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逃离德黑兰真实事件背景,逃离德黑兰的真实情况

2023-12-05 23:31 作者:岑岑 围观:

伊朗人质危机35周年之际,中情局在推特上重述历史,并从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中抽出一部作为反面教材,告诉人们现实与虚构的区别。

逃离德黑兰的角色原型在白宫与卡特总统合影。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不久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占领。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劫为人质,但其中6人逃脱并藏在其他地方。中情局特工以拍摄一部虚构的具有伊朗背景的科幻电影为借口,为这6人伪造护照。1980年1月,他们在加拿大和瑞典使馆工作人员的协助下顺利逃脱。2012年,电影《逃离德黑兰》改编自这一传奇事件,电影的英文名“Argo”就来自于那部虚构的科幻电影。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情局指出的哪些是虚构的,括号里的哪些是真实的:

当美国大使馆被占领时,这六名外交官直接去了加拿大大使的住所,并在那里住了三个月。(在此之前,他们五个人已经去过很多地方了。)中情局只派了一名官员去营救这六名外交官。(2)中情局官员和6名外交官前往市中心拍照。在计划出发的前夕,任务被取消了。(之前已经批准了救援方案)机票没有准备好,需要重新审核,直到所有机票授权确认。(机场一切顺利)这些美国人在机场被警卫扣留,直到打电话给六号演播室确认。(订了早班飞机,警卫还没起床)碎纸片放在一起,认出其中一个外交官的头像,飞机在跑道上被追。(碎纸拼在一起,但没人辨认)飞机离开伊朗机场后,美国人在欢呼庆祝。(这是真的,甚至还有很多血腥玛丽值得庆祝。)推文称,影片的高潮部分、德黑兰市场的假镜头以及飞机最后被拦截都是影片为了增加戏剧冲突而编造的。当然,如果没有这些戏剧性的冲突,《逃离德黑兰》这部电影就不会这么精彩。尽管有虚构的成分,中情局还是为影片中每个人的勇气和智慧鼓掌。小说是故事,现实主义是精神。中情局最后在推文中附上了这次行动的解密文件的链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更多事实与虚构的区别。

中情局于今年6月7日首次在推特上发布推文,这也被视为或许是有史以来最有趣的“第一条推文”。这条推文是“我们可以在内部确认或否认这是我们的第一条推文。”翻译为:“我们既不能承认也不能否认这是我们的第一条推文。”

中情局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机构之一,但它在推特上的活跃表现令人惊讶,这也让它的推文格外引人关注。

题图来自Argo和Twitter。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