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艺术工场 · 梦露的裙子、弗里达的恋情:就是一半明媚,一半暗黑

2023-12-08 23:56 作者:岑岑 围观:

如果你只记得她风情万种的身材,陈可一定会告诉你她羞涩纯真的笑容。

如果你能很确信地概括出一个人的性格,

那么你多半并不了解他,

尤其是女人。

就像陈可,和她的画。

1978年生于四川,陈可从初现艺术圈,就无限接近于童话。

想象悠远,配色神秘,

她会用很多个长不大的幻境,填补成人世界中的情感空缺。

于是,人们将其与卡通、80后相关联,

称她为“新卡通一代”。

可事实多少有些尴尬,

她既不迷恋漫画,又很少关心卡通——

“我觉得很多时候,心情属于一种中性的感觉。

不是青春期的那种色彩斑斓,也不是暮年的苍老。

很多时候就是一种灰色地带。”

十年,她把此前的烂漫、梦幻,化成了一缕灰,

她笔下的幻境也离生活更近一步。

《和你在一起,永远不孤独之五》50x50cm 2005

这种灰色地带,很好地讲述了陈可的“真实”。

她一边不愿长大,一边在马不停蹄地接受成熟。

而她的作品,也从《和你在一起,永远不孤独》中的轻彩明朗,

到《密林》中的幽暗模糊。

当然,还有对于弗里达和梦露的理解,

作为女性,她重新审视她们,

作为画家,她重新构建她们。

《卓别林与木屋之卓别林》36.5x26cm 2015

《卓别林与木屋之木屋》36x51cm 2015

《伍尔芙与灯塔之伍尔芙》41x29cm 2015

《伍尔芙与灯塔之灯塔》32x41cm 2015

《黑塞和雾中之黑塞》30x21cm 2015

《黑塞与雾中之雾中》26x36.5cm 2015

《蒙克与太阳之蒙克》30x20cm 2015

《蒙克与太阳之太阳》26x36.5cm 2015

2011年,陈可画了很多简单、清新的小画。

但内心里,却有个叫做弗里达的女人正在靠近。

疾病、车祸、婚姻、爱情,

弗里达的才情,在悲惨的遭遇中酝酿,

最终走进了陈可的系列作品《弗里达系列》,

恰好那一时期的陈可,做了母亲,

于是在她的美术作品之外,

她还有了一本书——《壹个女人》。

对于女性,或者母亲,抑或是一直以来拒绝的成长,

陈可都往前迈了一步。

《戴红蝴蝶结的少女弗里达》40x50cm 2012

《戴项链的弗里达》40x50cm 2012

《戴护脖的弗里达》40x50cm 2013

《弗里达和情人》50x50cm 2012

《老年弗里达与迪耶戈》40x50cm 2012

《红墙前的弗里达》40x50cm 2013

《弗里达在纽约》130x100cm 2017

好莱坞的性感女星,

从未间断的演绎事业与八卦情史,

与政界和权利的神秘关联……

陈可的肖像画中,还有另外一位女性,

她是玛丽莲·梦露。

对于梦露的最初了解,陈可与大多数人并没什么不同。

相比于张扬外放的梦露,

陈可曾一度以为或许知性的奥黛丽·赫本会更好入画。

《记得我》110x160cm 2016

《梦露在无名街道》100x70cm 2016

可无意中翻看的一本影集,

让陈可看到了还是孩童的梦露——

“纯真阳光,又有点退缩与羞涩,

像阳光下的影子,有明与暗两面,

和她后来标志性的性感样子判若两人。”

于是,陈可开始接触,

梦露的电影、自传、照片……

她眼中的梦露,也开始渐渐变化,与此前有些不同。

2015年底,陈可开始了一组叫做“梦露系列”的作品。

她说,梦露比弗里达更加难以捉摸。

《1927·洛杉矶·1岁》50x40cm 2016

《1932·洛杉矶·6岁》150x200cm 2016

《1944·洛杉矶·18岁》41x32cm2016

《1953·27岁》42x30cm2016

陈可曾在其中的一幅画中,写上了梦露在自传中的一句话——

“在好莱坞的夜晚,当我朝外眺望时,我常常会想,

一定还有无数的女孩,像我这样孤单地坐着,

梦想着成为电影明星,

但我不担心她们的威胁,

因为我是最努力去梦想的人。”

这独白是梦露的,也是陈可的。

《1955·纽约·29岁·和迪马》60x50cm 2016

《1955·纽约·29岁》200x130cm 2016

《1956·纽约·30岁·和米勒》160x200cm 2016

《1962·洛杉矶·36岁》26x36.5cm 2016

《1962·圣莫妮卡海滩·36岁》160x200cm 2016

陈可说,梦露并不在意金钱,

相反,她最缺爱,所以极度地寻找爱。

自我与外在的冲突,

是一场精彩的戏剧式演出。

在陈可的画里,这冲突一直受到最高级别的关注。

她用它来区分梦想和生存,

也用它来下笔刻画,或者寻找下一个创作主题。

《梦露的房间》直径200cm 2016

《我空间你,也看见我自己 I》 23x33x7cm2016

如果说《弗里达系列》和《梦露系列》,

是陈可在表现他人人生的一场戏,

那么《4平方米—今日美术馆》,

就是陈可的自我记录——

《4平方米——今日美术馆》200x200x200cm 2012

《4平方米——今日美术馆》局部

“他们希望我过得安逸,

所以一直不想我做个职业画家。”

为了不让父母失望,

陈可曾在一段时间里不断地放低姿态,

认真地找工作,

可事实是一再失败。

在等待的期间里,陈可用创作填补焦虑,

没想到,职业画家的成就先于教师职业的到来——

《梦游》以1000美元的价格被香港画廊买走,

《小F》以37万港币的价格被人收藏。

一切都如她画中那间局促的房间,

生存与梦想统统开始起步。

《梦游》150x150cm 2002

陈可说,

这个世界有三类人,

一类人两眼只盯着物质、市井和商机,

一类人两眼只想往里看,不停审视自我,

而她,想做第三类人,

既能活着,也能活过,

既关心周遭,也关注自我,

有憧憬,也有生活。

《海》11x9.5x22cm 2015

《瀑布》18x11x26cm 2015

《湖边》11x13.5x22cm 2015

陈可

1978年生于四川省通江,200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2005年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

近年画展

2017年无界,意大利曼特尼亚美术馆,曼托瓦,意大利;“雨滴的阅读”西部艺术家群展,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中国;2016年梦·露,贝浩登画廊,香港,中国;中国私语——乌利·希克收藏展,伯尔尼美术馆,伯尔尼,瑞士;她们:国际女性艺术特展,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中国。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转载请注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