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正午是谁,正午的黑暗txt

2023-12-08 23:56 作者:岑岑 围观:

美国电影的“国粹”——西部片在二战前后已经高度娴熟地发展起来,早就建立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和风格,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了保持这种类型电影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我们只能在各个方面进行分解和创新。1952年,新一代实力派导演弗莱德·齐纳曼拍摄的《正午》是西方电影革新的成果。

《正午》给人留下的第一个也是最深的印象是,电影的放映时间和剧情时间很少高度统一。和其他大部分电影不同,《正午》的剧情时间并不是漫长的一天、一年、几十年甚至一生,而是电影的真实时间——80分钟。

影片开头给出了一个清晰的时钟镜头:10: 40,然后随着剧情的展开,时间慢慢走向中午,主角威尔必须在这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内找到解决危机的办法。

在这个过程中,有16个时钟的特写,每一个都意味着中午倒计时,而且这个特写的频率越到后面越密集。这种巧妙的技巧让观众的心理感受与剧中人物高度一致,仿佛与影片中的人物完全处于一个世界,能最直观地感受到危险和紧急。

到影片结尾,威尔所期待的每一方都一一表态,他所期待的所有援助都落到了空,死亡的阴影每一分钟都在逼近。直到最后一个时针指向中午,三名罪犯乘坐的火车抵达小镇,火车鸣响三声汽笛,让紧张的气氛达到高潮。

《正午》的故事很简单。在一个典型的西部小镇,小镇的警长威尔(Will)刚刚和妻子办完婚礼,却得知他之前抓过的三个臭名昭著的罪犯要聚在一起报仇。感到自己很虚弱的威尔走遍了全镇。从普通居民到警察法官,无论是他以前的朋友还是同事,他都表现出超然的态度,甚至有些陌生人也冷嘲热讽。

最终,威尔只能独自面对凶残的歹徒,唯一的陪伴就是他娇弱的妻子(虽然曾经离开过,但最后还是回到了威尔身边)。与传统的西部片不同,这部电影没有展示一个正义的孤独牛仔来到西部小镇消除暴力和拯救无辜居民。而是一举颠覆了这种模式,让邪恶的罪犯愤怒地来找警长报仇。

警察局长不像过去的英雄那样冷静勇敢,而是想和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寻求支持。只有在最后所有希望都落空空,他才像一个传统英雄一样,独自与三个歹徒搏斗并取得胜利。

这样的结局,虽然依然壮烈,却有着非常鲜明的悲剧色彩。以前是一天中最明亮的中午,现在似乎是最黑暗的时刻。

这种阴暗的质感,自然是威尔被全镇孤立和抛弃造成的。《正午》中,主人公维护的正义被他保护的这群“反派”扔到了阴沟里。危险来临时,大家都只顾着自保。他们有的嫉妒,有的胆怯,有的随波逐流,有的愤世嫉俗,有的鼓吹“舍身保帅”。看似都有自己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都是人性的阴暗面造成的。

影片中最大的冲突不是传统西方电影中主人公与反派的对立,而是主人公与大众的激烈对抗。对于前者,影片中笔墨不多,只是简单说明了事件和背景,而对于后者,可以说是层层深入。

起初,威尔乐观地认为,他既然站在正义的一边,自然会得到一些支持和帮助。然而,很多时候,影片一步步击碎了威尔的幻想,直到他最终被逼入“束手无策”的绝境。

这样的情节其实是导演刻意安排的,借古讽今。这个独特的西部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寓言,电影的编剧卡尔·福尔曼在其中影射了当时正在美国肆虐的麦卡锡主义。

从1947年开始,好莱坞出现了“白色恐怖”。以极右翼众议员麦卡锡为首的“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对国内大量左倾人士造成了残酷打击。大量好莱坞电影人被列入黑名单,他们被要求接受审查,在此期间禁止一切艺术创作(麦卡锡主义将在电影《码头》中更详细地介绍)。

卡尔曼是黑名单上的人之一,后来他被迫流亡英国。他写的著名史诗《桂河大桥》,开头连名字都叫不出来。在考试期间,他面临严重的压力,并被要求与当局合作回答一系列问题。但福尔曼表现出了一个正直艺术家的良心和骄傲,始终坚持不出卖良心的原则。

但是,这个世界是冷酷的,不可预测的,很多电影人都没能像福尔曼一样坚持自己的原则,背叛和背叛自己的同伴。福尔曼给出了自己对这种事态的思考——面对恶势力,大家应该如何应对?

在福尔曼看来,邪恶还不足以令人恐惧。真正可怕的是普罗大众对恶的宽容、退让和冷漠。正是在自私、嫉妒、冷漠、懦弱等原因的纵容下,邪恶才能盛行,正义才能被逼到危险的角落。麦卡锡主义时期好莱坞电影人上演的悲剧,其实就是《正午》中威尔的写照。

1952年拍摄《正午》时,麦卡锡主义的阴云已经开始渐渐散去。福尔曼和金尼曼及时大胆地拍摄了这个故事(感谢制片人斯坦利·克雷默,是他的独立公司制作了这部电影,所以他能够摆脱各种体制的束缚)。正是为了揭穿当时压抑的社会风气。

他们用自己的艺术净化现实,希望“正午黑暗”的场景不再重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