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解读电影《死者田园祭》的感悟,死者田园祭影评有哪些

2023-12-12 08:13 作者:岑岑 围观:

第一节从和歌集到电影

电影《死者田园祭》的原作,是1965年发行的同名和歌集。这部和歌集由七个篇章组成:作者的家族史《恐山偈文》、恐山、犬神、摇篮曲、山姥、离家出走节、新·病草草纸、新·饿鬼草纸。每一章又被切分为更小的主题,除了短歌以外,还涵盖了戏歌[1]、草纸[2]等体裁。光看各章的标题,我们就能发现寺山修司反复刻画的那些意象。整部和歌集就是电影的灵感来源,其中13首和歌被片中人物朗诵。《恐山偈文》更被谱成了片中的插曲。不过,和歌集与电影中的和歌,内容并不完全一样。

比如第5首,“我和……就快”改成了“我和我的……”;第9首中的“户山”改为了“下北”;第10首,“和鬼周旋直到老去”改为了“一直当鬼直到老去”;第11首和歌中的“亡母”变成了“亡父”。前四首,情节相当于是电影原创的。寺山经常在同一主题下,根据场合不同而对和歌做一些微妙的改动,再把它用到电影里;这一次,同样也是根据电影的内容,对旧作进行了加工吧。依照这些和歌在片中的出场顺序,我将在下面列出各自的小标题。但由于短歌的内容和片中朗诵时呈现的画面并不一致,姑且认为它们随机分散于全片比较好。另外,并不是全部的短歌,都按文字描述的那样影像化了。

1. 大工町寺町米町佛町买卖老母亲之町存在吗雀儿哟(恐山·少年时代)

2.去买新佛坛时失踪了的弟弟和鸟(同上)

3.少女松散的头发编结出的是葬礼之花的花语么(恐山·恶灵及其他观察)

4.前往恐山埋葬亡母的红木梳路上冷风呼啸(?)

5.针箱里的针老化了我和母亲之间的裂缝也补不上(山姥·发狂诗集)

6.嫁妆仅此一佛坛她将其擦拭锃亮足以映出义眼(恐山·恶灵及其他观察)

7.被弃于浊流燃烧而至的赤色曼珠沙华是某人的祭品吧(犬神·寺山节传记)

8.为了得见光明将眼睑深深割裂剃刀之刃映出地平线(犬神·法医学)

9.哭泣吧鸢之子抛弃下北的念经老太婆以前的母亲长眠(山姥·旧话)

10.玩捉迷藏一直当鬼直到老去村祭在寻找着谁(摇篮曲·弃子海峡)

11.亡父灵牌的背面我的指纹在夜里寂寂消弭(犬神·寺山节传记)

12.烟蒂升起的烟指向北方 若北方暮色深沉便不会思乡(摇篮曲·对暴力论书)

13.本来打算卖掉挂钟却突然横抱起它向荒野走去(恐山·少年时代)

第1首和歌,罗列的是青森的物品和记忆中的地名。我查了《日本行政区划图地名总览》(人文社),发现这些地名都真实存在,但其中几个有若干同名的。弘前寺有元寺町、元大工町,八户寺有大工町,黑石市有后大工町,五所川原市有寺町,大间町有寺町、佛町,风间浦村有寺町,鯵泽町有米町、佛町。青森很多地方都习惯以职业名来命名街道,除了上文提到的,还有桶屋町、锻冶町、纸漉町、铁炮町、渔师町等等。这些街道并不是寺山的居住地,因此我认为和歌中没有特指某些具体的地方。“米町、寺町、佛町”这些词的音韵和罗列方式,都经由作者安排。大工、寺庙、米、佛对应的街道固然存在,但是,可没有哪条街把老母亲当作商品,也就是说,没有哪里可以接收不被需要的母亲。这体现出了少年想要抛弃母亲的心情。结尾的“雀儿哟”跟前面的意象分明处在不同的世界。少年苦索而不得的答案,是否要向非人类寻求解答呢,影片中没有具体说明。

寺山的很多短歌里都出现了极度视觉化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电影。比如第8首,就会让人想起路易斯·布努埃尔的电影《一条安达鲁狗》(1928年)的开头场景:月光倾洒在阳台上,女人的眼球被剃刀割裂。《死者田园祭》片中没有这样的画面,倒是展现了割裂之前的状态——主体是一位没有眼睛(本应是眼睑的部分被封住了)的邮递员。寺山说过“眼睑是最小的屏风”,电影最后一幕即是舞台屏风的倒塌,这也可以理解成电影的世界观遭到破坏,或者说“割裂屏风的行为”,不就正好是这首和歌的体现么。

短歌和电影画面最为对应的是第10首。影片一开始,第1、2首和歌以叠印字幕的形式出现在漆黑一片的荧幕上,人声朗读。随后慢慢淡入场景。墓地上,留着娃娃头的女孩子面朝观众,捂着眼睛问道“好了没”。我们这才明白,刚才的那一片漆黑,是在“捉迷藏”游戏中当鬼的小女孩,捂眼的手中的漆黑光景。之后,孩子们躲在墓碑的影子里,一边回答着“好了哟”,一边再次现身,然而,大家都成了大人模样。在捉迷藏过程中,捉的一方把眼睛捂住,遮蔽世界;藏的一方在某个隐蔽处躲起来,也与世界隔离。虽然只与世界隔离了一小段时间,但世界的面貌可能已经大不相同,少年(少女)的恐惧,跃然银幕。地点由短歌中的村里变成了墓地,是不是想要表现“永远地躲起来了”这一层死亡意味呢。至于短歌中“村祭在寻找着谁”一节,电影展现的则是截然不同的画面。

第10首和歌,寺山在其他作品中也多次应用。比如,寺山互换短歌中捉的一方和藏的一方的立场,写过这么一则小故事,“我躲在仓库的稻草堆里,迷迷糊糊就睡着了,突然睁开眼,发觉外面已是冬天(也许有祭典)。一出门,看见伙伴们都长大成人了,他们哄笑我:‘你不会还躲着吧’”。不管是电影还是这则小故事,主人公一方都保持着孩子模样,与短歌的内容有所矛盾。而与短歌的内容吻合的,是寺山收录在童话集《被红线缝合的物语》中的一则关于老人的故事,名叫《捉迷藏之塔》。如果在捉迷藏中当了鬼,那么在找到躲藏的孩子们之前,他们全都只想念着当鬼的自己,等待着自己,这样一来,自己就不再是孤身一人了,所以故事中的老人,从不主动去寻找躲着的大家。就这样年岁渐长,老人如今已经玩了70年的捉迷藏,当了70年的鬼了。明明大家都和藏起来的时候一样,停留在孩提时代,只有鬼上了年纪,成了老人。“变老的从来都只有鬼”,故事就此结束。躲的一方,活在不断更新的时间里;只有捉的一方,被过去束缚,重复着空虚的时日,垂垂老矣。

小川太郎所著的《寺山修司~不为人知的青春》提道,少年时代的寺山,并不像自传中描述的那样是孩子头,实在要说的话,倒像是遭欺负的小孩。就算玩捉迷藏,他多半都被迫当鬼,说第10首和歌是在表现寺山少年时代的回忆,也是恰当的吧。其他的孩子都回家了,只有他被留在原地。尽管如此,当鬼的自己还是要不停地寻找,这样的光景不由得浮现出来。所谓捉迷藏,是寻找消失了的某人的游戏。这其中,说不定也反映了寺山渴望找到扔下自己,消失不见了的双亲——死于战争的父亲、外出打工的母亲——的心情。

寺山在《修正手相》一文中写过一首和歌,“为了让生命线默默改变,我抽出了一根钉子”,它与第13首的内容不无联系。据说,寺山从小就注意到,自己掌中的生命线很短。他想要做点什么让它变长,于是就试着往掌中扎入钉子,弄得鲜血淋漓。可是,等伤口愈合后,生命线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有一天,寺山决定去见见隔壁村那个能“修正手相”的老伯。他听说要拿500日元作谢礼,于是就把家里的挂钟拿去当铺换钱了。

我不认为这是寺山的真实经历。换言之,寺山在构思这些短歌的过程中,其实抱有“改写过去”的想法吧。电影《死者田园祭》里有这样的场景,少年的母亲抱着挂钟从恐山走下来的时候,恐山的山脊处,出现了十几个少年的幻影,他们也抱着一模一样的挂钟。这个场景里,挂钟的声音像幻听一样,不断在耳边鸣响。除掉“去卖钟”这一部分,这可以看作第13首和歌的影像化。

片中时不时会出现,一度残破之后用线缝合的母亲的照片。它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和歌,但与第5首给人的印象有所重叠。想抛弃却无法完全抛弃,想憎恨却无法彻底憎恨,和歌和影像传达的,都是这种对母亲的别扭情感。寺山很喜欢用“缝合”这个词。和歌集《死者田园祭》里,除了有“为了缝合地平线/找到了姐姐藏在针箱里的细针”这样的和歌以外,“用红线缝合眼睑”之类的场景也多次出现。据考证,这源自洛特雷阿蒙《马尔多罗之歌》的第二支歌,“我可能还会用一根针缝合你的眼睑,将世界的风景从你眼中夺去,让你找不到自己的道路”。这与第8首歌(为了得见光明而割裂)的景象相反。寺山一面说着“想要看得更宽更广,不得不割开眼睑”,一面又说着“为了看见原本看不见的东西,要更黑暗才行!”。

片中的母亲,一有机会就仔仔细细地擦拭佛坛,简直把它当成已死的父亲的替代品了。这就是从第6首歌衍生出的情节吧。只是,母亲的眼睛并非义眼,也没有提到佛坛是嫁妆。

和歌集中有这些片段,“加入义肢县灰郡吧齿村”“木头变成了义肢村的义肢”“弟弟的义肢一下蹲就……”,但电影并没有用画面表现这些机械身体。关于佛坛,寺山也用过各种各样的刻画方式,比如安置在湖滨及道路正中央,肩负卖佛坛的使命而来,等等。

电影里,少年时代的我从熟睡的母亲身边溜走,离家出走了,这正是第9首和歌后半部分的情景。虽然片中没有像和歌前半部分描写的那样,映出鸢的样子,但偶尔会有乌鸦飞过,嘎嘎哀叫。这种印象上的重合,是不是想要借助乌鸦这一意象,展示恐山那地狱一般的氛围呢。我实际去拜访恐山时,也看到很多偷供品的乌鸦飞来飞去。将“户山”改成“下北”,也是想让人联想到恐山这一场所吧。

和歌集中没有与第4首一致的,但有两首很相似的歌,“一用亡母的红木梳梳理,山鸠的羽毛就不停地脱落”,“孤身来到即将出售的冬夜荒田,埋葬母亲的红木梳”。片中,邻居的妻子化鸟对少年说,“我半夜悄悄起身,把亡母的红木梳,埋在了已被卖掉的冬夜荒田里。”由此看来,影像化了的是这两首和歌中的后者。片中的插曲将两者融合,再次强调了恐山的印象。埋葬母亲的木梳,是在竭力反抗田地被转让这一遭遇,而电影又将这一情景进行无限放大。红木梳一到夜里就歌唱,红木梳在村中的田地恣意生长,成百地生长。

第11首,是以《寺山节传记》为题的10首和歌中的一首,为亡母而咏。“寺山节(setsu)”与寺山的母亲寺山初(hatsu)仅一音之差,电影中的母亲也叫“节”。现实中的寺山之母,和片中主角的母亲都没有死。是不是出于这个原因,电影才把咏母的歌改成了咏父的呢。虽然片中没有出现父亲的模样,但母亲擦拭佛坛,少年让巫女以通灵之术召回父亲,跟父亲商量离家出走的事,这些情节都在反映少年对亡父的思念吧。

第7首会让人想到片中溺死婴儿的情节,第12首与被追杀的共产党人吸烟一幕有所联系,但它们都没有真正对应的场景。第2、3首也同样。

《死者田园祭》的这些短歌,不只是被电影引用了。寺山有时也会在原文的基础上做些改动,换上不同的小故事,把它们用在文章、演剧以及电台广播剧中。

第二节虚构化的故乡

《死者田园祭》上映的1974年,寺山修司还执导了实验电影《rora》、《蝶服记》、《给青少年的电影入门》,在电影之外的领域没什么大动作。演剧活动方面,1971~72年《邪宗门》上演,当时的《青森县的佝偻男》、《犬神》、《花札传奇》等等,可谓是集早期风俗主题作品之大成,这个时期的寺山修司,正朝着更具实验性的方向迈进。74年公演的只有一部《盲人书简》,它为第二年引起社会轰动的30小时市街剧[3]《knock》,作了铺垫。

1999年的夏天,我到访《死者田园祭》的舞台——青森恐山,留宿一晚。看过片中少年登恐山的场景以后,我一直以为恐山离人的居住地很近,而且四处蔓延着地狱景象,但现实中的恐山并非如此。从村里到恐山要坐40分钟的公交车,这个地方就像陆地上的孤岛,几乎没有易于行走的平坦道路。事实上,我由于试图体味少年的心情而徒步行走,最后竟然花了3个半小时才找到民家。途中蓊郁的森林不断延伸开来,满目岩石的荒野仅是恐山的周边一角。此外,四处沸腾的硫磺确实让人感到不似人间,但一到夏天,恐山的森林会披上新绿,湖水粼粼,这时的恐山非但不像地狱,反而美如极乐世界。电影中强调这里多么地可怕骇人,其实只是寺山自己心中的恐山罢了。不过,恐山的确和影片中一样风车林立,山上、路中间地藏菩萨的身旁,都有它们的身影。我是这样猜测的,恐山地处严寒的东北,花朵的花期很短,就算拿它们当供品也会很快枯萎,所以不如供奉一些颜色艳丽的风车。狂风一吹,花瓣就飘零了,但风车却乘风转动,平添美丽。除了恐山以外,电影还让风车扩张到了村庄和农田,安置无数个风车,浓墨重彩地突出了电影的幻想性。

在恐山吃晚饭时,同席的僧人给我介绍了一首和歌,“听到野鸡嚯咯嚯咯的叫声,是会想起父亲呢还是想起母亲呢”。僧人说,“今晚,先祖大人将要降临赛河原。请把这首和歌牢记于心。若是诚心祭祀,便能在梦里与逝者相会”。

寺山的作品里也会偶尔出现这首和歌,看来它真的源于青森。根据寺山的亲身亲历,它出自农村剧目《石童丸》中的一节。故事说的是,“石童丸为了寻访父亲而登上高野山,孰料无果而归,发现孤身一人的母亲已离世”。寺山把这个剧看了三回,最后都能随口哼唱剧中的高潮桥段了。和母亲相隔两地,独自过活的寺山,每看到高潮部分就禁不住流泪。无论对象是生者抑或死者,这种因相距太远而无法相见的孤寂之情,都是相同的吧。

身处恐山,确实能感受到一种生者与死者共存的气氛。我留宿的那一天,发现人们都是为了与死者相会,诚心为死者祈冥福才来这里朝圣的,似乎只有我抱着观光目的而来。寺山修司在故乡的时候,一定是无意识地来到恐山,却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原点意象吧。

其实寺山并没有住在恐山附近(陆奥市)。成长于青森的寺山修寺,在自传《谁不思故乡》中写道,自己除了在美军基地所在地——三泽居住过以外,大部分的年月都寄宿在青森市开电影院的亲戚家,那里的实际情况,与电影中描绘的农村·风俗形象天差地别。远赴东京以后,寺山对故乡的情思日益见长。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吧。寺山总喜欢说,“我觉得故乡存在于远方”,因为如果终其一生都待在出生地,根本就领悟不了故乡的意义。如果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就无法省视自己的内心。去东京以后,寺山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地方,自己究竟是什么人。于是,他便开始探讨“把自己创造出来的先祖是什么呢”,继而描绘出了新的故乡之姿。

我认为,寺山之所以要以青森为舞台创作乡土风俗主题的作品,直接契机是,1962年他回乡以后攀登恐山的经历。那之后他一鼓作气写出了广播剧剧本《恐山》。寺山62年连载文章《离家出走的规劝》,某一章的标题里第一次出现了“死者田园祭”这个短语。同年,寺山为电视剧写的脚本中,标题也有“死者田园祭”。这部电视剧以青森为舞台,虽然有“青年与妻子打算坐火车私奔去东京”,“把母亲的红木梳埋进田里”,“作为嫁妆的佛坛”等与电影紧密相连的桥段,但内容上和电影没什么共通之处,可以算是乡土风俗主题作品群中一部尚不成熟的作品。《我的自传》提到,寺山从1963年开始写自己的成长史,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了叙事诗《地狱篇》,其中的短歌部分被编成《死者田园祭》,1965年出版。

第三节《死者田园祭》中的故乡形象

电影《死者田园祭》,是寺山将心中的故乡形象——即加工过的记忆,随心所欲实体化的作品。那群身披黑色斗篷的老太婆,从不正面与人对峙,却在背地里说人坏话,她们象征的是地区性社会的阴湿与黑暗。少年目睹马戏团的耍蛇女和黑眼镜男在帐篷小屋全裸交媾,大叫一声“地狱啊”然后逃掉;寺山在《我少年时代的地狱》里描述过一次亲身经历,“父亲出征的那天晚上,和母亲缠绵在一起,被子里露出四只脚和红色衬衫,在亮如20瓦裸灯的月神照耀下,这些景象清清楚楚地印入我眼帘”,电影的桥段就是衍生自这次经历吧。吃花的巫女狂舞,男人在如血般鲜红的湖面弹奏低音提琴,恍若恶梦的光景,在恐山绵延。导演笔记里提道,“要把外部的景色、津轻海峡和恐山的景象带入‘家’里;要将佛坛、梳妆台之类的家具带往荒凉的土地、田园,以此来颠覆内外的概念”,故乡的家、家具、故乡的景色、幻想的经历与亲身经历,所有关于过去的回忆,都浑然一体了。因此,《少年俱乐部》中的“鞍马天狗”等虚构角色,也像现实中的人类一样出现在了电影里。跟故事情节没有关联的个性人物,不过是留存于记忆中的各式各样的“物品”——或者说“风景”之一,演员也只是和美术品、道具一样的存在。

影片的时间观也是扭曲的。少年时代的我和现在的我跨越20年光阴,自由来往;仅在两人下将棋的短暂时光里,草衣离开村庄奔赴东京,蜕变成时髦女郎归来。修学旅行中的少年一行,渡过三途川的桥,返回时已成了老人模样;少年在理发店理发,理完了,他也长大了。流淌了二十年的时间,溶为一体。

寺山的导演笔记里写道,“这是一个以青年自传的形式呈现的,虚构故事。我们要想从历史的咒符中获得解放,先决条件是,挣脱个体记忆的束缚。这部电影演绎的,是一位青年‘试着修正记忆’,从而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他说这“并不是无法改写的过去”,可以想见,寺山不断将自己的真实人生虚拟化,然后又在一个虚构的框架里描绘那样的自己。电影遵循的并非现实主义的现实原则,归根结底,它旨在展现天井栈敷[4]的戏剧世界。

令我惊讶的是,剧本里每一个角色都有个性化的名字,但电影中只有少年时代的“我”被唤作“小新”。这大概是因为,母亲经常喋喋不休地向儿子搭话,但相比之下,其他人物之间甚少沟通吧。少年对化鸟的感情只限于憧憬,对生产后被迫溺死孩儿的草衣并不十分关心。村民是乡土风俗共同体的一员,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个人特征。马戏团全员本来就是虚构出来的,自然就没有命名的意义了。影片最长的一对一交谈场面,发生在少年时代的“我”和成人的“我”之间。

不知是谁说过,“演剧里,登场人物在被人叫到名字之前,什么也不是”。寺山也在戏剧《蓝胡子城堡》和电影《上海异人娼馆》里体现过这个观点。有人问剧中立志当演员的少女“你是谁”,少女答道“目前,我谁也不是。但今后,我会成为某人”。《死者田园祭》也有这样的小插曲,“村公所的户籍主管,带着村民的户籍原件去向不明啦,结果有人搞不清自己是谁了”。名字,充其量不过是廉价的标记符号,寺山则把登场人物当作现象来塑造,例如,嚼舌根的黑衣老太婆、溺死无父婴儿的女人、邻居家美丽的新娘。

寺山的另一部电影《丢掉书本上街去》,则是相反的模式,片中明明叫了人名,但剧本里只写着“我”和“他”之类的,结尾甚至没有主创人员名单,倒是让所有主创和演员都露脸了,是想表达,只有脸才能代表那个人吧。

电影《再见箱舟》里的失忆男人,把自己的名字和日常生活的点滴都写在纸上,贴满房间。但写着写着,他就忘了自己的名字,忘了所写的物品有什么用途,完全想不起来了。他说,“就算再怎么写,我还是会边写边忘了文字的意义……总有一天,我会连字都认不得了吧”。但正是在连名字和用途都忘却了的时候,才会重新质问,这个东西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弥漫于整部电影的,除了被影片世界观所束缚的意象以外,还有过于鲜明的母亲形象。母亲掀开榻榻米,底下展开的是恐山的荒凉景色,仿佛一切都是我在这个有母亲的家中,做的恶梦。寺山在文集《逆转世界史·英雄传》中,写到古罗马的暴君尼禄,“对尼禄来说,整个罗马帝国都是小阿格里皮娜[5]的胎内之物”;电影《死者田园祭》正好也给人这样的印象,那么也可以理解成,这其实是母亲手中的故事,或者发生在胎中的故事吧。贯穿始终的“赤(血)”的意象、水手服女学生被侵犯后脚边流的血、写着“居丧期间”的纸和母亲的木梳渗出的血、冬日荒田里埋葬的红木梳、溺死婴儿时顺流而下的雏坛[6]等等,很多场景都让人联想到女性的恶力。特别是,当“我”看到鲜红的宇曾利山湖[7]时,仿佛见到了被母亲的经血染成鲜红色的便器,那种厌恶感不言自明。

影片还有一点与胎内巡游这一猜想不谋而合,即,它含有结构复杂的剧中剧,随着剧情的推进,影片的结构一层层明晰。寺山一面虚构过去,一面时不时地插入其他视点来揭露这种虚构性。作为主角的少年,打算抛弃母亲,和邻居的妻子坐火车私奔。这是第一层结构。当故事发展到这里的时候,寺山突然告诉观众,至此为止的故事,其实是“我”这个真正的主角,所拍的描写自己少年时代的电影。然后“我”在心里呐喊,“田园的风景,才没有这么清新纯粹(中略)我的少年时代是我编织的谎言”,揭露了故事的虚构性。这是第二层。但是,“我”为了改写自己的过去,穿越到少年时代的世界,让虚构的层级变得暧昧不明。最终“我”还是没能杀死母亲,反而和母亲在少年时代的家中吃起饭来了。忽地,家的布景崩落,露出现实中的新宿街道。这一段作为第三层结构,再次揭露虚故事的构性;虽然不断映出现实的风景,但剧中角色熙熙攘攘地混入新宿街头(宛如寺山的市街剧),现实与虚构、过去与现在,彼此融合了。最后,所有景象消失于一片纯白,全片结束。

这与梦野久作的《脑髓地狱》中《胎儿之梦》一节异曲同工。虚构之外又是虚构的世界,以为自己早就诞生于世了,但其实一切都只是胎内的幻想罢了。这个困于虚构地狱、母亲地狱中的世界,在最后一幕被真正的现实街道侵蚀。

第四节无法替代的意象

寺山修司的电影,时常会出现一些完全照搬他脑内意象的场景,而且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替代这些意象。《死者田园祭》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要数草衣溺死自己的孩儿时,人偶雏坛顺流而下的场景了吧。这一情节的舞台提示如下。

“草衣怀抱婴儿,立于河畔。她虽然有所犹豫,但终于痛下决心,包裹好婴儿来到河畔,欲将其抛弃。婴儿边哭边随流水远去。草衣大叫着,捂住双眼。最后,她试图追赶婴儿,跌跌撞撞地踏入河中。河川上游,乘着红毯的华丽人偶,顺流而下。”

被杀死的婴儿是个生父不明的女孩,她脸上有痣,村民们认为这痣是犬神附体所致,因此强迫草衣杀死她。顺流而下的雏坛,是在为本该鲜活的人生饯别吧。但是,杀婴桥段并没有勾起纯粹的哀怜之情,反而让人不寒而栗。因为导演没有用真正的婴儿或可爱的人偶来扮演婴儿角色。虽然没有正面拍到婴儿的样子,但那实际是一具烧焦了的人偶。骇人的瘢痕肉块立马浮现脑中,而村民的说法也暗示了这一联想是正确的。即便如此,草衣仍然无比怜爱那肉块一般的婴儿,拼命保护她。寺山很爱畸形人这一意象,因为它能把日常场景变成祝祭的空间;寺山憎恨这个排挤畸形事物的封闭社会。婴儿的形象说不定就是为了体现这个观点而设。按照村里的习俗,婴儿只不过是有颗痣,就要被视为犬神附体而遭到排斥;片中马戏团之类的,处在价值观不同的世界,比婴儿严重得多的畸形人在那里照样大受欢迎。这一节中,兰妖子扮成丑陋的佝偻女(也是畸形人),唱一曲《惜春鸟》,更添悲情。

“姐姐吐血/妹妹吐火/谜样的黑暗/吐出瓶罐/瓶中纳有/蓝色的新月/指尖一碰/瓶身变细/在单人地狱徘徊/的你/盗走户籍副本/比血赤红的花/飘零/标记着/人类的恨意/失去影子的/天文学/是比黑更黑的/无家的孩子/带上银羊/与黄莺/我决心/誓死追寻”

歌词上下文没什么关联性,影片中也没有十分相符的画面。“在单人地狱徘徊”、“盗走户籍副本”、“无家的孩子”,这些语句像在描述草衣的遭遇,她生下生父不明的孩子,被村民疏远独自徘徊;整体来看,人们容易把它理解成一首咏唱女子的不幸,以及因求而不得而饱受孤独的歌。但据我了解,这首歌其实是以西条八十的诗《富野地狱》为原型的。寺山在《人生处方诗集》中介绍了这首诗,并如是解说道,“魔术、骗术、熊娘、飞头蛮、马戏、花札、刺青、海盗船、中将汤、命之母、口吃、赤面恐惧症、法医学、地狱、人贩子、人偶、绘本。啊啊,这就是我的幼年时代!”当寺山把这首诗改写成自己的作品时,我们与其思考其中诗意的关联性,不如把它当作幼时记忆片段的拼贴吧。

第五节有所关联的作品群

《死者田园祭》是一部体现了多重虚构的作品。如果要比较,我认为筒井康隆的科幻小说《早上的煤气珍珠》与之类似。这部小说同样构筑了多重的虚拟世界,第一重,讲述发生在“梦幻游击队”这款电脑游戏里的故事;第二重,讲述玩这个游戏的主角们的故事;而书写这部小说的作者,则是第三重世界的中心人物。这与《死者田园祭》的三层结构——伪造的少年时代、二十年后的我、新宿实景,不谋而合。小说的高潮在于,第一重世界中的游戏角色飞出画面,在第二重世界里打斗。随后,原本分处于三个世界的人物齐聚一堂举行派对,全书完。它突破了虚构的层级这一点,也和《死者田园祭》很像。(既然电影和文学是复制艺术[8],那么当它们在银幕上放映——或者以文字的形式印刷出来之时,不可避免的,所有内容都成了虚构的一部分。看来对于寺山来说,能够打破现实与虚构之间壁垒的,仍然只有市街剧。)某种意义上来说,近年来的科幻作品特别喜欢以虚构的多重性——或称之为我们自以为的现实的多重性,为主题。比如,前几年的美国电影《黑客帝国》(1999年),主角就生活在电脑创造的与现实一模一样的虚拟世界里。人们从虚拟世界中觉醒,向现实世界的电脑宣战。又比如日本电影《阿瓦隆》(2000年),它的舞台是近未来,那时人们沉迷于一款假想现实(virtualreality)世界的战争游戏。主角踏进假想现实的深渊,发现等在那儿的是“现实”世界(指我们这些在银幕前看这部电影的人所处的世界),这一设定与《死者田园祭》共通。另外,寺山的作品中含有大量数字朋克[9]元素,比如摆出各种各样的机械,人类和物品受到无差别待遇;义眼、义肢等取代肉体器官(机器人);记忆被任意篡改(电脑空间)……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甚少感受到其中的科幻气息,大概是由于那令人惊恐万分的世界,足以隐匿其他特质了吧。比起近未来,寺山的舞台更倾向于前近代;比起有用性,他更习惯于着眼于机械的存在性与相关咒术,他可以说是停驻在充斥着中世科学与炼金术的世界。

很多评论人说《死者田园祭》和费里尼的《阿玛珂德》本质上是共通的,但我个人不这么认为。《死者田园祭》里的空气女拜托少年帮她充气,却说少年“完全不行呢”;《阿玛珂德》里烟酒店的大块头女老板逼着主角袒露胸膛,还欲求不满地追着他跑,这两个表现女巨人欲望的情节,不无相似。另外,狂女、对马戏团(杂耍场)的迷恋、幻想癖,这些关键词在两部电影中都有体现,但它们都是寺山在之前的作品中就反复刻画的元素。至于对年长女性的憧憬、乡村风光之类的,但凡想要描写少年时代,这些不都是一定会出现的么。不过费里尼的其他作品,倒是与寺山电影中实验性的尝试有不少共同点,例如,《朱丽叶与魔鬼》让幻想中的角色实体化,并坐上人力飞机逃跑;《船续前行》最后一幕映出了电影的拍摄现场,暴露了影片的虚构性,等等。

电影迷(微信号:Imoviefan)电影迷,你的掌上影院,专业电影资讯自媒体平台,每日分享电影资讯,精彩影评,影迷互动,免费观影等活动。一群为电影而着迷的人,因为热爱,才会相聚,我们都是电影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