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邻里关系相处之道,邻里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

2023-12-11 00:08 作者:岑岑 围观:

张庭摄于陈山植物园。

在中国人的社交圈里,邻居是一个不可小觑的特殊存在。除了你的家人、亲戚朋友、工作中的同事和因为工作生活而与你交往的人,住在你家附近的邻居可能是与你接触最多、气味相投的人。作为日常生活状态的随时见证者,人们常说,躲得过天也躲不过邻居。即使在“一切都是不求人”的现代社会,家居生活中的许多琐事,比如漏水、停电、暖气、装修等。,总是离不开邻居的帮助和配合,因为线路管道的融合会把家庭有机地拧在一起,再好的亲戚朋友也帮不上忙。于是,就有了“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

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农耕时代的文化遗产。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年代,个人无法抵御随时可能到来的各种天灾人祸。部落的形成有效地将个体转化为群体。一旦突发事件发生,人们可以依靠族群的集体力量度过难关。后来村落的出现,不仅保留了原始部落组织的雏形,还将这种传统演变成了患难与共的邻里关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超稳定农耕时代,土地和房产是家庭唯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人们不会主动迁移。所以各村不同姓的家庭,彼此祖宅相对,世代为邻,相知甚笃。每家每户的大事小情都一清二楚,就像当年李奶奶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说的——“有墙”代代相传的乡情和友情,让邻里逐渐转化为亲情的人。这种情况在农村和小城镇依然保持着,从中孕育出的淳朴民风让乡村社会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和温暖的归属感。

在童年的记忆中,这样的街区之间的走动是频繁的,几乎每天都有。那时,当有人遇到困难时,他们不需要寻求帮助。邻居会自动凑在一起出谋划策,有钱花大力气商量怎么解决问题。遇到有人婚丧嫁娶,邻里之间不仅会凑一个成员助兴,还会主动拿出桌椅板凳锅碗瓢盆招待客人,上门帮忙的绝不赔偿。在物资匮乏,物流极度不发达的年代,一个普通家庭,如果有不速之客上门,很难集齐四个菜。邻居看了也不作声,会悄悄送来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肉、咸鸭蛋、粉条、粉皮、皮蛋等食物,解燃眉之急。甚至有人做饭的时候突然发现缺少调料。他们自然会让孩子拿一个碗,往对面邻居的厨房里倒一些酱油、醋之类的调料。无论学校离家多远,孩子都不需要上下学。如果家长有事,有时候连招呼都不用打,学生可以直接去邻居家玩,做作业,甚至吃饭。父母下班回来说“累了”,可以直接带孩子回去。这样做是每个人的义务。看起来很自然,没有个人得失计算。农村淳朴的民风,如果哪个家庭一有事情就反其道而行之,打退堂鼓,小气吝啬,自然会被孤立,村里人也会冷眼相待,孩子大了想找老婆也没人愿意帮忙。孟子所谓的“同井之村,朋友进进出出,互相照应扶持,生老病死,则民相亲”,大概就是这种传统社会邻里关系的真实写照。

那时,我们山东老家的后院里住着一对李老夫妇。家里没有男人。女儿结婚后,老两口有点寂寞。偏偏我妈年轻的时候失去了善良,邻居纷纷陷害她。她坚持要做养母,***要在一种近乎玩笑的氛围下来。结果没想到两家人真的成了亲戚,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妈妈”,还因为平日里谁做的饭好吃,总是拿一个给另一个,有时甚至直接请他们到家里分享。后来两位老人相继生病,母亲像女儿一样嘘寒问暖,让医生送药送水喂她,直到两位老人去世。老人去世后,他们的直系孙辈一直和我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关系真正维持到了三代。这样的事情在今天的大城市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社会流动性增加,人际交往深度和信任度降低。尤其是高楼林立的特大城市,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更加严重。不仅仅是建筑之间非常狭窄的活动空限制了公共交流,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的单元建筑也加剧了这种差距,让已经为生计奔波疲惫的人们更容易回家蜗居。现代高度发达的信息和物流,使得每家每户都可以在没有邻居帮助的情况下,轻松解决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此外,现代人非常重视个人隐私,越来越有兴趣避免外人的干预。传统的邻里关系正在发生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口流动的频率迅速上升。在一些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每三到五年就能置换一半的居民,地段好的商品房转化率更高。往往街对面的邻居还没搞清楚自己姓什么,租客就换了另一家。即使在一起生活了三五年,大家也是早出晚归,来去匆匆。平时见面的机会很少。刚开始不熟,进出都点头打招呼,但很少深入交流;后来混熟了就更不好意思问名字了。问的时候感觉特别有认同感。即使是在同一栋楼住了十年八年的老邻居,也很少互相拜访。如果他们能知道对方的名字,那也不错。至于他们的祖籍和工作地点,他们几乎完全不知道。

现代水泥林阻隔邻里亲情,俗话说重门隔重山,地板隔天。这应该是老子的名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老一辈的人对现在这种邻里关系非常不屑,对城镇或者小城市的生活状态特别留恋。即使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带着孩子搬到大城市,他们也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突破这种自我封闭的疏离氛围。有孩子的老人会主动走到一起,让孩子在公共场合成群、亲密地玩耍空;没有孩子的老人会选择一个向阳的亭子和回廊,或打牌,或聊天。他们会在不同的地方无话不谈,他们会在一起呆很久。从无知到熟悉,从相识到相知,他们之间的情分会逐渐发展成火热的邻里情谊,无形中延续传统,在城市社区中构建起一个特殊的老年社区。

是向往传统邻里关系的亲密接触,还是追求现代邻里关系的单纯冷漠?或许各有利弊,我们无意深入探讨这个社会学话题。但是,无论如何,一栋楼同时进进出出,邻里之间爱搭不理,形同陌路,都不是一种好的社会状态。难道不知道为了生存和发展而疲于奔命的现代人,表面上勇猛无敌,其实内心未必那么强大。他们比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更渴望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如果邻里之间能够热情相待,和睦相处,和谐沟通,互相帮助,对于生活这条广阔道路上的负重先锋们来说,岂不是一抹亮色?如果全社会都能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世界上还会缺少温暖和关爱吗?

此时,我被楼下的电钻声惊呆了。这种难以忍受的高分贝噪音,无疑是在现场诠释邻里关系。前几年我家房子装修,虽然严格按照装修进度,但还是阻止不了住在楼下的老太太一次次去居委会投诉。当时有点不高兴,但考虑到邻里关系,还是要带着小孙子去解释和道歉。没想到,老人一看到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抱着孩子,把柜子里好吃的都拿出来,哪怕孩子不想要。老人不仅没有向我抗议,还不停地道歉,解释说自己心情不好,让我不要介意。原本满腹委屈,一下子变成了对老人深深的愧疚。几年过去了,我已经成了一个受不了装修噪音的退休居家老人。我在楼下问的时候,房主已经变了——老人去年去世了,他的子女把房子卖给了别人。转身回家,难过了好久。看到一个很健康的老人说走就走,人生是多么的无常啊!这样一来,刺耳的噪音就不再那么刺耳了。我突然明白,我现在所经历的,可能就是老人当年所承受的痛苦。我不禁想到,我必须以超强的忍耐力承受楼下装修的噪音,这是对逝去老人的悼念和回报。

由此看来,邻里关系也是一门不断变化的学问。

作者:温德

编辑:钱雨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