老道的顺利逃脱不合理。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老道一跑,小分队立即行动,开往威虎山。

片中解放军滑雪的镜头拍得很赞——披风猎猎飞舞,惊艳,真有型。我那时觉得书中的人物都身怀绝技,很是佩服。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电影以旁白交代杨子荣安排百鸡宴的做法——杨子荣的心理活动全部以“内心独白”的方式直观地陈述给观众,我觉得挺好,没什么不符合艺术规律的地方。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紧接着,就到了杨子荣和告密者栾平对峙的重头戏,太让人称道了!

这是典型的心理战反败为胜的案例。杨子荣智斗小炉匠这段,精彩绝伦,前者用智商全面碾压了后者。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对栾平惊恐的心理刻画甚至达到了这种地步——穿着解放军军装和土匪服装的杨子荣,在他眼前交替出现!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墙头草式的栾平也不是吃素的,很有小聪明,脑筋转得也很快——但他不是杨子荣的对手,杨子荣对栾平的言语压制在电影版中表现得非常成功。

这段斗口才的戏份没有背景音乐,完全靠台词和演员拱托出紧张的氛围,真得很厉害——看来还是得多练练口才,有张好口才,太重要了。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杨子荣最后把“有他没我,有我没他”的难题甩给座山雕,让座山雕在自己和栾平之间选一个。之后,他便坐在一边故作悠闲地抽起烟杆,这样子真是大胆极了,用先声夺人,反客为主,制造出舆论优势。

这种生活化的基调,是硬邦邦的样板戏一辈子也追不上的。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杨子荣的智勇,座山雕的老奸巨猾,在进献先遣图和智斗栾平两场戏中全部体现出来——两场戏都是杨子荣主导而且掌控局势,但是权力的核心却是在座山雕。杨子荣几个来回大布迷魂阵,座山雕暗中观察,稍有不慎就会命丧于此,惊险只在谈笑间。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电影前边交代了威虎山险要的地势与严密的布防,或许还有其特殊的防御设施。但在影片最后全歼座山雕一众时,丝毫没有体现出这一点。也许是有意这么安排。

最后一战结束得很快,几乎儿戏了——前面的准备工作做得那么充分,最后,几分钟就搞定了。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座山雕危机关头拉起老九要钻地洞,这是多么的信任和关爱!可老九一脚踩翻座山雕:“不许动…”

座山雕太悲催了…………

最有武侠气质的17年时期最棒的电影作品,无疑是《林海雪原》

演员的表演风格都是带有舞台剧特质的,但是很扎实。在我看来,演员甚至不能用演技好来形容,我觉得他们都是在真情流露,六十年代的电影,可能部分演员真的经历过当时的事件,那种真情也就更加动人。

这部电影出色地展现了艺术性,引人入胜的影片,把我们带回了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一个单纯的时代,一个热情洋溢的时代。

要说那时候主旋律电影和现在的神剧有何区别,我想,主要是那时候的人们还单纯的信仰着些什么吧……

总之,这是我看过最酷的电影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