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鹿铃这部电影好看吗

2022-03-11 18:06 作者:深海里的星 围观:

文|深海里的星

(已加入维权骑士原创保护,侵权必究)

鹿在传统文化里,是非常有灵气的动物,象征了吉瑞,也是在很多童话作品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比如西方平安夜圣诞老人的坐骑,或是宫崎骏在《幽灵公主》里刻画出的守护森林的鹿神,都将鹿的形象更立体呈现了出来。

而在我们的系列水墨动画作品中,也曾刻画出活灵活现的鹿的形象。

1982年上映的动画短片《鹿铃》,根据“白鹿洞书院”流传的美丽传说改编,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和爷爷上山采药时,意外救下了一只被大鹰伤害的小鹿,并在彼此相处中培养了浓厚的情感,接着视线颠倒,小女孩意外受伤,小鹿却展现出了它别有的灵气,反过来照顾小女孩的故事。

充斥着童话色彩的浪漫,却也将整个故事的内核拉到了更高的层面,在小鹿与父母重聚之时,女孩放手让它回归自然的成全,是在彼此依依惜别中,通过一份奇幻方式的呈现,将美好的本质抒发了出来。

整个短片无论是从故事的完整性还是趣味性来看,或是丰富的色彩魅力,都是在当时一个全新的突破,尤其是个性鲜明的人物动物的形象,都曾是很多人童年记忆里印象深刻的一环。

《鹿铃》传统水墨与童话故事的完美结合,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色彩魅力:在水色欲滴、墨色朦胧的画卷中,打破传统水墨画色彩局限,以鲜明的形象,立体的空间感塑造别树一帜的风格

在这一系列四部作品中,可以说《鹿铃》是色彩运用最丰富的一部作品,鲜明而大胆的色彩魅力,是这部短片我最喜欢的一部分。

它很明显区分开了传统水墨黑白为主的风格,虽不缺乏留白部分的处理,但因为丰富的支线剧情,也让它在更多的时候给人视觉上就是色彩斑斓的体验。

该片用理彩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以简洁的对白和旁白加以补充,既充分展示了动画片活泼夸张的优势,又在和庇护统一的色彩搭配中显现了艺术的优美。

人物在服装方面明显的时代特征,或是丰富的面部表情,都让故事的趣味性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更难得的是,在整个大环境的呈现中,也让它的立体空间感更加突显了出来。

《小蝌蚪找妈妈》局限在小池塘,《牧笛》虽有了层峦叠嶂的山水景观,但整体元素其实依然是单一的,而到了《鹿铃》,除了山川的呈现,还多了更贴近现实的市井生活,比如卖肉的贩子,或是街头逗猴的艺人,非常形象,也是非常丰富的赶集现场。

从某一方面来讲《鹿铃》的出现也给了整个水墨动画新的希望,当时《牧笛》受文革影响较大,也让水墨动画的创作一度停滞不前,而当水墨风以一个全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也才让我们看到了这部无论是故事元素还是环境元素都更加饱和的作品。

而在这一环节,很关键的就在于主创团队鲜明的个人风格,从导演唐澄,到编剧桑弧以及美术指导陈十发曾在连环画方面独特的造诣,和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才最终让这部作品有了较前两部完全不一样的灵魂。

《鹿铃》传统水墨与童话故事的完美结合,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艺术风格:主创团队将自身个人魅力奉献在一部作品中,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全新的灵魂。

导演唐澄

唐澄作为第一部动画片女导演,她对待艺术一直严肃苛刻,并且能将一份抒情的情感刻画的细腻而恰到好处。

她尤其擅长这种以童话故事为主,并且色彩丰富的艺术风格。

在她指导的动画片《萝卜回来了》里,就已经凸显出了一部分个人特色, 她将作品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之既具有技术性,也具有先进性,并且因为故事的趣味性颇受孩子们的喜欢。

作为副导演她也曾指导了曾轰动一时的动画长片《大闹天宫》,这部饱含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反映了一份压迫与被压迫之间尖锐的矛盾战争,却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将故事刻画的跌宕起伏,也将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可以说作为中国动画史上的里程碑,它影响了几代人,也同样成为很多人童年无法抹去的记忆。

而在《鹿铃》当中,那份独特的写意风格以及人与鹿之间的感情,也刚好是将她所擅长的那一面刻画到了极致。

《鹿铃》传统水墨与童话故事的完美结合,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编剧桑弧

桑弧既是导演,也是编剧,他的艺术风格,就是十分明显的揭示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和民风民俗,也是很地道的中国味道。

比如由他导演的剧情电影《祝福》,改编自鲁迅先生的小说,这部作品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也很残忍将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剖开在我们面前,故事反讽的,是时代桎梏下对劳动妇女的压迫与伤害,也是揭示了封建愚昧背后吃人的本质。

作为导演,能呈现出一份艺术功底感染力,即用演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作为编剧,就是剧本的工作者,也是以文字来塑造形象,同时拥有两个身份的桑弧,有了对故事走向更敏锐的洞察力,所以作为《鹿铃》的编剧,他能对故事当中的整体思想有一个很明确的方向。

那份所谓童话的本质,其实也就是为了反讽现实,表面来看,《鹿铃》确实展现出了一份理想化的真善美,它是喜剧性的,也是以美好去突出那份人性的乐观,但事实上整个故事也依然在这份奇幻外衣的包裹下,暗示美好是追求,却并非轻而易举的现实。

《鹿铃》传统水墨与童话故事的完美结合,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美术指导陈十发

陈十发是中国海派书画画匠,尤其擅长人物和花鸟,他在连环画、年画、插画、插图等方面均有一定造诣。

他的整体风格,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也是通过不断学习来让画面的呈现和前人不一样,使之能完全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正如在与新加坡访华美术考察团成员的谈话他曾表达的那样:

画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意境,具有比现实更高和更有想象力的东西,而不是画具体的场面和建筑物绘。

善于创造是他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原则, 而生活恰恰给予了艺术千变万化的灵感,所以在《鹿铃》里,小女孩的灵动,小鹿的活泼,清新脱俗,也是以水墨动画来看,任何一个形象的好看程度单拿出来,都相当震撼了。

主创团队的优异让作品的呈现有了更大的底气,而整个故事以“鹿铃”为连接,凸显了一份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画卷,展现出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同样也抒发了那份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以及体现出“性本善”的祝福,是一个隐喻丰富并且完整的童话故事。

《鹿铃》传统水墨与童话故事的完美结合,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艺术手法:以“鹿铃”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和画眼,刻画了大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童话。

在故事情节整体的编排上,鹿铃起到了一个铺垫和过度的作用,铃铛第一次出现,是在小女孩将小鹿救回家之后,却因为它不吃不喝而拿来逗趣,也是与结尾连起来很明显的一个呼应。

尔后小鹿再次遇见老鹰,心中涌起的恐惧让它慌乱的逃跑,而小女孩在追赶的过程中意外跌倒,这时是因为铃铛掉落,小鹿听见了声音,也才停下了脚步。

接着小女孩养伤,小鹿自己去市集,这是短片的颠倒视角开始出现,由小女孩对小鹿的照顾变成了小鹿对女孩的照顾,非常灵性的一个环节,也是展现了一份知恩图报的美德,而这时小女孩将自己的铃铛送给小鹿,暗示的其实也是一份善意的传承。

铃铛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结尾小鹿找到父母,即将与小女孩分别之际,他们之间的情感已经让小女孩舍不得小鹿就此离开,但让它回到属于它的地方,也才是对它最好的出路。

于是小女孩将铃铛再次赠送给小鹿,一方面希望他们之间的情意不会切断,另一方面也是另一份美好的祝愿。

《鹿铃》传统水墨与童话故事的完美结合,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铃铛作为一个线索一直出现在短片的各个环节,而我们对于艺术手法的具体赏析,其实也就是看各种元素与内容是否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

艺术手法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辩证关系,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所以,当围绕着鹿铃而展开的故事慢慢走向终点,我们回过头再来看整部短片的其他元素时,会发现始终覆盖其中的,就是那份相互牵连的关系。

鹿铃牵连着小女孩和小鹿的联系,既代表了他们之间相处相识的“证据”,也代表了他们对于彼此的关心,而当最后一幕,小鹿带着铃铛消失在森林的尽头,随着而去的还有铃铛清脆的声音,这份望尽群山的延续和意无穷的结尾,没有任何拖沓,却是非常具有设计感的一笔。

短片故事的完整性是严密的,整体的情节无论是在刻画老鹰抓小鹿时的惊险,还是药农采药的艰辛,其动作的流畅性也都让人难以想象,在当时技术的局限性下如何才攻破了这样的难关。

当然,这也因此给了我们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来体味曾属于金字塔顶端作品无穷的魅力。

《鹿铃》传统水墨与童话故事的完美结合,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中国动画的发展史:跨时代的巅峰到没落,原来不仅仅是商业化的侵蚀

谈论完对短片价值方向的解读,最后这一块儿我想换一个角度来解读这份经典没落背后的落差感所带来的连锁反应。

对于水墨动画短片这一系列的赏析,一直围绕不开的是那份商业化的侵蚀下,让原本的辉煌变成了过去式,但最近大量回顾曾经的动画片之后,发现属于中国动画的发展史,水墨动画只是其中一部分。

水墨风的制作艰难,让这一个系列的作品加起来,也还没有一部主流电影的长度,一方面是其成本高昂,另一方面也代表了这份含蓄内敛的故事呈现,确实很难成为主流。

当一个时代发展的“断层”让水墨动画成为了牺牲品,作为艺术层面来说,我们无比惋惜这样一种呈现方式的没落,但并非现在的技术无法还原出曾经的巅峰,只是如今的我们,早已无法拿着几十年前的东西来应对当下的市场,因为那份辉煌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时代印记。

我们谈中国动画的发展史,绕不开这份逐渐消逝的“无能为力”,而当我们回过头再去看《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这样的动画长片,或是《天书奇谭》这样含义丰富且拥有鲜明娱乐性的作品时,会发现对曾经的中国动画来说,它是已经有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或者说已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无论是技术环节的独特性还是人物形象和故事层面显著的中国特色,都已经能让它成为独立的一派,但因为种种原因的影响,当我们放弃自己的模式,反而开始大量模仿不断涌入的西方风格时,这样的优势也就慢慢的消耗殆尽了。

《鹿铃》传统水墨与童话故事的完美结合,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如今我们的整个动画产业,在与资本挂钩的当下,有了很明显的“四不像”倾向,这种妄图复制别人的优秀,却放弃自己的辉煌,或是属于某一个时期“崇洋媚外”思想的侵蚀,让我们彻底迷失,等到回过头来想要重新弥补的时候,却发现早已没有了回头路。

当《大圣归来》掀起一场狂热的“国漫崛起”的口号时,接憧而至的,却是有了更多人对它所获成就的质疑,我们太久没有看到一部像样的作品,本质上讲其实也是因为国内大环境下的对手太弱。

接着《大鱼海棠》评论的两级分化也是让我们看见了很现实的众生相,整部电影所包含的中国元素,或是原创的部分,其实是相当丰富的,却也同样因为这份来自传统文化含蓄内敛的表述,而让更多观众无法理解到故事背后的深意,也只能将一切局限在形式主义下的三角纠葛。

很遗憾,文化的桎梏不仅让时代的发展戴上了枷锁,更是让越来越多人的文学涵养越来越浮于表面,当我们不再愿意去思考的时候,又何来去继承这份文化瑰宝呢?

而在最近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作品,一个《白蛇缘起》,另一个就是创造了票房奇迹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这两部作品,都是以我们所熟知的典故出发,却也是结合时代背景,对故事整体基调进行二次创作的典范,但对于整体画风来说,恍惚中依然有一种“迪士尼风格”,却总缺少了一点属于中国特色的味道。

而对于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来说,发展自身显著的个人特色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像日漫的飞速发展,也是塑造了宫崎骏宏观叙事的呈现,新海诚青春唯美的细腻等不同的风格。

或是对于迪士尼来说,像《花木兰》这样完全中国风的故事,却也能让本土化观众接受,除了对文化改编的尊重以外,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样是因为虽然对于“公主”这一概念他们有不同的定位,但从整体来看却是一系列严密而完整的风格体系。

我一直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远不及那些羡慕我们的人”,五千年文化底蕴,原本可以成为一个丰碑,却也正是在这种“忽视”中不断让其他人反超,实在讽刺至极。

《鹿铃》传统水墨与童话故事的完美结合,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另一方面,从客观上来讲,对于文化发展的过度保守,也从来不是一件好事,真正的大国风范,依然是在审视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去创新和突破,妄图用欺瞒大众的方式掩盖黑暗,也永远难以得到真正的进步。

可大环境下始终有太多分不清是非的人,就像曾被夭折的《黑猫警长》《虹猫蓝兔七侠传》甚至只是“躺枪”的《喜羊羊与灰太狼》,都让我们见识了一份包容心缺失背后的愚昧,或是那份以资本的成就来定义作品本身的荣誉时,也只是在“捧杀”中,同样让原本的一点曙光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动画一直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定义,水墨动画只是其中一少部分,所谓给孩子们看的低龄化作品,同样只是极少数的一部分。

但只有当它全面发展时也才可以看透一个时代的文化底蕴,艺术的兼容性注定文化内核的呈现不应该成为人为能干预的部分,如今我们的大环境,被所谓条条框框限制,除了让作品变成了自娱自乐的小家子气,也从来干预不了任何。

每个人该时刻清醒,无论创作环境有多艰难,也希望还能有更多人坚持本心,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初衷。

感谢阅读。

图片来自动画短片《鹿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