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基层工作中为何出现“伪创新”现象?,基层工作中为何出现伪创新现象

2023-12-13 04:42 作者:岑岑 围观:

创新方式方法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重要手段。但一些地方存在“造词”创新、“复制”创新、“亮点”创新的苗头,片面追求新奇,忽视实际工作效果和群众需求,增加基层负担,破坏基层政治生态。

伪创新泛滥,错过真正的成果。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基层治理中的伪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类。

——“造词”创新。

“爱妈妈”“阳光计划”“心连心,手拉手”……一个镇党委书记把几份不同名字的材料摊在桌子上。

他说,其实这些活动都是关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内容大同小异,只是换了个名称和说法,成为了一种创新的做法。每次改名,都需要把它当成基层的新活动,重新整理材料汇报,给相关干部增加了不少工作量。有基层干部感叹:“伪创新真是折腾!”

街道办一位负责人抱怨说,在执行工作时,为了打动上级,他不得不苦思“创新”的经验。总结“烂大街”后,往年常用的“三三工作法”“三四五六机制”成为新方法,“第一案”“主动”等表述成为新宠。

——“复制式”创新。

一些乡镇干部反映,随着“河长制”、“林长制”的流行,一些基层工作创新趋势以“长”为荣:路政管理有“路长”,环保责任有“环长”,综治有“综合长”。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部门把“某项长效制度”作为“新的工作思路”想出来后,到乡镇安排人头,一般是乡镇长。有些“新机制”只要多出一个“长度”,每个月就能拿到几百到上千元的补贴,但并没有对相关机制和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忽视了当地的发展实际,简单照搬移植经验。

——“亮点”创新。

有受访者反映,村里的村史馆建得“高大上”,多次被赞“新颖”,但常年对民不开放;党建展板“琳琅满目”,楼梯、走廊到处张贴,内容却华而不实,你只在乎“碰壁”却不在乎。

这种“亮点”创新片面追求“高大上”,反而增加了基层的负担和成本。一位基层干部回忆,为了创新基层数字化治理机制,曾将某政务服务App的安装覆盖率作为考核指标之一,以凸显政务服务的智能化。很多留守老人不习惯智能手机的操作,干部只能联系在外工作的子女,既耽误了群众的精力,也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压力。

不良心态滋生虚假创新土壤。

为什么一些地方基层治理以创新为名缺乏创新?一些基层受访者反映,少数干部急功近利、推卸责任、追求短期效果等不良心态是基层伪创新出现的重要原因。

第一,工作的有效性取决于新观念,伪创新就是“为领导而创新”。

一些受访的基层干部表示,很多基层工作都差不多,只完成工作只是“及格水平”。为了打动上级,即使同样的事情需要全新的理念,领导也会认为执行力强。

东方省一位基层工作人员说,所谓“创新”,其实就是“为领导创新”,“活着还是活着,除了汇报时有用,其他时候毫无意义”。

第二,有了新的提法,工作的责任心降低了,伪创新成了“甩锅”的新方法。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少数基层机制的伪创新,一方面作为举报材料中的“填充物”,另一方面成为相关部门出现问题时推卸责任的“润滑剂”。

一位乡镇工作人员说,以“环长”为例。“环长”一般由乡长和村主任兼任,没有相应的执法权。但如果是“长官”,就要承担责任,出了事就要面临被处罚的风险。相关职能部门无形中把责任推了下去。"一些部门在工作中的'创新'做法,不可避免地有夺权和推卸责任的考虑."这位基层干部说。

第三,工作思路随新领导而变,每一届的创新都是“有效”的。

中部某省某镇党委书记坦言,有些创新需要高层领导推动。领导换了,工作思路也可能会变。原来的创新“过时”了,不再被关注,分配的资源也减少了。

但有些部门有了新领导后,即使是同一份工作,也要“创新”一个新说法、新称呼。虽然内容相同,但该项目成为了这一届的新项目。上述镇党委书记说,这种现象在一些部门的工作中比较明显。下一届有“创新”,才能看到每一届都有新的成绩和进步。

求真务实是工作创新的前提。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波·文光认为,基层伪创新的出现,本质上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变种。“基层创新要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求真务实是工作创新的前提。创新不应该只从单一维度来衡量,而应该充分考虑适应性、实用性等方面。创新总比缺乏好,对伪创新要坚决说“不”。在考核上,要注重项目的实际效果,而不是噱头,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绩赢得群众的口碑。

基层呼吁工作创新要重视基层实践反馈。基层治理创新应倾听基层干部的真实想法,结合基层干部的实践及时调整和改进。

半月谈记者:熊家林王景怀|据

来源:半月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