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我本是大山深处表情包,我本身高山

2023-12-17 00:16 作者:岑岑 围观:

终于有机会去电影院看了《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在前一段时间意外的引发了一大波舆论争议,程度复杂到很难简单概括大家争议的都是什么。我坚持认为电影的事情要用电影本身来说话,既然争议导致最后一两天的点映全撤档了,那就等正式上映后看了再写。

看完电影后,再对照此前的那些争论,我最大的感觉是在这些网络吵架上投入精力往往是在浪费生命。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当然,可能到现在这时候剧不剧透已经无所谓了)

几大争议

比如之前批评声浪最大的一点,说编剧在每当剧情推进不下去就让张桂梅“回忆亡夫”,这是把张桂梅办女子高中初衷和动力扭曲为“亡夫赐予我力量”,是对女性的矮化。

比如一对恋人年轻教师,女孩本是放弃更优越的教职追随男孩来到华坪女子高中,后来因为受不了学校的简陋环境和张桂梅的管理方式而离开,之后的情节还给留下来的前男友寄结婚请柬,“凭什么这种嫌贫爱富的角色都是女性,坚守理想的就是男性”;再比如原本新闻报道里,女学生因为父亲酗酒成性,家庭氛围糟糕而影响学习、被同学嘲笑,电影中改成了女学生的母亲酗酒成性。

对这一类的情节处理,很多批评者起了个名字叫“男锅女背”。

我只能说,矮化女性、“男锅女背”等说法和电影本身的关系都不大。

先说对于亡夫的闪回片段。

电影中一共安排了六次闪回片段(如果没记错),分别是亡夫帮张桂梅在手上贴膏药,张桂梅靠在亡夫背上吃黄桃罐头,雨夜的窗前对话,亡夫为张桂梅揉肩膀,两人跳舞,亡夫为张桂梅做饭。影片接近结尾时张桂梅在病重中看见亡夫招手不能算,那是一种因思念产生的幻觉,不属于回忆。

在这六次闪回中,贴膏药和揉肩膀都属于人物在当下的动作触发回忆闸门,另外四次虽然都发生在剧情中张桂梅处境艰难的时刻,但从我个人的观影感受来理解,与其说这是在回忆,倒不如说是主人公实时的内心愿望投射。每个人在遇到坎坷的时候,不都会希望身边最近亲的人来安慰么?这些闪回中涉及的情节,比如做饭、跳舞等,确实留在主角的记忆中,但它们出现的时候,相比“想起了什么”,同样可以理解为主角“希望发生什么”。它是属于回忆的,又是属于角色脑海中的再次“创造”。

用闪回笔墨展示张桂梅对亡夫的深情,以此完善人物弧光,这种处理方法绝对算不上高明,但也没到不及格的地步。在结构上,有限的亡夫片段也是后文张桂梅对曾经的学生、现在的女高教师承认“抓住救命稻草”的铺垫。而在每一次闪回过后,张桂梅没有突然间能量满满,而是挣扎着爬起来,拖着病躯继续跋涉。在困苦中幻想安慰,这是张桂梅为华坪女高近乎偏执的“神性”之下的凡人反应,但剧情里张桂梅没有陷在往日深情中日渐消沉,而是自行起身继续修行,那些说亡夫成了张桂梅精神动力的解读,站不住脚。至于“把张桂梅坚持办女高拍成了继承亡夫遗志”这种批评,我更看不出是从影片的哪个细节中得出的。

至于“男锅女背”,这涉及到不同生活经历产生出的不同认知。一个刚毕业的女孩为了男朋友来到一个从生源到硬件都“十分感人”的学校教书,中途受不了跑路,结婚还给前男友寄请帖,这种“恋爱脑”在一些人看来十分冒犯,但或许在另一些人那里,可能会想起自己认识的某个人。如果编剧把性别对调一下,男教师跑路女教师坚守,同样可能会有很多人认为“脱离实际”——养尊处优的女教师(至少片中她的包包不便宜)放着重点中学不去,爱情也不要了,非得留在华坪女高,这不成了一个“小张桂梅”?

我们现在的舆论环境很多时候过于敏感,片中这位女教师在同事聚餐的时候随口称张桂梅是“老巫婆”,放在剧情的语境中本是自然而然的、带有人物情绪的戏谑,影片点映时受邀观看的华坪女中的老师也要赶紧站出来澄清现实中没人这样称呼过张老师。因为不澄清的话,可能又是一重舆论风波。

至于酗酒父亲改成酗酒母亲,确实和很多人对偏远山村的认知不符,网上的一条高赞评论是“农村喝农药的女性都比酗酒的多”。尽管这个情节一笔带过,但是其最大的问题并非与生活经验的出处,这一点后文会讲。

当然,任何一部电影都不是不能批评,如果说本片编剧在社交媒体上的回击(后来自己删帖了)有失风度,那么像“六公主”在微博上变身美少女战士,动辄要以正义之名给批评者扣上“境外势力”的帽子,同样不妥当。但只要是进影院完整看过电影,就会发现主创以及关联方为什么会那么生气——越是吵的凶的争议,越是失焦的。

质量基本达标

就电影本身来说,《我本是高山》可以算合格,甚至不乏亮点。片中关于张桂梅的主要戏份大多采用手持摄影,让镜头在晃动中营造一种类似纪录片的氛围感,同时在矛盾冲突激烈的时刻频繁给出大特写,镜头随着矛盾中心的转移来回移动,这种白描式的视听语言很好的展现出一种临场感,让观众很容易代入张桂梅在片中所处的各种困难与窘境。

影片对于“山”这个意象反复使用,在不同的场景中让“山”承载不同的意义。张桂梅在对学生的言说中反复提到“山”,不读书回到大山是什么样,读书考出大山又是什么样,这是女高的学生们需要挣脱的命运枷锁;张桂梅为了让山月、山英姐妹俩重回学校亲自上门家访,她要在同事的帮助下,手脚并用的狼狈攀爬,“山”在此时从背景具象成了那一块块让张桂梅不知道“怎么下去”的大岩石;在教室里的白板上,小红旗在各个等级的分数线上不断往上挪,那些红色的线条成了女生们翻“山”过程的见证;老师带领学生们爬上山顶看日出,给她们讲不同方向山峰的背后有怎样的大学、怎样的世界,环绕的群“山”从待征服变成了为女孩儿们镇守希望的大门;山英的家人闹到学校要让山英回去嫁人,面对张桂梅的强势阻拦,山英的奶奶沉默地拉起山英的手往回走,那佝偻矮小的身躯变成“山”的化身,而张桂梅再次把山英拉回来,帮助女孩们给了“山”的禁锢最后一击;结尾张桂梅和同事在对面山头上喊话山英,告诉她高考成绩,山英手提一盏孤灯,让背后幽深的“山”仿佛成了告慰姐姐在天之灵的哭墙。这些意象与主题“我本是高山”联系起来,构成了张桂梅“愚公移山”的底色。

影片的节奏整体上算是流畅(结尾煽情部分略有拖沓),戏剧冲突的张弛感不会让一般观众分神。在影片的前三分之一,导演和编剧成功的让张桂梅不断被现实击倒又爬起,这种让“英雄”在泥泞中挣扎、一个跟头接着一个跟头的思路与执行都非常成功。同时让我留下印象的还有对声音的使用,片中至少有两次(或是三次)用背景音乐的突然停止,让人物从某种情绪中跳出来,这种类型片里的小技巧让节奏的转换足够丝滑。

海清的表演值得赞美。她不仅有意放慢了语速,更为了表现张桂梅浑身的病痛,始终在走路姿态、胳膊的抬起与落下、转身转头、手脚并用爬山等动作上保持统一的疼痛反应,给人的感觉不是装疼,而是真的疼;不是片中某一个时段疼,而是从头疼到尾。如果你也有过尝试表演的经历,哪怕是拍过有些许剧情的抖音,一定能体会这有多难。即便是业务过硬的优秀演员,也一定是从体验生活到拍摄期间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做到。从《隐入尘烟》到《我不是高山》,海清已经充分展示并证明了自己。

除了张桂梅之外,影片还在学生角色中成功塑造了山月、山英姐妹俩,甚至有影评人认为二人的戏份要更为完整、动人。尤其是妹妹山英,从一开始只是姐姐的“帮扶对象”,也是频频打退堂鼓的人,姐姐做出牺牲回家嫁人、张桂梅上山“买断”妹妹,是山英的第一次重要成长。姐姐一年后因家暴惨死,主创并没有让山英走“奋发图强”路线,而是无法接受世界的残酷,离开学校打工。多说一句,此时对张桂梅的处理也是出色的,她并没有立即去寻找山英,而是短暂的放弃一下(擦掉门框上给山英量身高的线),又不甘心的跑去大城市把辍学打工的山英领回来。这个过程也是给山英的第二次重大自我成长留白,我们都知道接下来的剧情山英肯定会回来的,但用什么样的方式回来,关系到山英对带着姐姐的梦想上路的重视程度。而到影片结尾,山英的父亲和哥哥带着村里来学校闹事,要让山英回家嫁人,面对张桂梅“你自己说,要不要高考”的恳切,山英多年来积累的自卑一度又占上风,直到身后同学们的加油声汇聚成海,山英终于完成第三次自我成长,抬起头,眼睛里充满坚定。相比分数超过一本线1分,这三段式的成长才是女孩真正敢于掌控自己命运的蜕变。

而在包装层面,连片尾曲的选择也是花了心思的。剧情中女孩子们喜欢周杰伦,喜欢听《双截棍》,片尾曲请了说唱歌手万妮达来演绎,而说唱在歌词上密集输出的特点又显示出突出主题的优势。还需要说一句,万妮达一开口的副歌部分唱功相当惊艳,再次进化了。看来rapper们的成就也并非宝石老舅口中的“演演音乐节”。

缺陷

用这么大的篇幅夸了这么多,那这部《我本是高山》就没有问题吗?

有,而且不小。

问题集中在“割裂感”上。

前文我提到,影片前三分之一表现不错,剧情合理,节奏张弛有度。三分之一之后,当情节来到酗酒母亲的时候,割裂感来了。

在这之前,张桂梅这个“英雄”始终处在一个艰难的状态,从开学典礼的窘境,到刚进县城的学生们沉迷花花世界(女生们去网吧也被吐糟不真实,但其实去网吧只是女生们“开了眼界”的形态之一,逛夜市、买饰品、吃小吃等都很有生活),再到任课教师流失、校园硬件条件频频“报警”,张桂梅可以说在现实的各种磨难中打滚,一层泥巴还没甩掉就又糊上一层。

但从拯救酗酒母亲这个情节开始,片中的张桂梅开始“圣母化”了,仿佛开了挂一般,可以感化一切自己想感化的人。这正是前文中说的比酗酒母亲还是酗酒父亲更大的问题。

同时情节很快又来到了坚持理想留下来的男教师收到前女友结婚请帖、女学生们对男教师黑板表白的情节,即便谁都在学生时代留下过纯真又中二的事迹,但这种青春校园的题材类型插进来,犹如主线剧情表皮上的一根刺,不仅和张桂梅与华坪女中的命运毫无关联,而且是对纪录片质感的极大破坏。再加上让很多人不适的亡夫闪回——我前文也说过,这样的处理绝不高明——这些不同方向的感情线相比于张桂梅人物本身的厚重来说,过于“轻”,以至于让影片后三分之一张桂梅的种种伟大之举都有点失去了分量。

不过从我的观察,和我同场的其他观众几乎没有人从最后三分之一的剧情中掉出来,这可能是因为最后三分之一的部分叙事重点开始向女生们的高考冲刺转移,青春成长主题和接近于热血体育类型(冲刺高考的情节犹如一场以弱胜强的体育比赛)的杂糅让影片重新“好看”起来。但这恰恰又带来了另一重割裂:从一开始的纪录片式白描,到中间生硬插入青春校园套路,最后是热血高燃,一部影片数次转换类型,带来了风格上的割裂感。

编剧与导演在创作上的犹豫与摇摆,抛开“迎合市场”等无法证实的动机揣测,在更深的层面反应出的是,我们究竟如何理解张桂梅这个人?其实围绕影片的种种争议,核心也是这个问题——很多被贴上“女权”标签的批评者,并不是对张桂梅本人有意见,而恰恰是觉得影片没有诠释出张桂梅的伟大。

至于这种伟大应该如何表现,编剧和导演的选择是加入一些常见的感情线,杂糅一些不同的类型风格,目的都是为了给张桂梅的伟大“找个缘由”。这是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在“告别革命”成为主流思潮下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注入“人性论”的崇高,会显得比较可信一些。但显然,随着大众认知的更加多元化,曾经比较安全的创作方式,如今也遇到了挑战。对很多人来说,他们要的当然不是回到黑白抗战老电影式的话语体系,对《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式的主旋律表达同样不感冒,但是张桂梅这样的标杆性人物,尤其是牵涉到女性主义话题的人物(几年前张桂梅曾因为“我不许我的学生当家庭主妇”引发过争议),有一个简单又复杂的诉求:能否将张桂梅的伟大,表现的不要那么“庸俗”?

观影反应也割裂

现实中的张桂梅是被媒体大规模宣传了几年的人物,关心不关心,大部分人对她的事迹都有所耳闻,心中也有基本判断。在媒体上见过越多张桂梅的报道,对她的认知也就越定型。而在媒体上获取信息增量高的公众,与对电影要求较高的观众,两者在群体上有相当的重合。《我本是高山》在创作上的双重割裂感问题,就会让这部分观众认为张桂梅这个人物形象“没有立住”。

但如果是“纯路过”的电影观众,可能会给出完全不同的反应。我所观影的场次,恰好赶上一所大学的党支部组织集体观影活动,让本不是黄金时段的影厅多了近四排观众。放映过程中,我的耳边时不时伴随着往往是巨大情感冲击带来的鼻息声与轻微叹气声,以及多次哽咽抽泣的声音。放映后我与这群大学生短暂的交流也印证了我观影期间的判断,他们普遍都认为电影打动了自己,有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也想起我自己的老师了。张老师真伟大。”

当然,一场放映遇到的观众不能说明问题,但在某种程度上,大多本着将党支部活动当成一次福利的心态的大学生,他们的反应可能更接近一个普通观众的真实反应。这或许同样与张桂梅事迹的广为传播的特殊性有关:放在别的电影中大概率违和、出戏的桥段,因为张桂梅事迹在脑海中的自动补足,让《我本是高山》的一般观众得以不那么苛刻。

这算是观影层面的又一种割裂了——影片在创作上有明显的缺陷(虽然不至于不及格),但普通观众依然买账。

市场的反应可以印证这一点。尽管不少专业影评人也就电影本身多有批评,但《我本是高山》的票房表现并不能算差。从数据看,《我本是高山》虽然与近期大热影片《涉过愤怒的海》相差不止三个身位,但上映6天取得6077万票房算是成绩尚可,比同一天上映的谍战大片《刀尖》要多出近2000万。截至目前,《我本是高山》的拍片比例在多数影院位居第二,说明经营者的预期也偏正向。

至于影片前期受到的矮化女性、男锅女背等诸多批评,与我同场的这群大学生(一多半是女生)礼貌的表示,“可能就是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