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虎口脱险电影好看吗

2022-03-05 20:16 作者:在影视的边缘行走 围观:

一般谈到喜剧很少人会与战争联想到一起,因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所有不快乐的印象,然而今天看的这部放映于1966年的战争电影《虎口脱险》,是个彻头彻尾的喜剧,这片子最大的可取之处是没有体现战争的残酷,在诙谐中,战争的恐怖和可怕被淡化,积极,乐观和善良,如阳光铺天盖地,成为一部喜剧界至今难以超越的传奇。

这部影片能让你百看不厌,还让人们从此记住了法国——这个国家不仅浪漫而且幽默!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喜剧,各种各样的笑料层出不穷,影片镜头数量达到1400个,而当时一部普通法国喜剧片的镜头数量仅700个左右,再加上节奏明快的剪辑,从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影片的娱乐性——在中国的译制片历史上,这部也绝对有一席之地。 甚至在世界电影史上,这部也是可以入选前几百的佳作。

它讲述了二战期间,一架英国飞机被德军击落,机上的一队皇家飞行员被迫降落在当时被德国占领的法国地界,他们兵分几路,结识了指挥家拉莫和油漆匠布卫——在法国人民的不断帮助下,成功从德军占领区虎口脱险。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主演路易·德·菲耐斯,是公认的法国殿堂级喜剧大师(在剧中扮演乐队指挥斯坦尼斯拉斯),《虎口脱险》是他最有名的一部。

他在剧中扮演的这个很萌且脾气很坏,很容易就会暴跳如雷的乐队指挥小老头——表情动作夸张,加上古怪的长相,他用自己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个经典人物!总之只要他出现,我就想笑!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菲耐斯指挥乐队训练的这场戏,据说是在真正巴黎歌剧院拍摄。排练的曲子是著名法国音乐人柏辽兹的《拉科齐进行曲》,气势磅礴,和斯坦尼斯拉斯夸张的气场十分匹配。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值得注意的是,菲耐斯指挥乐队排练的镜头,前后出现了5分钟之久。据资深交响乐团人员说,他指挥乐队的手法甚至神情,一招一式,都与真正的专业指挥家没有丝毫区别!似乎他不是演员,而真的是一位指挥家。

这不奇怪,因为菲耐斯本人当演员之前做过十年之久的钢琴师,对乐理知识驾轻就熟,干起本行来当然如鱼得水,完全不露破绽。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菲耐斯扮演的乐队指挥全身都是戏,这个矮个子老头有着极为丰富的面部表情,仿佛每个细胞都在舞动。

他讲话语速特别快——法语的语速就特别快,而且口型很碎。连我国一流的配音大师尚华,似乎都无法驾驭他的表情,揣摩他表演时候的语气与思想,故此,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当年上海译制片厂的翻译质量和配音质量不是一般的高,给菲耐斯配音的尚华,有一副与众不同的嗓子,尽管和菲耐斯一样,都已经五六十岁了,但声音仍然洪亮而结实,毫无苍老、衰弱之感。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将一种诙谐与幽默的情绪,通过语言,不露痕迹地体现在角色中,而在《虎口脱险》中的指挥先生,正是一个充满着童真般幽默的老人。于是我们听到了这样一种声音:带有拖腔与尾音,舒缓甚至有点懒洋洋的语气,这种声音和菲耐斯的表演简直是绝配,妙趣天然,辨析度非常高。

指挥先生所有的台词我都记得很清楚,其中包括他对手下两个人生气说的那句:“不!先生!你又说话了先生!别走神了,你这个人真爱嚼舌头!”

——只要看了这些台词,我就会立刻陷入回忆,并且当时的画面也能够立刻在脑海里浮现——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突如其来闯入歌剧院的德军少校打断了指挥的排练,这个人捉拿英国飞行员屡屡失败,经过几次三番的较量,最终还是让飞行员们逃出生天。

但在当时,听完少校宣布搜查令之后,尚华用特有的丰富的语调变换,赌气的声音,吐字干净,条理清楚地表达了指挥先生内心的不满:

——听见了?好,那么就结束了吧。受枪杆子的威胁,今天的排练只排了十二分钟,就这样,晚上的演出够瞧的。去……去这棍子!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我实在太喜欢这个每次用手势来表达自己情绪的很萌的小老头了——这个人设很棒!他矮胖的身材和具有爆发力的搞笑表演风格,我认为没有任何刻意的修饰和安排,所有的笑点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很有魅力。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片中金曲《鸳鸯茶》,更是在初始就奠定影片的轻松基调,至今余音绕梁。

“鸳鸯茶,鸳鸯tea,我爱你,你爱我。”熟悉这部译制片的观众,看到这句都会不自禁地唱出来,然后眼前浮现出那个雾气蒙蒙的土耳其浴室,里面一对小老头一边哼着曲一边晃来晃去,喜剧效果十足。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麦金托什躲在柜子里被德国军官发现,后来德国军官又假扮麦金托什藏进去,逮住了指挥先生。这几秒钟的镜头不仅是个笑料,更是导演刻画角色入骨的神来之笔。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我永远都会记得这些不朽的声音:

“麦金托什先生,我给你带来好消息了!”——(指挥先生在柜子外边)

“我也给你带来好消息了”——(少校在柜子里边)

“嘿嘿嘿嘿......啊——啊——”(指挥先生由得意的笑转为惊呼,然后一跤跌倒)

“啊,我犯病了……”——(指挥先生愁眉苦脸地捂住心口)

“不,你没病,他在哪儿?”——(少校手指竖琴)

“哦,这个是竖琴。”——(指挥先生装傻)

“那英国人?!”——(少校怒了)

“哦,这儿有英国人?——(指挥先生左右环顾,继续装傻)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粉刷匠、指挥先生与英军皇家飞行员两条线互相缠绕又有分离,整体上绵密而有型。喜剧包袱设置巧妙、精道——从没见过这么和谐,有趣的英法关系。虽说有一些穿帮镜头,但丝毫不影响观感。

许多喜剧电影都沿着《虎口脱险》的路子,却只有廉价的泄愤和低级的趣味,结果只有它的影子,很难超越它的高度。

现在的电影人只想着怎么娱乐和搞笑,这部电影演的其实也是娱乐和搞笑,但他们是一本正经,郑重其事地在演——就模仿这部的效果而言,如果没有精神高度,就是依葫芦画瓢,难得其韵味。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什么是精神高度呢?

比如在歌剧院的下水道划着船离开的时候,指挥先生扔掉了他的发套和指挥棒——这意味着,他扔掉的是他原本高贵的身份地位,从此他将作为平民百姓,投入到战争时期的反抗大军之中!这是个很经典的场景,在那个年代背景下,电影的意义尤为重大!

须知,指挥先生是在德国人统治下的巴黎工作,都属于普通人的苟且偷生,或者说忙于生计,但是走上这段逃亡路,意味着只要德国人还在,他基本就告别职业生涯了,工作没了。这就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引人思考,反映战争残酷的一面。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当一行四人赶到同朱莉亚和彼得约定好的里昂火车站时,火车已经开走了,而德军紧随其后进入车站,对每个人进行盘查,好在众人急中生智,混在送邮包的队伍中躲过了德军的追查。

四个人抬着麻袋假装邮递员的镜头简直太有意思了——没有露出任何人的脸,只是四个抬着麻袋的侧影,就能够令观众明白这是主角们在行动。

就这样,躲过检查的他们,开着一辆邮车,明目张胆地前往约定好的小城——莫索特。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还未赶到小城,邮车就坏在路上,这个半路分钱的场景告诉我们,从歌剧院逃出来后,电影的叙事重心逐渐转向两个法国人——受气包油漆匠,老小孩指挥家。

导演真正想刻画的:不是出现最早,人数最多的英国飞行员;不是占领者德国人;也不是大美女朱丽娅或者修女嬷嬷,而是这两个法国人。其余所有人的戏份,都是为了衬托他们俩。毕竟,这是一部法国电影。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在那个没有任何特效可言的年代,电影唯一吸引观众的方法就是剧情和演技。菲奈斯的喜剧表演富有激情,与布尔维尔的随和缓慢恰好互补,这在《虎口脱险》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这两人身份的对比(上流社会和工人阶层的对比),包括一高一矮,这两个角色的设置真太经典了,几乎让所有德国人和英国人都成了鸡肋。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如果你想体会法式幽默与英式幽默、美式幽默的根本性不同,看这部喜剧电影也许再合适不过——法国人大多数喜剧都无法登大雅之堂,但是《虎口脱险》是例外,它从侧面展示了法国人的电影品位——清淡和冷静。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去环球旅馆展现出的剧情,更是体现出这部片子的精髓:只能用战争喜剧的眼光来审视这部电影,而不能用纯军事化的角度来看待它。

你看,指挥先生和油漆匠在黑魆魆的屋子里正纳闷,突然大放光明,一屋子德国人蓦然现身,但请放心,不过是虚惊一场,这群德国军人正在欢天喜地给将军过生日,一点也不可怕。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德国人居然在将军的生日宴上一起玩骑凳子转圈,如此喜庆,能把人笑死。简直不要太萌。

这就清楚无比地告诉观众,它是一部喜剧片,而不是法国“抗战片”。它讽刺的是战争,而不单纯是“德国鬼子”。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指挥先生和油漆匠睡一床的设置很有意思——屏幕上是外国人的面孔,却感觉特别亲切,他们交流的方式、语气、节奏都是观众熟悉的感觉。

这就要归功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前辈们,对这部电影进行了本土化改良,加上出色的译制,味道就出来了——整部电影毫无闷场,令观众始终为剧情所吸引。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电影表现的虽然是战争,但依然是喜剧:没有死亡的人们,没有痛苦的场景,整个电影充满了希望和憧憬,还有那种革命的乐观精神。

你听油漆匠说道:战争也没有那么不好!真振聋发聩!是的,一度想回到巴黎过平凡生活的他,在战争中找到了爱情,友情,还有生活的力量。这就是喜剧的艺术,法国人的幽默感与浪漫主义——逃亡中不忘爱一个人,多么富有感染力!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指挥先生那种幽默游走于语言、动作间,不经意来个温馨的“餐后甜点”——说真的,每逢看到此处都让人觉得自己也饿了。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那个没了脑袋的将军蛋糕,指挥先生掰下它一截胳膊,蘸着奶油,吃给德国军官看,一边嘴里嘟囔:好吃,这将军能吃,这将军好吃……真太忍俊不禁了——我现在不过写写它,也忍不住嘴角上翘。

剧情逻辑在他们看来不重要,关键能开怀一笑,这有点像卓别林电影,但比它要来得含蓄很多,随性很多。

——所有描写战争的电影,无论是什么类型,都有一个明显的标签,那就是反战。这部电影也不例外,虽然搞笑这两个字贯穿了全片,但是反战两个字也显而易见!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阴差阳错与敌方共枕,指挥先生还浑然不觉,为了阻止德国军官恼人的呼噜声,指挥先生半夜学耗子叫,然后又吹口哨,真的很温情——法国人有种可爱的没心没肺精神,所以能这样调侃那段战败投降的屈辱历史,拍出这样的片子,和中国的战争片完全不同的套路。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当指挥先生骑在了油漆匠的脖子上,一部喜剧片所能达到极致就是这样了吧,所有跟它相关的记忆都是快乐的,你不仅记得那些好笑的情节和对白本身,还记得当时的你们是怎么笑的。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当盖世太保队长眉飞色舞地对他们俩说:“一枪毙了你,一枪毙了你”。

这两个同样胆小懦弱,但为了原则和理想,也同样可以变得异常勇敢的人虽然被吓得体若筛糠,钢盔抖个不停,却依然机智地虚以委蛇,不泄露任何秘密:“让我们想想……那好像是1941年……”

——它们成了笑神经的一个接口,一个快乐的开关。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虎口脱险》故事存在很大的bug,在部分剧情上禁不起观众的推敲,毕竟在守卫森严的德军占领区能够不伤毫发地逃出生天,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其实就是一部活脱脱的抗德神剧。

但只要想想,本片并未想表达战争的残酷——它只是想用戏剧的形式抚慰人的心灵,讽刺战争的无意义。这样,我们也就原谅了它的刻意。

电影《虎口脱险》告诉你,战争不是好玩的,但可以用喜剧抹平创伤

用滑翔机胜利大逃亡的画面做结尾吧——

“不~对~啦……风把我们吹回去了……你看啊……该死的风!”

整部《虎口脱险》,看得很酣畅,特别是结尾之处的笑容,很难让人忘怀。很难说电影到了哪里算是高潮,因为从头到尾一直有喜剧效果。按我们国人的理解,故事一定要有高潮然后结尾,那就只能说是大家登上滑翔机那一段,既是高潮又是结尾。

故事当然要大团圆。剧中并没有血腥残酷的场面,但人人最后都能感到,战争不是好玩儿的。

这是1966年的法国经典, 可惜当年的中国——我们学不会法国人那种独特的幽默,用喜剧来抹平二战中人们的创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