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我的姐姐》:“嫁人不嫁妈宝男,娶妻不娶扶弟魔”背后的辛酸

2023-12-11 12:57 作者:岑岑 围观:

作者 | 花籽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一句话:“嫁人不嫁妈宝男,娶妻不娶扶弟魔”,那时候只是不经意瞥见一眼,没有往深里想,因为感觉身边好像没有类似的人和事。

可是看了电影《我的姐姐》以后,便引发了关于“妈宝男”和“扶弟魔”方面的思考,细细想来,才明白这背后隐藏了多少辛酸。

《我的姐姐》这部电影引发了许多的争议,说拍的好的人很多,说拍的不好的人也很多,口碑两极分化。

我的观影感受是引人深思,整部片子看下来,除了跟着电影情节而出现的情绪波动,大脑里也会一直去思考在当今这个社会大环境下,为什么会有影片中的那些观念,以及如果把自己融入角色的境地,到底该做何选择。

《我的姐姐》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张子枫饰演的女孩—安然在遭遇父母车祸双亡以后,面临一个和自己没有什么感情的弟弟的抚养问题,所有的亲戚都告诉她,她必须把正在上幼儿园的6岁弟弟养大。

而安然从小不被父母重视,甚至在小时候父母强迫她装成残疾只为换来生二胎的机会,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她明明报考的是北京一所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却被父母偷偷改成了川内的一所学校的护理专业……

父母对她所做的种种,使得安然的性格非常独立自强,甚至非常的强势,因为她知道没有人可以依靠,她想努力的证明自己虽然是个女孩,可是她也很可以很优秀,安然大学期间没有向父母要过一分钱。

正因为安然是一个自立自强,有着明确人生目标的女性,所以当她的父母离世之后,所有人要求她必须扶养在她上了大学以后父母才生的和她没见过几次面的弟弟时,她果断拒绝,她只想给弟弟找个人家送养。

与安然有着强烈自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然的姑妈,姑妈在社会大环境的裹挟下,在父母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压迫下,自愿妥协牺牲自己的人生来成就弟弟和照顾弟弟以及弟弟的孩子。

姑妈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说的“扶弟魔”,可是细想,“扶弟魔”也只是被重男轻女思想和“老大文化”所毒害的可怜人。什么长姐如母,什么老大就应该让着小的,都是人们给姐姐们下的一个定义和标签。

姑妈当初考上了一个大学的俄语专业,可是她的妈妈却为了供儿子(安然的爸爸)读中专,剥夺了姑妈上大学的机会,只因为姑妈的妈妈觉得女孩子不需要读太多书,女孩子就应该早点出去挣钱供弟弟读书。事实是,姑妈放弃读大学以后出去工作的大部分工资给了弟弟交学费。

后来姑妈有一次去俄罗斯做生意的机会,可是因为弟弟的孩子出生了,妈妈一个电话就斩断了她去俄罗斯的机会,而是回来帮弟弟带孩子。

姑妈成了重男轻女思想的牺牲品,可是安然她不一样,她有自我,有抗争,不服输,不认命。

虽然考大学的时候被父母恶意篡改了志愿,可她没有放弃去北京的梦想,她边工作边努力考北京的研究生。

当所有人都谴责她,说她自私,说她冷血,说养大弟弟就是她的责任和义务之时,她的心没有动摇,她依旧在拼命的准备考试。

作为女性,我很喜欢安然这样有目标,有理想,自立自强,不为他人评价所动摇的模样。

在文章题目和开头之所以提到“妈宝男”和“扶弟魔”,是因为,《我的姐姐》影片中,安然的男朋友属于“妈宝男”类型,安然的姑妈属于“扶弟魔”类型。

而安然就是那个不愿意嫁给“妈宝男”,不愿意成为“扶弟魔”的女孩。

之所以觉得安然的男友妈宝,是因为在影片的几处细节可以看得出来。

第一处,当安然第一次去男友家做客时,饭桌上,男友妈妈很开心的聊着对他们结婚以后的规划,让安然搬过来和他们一大家人一起住,他们的婚床换成二米二的大床,婴儿房都准备好了,房间里的家具全部都用的环保的高档的,要给未来孙子最好的。

听到这些,安然一脸的尴尬,很明显,男友并没有把她想去北京读研究生的事情告诉***妈。

事后,安然也多次询问男友打算什么时候把去北京读研的事情告诉***妈,可男友总也支支吾吾,第一次说等安然把弟弟的事情处理好以后再告诉。第二次,安然知道了他就没打算告诉***妈。

以此可以看出安然男友在家里属于听妈妈话的人,他知道妈妈希望他能早点结婚生孩子,所以不敢告诉安然打算读研的事情。

第二处,当男友在医院看到作为护士的安然和开错医嘱的医生发生冲突以后,劝安然不要和那个医生发生冲突,说那个医生后台很硬,还说了一句:“我妈说过,当我们不够强大的时候,我们不能还手”之类的话。

安然立马告诉他:“可是***不知道,一个从小到大只能靠自己的女孩子,打不赢也得打回去!”

这里也能看得出安然男友是那种很听妈妈话的男生,有妈宝男的特质,动不动就我妈说,我妈说……

第三处,当安然问男友:“你对我弟弟的事情怎么看?”

男友只是面无表情的说了句:“他是你的弟弟,你自己决定。”

安然问了两次,他这样回答了两次,作为两个已经开始谈婚论嫁的恋人,安然想听一下他的看法,他只是淡淡的事不关己的说一句你自己看着办。

这里也能看得出男友比较没有主见,可能从小到大习惯了听妈妈的话。

后来安然提出了分手,男友红着眼眶依依不舍的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会分开,如果你以后遇到一个和你一样强势的人,他欺负你怎么办?”

安然没有回答,我想她的内心已经坚定的知道男友不适合她。

关于妈宝男,经常会听到人们谈及,在一些影视剧里也会看到。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看到过一个影视片段:婆婆非要和儿子睡在一起,儿媳不同意,问老公意见,老公觉得妈妈睡在旁边没问题啊,就这样,令人尴尬的画面出现了,老公睡中间,老婆在右边,老公的妈妈在左边,老婆整夜无法入睡……

当然,这个有些夸张,现实中,几乎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与这伤害相当的事情是不胜枚举的。

把儿子养成了“妈宝男”,从妈妈的角度来说,妈妈可能会觉得很开心,儿子什么话都听自己的,多好啊,不用担心娶了媳妇忘了娘。

可是从儿媳妇的角度来看,成为妈宝男的老婆,会经常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孤军奋战。

而从儿子的个人成长来看,会缺乏主见,不够独立,在婚姻和事业中很容易碰壁。

曾经我以为我的身边没有“扶弟魔”,看了电影才发现,原来只是从前我没有关注过这个问题,现在细细想来,身边类似的人与事不少。

想起以前的同事讲他们家兄弟姐妹四个,她是老大,两个弟弟结婚的彩礼钱都是她和二妹一起出的,我当时听着只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弟弟结婚的钱干嘛要姐姐出。

又想起亲戚朋友里面偶尔听到的各种帮弟弟的姐姐,那时我总以为是姐弟情深。可能因为我是独生女的原因,我每次听到这样的事情,总是会觉得原来兄弟姐妹之情还可以这样啊,我是无法体会与理解的。

看了《我的姐姐》这部电影以后,才知道“扶弟魔”的背后充满了无数的辛酸与无奈。

兄弟姐妹虽然是一奶同胞,虽然有着浓浓的血缘之亲,可是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都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他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小家庭,如果总是过度的无休止的去帮扶照顾,肯定会对自己的人生和家庭产生重大的影响。

就像影片中,姑妈的孩子对于姑妈那么尽心的为弟弟,帮弟弟带孩子等事情,是很介怀的。

而对于被帮助的弟弟的孩子——安然,她在姑妈家的日子也不好过,从小被表弟当沙袋打,这被表弟打的背后也包含着表弟对安然分去自己母亲之爱的不满与愤怒。

影片中,当安然的姑父瘫痪昏迷住进医院以后,在她去医院探望的时候,她告诉了姑妈曾经被姑父偷看洗澡。

当安然离开医院,姑妈坐在姑父的病床边哭了起来,边哭边捶打着昏迷的姑父,这个捶打是在表达知道事实后的愤怒与恨意,可是打了几下,姑妈又倒在姑父的胸膛继续哭泣,这个举动表达了姑妈的无奈和对姑父的感情依赖,虽然知道他做了那么可憎的事情,可他依旧是她的丈夫,她还要继续照料这个不省人事瘫痪在床的丈夫。

“嫁人不嫁妈宝男,娶妻不娶扶弟魔”这句俗语之所以会出现,的确有着许多的事实事例摆在眼前,可是“妈宝男”和“扶弟魔”都是家庭教育出问题的可怜人。

现在经常听到一些年龄大一些的长者说如今的年轻人不要孩子是没有责任感的表现,其实不然,正因为他们有责任感,才不那么轻易的生孩子。

养孩子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更是难上加难,这期间需要父母付出无限的精力、财力、人力,时间等等。

许多人根本没有准备好怎样做父母亲,就生了一个、两个、三个……这就是有责任的表现吗?

自己没有成长,没有准备,生出来只能增加了更多的悲剧,有多少人在原生家庭的伤害中苦苦挣扎,越是亲近的人,越能伤自己最深。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不需要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而为人父母却又是这人世间最难的题!

鲁迅在其名作《我们怎样做父亲》指出,不少为人父母者实在欠缺为人父母的资格。鲁迅认为,为人父母者首先应该是一个身体健康和精神人格上没有较大缺陷的人。

愿天下欲为人父母者已经做好了为人父母的准备。为人父母不仅需要“通过考试”而拥有的资格,还需要终身不断的学习,这样,这个世界才不会有那么多被原生家庭伤害的伤痕累累的可怜人。

#影视杂谈#

作者 | 花籽

南京市作协会员,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南京市江宁区作协会员,图虫资深静物摄影师

《女人坊》(语林)杂志签约作者,文章发表于《乌鲁木齐晚报》《常州晚报》《北海文学》,《劳动时报》《亳州晚报》《北碚报》《语林》《江宁新闻报》《天下美篇报》和《C位》杂志。

猜你喜欢:

《阳光姐妹淘》:人生最幸福的是曾经拥有青春,永远拥有朋友

《你好,李焕英》:有妈的孩子才有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