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永乐大典是什么书,如果它被找到会意味着什么,永乐大典是什么书在哪里存放

2023-12-11 18:43 作者:岑岑 围观:

来源:中国新闻网

《永乐大典》是一本怎样的书?有多重要?它是如何产生原件和复印件的?原作和复制品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

国家图书馆四大学术馆藏之一的《永乐大典》,自6月1日起以“还珠合浦,劫光——永乐大典的回归与重建”的形式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举行,免费向公众开放。

《永乐大典》的原作至今下落不明,而复制品则散落一地,遗下百物,颇为悲哀。

《永乐大典》原版的命运

首先要明白的是,永乐大典为什么这么重要?又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开始写的?

很多开国元勋都喜欢在平定天下后,编一个文件《古今成就集》,以示对文化统治的重视,显示国力。《永乐大典》是集经典、历史、哲人、集子和自订书以来的数百本书,至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人。解缙被命令召集100多人组成一个编辑团队,这个团队在第二年成立。程祖蓝参观后,赐名“纪实大成”,但朱迪并不满意,认为“还有许多东西没有准备好”。

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二年十一月,丁基、解缙等人呈上一部韵书,创始人赐名,47人受赏,并在礼部设宴。永乐三年,命姚重修,并征集2000多名学者编辑此书。最终,他收集了世界上67000种书籍,按韵排列,合并成一本书。永乐五年,姚呈上《永乐大典表》,经审阅后十分满意,并亲笔作序,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六年冬,该书完成,共22877卷,目录、例本60卷,分卷11095卷,共计约3.7亿字。"

《永乐大典目录》六十卷,抄自国子监,附《明太祖序》和姚《入永乐大典》。在礼原受损的情况下,目录让后人看到了被引书籍的全貌。嘉靖皇帝喜欢求仙,所以喜欢《永乐大典》,里面详细介绍了各种知识,经常在书桌上放一两本笔记,随时翻阅。嘉靖三十六年,故宫发生火灾,奉天门和三大殿被烧毁。嘉靖担心存放在附近文楼的永乐大典受损,一夜下令搬迁三四次,才把它从大火中抢救出来。为以防万一,嘉靖皇帝决定重录(即重抄)一份《永乐大典》。嘉靖四十一年秋,正式任命高拱、曲景春负责《永乐大典》的校对和撰写工作。重录工作历时五年,直至嘉靖后年,即隆庆元年,重录版本在内容和外观上与永乐大典原本几乎相同。至此,《永乐大典》有正本和副本两部。

《大明世宗苏实录(卷五六六)》记载,嘉靖皇帝为了以防不测,特意重录了仪式。事实上,原《永乐大典》自永乐六年编纂以来,一直藏于秘宫。明朝皇帝大多没有直接使用这本书,只有弘治和嘉靖真正看过史料中的《永乐大典》记载。隆庆元年,《永乐大典》抄本记载后,文献中几乎找不到原《永乐大典》的记载,世界上也从未发现有原《永乐大典》存在。

原永乐大典下落之谜

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永乐大典》的正本和副本是在哪里收集的?因为历史上很久没有消息了,所以对于原永乐的下落一直有很多猜测。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首先是“与嘉靖帝合葬”。由于复制品入殓的时间与嘉靖帝下葬的日期相距不远,当代有学者推测,原作可能与嘉靖帝陵墓合葬。原因是嘉靖皇帝沉迷炼丹,生前视永乐大典为珍宝,死后安葬可能是早已做好的安排。其次,嘉靖皇帝下令重录抄本时,嘉靖最器重的文官徐阶向他解释,重录只能“抄本”,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可能很快完成。嘉靖则强调“重录”是为了“二次收藏”和“以防万一”,必须迅速完成。四年后,嘉靖驾崩,三个月后下葬。葬礼刚刚结束,隆庆就宣布永乐大典被复制了,并奖励了所有复制的大臣。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原作神秘消失了。到目前为止,在明清史料中还没有发现任何书面证据。

第二种说法是,明朝万历二十五年六月,紫禁城三大殿被焚毁,原来的永乐大典也被认为此时已经葬身火海。

第三种说法是原《永乐大典》藏在故宫旁边的皇陵里。黄石阁是皇家档案图书馆。城墙很厚,东西长3.45米,南北长6.17米。这个厚度的墙不一般,甚至占到了建筑面积的64%。所以有人推测里面还有一堵墙,有原来的永乐大典。但《永乐大典》的抄本被记载在西藏的帝国史迹中,原作也被放在帝国史迹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到目前为止,这里根本没有发现《永乐大典》的原作。

目前广泛使用的是第四种说法,即1644年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退守北京时烧毁宫殿。只有武英堂幸存下来。如果当初的永乐大典在当时的皇宫里,应该已经被烧为平地了。钱在《田园斋学集》五十卷中采纳了这一观点。

以上是关于原永乐的推测,永乐大典的副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逃亡的?

据清代康熙时期的文献记载,《永乐大典》抄本早在明清时期就开始流失。清雍正年间迁至国子监静宜亭后,被官员盗走,少数毁于战乱或被劫掠。到宣彤元年,国子监只有64本《永乐大典》。目前收藏和看到的《永乐大典》都在抄制中。至今仅存嘉靖四百余册、八百余册及部分叶片,总数不足原书的4%。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永乐大典》224卷(其中62卷暂存台湾省),是国内外收藏《永乐大典》最多的图书馆。

《永乐大典》规模宏大,布局精美,纸张精良,文笔优美。

从规模上看,《永乐大典》从先秦到明朝永乐年间共收藏了七八千种书籍,其范范说:“是一部书,是从上古开始到近代的经史子集,道学、医卜、杂家的书都有收藏...可见其对信息的搜索是丰富的。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所收经典基本保留了书籍的原始内容,极具版本价值,后人失传。“如果找到永乐大典,可以直接实现跨越历史长河与宋元对话。”

从版式上看,《永乐大典》版式宏大,单卷高50.3厘米,宽30厘米,多为两卷。左右两边,大红嘴,红鱼尾,朱红杠都是手绘的。《永乐大典》采用“宝北庄”,书皮用多层宣纸硬裱,黄绢裹脑外用,特别庄重。装裱后,在书皮左上方贴一个蓝色边框的黄色长绢书签,标题为“永乐大典××××卷”,右上方贴一个黄色小绢边框标签,上面有书名、卷号等。

从用纸来看,永乐大典用的是以桑皮、纸皮为主要原料的皮纸。纸厚约0.12 mm,俗称白棉纸。这种纸在嘉靖前后的几百年里生产了很多。纸白而有弹性,茧亮如雪。是书写的绝佳纸张,堪比“诚信堂纸”。

从它的写法来看,《永乐大典》当时是用泰格体写的。《永乐大典》全书约3.7亿字。除了用各种篆书、隶书、草书书写的书名首字母外,文字都是由书法家用明代的隶书——书泰格体(清代称“亭体”)临摹的。由于明清科举试卷要求行行整齐、黑线、大小一致,青年学生和科举任命的官员都擅长写这种楷书字。整个仪式的字体整齐划一,不乏洒脱之气。抄文案的时候,选择文案的程序是非常隆重和严格的。《永乐大典》重录以礼部侍郎高拱、左毓德、左春芳助理读本翟景春为校官,重要参与者有国子监官员张、徐士行、王希烈、。

值得一提的是,仪式笔录全部采用徽墨、黄山松烟及各种配料制作而成,不燥不脆,润泽有光泽,古色古香。朱墨由朱砂矿物制成,经久耐用,赏心悦目,易于阅读。

嘉靖九本是近年来首次展出。

展览共展出展品60余种、70余卷(件),其中9件嘉靖本《永乐大典》为近年首次展出,分别为“民”字、“陈”字、“农”字、“易”字、“颂、和、荣、勇”字、“郎”字、“士”字。

其中多卷是海外回归的代表性永乐大典,如1938年王忠民为北平图书馆从英国购买的《农》字书;1951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图书馆归还中国《颂·解散·容·雍》画册;1955年,德国政府归还了中国的《学者》画册。

据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燕介绍,此次展出的两卷《水》分别由商务印书馆和北京大学捐赠,是因为背后隐藏着《水经注》组合的故事而特意安排的。

《永乐大典》中关于水镜的笔记散见于混乱之中。前半部,即11127年至11134年四卷,原藏于蒋梦平家密云楼,1926年由蒋卖给商务印书馆。1951年,在张元济先生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向国家捐赠了汉粉楼《永乐大典》21卷,其中包括这4卷《永乐大典》的前半部和《水镜注解》。后来,这21卷《永乐大典》被分配到当时的北京图书馆收藏。《永乐大典》后半部和《注》原由李宗东收藏,后由李宗东卖给北大图书馆。1958年,北京大学将这四卷赠给北京图书馆。至此,朱的前半部和后半部已在北京图书馆合为一体。经过数百年的战乱、水火等。这种组合特别珍贵。

同时,现场设置的互动装置丰富了展览体验。展厅入口处设有沉浸式幕布体验区,营造虚实层次分明的沉浸式体验;“名家带你看大典”的触屏游戏和永乐格式透明屏的互动游戏,可以让观众体验泰格书法,学习古籍版式知识;笔墨纸砚互动游戏和《永乐大典》知识互动游戏,通过问答互动的方式,让观众在《永乐大典》中感受纸的美和墨的精细运用,学习中医、书法、动植物等知识。

展厅触摸屏提供永乐大典回归图和永乐大典数据库供您参考。《永乐大典》数据库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高清模拟影印成果为基础,率先发布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多家收藏机构收藏的《永乐大典》高清彩色影像,并辅以图文对比、版面还原、全文数字检索等功能。

珍珠也在合浦,表示物失而复得;比喻灾难过后重见光明,展览的名字也颇有深意。5月31日成立的国家图书馆《永乐大典》研究中心,将联系和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永乐大典》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展示和推广其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祝你有一个光明繁荣的未来!(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