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王立群老师的学历,王立群讲课视频

2023-12-15 15:56 作者:岑岑 围观:

02 先生之风

在河南大学读书时的各位老师,正如群星璀璨,镶嵌在我们记忆的深空之中,多少年来一直熠熠闪光。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这个系列的文章中追忆了各位先生的神采风范,我心有戚戚焉并完全赞同,因为大家说出了许多我想说的话。为了避免重复表达,我就不再一一列出老师的名单,而以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情来感谢所有老师。

老师们以他们不同的教学风格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记得当年我们曾把老师们戏分为“激情派”和“沉静派”两大流派,“激情派”激情飞扬、气势恢宏,振聋发聩,以宋景昌、王宽行、周启祥、何甦、李博、王立群等等老师为代表,文学课老师居多。“沉静派”看似波澜不惊但暗流涌动,逻辑清晰、论证严密,以程仪、王浩然、管金鳞、魏清源等等老师为代表,语言课老师居多。想来这都跟课程内容有关,试想面对“噫吁嚱,危乎高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狂放谁还能沉静下来?

但不管是哪位老师,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是一样的。每次作业发回来,我们都能看到老师们认真写下的批语,如果作业里有一点点闪光之处,老师就会加一句“欢迎面谈”,邀请学生前去面授机宜,以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我们当中很多同学都是因为这样的话才鼓起勇气去找老师单独请教的——因为在大学里不像在中学那样天天跟老师接触,刚入校不久的我们跟老师还有一定的距离感——这样的收获自然很多。而年轻的老师们更是勤奋,他们会在晚上直接找到宿舍,当面指导我们学习。入学不久,李晓华老师就连续几天晚上提着录音机到宿舍给每位同学录音,他教我们现代汉语语音课,录音是为了掌握同学们的语言面貌,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教学。我来自豫北,方言中平翘舌音不分,我知道自己读得一塌糊涂,但录完音后李老师却鼓励我说:读得不错,音色很好,努力啊!这句简单的话让我找到了自信,对学普通话有了信心。李老师可能没有想到,他的这句话给我后来的工作带来了多么大的影响。若干年后,我来到北京工作,专门去拜访了已经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学院院长的李晓华老师,铁塔情缘又在北京接续。李老师依然那么俊朗儒雅,但学术成就更高,桃李更是遍布天下。

每门课的老师都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新世界,比如周启祥老师的现代诗歌,何甦老师的电影文学、刘思谦老师的当代文学、杜王香老师的文艺心理学、管金鳞老师的写作课等等,让我们每天都有惊喜。就拿古代文学来说,第一节古代文学课由白本松老师授课,白老师自我介绍“鄙人姓白,小字本松,温县人也”,幽默感一下子拉近了我们跟老师的距离。接着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一幅自拟的长联,告诉我们古代文学史到底是怎样的星光灿烂、繁花似锦,让我们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门课,虽然来自豫北的我那时还不能完全听明白温县话,但白老师已经把我们带入了悠远奇妙的世界。要知道,当年中学课本里文言文有限,新华书店里也很少有古文观止、古诗词之类的书籍,来到中文系就像阿里巴巴打开了藏宝洞,珠玉遍地让人目不暇接。白老师讲神话传说和《诗经》,不久之后李博老师讲楚辞,李博老师非常有激情,每每讲课都慷慨激昂,观点尖锐深刻,很能引起同学们共鸣。后来是王立群老师讲《史记》,这是他研究生毕业留校后首次给本科生授课,我们八一级有幸成为王老师的第一批亲学生。王老师讲课如玉树临风,挥洒自如,神采飞扬,分析点评形象生动、深刻独到,极大地激发大家对《史记》的学习兴趣。

除了日常课程,我们还十分喜欢听讲座,中文系的讲座经常在十号楼123、124大教室举行,因为不受专业限制,只要喜欢都能来听,所以常常爆满,去晚了连教室门都进不去。系里的老先生们几乎都给我们开过讲座,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领略了大师风范。其中,王宽行、宋景昌两位先生的讲座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王先生不仅把讲台作舞台,他还能把整个教室变成舞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教室变成了沉浸式小剧场,他讲《木兰辞》演示上马、下马、射箭等动作,手眼身法步,步步精彩,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最短时间就让你理解古代文化的奥妙。宋先生声如洪钟、声情并茂,讲课极富感染力,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作者作品而喜怒哀乐、心潮起伏。

偶然听八零级学长说起,因为年龄原因,宋景昌先生给他们年级授课结束后就不再给本科生讲课了,以后主要以讲座形式跟本科生见面。我赶紧找来八零级的课程表,开始追宋先生的课。每逢宋先生上课,我就跑到八零级的教室跟学长们一起学习,反正都在十号楼,串教室很是方便。宋先生讲课语言犀利、举重若轻,一首长诗他可以纵横捭阖、鞭辟入里,一首小词他能够寻幽探微、千回百转。妙语连珠,让你会心一笑,广征博引,让你视野大开,赏析点评又往往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让人猛然醒悟、豁然开朗。宋先生的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文学盛宴、都是一次美的享受,他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就这样,我听宋先生的课有将近一个学期,宋先生每次开讲座我当然也是每场必到。收获良多,这让我感到很幸福。

除了这种跨年级听课外,还经常有同学跨系听课,这跟考试完全无关,那时也没有学分制,全是兴趣驱动。比如我们上古汉语课时,就有一位体育系的董同学经常来听课,他是学武术的,他说学习古汉语是为了能够读懂读透武术典籍。因为课后经常交流,他和我们都成了朋友。毕业后多年未见,后来从网上看到,董如军同学早已成为业界知名的武术家、教授。

我们宿舍也有人跨系去听课,他就是“奥桑”王泽远。奥桑告诉我们“奥桑”是日语“王先生”的意思。奥桑有段时间痴迷学日语,就去外语系听课,经不住他的鼓动,我也跟着奥桑去听过几次。当时外语系日语课是小班授课,每次只有十来名同学一起围着大桌上课,并且女生居多,外来者便十分显眼,这对旁听者的心理定力是个严峻考验,但老师并不介意而是一视同仁。因为没有基础跟不上节奏,几次过后我就放弃了,奥桑却坚持学了许久。后来我们起哄,说他是为了跟外语系女生套近乎才去学日语的,他从不承认,并且至今尚未就范。奥桑跟外语系女生有没有发生过美丽故事我们不得而知,已经是资深媒体人的奥桑现在的日语水平如何我们也不得而知,但那种有兴趣就可以深入学习、有爱好就可以随时听课的校园氛围,的确让我们感到舒心和自由,给了我们无限的成长空间。

入校两年下来,我们不但感受到了各位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更得到了许多独立思考的鼓励。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要求我们在学术上不要迷信标准答案,不要迷信权威,要勇于质疑,要敢于在事实清楚、论据充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我们培育“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基本素养。知识的积累运用固然重要,但这种思辨思维、质疑精神、思考能力的培养才是最根本的,这让我们这些入校时的懵懂少年和无畏青年在心智上逐步成熟成长起来。思想启蒙、人文素养的滋养,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浸润,在那时就把河大严谨内敛的学风慢慢植入到了我们的内心,并逐渐外化为“铁塔牌”的标签。

要说毕业后我跟哪一位老师的交集最多,那一定非王立群老师莫属!王老师在2006年登上央视《百家讲坛》,成为闻名遐迩的主讲人,作为亲学生的我们非常骄傲和自豪。不久后,已在央视工作多年的我也调到《百家讲坛》栏目工作,这让我跟王老师有了更多见面和学习的机会。跟大家在电视上看王老师的节目不同,我是在节目录制现场听王老师讲课的,这让我一下子就回到了多年前的课堂之上。

王立群老师在央视《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选拔主讲人的标准近乎苛刻,主要考察指标是学术根基、表达能力和人格魅力,候选人必须在这几个方面特别优异才能突出重围进入选拔流程,为此我们栏目组每年都会不停地到全国高校和学术科研机构反复选拔候选人。几轮选拔过后,大概只有百分之三到五的人能最终登上讲坛,而要想成为观众喜爱的主讲人,还得继续经受观众和收视率的考验。王老师以他独特的魅力成为《百家讲坛》最受欢迎的主讲人之一,也是《百家讲坛》编导们最愿意合作的主讲人之一。我当然也要跟王老师合作,继续为亲老师服务。因此,在王老师录制《百家讲坛》节目时,我基本上都会到演播室听课学习,几年下来,感觉像是跟着王老师又读了一次大学。就这一点来说,我比任何同学都幸福,我甚至想请王老师以个人名义亲撰并给我颁发一个“同硕士出身”证书,以证明我是一个好学的老学生。

2015年在央视导播室 献赠王老师七十周岁寿联

王老师还是央视许多重大节目争相邀请的嘉宾,他要求央视各栏目组在标示嘉宾单位、职称时,一定要写明他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他告诉我“我是中文系、文学院的人,这必须说清楚”。王老师以严谨的学风成为《百家讲坛》主讲人当中的常青树,为提升河南大学的形象、提高文学院的声誉、提振广大校友的士气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永远感谢王老师。

我们的辅导员王刘纯老师也为《百家讲坛》节目做过贡献。河南大学中文系七五级学长、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老师在《百家讲坛》录制《戏里戏外说历史》系列节目时,我担任这个节目的策划和总编导,为打破节目片名千篇一律的电脑字体模式,为让片名更具文化内涵并体现中国书法风采,我特别邀请书法家王刘纯老师为这个系列节目题写总片名、剧目片名和分集片名,因为王老师和康老师本来就非常熟悉,于是他欣然应允。但题写片名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事情,而是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总片名、剧目片名还好办,20集分集片名往往会在节目后期制作中不断修改,有时候因节目制作周期原因,修改稿还催得很急,所以往往因为我们节目的原因,一个分集片名王老师就要反复写好几次。

康保成老师精彩讲述《戏里戏外说历史》

很多时候,王老师都是在繁忙公务结束后深夜写好再拍照发给我的,还有几次王老师是在出差途中,没带文房四宝他就想方设法找来笔墨纸张,在宾馆房间写就。这项工作前后持续了不短时间,王老师从来没有半句怨言,更没有耽误节目制作,这让我非常感动,而这一切又是无偿的,一分钱稿费都没有。最终,康老师的节目视角独特、深入浅出、精彩纷呈,王老师题写的片名大气沉稳、厚朴典雅、自然灵动,二者和谐共振、相得益彰。《戏里戏外说历史》系列节目播出后深受观众欢迎,节目的创新还得到了央视总编室的表扬。康老师、王老师的合作也成就了河大中文系系友联手传播文化的一段佳话。

王刘纯老师题写的总片名、剧目片名、分集片名

说到跟老师们的交往,还有一件跟学习无关的事情也让我记忆犹新。那应该是在1983年,内地电视台开始播放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当年十八、九岁的我们对武侠电视剧毫无免疫力,更何况到处传唱的“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唱得大家每天热血沸腾。可是那个年头,电视机还没有普及,看电视还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晚饭后我们三、四个同学心如猫抓,就在学八楼北边老师们居住的平房区逡巡,最终我们鼓足勇气敲开了杜运通老师的家门。杜老师听说我们想看电视剧《霍元甲》,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坐下,帮我们调了台,又陪我们看了一会儿,然后就忙去了。后面接连好几天我们都去杜老师家看《霍元甲》,并且一看就是两集两个小时,每次杜老师都很热情,给我们沏茶倒水,这让我们十分惭愧。几天后大家有所觉悟,觉得跟老师请教学习问题可以,但怎么能天天去老师本来就非常狭小的家里蹭电视并影响老师备课呢?这也太不懂事儿了吧?后来我们就没敢再去叨扰,但杜老师对我们的热情和宽容,已经在我们几个傻小子的心底记了近四十年。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大学之德,日晖月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