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黄梅戏出自湖北的哪个地方,黄梅戏诞生在湖北的哪里

2023-12-04 16:31 作者:岑岑 围观:

熊文祥 郑斌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在湖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然而自50年代以来,黄梅戏却在安徽得到发展。1984年湖北省委为圆湖北人民的心愿,决定“把黄梅戏请回娘家”。11年来,广大黄梅戏工作者为落实省委指示精神,遵循省文化厅提出的“学习、继承、借鉴、革新、创造”的指导方针,为黄梅戏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在创作、演出、人才培养和剧团建设等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剧团建设

1984年以前,全省专业黄梅戏剧团只有黄梅县、英山县、蕲春县3个剧团,现在已发展为7个专业剧团,新发展的4个是:湖北省黄梅戏剧团、武穴市黄梅戏剧团、罗田县黄梅戏剧团和国营龙感湖农场黄梅戏剧团。这7个黄梅戏剧团全部分布在黄冈地区(现黄冈市)。1989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正式将原黄冈地区黄梅戏剧团升格为湖北省黄梅戏剧团。该团成立后,即进行艺术生产和艺术建设。

短短几年时间,该团按照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在编、导、演、舞美、音乐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和革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黄梅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成为发展黄梅戏的主力军。黄梅县黄梅戏剧院、英山县黄梅戏剧团在剧团的建设、改革与创作上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发展湖北黄梅戏的两支重要力量。目前,7个黄梅戏剧团共有演职人员343人,其中一级职称的有3人,二级职称的有10人,三级职称的有160人,青年演

职人员占2/3以上。拥有杨俊、张辉、郑淑兰、段秋萍、余万能、周洪年、郑玉琼、郭华阳、黄东风、徐记柱、张安岚、张英、石蔚华、董小满等业务骨干。

黄梅县黄梅戏剧院一直以发展黄梅戏为己任,近几年来,该院努力适应新形势,不断强化市场观念,在内部机制,劳动人事制度和经营管理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使剧院在稳定中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发展黄梅戏为主旨,以兴办第三产业为支柱,以转换内部运作机制为手段的新型艺术表演团体,其艺术生产和创收活动步入了良性循环。该院是全区唯一的离退休人员经费单列的剧团,连年被省文化厅评为“全省百团上山下乡巡回演出先进集体”,1994年黄梅县委、县政府为该院荣记集体二等功。

“八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财政、文化等部门的扶持下,黄梅县、英山县、蕲春县、武穴市等县市剧团及省黄梅戏剧团相继建立了多功能的排练场(厅),并更新了音响、灯光等设备,使剧团充满了生机,成为专业齐全、队伍年轻、设备先进的艺术表演团体。7个黄梅戏剧团顺应新形势,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方面作出了成绩,受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表彰。英山县黄梅戏剧团还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二、剧目创作

发展黄梅戏,必须要有自己的代表剧目。经过几年的反复磨炼,成功地创作、演出了大型剧目近20台,其中一些剧目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

1986年春季,英山县黄梅戏剧团和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分别对大型现代戏《银锁怨》和传统戏《於老四与张二女》进行攻关修改,夏季投入排练。11月二剧赴洪山礼堂向省委汇报演出。《银锁怨》被誉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朵鲜花”,《於老四与张二女》被誉为“一曲反封建的好戏”。1987年国庆,《银锁怨》代表湖北省参加了首届中国艺术节中南片的演出,受到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和专家们的高度赞扬。

1988年元月,《银锁怨》和《於老四与张二女》晋京演出,王任重、陈丕显、陈慕华、陈锡联、秦基伟等中央领导观看了演出,给予高度评价。文化部召开了二剧的讨论会,并分别对二剧给予5000元的奖励。《银锁怨》还在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警卫局礼堂演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银锁怨》的演出盛况,晚间新闻节目报道了《於老四与张二女》的演出情况。二剧均被中央电视台录制成舞台艺术片向全国播放。二剧的晋京演出,扩大了我省黄梅戏的知名度,使黄梅戏迈出了走向全国的第一步。《银锁怨》1990年荣获了湖北省最高文艺奖-屈原文艺创作奖。《於老四与张二女》于1988年应邀赴山东潍坊参加了第五届国际风筝节的演出。

1989年底,为推动黄梅戏的剧目创作,省文化厅、黄冈地区文化局联合举办了湖北省首届黄梅戏艺术节,涌现了一批如武穴市黄梅戏剧团的《赵英娘》、罗田县黄梅戏剧团的《明皇赔情》、英山县黄梅戏剧团的《深宫孽海》、黄梅县黄梅戏剧院的《知府赊官》、蕲春县黄梅戏剧团的《医圣辞官》等一批有一定艺术质量、受观众欢迎的剧目。省黄梅戏剧团在艺术节上献演了以全新艺术视角重排的《天仙配》。

1991年10月,龙感湖农场黄梅戏剧团的大型抒情喜剧《恩情记》和大型古装戏《贞娘怨》,代表湖北省参加中国湖南第二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受到两省专家的好评。《恩情记》荣获戏剧节演员、导演、编剧、演员等七项奖励。

1992年在湖北省剧种汇演中,湖北省黄梅戏剧团的《僧尼浪漫曲》(又名《双下山》)、英山县黄梅戏剧团的《拆不散的冤家》、黄梅县黄梅戏剧院的《邢秀娘》3个剧目获得优异成绩,共获得20项奖励。其中,新编古装戏《僧尼浪漫曲》荣获唯一的“优秀演出奖”和导演一等奖;现代黄梅戏《拆不散的冤家》和新编古装戏《邢绣娘》夺得9个演出奖中的2个,省黄梅戏剧团的杨俊、张辉和英山县黄梅戏剧团的余万能夺得6个表演一等奖中的3个;《拆不散的冤家》和《邢绣娘》还获得编剧二等奖(全省一等奖空缺)、导演二等奖和其他多项奖励。

1993年,英山县黄梅戏剧团的《拆不散的冤家》代表湖北省参加第十一届中国戏曲现代戏年会演出,受到领导、专家的好评。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为该剧题词:“情如麻、缘如水,新奇巧、真善美”,盛赞此剧。

1994年,湖北省黄梅戏剧团重点创作演出了大型现代戏《未了情》。该剧以高尚纯真的兄妹情、姊妹情、师生情和男女恋情震撼了观众,受到了一致好评。1995年10月《未了情》和《双下山》在安庆全国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上演出,引起轰动。《未了情》获得优秀演出奖第一名,《双下山》获得演出一等奖,二剧主演杨俊、张辉获表演金奖。11月《未了情》和《双下山》应文化部邀请一同进京汇报演出,受到普遍赞誉,使首都观众领略到了耳目一新的我省黄梅戏艺术的风采与魅力。

文化部副部长陈昌本称赞《未了情》“满台都是新”,“塑造了我们社会主义舞台上的新形象”,“是黄梅戏的一个新形象”。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齐致翔用“爱神”来概括《未了情》的主人公形象,并向“爱神”致敬。文化部主持召开了的专家座谈会,“五个一工程奖”、“梅花奖”、“文华奖”评委会的专家们高度评价了二剧,一致认为《未了情》和《双下山》二剧给正处于低谷的戏曲带来了新的希望,认为“黄梅戏已经请回了娘家”,“湖北黄梅戏已经与安徽黄梅戏并驾齐驱了”。《未了情》已被省委宣传部定为夺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重点剧目,省文化厅推荐该剧参加文化部“文华奖”评奖。

1994年,武穴市黄梅戏剧团还创作了反腐倡廉题材的剧目《劲竹傲寒》,该剧被省纪委定为党风教育重点剧目;1995年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创作演出了现代戏《离巢凤》,该剧参加了'95全省舞台艺术新作展演,获得好评。

此外,湖北省黄梅戏剧团还积极创作、拍摄黄梅戏电影、电视剧。该团拍摄的六集黄梅戏电视连续剧《貂婵》获得1990年全国电视剧“飞天奖”;拍摄的黄梅戏故事片《血泪恩仇录》,在全国放映后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三、人才培养

为发展黄梅戏,一方面从安徽引进优秀人才,如省黄梅戏剧团的杨俊、张辉等,一方面狠下功夫抓黄梅戏艺术教育,培养人才,充实后备力量。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涌现了一批出色的艺术表演人才。

1986年经省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黄冈地区艺术学校,以黄梅戏专业为主。该校先后招收培养了四批黄梅戏学员共150余人,经过正规化、专业化的严格训练,学员进步快,成才率高,除少数学员外,大部分学员毕业后充实到省内各黄梅戏剧团,担任主要的演出任务,成为各团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英山县、黄梅县剧团及省黄梅戏剧团也先后招收学员分别送到安徽省或湖北省艺校培训。这些学员中,不少学员在湖北省“桃李杯”比赛中和·安徽省主办的“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大奖赛”中获奖。如董小满在第一届“桃李杯”比赛中演出《簾锦枫》获表演金牌奖;在第二届“桃李杯”比赛中,周晖朝饰演《路遇》的董永获表演金牌奖,陆淑芳饰演《路遇》中的七女、孙小敏饰演《挡马》的杨八姐获银牌奖,梅武饰演《挡马》中焦光普获铜牌奖。

1990年为促进黄梅戏新苗的成长,举办了全省黄梅戏学员“新苗杯”比赛,一大批新苗脱颖而出,受到省内外艺术界专家的肯定和好评。在这次比赛中,省黄梅戏剧团的张英、方天宇,黄梅县黄梅戏剧院的方荣智荣获最佳新苗奖,省黄梅戏剧团的王莉、董小满、陈元涛、张安岚和黄梅县黄梅戏剧院的郑玉琼、王慧君等荣获优秀新苗奖,省黄梅戏剧团的涂小勇等11人获新苗奖。在演唱单项比赛中,张安岚和黄梅县黄梅戏剧院的高美兰获一等奖,王莉、郑玉琼、方荣智、方天宇获二等奖,张丽等8人获三等奖。

1994年省文化厅、黄冈地区文化局又联合举办了湖北省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暨“青年演员大奖赛”,全省47名黄梅戏青年演员参加了比赛。省黄梅戏剧团的张英、董小满,黄梅县黄梅戏剧院的周洪年、郭华阳、徐记柱、郑玉琼、黄东风,英山县黄梅戏剧团的余万能、段秋萍,武穴市黄梅戏剧团的周晖朝等荣获我省黄梅戏“十佳青年演员”桂冠,蕲春县黄梅戏剧团的李丹等13人被评为我省黄梅戏优秀青年演员。

在抓紧后备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加强了对在职青年演员艺术素质的提高,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人才,现在已经拥有了一批在演唱艺术上、表演风格上成熟的中青年艺术骨干。在1995年全国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上,湖北代表团的杨俊、张辉夺得表演金奖(表演金奖共6个),王祖泉、方天宇、董小满、涂小勇夺得表演铜奖,创造了奖牌总数第一、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

四、演出

全省黄梅戏的发展虽然起步晚,但一手抓剧目创作,一手抓演出市场的开拓,以优秀的剧目,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广大观众。几年来,《银锁怨》、《双下山》、《拆不散的冤家》、《於老四与张二女》等几部优秀剧目活跃在城乡舞台,共演出了600余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银锁怨》演出了256场,《双下山》演出了170场,获得了省文化厅颁发的“演出百场奖”。如今这些剧目已经成了各黄梅戏剧团外出演出的“打炮戏”。省黄梅戏剧团的《未了情》也已演出了60余场,场场爆满,让观众流下热泪,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去。

黄梅县委、县政府还积极开展“黄梅戏外交”活动,利用本县黄梅戏的有利优势,组织县黄梅戏剧院到省内外进行联谊招商演出,以促进经贸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黄梅戏的知名度,并且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1993年6月,黄梅县委、县政府带领县黄梅戏剧院赴海南省招商引资,在短短10天献戏招商活动中,黄梅戏剧院演出了5场黄梅戏,赢得了海南省党、政、军领导及财政、金融、工商等部门的赞誉,使中外客商与黄梅县签订了3亿元的正式合同、6亿元的意向合同。同时剧院也增加了经济收入12万元。1995年该剧院为黄梅县第二棉纺厂进行引资演出,为该厂引来中国投资银行的2000万元技改资金。

湖北省黄梅戏剧团除积极开拓省内、国内演出市场外,还努力开拓国际演出市场。该团应乌克兰文化部邀请,参加了1994年在基辅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短剧节,在短剧节上以精湛的技艺受到东欧各国艺术家的高度赞扬,叹称黄梅戏是“中国的歌剧”,是“东方神奇的艺术”。1995年12月,应台湾有关方面邀请,省黄梅戏剧团携带《双下山》、《未了情》、《罗帕记》等剧目赴台湾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民间文化交流演出。其中《未了情》是台湾首次接纳内地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剧。

(熊文祥,黄冈市文化局副局长、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创作的大型现代黄梅戏《银锁怨》曾获湖北省屈原文艺创作奖。郑斌,黄冈市文化局艺术科副科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