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大阪师团第四师团,大阪第四师团电影名字

2023-12-07 05:45 作者:岑岑 围观:

很多人对二战日军的印象无非是“残暴”、“狠毒”、“杀人不眨眼”,然后就和他们经常喊的“效忠天皇”、“武士道”联系在一起,好像都是亡命之徒。但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日军中有一支以战斗力差著称的另类部队——最热爱和平、最坑队友的奇妙师。是被誉为“帝国军第一败军之师”的大阪第四师团。

日本历史学家关兴福曾在大阪详细记述过第四师团的各种轶事,重点讲述了第四师团预备役人员编的104师团108联队在广东的一次“水牛战役”。有意思的是,这支著名的“弱旅”在战后居然保留了自己的番号,甚至在今天,日本陆上自卫队中还保留着“第四师团”。

战前官兵集体装病的大阪第四师团成立于1888年。士兵主要由大阪的菜贩和商人组成,是日军最古老的师团之一。这支部队下辖四个联队,装备有一流的武器装备,堪称日军的“精锐”。然而,成立没多久,“失败者”的名声就传遍了日军。

1937年,由于日军在华驻军不足,日军大本营将第四师团调往中国东北,划归关东军。日军大本营抽调了几名名将来训练和锻炼师团,但对松散的第四师团却无能为力。

经过两年的强化训练,1939年,苏联和日本在中蒙边境的诺门坎地区开战,关东军命令驻扎在伪满洲国北部大阪和仙台的两个师团紧急动员增援前线。仙台师(第二师)接到命令后投入战斗,但很快被苏联打得落花流水。

相反,第四师的派遣令虽然下达了,却迟迟没有下达。原因是动员令发出后,该师患病人数激增。放眼望去,全营都是以各种理由要求留守的官兵。一怒之下,日军联合队长亲自在医务室参加诊断,勉强组织部队开赴前线,“联合队长转行当医生”的笑话从此在日军中传开。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从海拉尔到诺门坎,二师走了四天,四师走了八天,大批人掉队了。巧合的是,就在第四师先遣队到达前线的当天,苏联和日本宣布停战。消息传来,留守的第四师官兵像吃了一剂猛药一样迅速跟进,甚至很多留守的官兵都冲到了前线,非常遗憾地抱怨自己没有机会战斗了。

回程中,满员、精神饱满的第四师团成为日军中最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而率先冲上战场的第二师团则满是伤兵。关东军负责新闻宣传的军官实在看不下去了。他举起一支笔,把“我无敌第四帝国军师团乘势归来”的新闻标题呈给日本报纸审阅,改成“我无敌第四帝国军师团乘势归来”,对这支“软蛋”部队进行了间接的嘲讽。

虽然出丑了,但是第四师团还是相当幸运的,因为当时日军入侵华中,急需增援,所以日本军部不得不放弃侦查第四师团,紧急调遣其南下增援。第四师团被改编为日军精锐第11军的一员。

告别时,我强调“救命第一”。当时日本各部的特有词汇都各有特色,比如二师,战况好的时候就说“龙武功”;形势不好的时候说“九段半剑”(靖国神社在东京九段半)。但四师官兵在告别时,往往会说“保护身体很重要”,即“保重身体”,或者干脆说“保命最重要”。

后来日军进攻衡阳、枝江时,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战斗一开始,第四师的老兵们就在重复他们的老把戏,从军官、士官到老兵,拒绝被动而合理的战斗。受伤的日本兵去医院时,正在“养病”的第四师团“前辈”也问:“你们怎么打得这么辛苦?”

1942年4月,第四师被调往菲律宾,参加对科雷吉多尔堡的最后进攻。这次战役第四师进行顺利,圆满完成任务,最终使巴丹半岛的美菲军队全部投降。事后才知道,这不是第四师的功劳,而是驻菲律宾的美菲军已经断供多日,几个月来一直靠“盐和菜”生活,濒临崩溃。从那以后,第四师就一直在日本战线后面不停地转,再也没有参加过重大战役。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第四师团正在泰国曼谷附近休整。与其他拒绝接受战败命运的日军不同,第四师团的投降和回归进行得很顺利。当第四师团所有面色红润、身体健康的官兵出现在日本港口时,营养不良、身体瘦弱的日本人在日本非常惊讶。

据统计,四师是死亡人数最少,装备物资最齐全的部队。美军对这个师的评价是“热爱和平”。第四师回国后,立刻表现出这种“特色”。回国后的第二天,官兵们跑到美军营房前,整齐地摆好摊位,兜售战争纪念品。

鄙视皇权,不甘当炮灰的第四师团为何在日军中独树一帜?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认为这是大阪独特的文化造成的。在古代日本各地,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农民依附于拥有土地的知事,知事从属于天皇。这种长期不变的社会结构导致日本形成了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和服从精神,这也是二战中日军普遍热衷于“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础。

然而,大阪有些不同。此地是著名的商业城市,与商业有关的居民很多,对诸侯的尊重有限。相反,围绕苛捐杂税的问题,大阪人几百年来一直在和诸侯斗智斗勇,讨价还价,更谈不上忠心耿耿。这样一来,天皇在大阪人心中的地位就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了。

虽然大阪出身的军人在二战中也受到军国主义的蛊惑,但大阪人并不急于“为天皇和大日本帝国而死”。看上级的命令,大阪出身的官兵也习惯“讨价还价”,不会像其他部队一样闭着眼睛执行到底。

日本历史学家关兴夫在《日军第一败军之师》的最后一部分对第四师团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确实很有道理。“如果日军像第四师团那样,中日之间大概就不会有战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