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摇滚莫扎特哔哩哔哩,摇滚莫扎特剧情简介

2023-12-16 17:34 作者:岑岑 围观:

走进法国音乐剧《摇滚莫扎特》的现场,你会误以为进入了一场流行音乐会的现场。

粉丝的尖叫声从第一个角色出场开始,跌宕起伏,一直持续到莫扎特和萨列里的出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小高潮。

谢幕时粉丝们冲向舞台。

“摇滚莫扎特”于2009年在法国问世。它的首映引起了轰动,在日本、韩国、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巡演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古典美与未来感相结合的视听体验让观众疯狂。

2018年1月2日,《摇滚莫扎特》来到上海文化广场,拉开了24场驻场演出的大幕。

这部音乐剧从17岁开始,35岁英年早逝,再现了莫扎特脱离神童光环时所面临的机遇、诱惑、嫉妒和困难。剧中的莫扎特身着红黑蕾丝套装,搭配抢眼的朋克妆容,汉服下隐藏着一种摩登的灵魂,宛如一个“摇滚明星”。

“节目一公布(2017年6月),粉丝就炸了。开发票第一天就卖了五六千份,平时每天都卖四五百份。我们也很惊讶,这些观众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观众,而是有着独特审美和要求的音乐爱好者。”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说。

“很多观众在网上看了这部剧,都被迷住了。我们也是应很多粉丝的要求引进了这部剧。”费袁弘用一种难以置信的语气说,他以前从未见过如此疯狂的观众。“几个粉丝连续买了24张票,在剧场附近租了一个月的房间,到处刷了10多场。一些人从日本、韩国、俄罗斯和乌克兰飞来。”

“这部剧有一种天然的吸附力,能吸引一批对这部剧的审美特别有感触的观众。这种审美在其他国家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反响,但在中国反响很大,可能在审美规范上有共通之处。”

费·袁弘试图分析这种“美学密码”。“法国的音乐剧更写意,更追求人物的表达,少一些戏剧性。中国人民可以感同身受。就像中国的传统戏曲追求美多于真实一样,法国人在现实世界里构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就像一个人造的天堂,让人觉得高高在上。”

另外,法国音乐剧强调歌曲本身的煽动性,习惯先从歌曲中征服观众。“这和法国音乐剧的营销方式有关。法国早期的音乐剧是从电台和电视台开始的,大部分音乐剧都是在体育馆里演出,这就决定了他们会把音乐和歌曲放在戏剧前面,音乐剧的魅力和感染力也来源于此。”费袁弘说。

摇滚莫扎特的剧照

其实不只是费,还有《摇滚莫扎特》里的一堆明星——米开朗基罗·勒孔特(莫扎特)、弗洛朗·莫特(萨列里)、洛朗特·班(莫扎特的父亲)也对乐迷的热情感到惊讶。

“中国球迷离我们那么远,但他们对我们非常熟悉。从根本上说,我们的灵魂是相似的。我们互相吸引,互相联系。感觉和中国粉丝很熟,想回来看看。”弗洛朗·莫特说。

在中国,《法伊扎》已经演变成一部拥有粉丝的音乐剧。那么,它对中国粉丝有什么吸引力呢?

27岁的余淼来自上海,他是购买了24张Faza门票的铁杆粉丝之一。这24张票花了15000元,其中4张票是一排一座。在接受该报采访时,她说,“我是为Flo(弗洛朗·莫特)而来的”。

“法扎”连续开了三次票,余淼连续三次在文化广场排队。为了抢到1月21日晚的最后一场比赛,她甚至站了34个小时。

“按照音乐剧演出的惯例,首场演出和最后一场都会有福利,最后一场会有更多的回归歌曲,演员和观众的互动也会更多。就像去年的德扎,粉丝在节目最后为演员唱了两首歌,一首中文版的《遇见你就爱上你》,一首德文版的《如何逃离自己的影子》,大家都哭了。最后一夜,粉丝会‘搞事’,观众会舍不得演员,演员也会舍不得观众。”

自从七年前看到《法扎》的官方照片(官方相机版),余淼就迷上了《法扎》,开启了音乐剧的大门。

“法伊扎一出来就轰动了,因为法国音乐剧很少见,大家都习惯了英国剧。这部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音乐和舞蹈都很好。特别是每首歌都不错。”

摇滚莫扎特的剧照

综上,《法扎》是中国最早的法语音乐剧,也是很多人的入门音乐剧。“一是因为人气高,二是音乐好,音乐剧最重要的是唱功好。大家都不自觉地一头扎进去,很早就积累了线下粉丝。”

《法扎》虽然是第一次来中国,但几位主演都是中国的老朋友。优优,我记得早在2015年“法扎”韩国巡演的时候就有很多粉丝去国外偶像化了。小米、弗洛朗·莫特和洛朗特·班在俄乌举办了演唱会,粉丝们会坚定不移地追随他们。

“几位主演也是中国观众比较熟悉的,因为每年都有粉丝去看,希望他们来中国巡演,表达对他们的喜爱。”然后,他们真的来了。

2016年,小米和洛朗特·班在沪举办演唱会;2017年8月,弗洛朗·莫特在京开演唱会;2017年9月,小米和洛朗特·班参加了文化广场举办的“法国音乐明星音乐会”...粉丝的热浪几乎掀翻了屋顶,也融化了这些浪漫的音乐明星。

中国球迷的热情也是弗洛朗·莫特回到法伊扎的原因之一。

作为法扎的老牌明星,他已经很久没有出演这部剧了。弗洛朗·莫特显然对当歌手比对音乐剧更感兴趣。

也是中国粉丝们以近乎完美的阵容相聚上海参观最激动人心的地方。

“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玩‘法扎’了。这部剧演了很久了,主要演员都老了。即使在巴黎,他们也很难在一起。就算我们重聚了,还是会有人去改变的。比如下次就很难邀请弗洛朗·莫特了。”

优优分析,很多粉丝是带着“情怀”来看剧的。“很多人在网上刷了很多遍,对剧本的每一个细节都很熟悉,歌也能唱。大家带着粉丝滤镜来到现场,看到‘现场’的演员都很开心。”

1月2日晚,《法扎》在文化广场首演。从第一个演员出场开始,粉丝们的尖叫就从未停止过。

呦呦,客观来说,首演并不完美,一是现场声音没有很好的磨合,二是明星们状态不佳,小米感冒失声,弗洛朗·莫特著名的性感“黑嗓子”也没有发挥出来...但是风扇滤镜太厚,没有在意这些细节。

他们津津乐道于莫扎特和萨列里的“相爱相杀”。只要她们在场,现场就成了“腐女”的战场。

萨列里作为剧中的宫廷作曲家,对莫扎特的才华既钦佩又羡慕。第一次听莫扎特的歌剧,萨列里在幻觉中唱的是《甜蜜的痛苦》。莫扎特音乐中的音符化身赤裸的人体,在萨列里身边性感地起舞。他被这些音符折磨的够呛,台词露骨,激情四射,你很难不跑题。

摇滚莫扎特的剧照

“粉丝最喜欢舔自己的CP。一部剧要红就要有噱头,CP最容易吸粉。”优优说:“两位演员在现实生活中是好朋友。弗洛朗·莫特已经很多年没有和萨列里比赛了。粉丝来中国和小米打比赛是他们的梦想。”

粉丝们也热衷于分享《法扎》中近乎玄学的轶事。比如莫扎特死于12月5日,小米的生日恰好是同一天。莫扎特的生命止于35岁,小米却在35岁接棒莫扎特,音乐事业攀上新高峰。这就像是命运。

“他是最初的莫扎特。他演绎了莫扎特浪漫、才华横溢、愤世嫉俗的一面,是我们理想中的莫扎特。”呦呦说。

在看了24场“法扎”比赛后,余淼承认自己会很累,但为了每次出场的“不可复制性”,她愿意忍受疲劳。

“法国人天生自由,每场比赛都会有点不一样。比如首演的时候,有一场莫扎特叫萨列里安东尼奥。安东尼奥是一个亲密的人,他会称之为。小米绝对是在给自己加戏,为粉丝服务。”

优优笑着说,剧场里的每一次见面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这对于看官来说,绝对不是好玩的。谢幕时,《法扎》的演员们冲向讲台,边弹边唱给观众听。粉丝们普遍涌向讲台,双手一起挥舞,清亮的声音尖叫。这在其他表演场景中是绝对看不到的。此时此刻,演员和观众都很开心,很享受。

除了“法扎”,余淼其实也是“德扎”的忠实粉丝。

2017年初,文化广场迎来了德国版莫扎特,2018年初,文化广场引进了法国版莫扎特。

两部音乐剧同样讲述了莫扎特的艺术人生,让他成为“摇滚明星”式的人物,但风格却大相径庭。前者冷峻沉重,后者更加绚丽多彩。

“两部剧的共同点是音乐都很好听,只是叙事点不同。在《德扎》中,莫扎特的主要对手是

科罗拉多大主教,官方搭配是莫扎特和主教,但在法扎,莫扎特的主要对手是萨列里,官方搭配也变成了莫扎特和萨列里。"

“‘德扎’我喜欢剧情,‘法扎’我更喜欢演员。”优优觉得《德扎》比剧本好,每一句歌词都是为剧本服务的,更有哲理。但《法扎》的剧本并不严谨,反而更幽默、浪漫、意识流。“有的人喜欢德扎,觉得它吵,有的人喜欢,觉得它独一无二。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谢幕时粉丝冲向舞台

“法国剧圈粉丝年龄相当低,没有德国剧圈高。德剧更深刻,更悲凉。比如‘德扎’最后唱‘你无法超越自己的影子’,谢幕后给观众一刀,太痛苦太苦涩。法国戏剧和德国戏剧更多的是为艺术服务。百老汇很商业化,为了红而红,为了大多数观众理解……”

自从她20岁迷上了法扎,文化广场就成了余淼每周必去的地标。她几乎看过剧院的每一部大戏,对中国的音乐剧发展现状也有自己的看法。

“2017年就像是中国音乐剧的‘元年’。无论是引进的外语剧,还是本土化的中文剧,都处于井喷状态。我觉得之所以会出现以上海为主,辐射北上广的音乐剧元年市场,和文化广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就像他们引进德法剧一样,打开了市场,为我们打开了其他外语剧的新天地。”呦呦感激地说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