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三国演义黄巾之乱主要内容,三国黄巾之乱攻略

2023-12-10 06:35 作者:岑岑 围观:

道教的兴起

东汉建国后不久,全球气温开始呈下降趋势,黄巾起义时处于最低点。现在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小冰期”的气温下降,即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增加,进而导致粮食全面减产。当时东汉政府配置资源的能力完全不足以应对这场危机,因为当时政府是把人口固定在土地上的。当食物严重短缺时,在普遍的生存欲望驱使下,一切都会变得无法控制。

土地所有权高度集中,生产者不能拥有土地,不可能对土地有很强的附着性和认同性。而且当时个体户的比例越来越低,大部分生产者没有理由留在同一个地方,耕种同一块土地。于是,当社会动荡发生时,底层的生产者开始逃离。

东汉末年是一个动荡时期,其间瘟疫与战争并存,天灾人祸并存,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据统计,汉桓帝年间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瘟疫,汉灵帝年间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瘟疫。这场战争在东汉末年更加盛行。从汉灵帝统治开始,东汉政府就开始了与羌人的战争,羌人与东汉的战争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东汉灭亡。

当人们对外部环境无能为力时,往往会下意识地寻求未知神秘力量的帮助,而政府无能为力。在民间悄然兴起的道教,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当时有两个这样的专家,一个叫于吉,据说是琅琊山人,师从昆仑山下;另一个叫左慈,精通道术。这两个人被称为“北左慈,南于吉”。于吉年轻时精通医术和道学。顺帝在位时,经常到吴和会稽去,在当地建房,为当地人民制造水,治病。

冀州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张角从道士于吉等人处得到道教经典《太平经》,创立太平道。这部《太平经》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探讨如何协助皇帝救灾、求平安。张角得到了这本书,自称“大德老师”,他的目的是做一个帝国的老师。从这个角度来看,张角最初的想法不应该是公开的反叛。

以“太平道”发展信徒的黄巾起义,是以宗教为思想武器寻求政治诉求模式的开端。东汉时期高密度的自然灾害及由此引发的瘟疫是太平道迅速蔓延的自然环境背景。太平道赢得人心的基本手段叫“伏水治病”。太平道和伏水并不能真正治愈瘟疫,真正起作用的是人体自身的免疫力。然而,作为一种安慰剂,信仰和魅力并非一无是处。最起码信徒不会再因为恐惧而成为难民,稳定的情绪和规律的生活对提高免疫力也有积极作用。至于那些喝了伏水后病情没有缓解的人,同样不会损害太平道的威信。把他们归结为缺乏诚意,会让最终活下来的信徒更加确信,拯救他们的是信仰和水。

张角在开始传教之前已经传教十多年,他的信徒遍布八个州,号称有几十万人。不仅没有被政府取缔,反而被很多地方官员容忍和纵容。他们认为张角传播的是引向善的善道,并不阻止。早在黄巾起义前三年,司徒阳慈就对张角的过度影响有所警觉,并建议朝廷加以限制,但未被汉灵帝采纳。起义前一年,杨慈的旧臣刘韬上书建议朝廷再次逮捕张角,但汉灵帝仍置之不理。在朝鲜的官员和宫中的宦官中,也有许多张角的追随者,甚至包括大宦官张让和赵忠。

太平天国在张角的流行是有背景的。汉武帝开辟了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朝和世界有很多交流。除了物质上的交流,还有很多精神上的交流。佛教、祆教等外来宗教也传入中国。东汉刘秀的儿子刘庄,不仅是汉武帝,也是佛祖。他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寺庙,白马寺。佛教在汉代的传播大大增加了信徒的数量,影响了汉代的百家争鸣和主流思想。为了对抗佛教的传播,道教思想的一个分支开始演变为本土道教。

西汉英雄张亮的后代张玲曾在北邙山求学,并在北邙山传教。他被称为“张道陵”。东汉中期以后,黄、老的道教信仰开始在当时的中上层政治界盛行。黄老道家推崇黄帝和老子,发展了历法转换和宇宙循环理论。认为东汉即将迎来最后的天地毁灭时代,汉家应该改变命运,否则必然会迎来最后的灾难。黄老道教起初是温和派,希望皇帝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想法甚至得到了当时几位皇帝的认可。

甲子年的秘密

张角实行政教合一,把全国的太平道教徒组织成36个党派,以他所居住的广宗(河北魏县东)为中心党。然而,仅仅组织信徒是不够的。即使拥有百万追随者,太平道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依然弱小,尤其是洛阳后面还有半个中国没有受到太平道的影响。有鉴于此,张角从一开始就制定了直取洛阳的战略。首先,计划是暗中积极发展洛阳的信徒,尤其是能出入皇宫的太监和禁军。依托太平道在洛阳周边形成的巨大影响力和“上承天命,下救百姓”的宣传,这一战略的实施卓有成效。

根据《太平经》中“循五行”的思维方法和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张角选择甲子年甲子日,即灵帝广七年(184)三月五日。60年前,汉安帝刘虎正式颁布圣旨,以干支编年史为帝国官方编年史。184年,恰逢第一个官方认可的“甲子”到来。张角还提出了“天亡黄天立,六十岁盛世”的响亮口号。以天为标志的旧世界秩序已经崩溃,以黄天为标志的新世界秩序即将到来。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最后时代,只有顺应天命,才能迎来和平。作为黄天派到人间的天师,他有义务带领相信黄天的“选民”前往“应许之地”,迎接人间的到来。起点是邺城(河北临漳),意思是“天下大繁荣”之业从这里开始,终点是真定,意思是完全可以由这个大事业来定。张角的公开宣传不像是叛乱,而更像是宗教仪式。

2月初,各方领导人和信徒就已经开始做准备了。他们用石灰在洛阳的城门和各州县政府的墙上书写“甲子”等标语。慷慨的曲帅马元义首先通知荆州、扬州的数万信众聚集在邺城。于是,掌管它的信徒们开始向虞城集中。还多次前往都城洛阳,任命徐、徐为宦官,并于三月五日,要他们互相配合,共同行动。冯旭和徐风的职务是常侍,日常工作是掌管皇帝的文件,传达皇帝的诏令,相当于现在领导身边的机要秘书。当时全国只有12个职位,权力大,地位高。冯旭和徐风希望他们能继续生活在乱世,最好长生不老。该学派的领袖张角曾向信徒们承诺,“信徒是那种人,但却是那些不会沉沦的人”。马元义必须熟悉经典著作并有杰出的口才,所以他能成功地说服冯旭同意配合这次行动。

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行动前一个月,一个叫唐周的张角弟子告发了京城内仆马元义。从此,唐周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了。我们敢推测唐周是火葬集团的卧底。士绅集团一直密切关注着太平岛组织在张角的发展。士绅集团想利用张角的黄巾起义向皇室施压,解除党禁。刘虹下令调查洛阳太平路。原本活跃在洛阳的马元义成功逃脱。官兵们大肆捕杀信奉太平道的信徒,牵连千余人,命冀州追捕张角。

由于事发突然,张角被迫提前一个月在2月进行自卫,因为参加叛乱的人头上绑着黄巾,所以被称为“黄巾军”。黄巾军相信天地使者会下来传道,拯救百姓,帮助汉人改变命运,避免最后的灾难。

张角首先在巨鹿县长河寨(今巨鹿县王户寨乡纸坊村)举起了自卫的旗帜。根据《太平经》中“天主、地主、民主、三极齐主”的理论,他的弟弟张保和弟弟张亮自称“天将”。张角兄弟虽然大力宣传黄天荡的权力,但他们从来没有自称皇帝或国王的称号,也没有宣传推翻汉朝,只是自称将军。

虽然张角迫于形势未能在邺城起事,但他到广宗、下曲阳的路线仍是向着太行山东麓,而不是指向黄河以南的都城洛阳。由于太平道内部分裂,于吉被张角逼到江南,但未能参加起义。张鲁,汉中起家为“五绝饭”。虽然与太平道一脉相承,但看到张角赶走于吉自然是苦涩的,但是张角却没有正面回应。那么,实际上青州、徐州的太平道追随者多为于吉,自然没有呼应张角的行动。所以“黄巾之乱”实际上只是实现了尤、姬、荆、杨、燕、虞的“六国同步”。

黄巾军发展迅速,一部分是因为宗教的吸引,但更大一部分是因为社会结构的松动。黄巾起义军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组织,只是给各州独立涌现的反帝国团体一面容易辨认的旗帜。大量农民在短时间内离开了土地,人与土地原有的联系被打破。这是最严重、最难收拾的危机。黄巾起义是推动东汉灭亡的导火索,也是三国时期的序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