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奇幻人生读后感,我想看奇幻人生

2023-12-08 20:28 作者:岑岑 围观:

作者:红

比小说还奇怪

[剧透警告]

序言

他不知道,这个平平淡淡的简单动作,会导致他日后的死亡。凯·艾菲尔

哈罗德·克里克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极其规律却又极其无聊。他独自住在一间单身公寓里。像大多数人一样,他起床,洗漱,坐同一辆公交车去上班。直到有一天,一个女声在他脑海中响起。她不仅准确地描述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还预言了他即将到来的死亡。

哈罗德终于从行尸走肉的税务员生活中醒来。他再也无法准确应对同事们提出的心算挑战,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避免生命终结上。他找了心理医生,医生也很无奈,只能给他介绍一个大学文学教授。希尔伯特教授对他的问题并不感兴趣,但在意识到他可能是某人作品中的主角后,他开始帮助他寻找故事的作者。

哈罗德的人生故事终于开始了。

讲述者

你需要确定的最后一件事是,告诉你是在喜剧还是悲剧中。用卡尔维诺的话说,“所有故事的终极意义只有两点,生的延续和死的必然。”如果是悲剧,你会死。如果是喜剧,你就结婚。朱尔斯·希尔伯特教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但可能没有一本自传来记录一切,写故事的一般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至于你的故事是悲剧还是喜剧,做决定的人和承担结果的人只能是自己。

哈罗德的情况不同。叙述者的介入开始逐渐影响他的人生态度。之前的拘谨状态在神秘之声的介入下逐渐瓦解。他终于能够跳出第一人称,开始用别人的神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人生。

他热爱他的工作吗?有喜欢的女生吗?有人爱自己吗?你有人生目标吗?到目前为止,我的生命有价值吗?这些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打击着他,让他慢慢停下来,敞开心扉,开始向别人求助。

其中既有希尔伯特教授,也有他的亲密同事,但最重要的是他在开展税务工作时认识的面包店女老板安娜。税务官和逃税老板的关系注定了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很糟糕。然而,随着哈罗德一次又一次光顾面包店,他开始意识到,安娜在故意逃税的同时,也在尽力帮助面包店周围缺乏生活保障的人们。他坚如磐石的心开始渐渐松动。虽然他还是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拒绝了安娜特意烤的蛋糕,但两人的关系终于越走越近,最终发展成了恋人。

不幸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哈罗德的故事将成为一部喜剧。

英雄

哈罗德,没人想死,但不幸的是,我们都想。你会在某个时候死去。我在银行死于心脏病,被薄荷糖噎死,这是我在度假时染上的一种慢性病。你迟早会死的。你一定会死。就算这次没死,下次也避免不了。我可以向你保证,下一次不会像她写的那样有诗意,有意义。朱尔斯·希尔伯特教授

从叙述者出现的那一刻起,哈罗德就从现实生活进入了幻想领域。成为故事的主人公,意味着他将获得自己的角色弧,也意味着巅峰之后会有低谷,幸运的背后,会有不幸。任何故事都有自己的逻辑,任何人物都有自己的命运。只有这样,这个故事才能被赋予意义,只有这样,哈罗德的人生才能脱离平凡,才能获得别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诗篇。

但是诗歌和幸福往往是故事的两极。

如果你想为哈罗德的死赋予重量,你必须首先赋予他的生命以价值。从前,当了一天和尚的哈罗德,如果有一天因为意外而死了,他也不会感到惋惜。而当一个人终于跳出了自己的狭隘,努力去拥抱生活的时候,夺走他的生命,也一定会带来无尽的遗憾。

哈罗德终于鼓起勇气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但此时却一步步步入了叙事预言的悲剧结局。即使他最终错误地发现了叙事背后的女作家埃菲尔,但她已经写下了悲剧结局的轮廓。当然,这个时候,她并不知道,她是在用笔当刀来决定哈罗德的命运。

故事很残酷,故事很温柔。在遇到哈罗德之前,如何以符合角色弧线的方式,走他的人生,震撼读者的心灵,是艾菲尔的头等大事,但遇到他之后,她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选择。抛开它影响到现实中人的生活不谈,即使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哈罗德的成长和性格变化有没有在他近乎黑色幽默的作品中被考虑进去?这样的结局对他公平吗?

当故事的人物出现在眼前时,作者还能像虚构的人物一样痛苦吗?而如果你停下来提供一个温暖而刻意的大团圆结局,是不是背叛了故事本身?作为作者,她应该忠于自己内心的道德感,还是忠于文学的内在逻辑和本质?

哈罗德要面对的是生理层面的终结和存在;埃菲尔要面对的是,他的作家身份能否继续确立,甚至灵魂是否依然完好。两人最终做出的决定,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人类对生活和艺术的态度。

结局

朱尔斯·希尔伯特教授:“你为什么要改变结局?”凯·埃菲尔:“原因有很多。我意识到我真的做不到。”朱尔斯·希尔伯特教授:“因为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凯·埃菲尔:“因为这本书是关于一个不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人的死亡。但是如果这个人知道他要死了,他不能阻止死亡,但他仍然慷慨地死去...我想,这些人不都是值得救的吗?”

艾菲尔最后修改了故事的结局,既顺利衔接了之前的伏笔,又避免了随意杀戮角色的懒惰。哈罗德主动拥抱原本由埃菲尔撰写的结局大纲,慷慨赴死,拯救一名骑车不慎冲向公交车的男孩。在做出选择的同时,两个人都选择了忠于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

对哈罗德来说,文学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本身。但如果别人因为自己的胆怯而死了,自己或许还能活下来,却永远无法面对自己,甚至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对于艾菲尔来说,文学很重要,但如果预言了自己命运的哈罗德慷慨赴死,就意味着读者早在结局公布之前就已经猜到了主角的最终命运,这无异于破坏了故事本身的悬念,损害了作家的尊严。

于是他们做了他们一直在努力避免的事情:一直想避免死亡的哈罗德冲到了大巴车前,用身体保护了这个注定要意外来到这里的小男孩;一向在自己作品中杀死主角的艾菲尔,在哈罗德出现后改写了故事原本的结局,让哈罗德在意外中得以幸存。

幻想生活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这两种选择的呼应。哈罗德通过文学弧形的角色摆脱了对生活的麻木,最终在自己的故事中面对了已知的结局。另一方面,在与真实的个人哈罗德的互动中,埃菲尔摆脱了传统的文学手法,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写作思路,实现了创作上的突破。在生活和艺术面前,他们的决定看似对立,实则一致。在得知对方的存在后,他们可以用全新的视角来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摆脱过去的束缚,活出全新的自己。

文学和生活的关系就更有意思了。在希尔伯特教授眼里,文学本身的完整性甚至高于一个人类个体的生死,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一个死亡并不可悲,但却是不幸中的万幸,可以给这个任何人都必须经历的悲剧赋予一层意义,甚至可以称之为与其他随机甚至有失尊严的死亡相比的幸运。

面对世界本身的混乱,唯一能让我们不陷入疯狂的,就是找到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虚无中找到照耀我们的光。但即使是这束光偶尔也会灼伤一颗脆弱的心。是安于温暖的混沌,还是睁开眼睛寻找弧光,决定权在我们每个人。

收场白

哈罗德·克里克:“你必须明白,对我来说,这不是哲学、文学理论或故事。这就是我的生活。”朱尔斯·希尔伯特教授:“当然。然后去过自己一直想要的生活。”

希尔伯特教授的很多话听起来可能很刺耳,但却总能让人动容。面对发生在哈罗德身上的奇怪事件,他没有简单地试图扼杀自己的作品来延长自己的生命。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他是游泳池的救生员,但他总是引导哈罗德面对自己的生死,而不是活在死亡的阴影中,最终错过生命本身。

或许这是因为他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又或许是因为他明白生活和文学没什么区别。创造一个故事的过程,其实和一个人度过一生的过程挺像的,只不过在创造一个故事的时候,是站在上帝的角度。人的一生在做各种选择的时候,总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见森林的时候。当哈罗德最终像写别人的故事一样享受生活,爱上另一个人,像故事主角一样慷慨地死去,他才得以摆脱现实的控制,拥有强大的内心。

这一刻,他光芒万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