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陈春生个人简历,演员陈春生

2023-12-09 02:44 作者:岑岑 围观:

我的岳父王天恩,1927年6月15日(农历七月十六)出生于宁武县迭台寺乡迭台寺村。

他个头不高,不苟言谈。1981年我与妻鲜娥结婚时,岳父54岁,在县药材公司担任经理。刚刚结婚的我俩都不会做饭,所以经常在岳父家里蹭饭。平时,翁婿间并无多少话题,只是简单地吃饭喝茶而已。为了能与岳父聊天,我便请他讲讲过去的经历。谁知,听了他的经历,我大吃一惊,原来岳父竟然是一位从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大英雄!

王天恩同志

岳父在娘胎中七个月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把他抚养成人。1945年9月1日,他在宁武参加八路军35支队,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先后任八路军战士、排长、连副指导员、指导员、团后勤处政治协理员。1962年转业回宁武后,先后任宁武县食品公司、阳方口综合公司、药材公司经理。

1937年10月,日本人占领了宁武县,日寇和日伪警备队经常横行乡里,欺辱百姓,村里的人常常无端被杀害,孤儿寡母的他种下一点粮食不够给地主和伪村长,常常是食不果腹。因此,他恨透了日本鬼子。

1943年6月,刚满15岁的他,一天在地里干活,看见一队八路军走过来,他就问:“我能不能参加队伍?”八路军的一个领导看看他,摇了摇头:“你还小,过几年参军吧。”他苦苦哀求说自己一定要参加八路军去当兵。部队上的人看见他如此执着,也非常喜欢,就这样,王天恩顾不下把牛和犁送回家里去,扔在地里就跟着八路军120师35支队出发了。他成为35支队2连的一名战士。

卓资山战役

1945年10月,35支队改编为独立第1旅第35团。12月,35团在东寨补充兵员后,岳父就跟随时任团长黄新义开赴内蒙卓资山战场,这是他第一次远离家乡参加长途征战。

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停战协定,颁发停战命令。然而傅作义在蒋介石秘密指示下,出兵袭击并抢占绥东交通要道及重要城镇卓资山、陶林、集宁等地。企图在停战令生效时限之前抢占上述地区,从而控制京绥铁路的归绥至集宁地段,为以后向解放区进攻打开通道。

获悉国民党军的阴谋活动后,晋绥野战军司令部决定,以独立第1旅、第358旅及独立第3旅的第27团共计7个团的兵力,集中保卫卓资山。要在停战令生效时限(1月13日12时)午夜前,决不让傅作义军抢占该地。

12日夜,独立第1旅714团在卓资山西山顶占领阵地,向西北方向组织防御;第2团配置在卓资山北侧占领郎家卜子、白银厂汉西山地区,向西北方向组织防御;第13团除1营驻守火石坝外,团部及2、3营调至卓资山北侧西山地区占领并组织防御。

13日,358旅由驻地冒着风沙严寒急行军向卓资山开进,黄昏时,第8团开进卓资山及前后西营子附近地域,第715团以10小时行军50公里的速度开进卓资山,第716团除留第2营在四道沟以西担任警戒外,团主力于12日夜开进卓资山以南的六苏木。独立第3旅第27团也于13日抵达卓资山。

14日8时左右,岳父所在的35团及第714团、716团(欠第2营)、715团、2团等全线向傅作义部实施反击。当天气候严寒,部队英勇冲击,迅速摧垮傅作义部的抵抗,迫其仓惶溃退。至11时许,傅作义部全线崩溃。716团和35团追击退逃的傅作义部队至金盆附近地区后,因残兵已远逃,战斗胜利结束。

这次战斗解放军胜利地完成了保卫卓资山的任务,粉碎了傅作义部妄想突袭卓资山“抢占战略要点”的阴谋。

2月,岳父调1营营部通讯班通讯员。3月,由于岳父在战斗中浴血奋战的表现,在卓资山战斗前线由阎德忠、冯宝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9月,傅作义调集了10个师的兵力,向集宁进攻,发动了解放战争时期在绥远地区最残酷、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集宁战役。而卓资山则是争夺集宁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战略要地,欲想占领集宁,首先夺取卓资山,集宁战役的序幕——卓资山防御战就此拉开。

9月初,解放军晋察冀军区的主力部队围攻大同,并将外围据点基本肃清,在大同很快被夺取的时候,傅作义率部倾剿东犯,向卓资山、集宁进攻,以解大同之危,配合东线国民党军向张家口进攻。

9月1日,傅作义发动兵力32000余人,分三路东犯。其主力纵队为中路,以第3军第11师、第17师及第35军第101师全部,新31师、32师各两个团和炮兵第25团共计14个团的兵力,统归第35军军长董其武指挥,由归绥附近地区沿平绥铁路(31师自陶林向卓资山)东犯;北路以伪骑兵第10、14纵队,骑兵保安师等部共3000余人,统归第3军军长孙兰峰指挥,从陶林地区向集宁进犯;南部以新编骑兵第4师(约1000人),伪骑兵第2纵队、保安旅等部统归鲁英麟指挥,由归绥地区向凉城进犯。

大同战役开始后,为准备打击傅作义部增援,除原驻绥东的晋绥独立第1旅在卓资山、福生庄,独立第3旅(欠27团)在凉城,绥蒙军区独立旅的第27团在集宁,绥蒙军区第9团在集宁与十八台之间铁路沿线,骑兵旅在集宁西北的土城子等地区整修工事,加强防御外,并调动晋察冀的教导旅(两个团)至凉城以北的壕堑地区,第4旅由商都调到卓资山、集宁向十八台地区移动。傅作义的大规模进攻,北起陶林南至凉城,仅进犯卓资山地区,就集中了3个师的兵力。

傅作义部计划首先攻占卓资山,扫清沿途障碍。以第31师从北面由林格尔灯笼素向卓资山东北侧高地进攻,第11师沿铁路南侧高地进攻,企图从卓资山东北和西南方向进行包围,以其优势兵力,欲歼灭解放军于卓资山。

岳父所在的第35团,以一个营(第三营)在卓资山高地占领阵地组织防御,团指挥所及第一、二营配置在大小南沟、忽乱大坝附近地域为第二梯队,准备向头道沟、二道沟方向及向卓资山西山顶方向实施反冲击。

9月3日下午,进犯之傅作义部第17师占领福生庄,第31师占领牡丹沟附近地区;4日,第17师行进至南山顶、孔督林地区。31师占领萝卜沟南侧高地于5日清晨开始向解放军进攻。首先,在飞机猛烈的炮火掩护下,以优势兵力向西山顶第2团的2营阵地猛攻。解放军坚守阵地,顽强应战,英勇的指战员本着能打则打,不能打则蔽,看不见傅作义部不放枪,傅作义部近了,使用手榴弹消灭敌人的原则,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傅作义部一个排上来了,彻底覆没,接着一个营、两个营上来了,又被全部打退。在进攻中,傅作义部看到屡屡不能得胜,就把新兵推在第一线,其次是老兵,后面是督战队,用武器驱赶着进攻。这样多次的进攻,都被击退并歼灭了大半,其余小部因畏缩不前,又被督战队击毙,但仍不甘心于失败,又用猛烈的炮火向解放军轰击,在炮火的掩护下,傅作义部两个团分四路纵队,利用死尸作掩护,向西山顶阵地进攻,我守军坚守阵地,沉着应战,将傅作义部队的进攻一次次击退。激烈的战斗持续至当天12时许,解放军数次击溃傅作义部的冲锋后,因弹药消耗已尽,西山顶阵地被傅作义军队攻占下一部分。第2团以其特务连及第1营3连组织反冲击,因遇到傅作义部兵员的增加和猛烈的射击,处境不利,只得固守阵地。在北面进攻的傅作义部队,这时也攻占头道沟东侧高地,并继续向东南方向实施包围;傅作义部第11师沿铁路南侧高地进攻,突破解放军阵地。至14时后,双方兵力极为悬殊,战况对解放军不利。此次战斗,解放军以4个营的兵力,抗击傅作义部3个师的进攻,激战8个小时,仍未能彻底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第35团伤亡极大,营长李芝敬(1924年生,汾阳县人)负伤,岳父也腿部中了一枪,他们俯卧在战壕中,等待傅作义骑兵部队呼啸而过后,他忍痛拖负着身躯比他高大的李芝敬撤出战斗。

1947年7月,岳父调任35团2营营部通讯班班长;1948年6月,他到独立第一旅教导队学习,12月学习结业后,任35团6连副排长。

陕西青海之战

1949年1月24日,根据1948年11月1日《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通令,西北野战军发布命令,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军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原独立第一旅改编为第一军第二师,师长王尚荣,政治委员颜金生。

5月,在贺炳炎等率领下,第1军连克三原、岐山等县,歼国民党军57军1万余人,接着攻克陇县,进军青海。时任第1军2师6团2营6连排长的岳父与战士们同仇敌忾,全排无一人掉队,无一人退缩,一鼓作气攻克敌阵地。战后,该排被树立为第1军2师“战斗模范排”,获奖旗一面。

6月,岳父随第一军2师6团在西安附近参加了扶郿战役。当时,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和西北军政长官公署代长官马步芳、副长官马鸿逵等部联合向进军陕西省中部的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反扑,在咸阳、西安地区受挫后,被迫西撤转入防御。企图凭借有利地形,联合作战,阻止第一野战军西进和南下。

7月11日,第一野战军主力发起进攻,于12日晨先后攻占罗局镇和郿县车站,截断了国民党军退路。歼灭国民党第65军第187师大部和第119军第244、第247师、第36军第123师大部。

这次战役,第一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3个军和马步芳部1个军共4.4万余人,缴获各种火炮180余门、轻重机枪960余挺、骡马1500余匹,解放了陕中广大地区,完全割裂了胡宗南、“二马”两集团之间的联系,为尔后各个歼灭两集团主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9年7月扶郿战役后,岳父所在的第一野战军乘势展开追击,7月28日,于固关镇地区歼马步芳部骑兵第14旅及第248师骑兵团大部。7月29日,岳父第二次右大腿部负贯通伤,所幸未伤及骨,留在西宁第一军医院接受治疗。8月1日,在固原东南任山河地区击溃马鸿逵部的抵抗,歼其第11军5个团5000余人。至11日,在20余天的追击战中,共歼灭国民党军1.1万余人,缴获骡马3200余匹,解放陇东广大地区,为而后进军兰州、银川创造了有利条件。

9月5日,西宁解放。此时,岳父所在的第六团分驻于西宁、乐家湾及附近地区,参与领导建立人民政权、剿匪平叛、民族联谊、筑路生产等多项工作,为建设人民的新青海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2年6月,第1军与第3军合编为重装军,番号仍为第1军。第1、3师合编为第1师,第2、8师合编为第2师,第7、9师合编为第7师。在这次整编中, 12月11日中央军委决定第1、第16、第21、第54军入朝,准备参加反登陆作战。

赴朝鲜战场的前前后后

1952年12月,第一军奉命调离青海,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岳父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2师6团1营机炮连副指导员。

1953年1月22日,岳父跟随由军长黄新廷、政治委员梁仁芥率领,从吉林省辑安(今集安)入朝参战。

7月13日我军发起夏季战役第三次进攻(金城战役),岳父参加了这次战役。据他说:由于美军飞机天天狂轰滥炸,白天部队只能在坑道中隐蔽,晚上出来活动,吃干炒面当饭,长时间没有水喝,战地生活十分艰苦。他的通讯员就是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

志愿军第1军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终于胜利结束。岳父所在的第1军参加了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1955年5月30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授予王天恩同志中尉军衔。组织上考虑到岳父文化水平较低,10月1日,转入1军速成中学学习。

1956年1月3日,部队又保送他去重庆北碚第一步兵学校继续深造。12月,学习结业后他重返朝鲜战场,调任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1师1团1营1连指导员,成为天下第一连的指导员!

1957年3月,岳母带着刚满1岁的大女儿(我妻鲜娥)去了朝鲜探亲,一家人才得以团聚,岳父也是第一次看见了自己的女儿。遗憾的是岳母去朝鲜不久,岳父顾不上照顾家庭,就和部队开拔到前线。无奈的岳母只好一个人带着孩子,每天去食堂打饭,照料女儿。有一天,岳母去买东西,女儿被绑带缠住,差点要了小命。

1958年10月回国,部队回国后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的番号,代号为8172部队,驻河南开封一带,岳父之部驻汤阴县。

在汤阴县岳飞庙

1960年4月,部队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军。同年5月1日,岳父晋升为上尉军衔;1961年1月31日,他被任命为第1军1师1团后勤处政治协理员;1962年部队号召干部参加地方社会主义建设,支援地方商业工作,他考虑再三即报名。2月1日,第1军政治部批准他参加支援山西商业部门工作。至此,他结束了17年零7个月的军旅生涯。作为部队的普通一兵,他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却先后参加10余次战斗,两次负伤。岳父和千千万万的解放军战士一样,为共和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无愧于共和国的英雄称号!

1962年在汤阴县

拼搏在商业战线上

1962年12月,岳父拖家带口,带着战斗负伤残留在体内的弹片,从河南汤阴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宁武。1963年3月,县里刚刚将原县专卖事业公司和县供销社所辖副食经理部合并的宁武副食品公司改为县食品公司,经宁武县委慎重考虑,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决定任命岳父为县食品公司经理。他在食品公司虚心学习商业领导工作,同18名职工一道积极调收生猪、禽蛋,努力改善全县人民群众生活。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5年。

1965年,他为了公司的生产发展,积极开拓经营范围,将食品公司的经营网点由县城扩大延伸至乡村。分别在阳方口、东寨、圪廖、馒头山分别设立食品站。并在下东市街设肉食门市一处。他想方设法开源节流,将位于下东市街的公司饲养场,努力扩大肉畜存栏数,到1967年底,饲养场存栏达到生猪500余头、羊300余只。

1968年5月,县委考虑到阳方口工矿区人员流动大,商业网点工作压力非常吃力,决定将他任命为阳方口综合公司经理。阳方口综合公司公司是全县最大的商业单位,下设有批发部、糕点加工、饭店、旅店和七个零售门市,有职工50余名。除组织调拨本公司商品外,还负责阳方口、下白泉、贾家窑、盘道梁四个供销社的批发业务,每年批发总值约50万元。还在阳方口煤矿专门设立服务矿工及家属的坑口百货门市、副食门市、日用杂品门市、早晩门市部、向阳坑宿舍区综合门市。为了服务阳方口每天千余人过往旅客,公司有饭店、旅店,经营业务五花八门。

岳父为了尽快把工作搞上去,经常吃住在单位,得不到充分休息,本来身体不太好的他,状况越来越不容乐观。这样的工作环境,他一直坚持到宁武至岢岚的火车通车,阳方口流动人口大幅减少,组织上长决定将他调回县城工作。

1971年11月,商业局决定调他到县药材公司任经理。县药材公司是一个老商业单位,过去属县卫生科主管, 1964年,改属县商业局主管,有职工22人。他担任经理后,在经营中西药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中成药的加工生产。当年公司新购切药片机一台,以切碎所收药材,手摇黄芪打包机一台。1973年,公司又新增粉碎机一台,扩大中成药蜜丸和水丸的生产。当时生产蜜丸有:银翘丸、翎翘丸、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霍香正气丸、舒肝丸、艾富暖宫丸等;水丸有:开胸送气丸、香砂养胃丸。一直生产到1980年才停止。

1977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县药材公司移交忻县地区药材分公司领导,他无怨无悔带领公司36名职工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1977年全家福

在他的领导下,公司经营中药材和西药利润逐年上升, 1980年、1981年、1982年三年,共上调药材总量为24120公斤,共获毛利12060.5元。县内自销药材,三年共收入毛利11961元,创药材公司历年经营之最佳。

1984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组织决定他退居二线,担任县药材公司视察员。1989年8月25日,经山西省药材公司批准,他光荣离休。1990年4月30日,山西省药材总公司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决定提升他为处(县)级政治生活待遇,给他的人生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我曾经看到过1989年7月22日山西省药材公司忻州市分公司经理弓箭为岳父写的评语:“王天恩同志任(宁武药材公司)经理期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服从分配,工作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加强市场管理,加强药材生产收购,在满足人民群众用药的前提下,年年超额完成上级交给的指标任务,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年提高。他领导的单位也多年被评为先进集体。”这是上级对他的肯定,也是组织对一个赤胆忠心的共产党员的肯定。

1992年,他出现患有心肌梗塞的病症,在医院接受治疗后回到家中,他没有重视,谁也没有当回事,大家都以为他的年龄正值春秋鼎盛。谁曾想,1993年1月8日(农历1992年腊月初八),他心肌梗塞突然再次发作,家人将他送到医院,经抢救无效,怅然离去。

家人悲痛欲绝,恨苍天无情,不念亲情;

同事凄然泪下,痛光阴不返,盼公再现;

亲朋唏嘘不已,悔时光如梭,英容不再。

就在这一天,天降鹅毛大雪,四野白茫茫一片,仿佛为这位不该离去的老人垂泪……

我的岳父,就是我的泰山,永远屹立在我的心中。人去神留,他的形象永不泯灭。

陈春生,男,宁武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先后在县委宣传部、县公安局工作。《宁武百年历史记忆》执行主编、撰写巜宁武革命根据地志》《南桂馨年谱》等书。现为《宁武文史》主编。

本文来源于《文史艺苑》微信公众号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