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西汉名将卫青和霍去病,汉朝名将卫青与霍去病的关系是

2023-12-03 07:32 作者:岑岑 围观:

编者按:康有鹏先生解析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人生际遇与不世之功的文章《“一代双雄”安天汉——浅析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的人生际遇与不世之功》在《云卜堂》分七次发出后,引起读者强烈反响。为便于大家收藏。《云卜堂》将全文重发一次,敬请关注。

“一代双雄”安天汉——浅析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的人生际遇与不世之功(完整版)

作者 康有鹏

汉兴七十余年来,中原民族统一有了进一步加强,诸侯王分裂国家的图谋得到有效遏制,西汉王朝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巩固,国家经济财富日积月累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使整个社会出现了昌盛繁荣的景象。但饱受草原铁骑侵辱欺凌,始终是国家的心腹之患。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即位后,终以雷霆之力,撕裂了大汉王朝与匈奴异族长期对峙的天幕!然而,想要取得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仅靠雄厚的经济实力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把帝王意志转化为国家战略、把选拔贤臣良将转化为凝聚全民之力、把运筹谋划转化为夺取每一场战役战斗的胜利,在诸多要素中,似乎选人用人显得尤为重要。

少年英雄卫青、霍去病横空出世,为大汉王朝历史的天空,增添了一抹无与伦比的异彩!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著名诗句,大概是对这一时期汉匈关系的形象写照。

一、撕裂——汉匈对峙的天幕

历史的年轮追溯到战国末年,慓悍的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强盛起来,对中原王朝已构成威胁。七雄争霸时,汉匈为争夺生存空间,赵将李牧曾斩杀匈奴10余万众,后因秦赵战事吃紧回防。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派名将蒙恬率30万大军,“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史记-陈涉世家》),并构筑起了长城防线。

然而,秦朝内乱和楚汉相争,为冒顿单于崛起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此时,极富野心而深藏不露的冒顿,以狩猎为诱饵弑父继位,开始整合北方草原上的力量。首先征服了势力最强大的东胡政权,连带百姓和畜牧尽收为战利品。接着,乘胜向西发兵,将月氏族群驱逐,向南将楼兰吞并,向东收复了被蒙恬夺取的匈奴领地,向北则占领了秦朝北部部分区域。可以说,这位草原民族杰出的军事统帅、骑兵大兵团战略的创始人冒顿单于,已将东自大兴安岭辽河上游、西至祁连山天山一带、北到俄罗斯贝加尔湖、南及长城以北的万里沃土尽收囊中。整个蒙古高原及部分西伯利亚冰原,均在其兵锋之下,势力范围超过汉王朝数倍。雄踞于大漠南北、空前鼎盛的匈奴帝国,其纵横驰骋的草原铁骑,犹如迅雷般世所罕见。

西汉立国后,实行郡国并行体制,被汉高祖徙封代地的韩王信(与齐王韩信同名)理应戍边卫国,却因屡败于匈奴和自身境遇叛汉降匈,并联合冒顿单于大举侵犯晋阳(今山西太原)。这对一河之隔近在咫尺的汉都长安,构成巨大威胁。作为大汉天子,岂能容忍!刘邦亲率32万大军征讨,兵锋所指,势不可挡。尔后,乘胜追击,试图以绝匈奴外患。岂料,冒顿单于诱敌深入至平城(今山西大同),汉军被匈奴40万铁骑围困冰天雪地七昼夜,高帝遭遇“白登之围”奇耻大辱。后虽依谋士陈平奇计脱险,却签订了“和亲”等屈辱性和约,每年需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布匹和美女,以为权宜之计,苟且保境安民。

汉高帝去世后,冒顿单于给吕后写信道:“我生于荒凉的沼泽之地,靠牧放马牛为生,想到中原一游;如今你已寡居,我俩都是一国之君,为排遣孤独忧愁,似可结为夫妻。”看到这一极具侮辱性的挑衅,吕太后勃然大怒,即召文武大臣商议。此时,大将樊哙立刻请缨,表示愿率10万兵马,横扫匈奴小儿!而以“一诺千金”名世的将军季布,则以“白登之围”惨败教训,规劝太后不可轻易发兵。这时,冷静下来的吕太后权衡利弊,以隐忍笔触给单于写了封言辞委婉的回信:“您还惦记我这小小王庭,使朝野上下诚惶诚恐;如今我已年老色衰,脱发掉齿,走路摇晃,实在配不上您的英明神武;我邦若有冒犯,或有过失之处,还请单于您宽恕。现将我的御辇马匹,奉送给您享用。”

睿智的吕太后收敛锋芒,以柔克刚,终于化干戈为玉帛。此后数十年间,汉朝对匈奴一直采取妥协忍让的馁靖国策。

“文景之治”长达近四十年,以休养生息为基本国策。由代王荣登皇位的汉文帝,深知匈奴不守盟约,经常犯边袭扰,便采纳太子家令晁错的建议,实行“募民实边”之策:在边郡建立城邑,凡迁徒千户以上居民者,由官府发给衣食农具等,直到能够自给为止;按什伍编制将边民组织起来,平时训练,有事应敌,耕战结合;对能够抵抗匈奴人侵扰,并夺回被掠取财富者,则由官府等物赏赐。此外,还在边郡西、北部建立马苑36所,编配三万官奴养马30万匹之多。同时,奖励民间老百姓养马,以满足边防御敌之需。这样,彻底改变了单一轮换的屯戍制度,既加强了抗击匈奴的实力,又有利于开发边郡,社会经济亦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汉景帝年间,除以主要精力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解决诸侯王坐大这一国内顽疾,继续坚持积蓄力量,采取分化瓦解之策,以“封侯〞鼓励匈奴王反叛归汉,为彻㡳解决匈奴外患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武帝刘彻(剧照)

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已历几代先辈休养生息,西汉王朝呈现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家富裕、百姓人给家足,令人目不暇接的盛世景象。据史记载:〝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城乡粮库)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串钱绳子)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牝(母)马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平民)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史记-平准书》)。身处如此盛世,血气方刚的汉武帝刘彻,一改消极防御为积极进攻的国策。首先在南方开疆拓土,两次兵出闽越,均不战而胜。从而,坚定了征伐四方的宏志。后派人向反对出兵的淮南王刘安传达圣意,强调大汉乃天下宗主,征讨四夷、扶危平乱的合法性,试图以此实现“大一统”国家的宏伟理想。

可是,在汉武帝心灵深处,“灭胡”方为定国安邦的治本之策。作为以游牧为生的匈奴人,不愿长期忍受寒冷贫瘠的漠北之苦,主要采取军事进攻方式,不断向中原地带蚕食。而以农耕安居乐业的汉民族,却常常遭受草原铁骑侵袭抢掠。无论从武帝的角度,还是从匈奴对汉朝的态度看,单纯依靠“和亲”忍让,已无法解决双方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发生的根本利益冲突。

建元三年(前138年),即汉武帝即位第三年,便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企图联络与匈奴有世仇的大月氏结盟。但张骞中途被匈奴扣押,后虽逃脱赶到了大月氏,却遭拒绝合力“灭胡”。又过了三年,匈奴派使节要求与汉和亲,朝中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派与以大行令王恢为首的主战派争论不休,武帝施以韬晦之计,苟同了主和派的意见。到了元光二年(前133年),武帝采纳王恢的“马邑之谋〞:集中30万精锐骑兵,由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等五位名将率领,埋伏在今山西朔州附近的山谷中,企图诱骗军臣单于侵犯马邑城,然后围而迁之。但因计划败露,重大秘密军事行动功败垂成。

二、传奇——从“骑奴”到大将军

“马邑之谋”受挫后,大行令王恢畏罪自杀,汉匈已结下深仇大恨,草原铁骑犯边劫掠时有发生。这时,汉武帝在加强防御、集蓄力量、厉兵秣马的同时,决心举全国之力,以绝匈奴外患!

卫青(剧照)

(一)常胜将军,横空出世。

在强敌入侵的危难之秋,久居宫廷中枢、伴驾十年的天子近臣卫青,由太中大夫被任命为车骑将军,效命疆场,屡立奇功。他以“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在历史上留下了常胜将军的美誉!

【龙城大捷】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骑兵大举南下,兵锋直指上谷(今河北张家口)。汉武帝果断决策,兵出四路,每路各一万人马,坚决予以反击。年方24岁的卫青被任命为车骑将军,首次挂帅,出兵上谷;以太中大夫被任骑将军的公孙敖(卫青挚友),英姿勃发,师出代郡(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以时任未央宫卫尉的老将李广,被任命为骁骑将军,披坚执锐,率部直击雁门;以太仆职任轻车将军的公孙贺,长途奔袭,远征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从此,拉开了大汉反击匈奴的帷幕!

据史记载:“青至笼城,斩首虏数百。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贺亦无功。唯青赐爵关内侯〞(《汉书-卫青霍去病传》)。汉朝派出四路大军,两路败北,一路无功而返。唯独年轻的卫青,纵马弛骋,大胆穿插,伺机搜寻敌骑,孤军深入荒漠四百余里,出奇不意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斩首虏数百、俘获七百余人,尔后班师凯旋。老将李广,遭敌数万人三路合围,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灭,李广战败负伤被俘。匈奴兵士置其卧于两马网兜之间,准备去向单于献俘。岂料,这时假装死亡的李广,跃身而起,击落身旁骑兵,乘势飞夺敌骑纵马南驰,所幸回到了汉营。公孙敖损兵折将七千,大败而归。轻车将军公孙贺,尚未找到敌军,无功而返。汉武帝获悉卫青初战告捷,喜出望外,封他为关内侯。李广、公孙敖兵败,按律当斩,用钱赎为庶人。

可见,被世代传颂的“龙城飞将”并非李广,实属卫青。这次反击匈奴虽胜少败多,但车骑将军孤军深入、直捣龙城的首创之功,打破了汉初以来畏敌如虎的心态,提振了朝野士气,坚定了武帝打击匈奴的信心。

【乘胜追击】汉朝反击并未遏制匈奴,反而使其进犯更为猖獗。元朔元年(前128年)秋,匈奴骑兵再次南下,先克辽西,杀死太守,又大败渔阳守将韩安国,劫掠百姓2000余人。武帝重新起用老将李广,令其镇守右北平(今辽宁凌源西南)。匈奴听闻“飞将军”李广威名,避其锋芒,改从雁门入塞侵犯边郡。武帝又命车骑将军率3万骑兵,挥师大漠,长途奔袭迎敌。卫青以高超的指挥艺朮和精湛的骑朮,灵活用兵,一马当先;将士们亦冲锋陷阵,舍生忘死,斩杀、俘获敌人数千名,匈奴大败而逃。

【收复河南地】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集结大量兵力,进攻上谷、渔阳。武帝决定避实击虚,派李息兵出代郡,卫青率大军进攻匈奴盘踞的河南地(今内蒙黄河河套地区)。车骑将军采用“迂回侧击”战术,西绕至匈奴军后方,迅速攻占高阙(今内蒙杭锦后旗),切断驻守河南地白羊王、楼烦王与单于王庭的联系。尔后,率精骑飞兵南下陇西,形成对“二王〞包围之势。汉军活捉匈奴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此战,汉军全甲而还,卫青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部将苏建、张次公随征有功,均被封侯。

鉴于河南地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武帝决定修筑朔方城,设置朔方、五原两郡。又从内地迁徙10万平民定居,并修复秦时蒙恬所筑边塞和沿河防御工事。此役,不仅解除了匈奴骑兵对汉都长安的直接威胁,而且建立起大汉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高阙奇袭战】匈奴试图夺回朔方重地,几年内仍多次进犯,均被汉军击退。元朔五年(前124年)春,汉武帝命卫青率3万骑兵,从高阙出兵,卫尉苏建等4人分别任游击、强弩、轻车和骑将军,均属车骑将军卫青指挥,兵出朔方。大行令李息、岸头侯张次公则从右北平出发,总兵力达10余万人,共同打击匈奴。此时,匈奴右贤王获报,以为汉军不能抵达领地,喝得酩酊大醉。汉军急驰六七百里,趁着濛濛夜色,包围了匈奴营帐。右贤王大惊失色,独带爱妾和几百名壮骑,连夜突围向北遁逃。汉轻骑校尉郭成等,追赶数百里未果。汉军俘虏右贤王“裨王30余人,众男女15000余人,畜数千百万,于是引兵而还”(《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随后,卫青率大军载誉凯旋。汉武帝接到战报,便派特使捧着印信,赶赴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6000户,并令其节制诸将,位列丞相之上。同时,还分封大将军年幼的3个儿子为列侯。卫青坚辞未果,而力推加封众将士。武帝又对随其征战的公孙敖、公孙贺、李蔡等九位将士封侯授爵。

【定襄反击战】虽经几次打击,匈奴依然多次入代地、攻雁门,劫掠定襄(今山西忻州市)、上郡(今陕西绥德东南)。元朔六年(前123年)春,汉武帝又命卫青亲率公孙敖、公孙贺、苏建、李广、赵信等六路大军,浩浩荡荡,兵出定襄,进军数百里,“斩首数千级而还”。

在定襄休整一个月后,大军再次出塞,斩获匈奴一万多人。然而,苏建、赵信所部3000余骑遭遇单于主力,赵信兵败投降匈奴,苏建独自逃回大营。众僚建议卫青斩苏建以立军威,大将军未从。因此役“失两将军,亡翕侯(赵信),功不多”,故卫青仅获赏千金。

此外,值得一提,卫青的外甥霍去病,首次率八百骑出征,长驱荒漠,大获全胜,功冠全军,被武帝封为冠军侯,成为汉王朝崛起的又一位将坛新星。

【漠北之战】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为彻底击败匈奴,集全国之力,以14万匹战马及50万步卒,作为补给兵团。授与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5万骑兵,随行10万步兵,拟分两路,跨漠远征。由霍去病挑选精骑攻击单于主力,则令卫青打击左贤王。临行前,从俘虏口中得知,伊稚斜单于在东方,便两军对调:霍去病东出代郡(河北蔚县-从略),而卫青西出定襄(今山西忻州市)。

当大将军率部出塞一千多里,穿越大漠时,却意外与单于主力遭遇。卫青命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军,从右翼包抄。李广以自己是〝先锋〞为由,发誓与敌〝决一死战”,坚拒并军迂回作战。但力争无果,只好屈从将令。而大将军亲率左将军公孙贺、后将军曹襄(曹参曾孙),则从正面迎击单于主力。匈奴约1万骑兵严阵以待,突遇汉军瞬间似狂飚呼啸而来。卫青即下令武刚车排成环形阵营,又命5000精骑拼死搏杀。顿时,喊声惊天动地,战斗异常惨烈。日近黄昏,突然狂风骤起,沙石遮天蔽日,两军都无法看清对方。汉军分左右两翼急驰向前,迅即包抄了单于大营。伊稚斜单于见汉军势众,步卒战马强大,继续交战则对己不利,便趁傍晚驾6头骡车,携几百名壮健骑兵,突出重围,向西北方奔驰而去。

汉军继续与匈奴余部厮杀,尸横遍野,血染沙丘。此时,从战俘口中得知,单于已乘夜色逃遁,大将军遂派轻骑追击,自己亲率主力紧随其后。平明时分,汉军奔驰200余里,尚未追到单于。这时,已达窴颜山赵信城,缴获匈奴大量军粮。在此留宿一日,汉军把城中余粮全部烧毁后,便班师返回。此战,总计斩虏19000余人。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生动形象的描写了这段历史。

当卫青穿越大漠返回时,恰遇迷途失期,尚未合围支援的李广、赵食其部。“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史记-李将军列传》)。就是说,大将军派长史给李广部送去食物和酒水,并了解迷路误期的原因,准备给天子报告战况,而李广不愿被追责受辱,怒而挥刀自刎,所部“一军皆哭”。赵食其返回后,因迷途误期当斩,用钱赎为庶人。

此战,击溃了匈奴漠南主力,使其不得不向西北迁徙。十几年内,匈奴再无南下之力。而汉军损失也极为惨重,出塞时14万马匹,仅3万余匹返回,军士损失10余万人,兵器甲仗等物资以及运输费用,尚未计其中。于是,倾尽库藏钱粮和赋税收入,仍不足以供给士卒费用。武帝便设置武功爵,以筹集军费。大军凯旋回朝后,卫青没有得到增封食邑的赏赐,所部将士除西河太守常惠、云中太守遂成外,亦无人加封受爵。

后来,为表彰卫青、霍去病的战功,武帝加封二人分别为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共同管理日常军政事务,以代太尉之职。《汉书》记载:“最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经过两次益封,卫青的食邑总计,达到一万六千户至三万户之间(《史记》与《汉书》记载各异)。

(二)出身卑微,外戚显贵

“从奴隶到大将军”的千古传奇,使卫青名扬天下,不仅被世代交口称颂,而且成为励志进取的楷模。让我们以史为据,真实再现这位传奇将军的身世之迷。

据史记载:“卫青字仲卿。其父郑季,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侯家。平阳侯曹寿尚武帝姊阳信长公主。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汉书-卫青霍去病传》)。查阅史料可知:平阳侯曹寿,为汉初大功臣、相国曹参的曾孙,袭封平阳侯爵位。他与汉景帝与王皇后的长女结为夫妻,即当朝天子刘彻同母姐姐阳信公主,又称平阳公主,武帝即位后被尊称长公主。而在侯府当差的小吏郑季,乃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与主家女仆卫媪私通,生下了卫青。作为私生子的卫青,有同母异父三兄弟卫长君、卫步和卫广,三个姐姐卫君孺、卫少皃和卫子夫。

大概因卫媪子女多、卫青居侯府不便,或无力照管之故,便将卫青从小交由生父抚养。史载:卫青〝少时归其父,父使牧羊。民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汉书-卫青霍去病传》)。看来,到了生父身边的卫青,尽管从小牧羊,仍被后母兄弟百般虐待,未曾享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无奈,回到生母身边的卫青,便在侯府供职:“青壮,为侯家骑,从平阳主”“青为侯家人,尝从人至甘泉居室,有一钳(囚)徒相青曰:‘贵人也,官至封侯。’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无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可见,卑微的身世、遭受的冷遇和饱尝人间之苦,在卫青心灵深处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记。

世事如棋,人生诸事难料;祸福相依,岂能安之若命!建元二年(前139年),阳春三月,恰逢上巳吉日,刘彻去霸上祭祀先祖,祈福消灾。回宫时,他顺道去平阳侯在京城府邸看望姐姐,受到盛情款待。平阳公主知帝与陈皇后结婚数年,至今没有子嗣,便效仿姑姑馆陶公主(汉景帝之妹),择良家女欲进献天子。史载:“武帝初即位,数岁无子。平阳主求诸良家子女10馀人,饰置家。武帝祓霸上还,因过平阳主”(《史记-外戚世家》)。就是说,当平阳公主让精心打扮的女子拜见武帝时,刘彻并不满意,只好令其退下,摆上酒席准备开筵。这时,侯府歌女上堂献艺,刘彻一眼便相中了卫子夫。太史公详尽记述道:“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上还坐,欢甚。赐平阳主金千斤。主因奏子夫奉送入宫。子夫上车,平阳主拊其背曰:‘行矣,彊饭,勉之!即贵,无相忘’ ”(《史记-外戚世家》)。大意为:汉武帝起身更衣,卫子夫则随去侍候,并在尚衣轩车中得到初幸。武帝回到筵席后非常高兴,赐给姐姐千金。平阳公主趁机奏请,将卫子夫送入宫中,武帝欣然答应。临别上车时,平阳公主亲抚着卫子夫后背说:“走吧,在宫里好好吃饭,自勉努力,将来若是富贵了,不要忘记我引荐之功。”

“一入宫门深似海,最是无情帝王家”。随帝进宫的卫子夫,“入宫岁馀,竟不复幸。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卫子夫得见,涕泣请出。上怜之,复幸,遂有身,尊宠日隆”(《史记-外戚世家》)。受到冷遇而自尊心极强的卫子夫,借机哭求武帝放她出宫。此举,反而获得天子怜爱,再一次临幸了她,卫子夫由此怀孕。武帝对她宠幸也一天胜过一天。卫青从此入宫,当了伴驾左右的“侍中”!

然而,良宵苦短,好梦难长。史载:“皇后,大长公主女也,无子,妒。大长公主闻卫子夫幸,有身,妒之,乃使人捕青。青时给事建章,未知名。大长公主执囚青,欲杀之。其友骑郎公孙敖与壮士往篡之,故得不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可以想象,陈皇后岂能容忍!她是大长公主(馆陶公主)刘嫖之女,当初刘彻为胶东王,姑母刘嫖为其争立太子煞费苦心,他曾戏言“金屋藏姣”以待表妹,陈阿娇亦凭此骄横高贵。当得知卫子夫受到〝大幸”而有身孕,自己数年却未能生育,便妒火中烧。这时,刘嫖派人抓捕了卫子夫的弟弟-正在建章宫当差的卫青,欲杀之以恐吓卫子夫。所幸卫青的朋友公孙敖带领壮士及时相救,使其免于一死。但出人意料的是,卫子夫因祸得福,更获得武帝宠幸,满门亦受亲贵。“上闻,乃召青为建章监,侍中。及母昆弟贵,赏赐数日间累千金。君孺为太仆公孙贺妻。少皃故与陈掌通,上召贵掌。公孙敖由此益显。子夫为夫人。青为太中大夫”(《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意为:武帝得知此事后,不仅任命卫青为建章监加侍中,而且使卫氏家族均得到显贵,并在短时间内赏赐累计高达千金之多!

此后10年间,卫子夫深受武帝宠幸,继“尊宠日隆”后,史书又接连用“大幸”“有宠”形容她。卫子夫被封为夫人、皇后,先后为武帝生下1男3女,其家族更是得到极度显贵。卫子夫的大姐卫君孺嫁给太仆公孙贺,贺亦因此更受亲信 ;二姐卫少儿因与陈掌(丞相陈平曾孙)私通,武帝便召陈掌使其显贵;公孙敖因对卫青有救命之恩,并亲近卫氏亦受益匪浅;卫青又晋升为太中大夫。纵览武帝一朝,没有人获得象卫氏家族这样的殊荣。

卫青因三姐卫子夫受宠入宫,任天子近臣约10年时间,从建章监、侍中、升为太中大夫,平步青云,颇受武帝器重。然而,翻阅史籍,却未见其应对良策和超凡智慧。若以寻常思维考究,凭卫青后来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在武帝身边也决非单纯侍驾和唯唯诺诺之臣。那么,令人好奇的是,到底是宫事机密、鲜有外泄,还是他为人低调、不显山露水,抑或史官有意贬之、而突显其外戚身份?!

亦令后世疑惑者还有:尽管卫青在反击匈奴作战中,屡立奇功,名满天下,连襁褓中的三子都得以封侯,最终他也获得大司马大将军殊荣。而以叙事述史见长的司马迁,能把项羽、韩信和李广等,一个个悲剧英雄刻画得栩栩如生,却对为汉家立下盖世功勋的卫青、霍去病,可歌可泣的征战场景,采取了白描直叙的手法,除却冰冷的数据战绩和武帝赏赐外,便是贵戚身势绘声绘色的细节描述,更缺少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一波三折的感人场景记叙?!

(三)手握重兵数载,上不疑下不忌

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史料未载其确切出生年月。有论者推测,他约生于公元前152年,即小于汉武帝4岁左右。从刘彻18岁去平阳侯府、卫子夫临幸受宠,到卫青两年后进宫,一个出身卑微的“骑奴”,瞬间变成侍驾左右的翩翩少年,这样的人生机缘鲜遇难求,而其以外戚显贵的身世,亦无可辩驳。然而,经过武帝近侍约十年历炼,卫青以24岁青春年华,携车骑将军大印,驰骋荒漠,“七战七捷”,不仅赢得了常胜将军美誉,亦奠定了他高居庙堂的显赫地位。卫青是如何做到〝手握重兵数载,上不疑下不忌”的呢?搜寻史料,似可一窥全貌!

一是谦恭退让。

公元前124年“高阙奇袭战”取得大捷,武帝派特使赴军中授卫青“大将军〞印,命其节制诸将,位列丞相之上,并分封他年幼的三个儿子为列侯。面对这一极高荣耀,卫青坚辞不受,而为将士请功。武帝除厚赏卫青,又给征战有功的9位将士封侯。有一次,卫青大破匈奴载誉凯旋,受帝赏赐千金。门客宁乘劝大将军:用赏金为正在受帝宠幸、而宗亲尚未富贵的王夫人贺禧。卫青便拿出500金,给王夫人父母祝寿。武帝得知后询问,卫青如实禀告,宁乘便被武帝任命为东海都尉(《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二是谨守臣节。

汉武帝设置内朝时,卫青常出入大内,掌管议论,受帝恩宠有加。当后来“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权倾朝野之时,他却从不越雷池半步。“二次定襄之战”获胜后,然因右将军苏建全军覆灭孤身逃回,属下劝大将军“斩之以立威”。卫青严词拒绝:“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他命人将苏建押回京城,决定权留给武帝。结果,天子赦免了苏建!这里关键在于,大将军明知有决定权,但对苏建既不斩杀,也不宽恕,而让天子最终裁定。可见,即使有笼络人心的机会,也要留给武帝。这就是卫青的为臣之道。

苏建乃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初以校尉随卫青征匈奴,封平陵侯;后以将军身份建朔方城。曾任游击将军、右将军等,因兵败当斩,赎为庶人。后复职,卒于代郡太守任上。其子苏武为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被囚匈奴牧羊十九年,爱国之心不易,名垂青史。

三是屈身敬贤。

随着大将军卫青地位愈加尊贵,卫子夫亦为皇后,中大夫汲黯仍与他行平等之礼。有人劝汲黯说:“‘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汲黯用〝大将军有拱手行礼的客人,难道就不受人敬重了吗!〞予以反诘。此事很快传闻到了大将军,卫青更加尊重汲黯,认为他是贤良耿介之士,并多次向其请教国家与朝中疑难之事,看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人。另外,在霍去病功勋卓著、地位堪比大将军,尤其受武帝愈加恩宠后,史载:“自是后,青日衰而去病日益贵。青故人门下多去,事去病,辄得官爵〞(《汉书-卫青霍去病传》)短短数语,道尽了人间百态。然而,在霍去病象流星一样英年早逝后,卫青仍手握权柄十余年,却未见“秋后算账”的记载。仅此与“一朝权在手”、先斩“霸陵尉〞的李广相比,胸襟品德立见高下!更令人难以置信,李广死后其子关内侯李敢,为给父“报仇”竟击伤了大将军,而卫青却以〝沉默”息事宁人。

四是拒绝养士

“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没有人称赞您),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放(仿)此意,其为将如此”(《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从苏建规劝卫青仿效古代名将招贤养士,以获取士大夫好评名留青史,到卫青借用前车之鉴,即外戚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权高位重,相互倾扎,或被灭族,或未善终的史实,真切地回复苏建:亲善礼遇士大夫,招揽贤士、罢黜无能者,那是君主的权力。作为臣子,谨遵法度、忠于职守便罢了,为什么要招贤纳士呢!这就是卫青、霍去病的为将之道。尽管太史公对外戚一直持鄙视态度,但他从同僚苏建口中获知“天子常切齿”的史实,却极为珍贵,仍把它载入史册,以体现对卫青的客观评价。

卫青(剧照)

(四)月盈则亏,盛极而衰

关于卫氏家族的兴衰,司马迁以极简笔墨写道:“自卫氏兴,大将军青首封,其后枝属为五侯。凡二十四岁而五侯尽夺,卫氏无为侯者〞(《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即从卫氏兴起,卫青首先被封侯,后家族有五人封侯。历经二十四年,五个侯爵全被剥夺,没有人再封侯。

太史公在卫、霍传纪中,记述武帝高规格悼念霍去病之后,紧接着,依次叙写了三层意思,似有深意。首先写到:“自骠骑将军死後,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後五岁,伉弟二人,阴安侯不疑及发干侯登皆坐酎金(为皇室祭祀捐金成色或数量不足)失侯。失侯後二岁,冠军侯国除。其後四年,大将军青卒,谥为烈侯。子伉代为长平侯。”有论者认为,史迁虽以时间为序,貌似客观叙述卫氏家族发生的重大事件。实则暗示:自霍去病去世后,武帝有意削弱卫氏势力。接下来写到:“自大将军围单于之後,十四年而卒。竟不复击匈奴者,以汉马少,而方南诛两越,东伐朝鲜,击羌、西南夷,以故久不伐胡。”看似客观交待从“漠北之战”至卫青死,十余年间因国力衰退,尤其南征、东伐,无力征讨匈奴。实则隐喻:武帝滥征四夷,导致国力、人才匮乏,顾此失彼。最后写到:“大将军以其得尚平阳长公主故,长平侯伉代侯。六岁,坐法失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这里仅简单交待,武帝把卫青许配(尚实为“入赘”)给姐姐平阳公主,使失侯的卫伉又得以恢复侯爵。

百余年后,东汉史学家班固记载更为详尽:“初,青既尊贵,而平阳侯曹寿有恶疾就国,长公主问:‘列侯谁贤者?’左右皆言大将军。主笑曰:‘此出吾家,常骑从我,奈何?’左右曰:‘于今尊贵无比’。于是,长公主风白皇后,皇后言之,上乃诏青尚平阳主。与主合葬,起冢象卢山云”(《汉书-卫青霍去病传》)。看来,早在曹寿患重病回到封地时,平阳公主便物色“备份”。经比较遴选,武帝下诏促成了这桩婚事。公主死后亦随卫青陪葬于武帝茂陵,墓冢形似卢山。这说明平阳公主与卫青感情甚笃。然另有隐情则是曹寿死后,平阳公主曾嫁于夏侯颇(功臣夏侯婴曾孙),因夏与其父御婢通奸畏罪自杀,封国被除。 可见,卫青实为平阳公主第三任丈夫。

然而,武帝晚年发生的“巫蛊之祸”,更令阅史者目不忍睹。太⼦刘据遭⼈陷害起兵反抗,卫青长⼦卫伉则追随太⼦。因激怒不明真相的武帝,最终太⼦兵败自杀,皇后卫⼦夫被迫⾃缢,卫伉亦被处死。这一重大事件,亦导制丞相公孙贺父子下狱而死,诸邑、阳石公主皆坐诛。武帝清醒后虽为太子平反,但此案牵连竟达十余万人,有数万人因此而死。

武帝念及卫、霍惜⽇之功,尚未扩⼤打击⾯,仅将参与者处死。卫青其余二子未受牵连,次子卫不疑史无记载;三子卫登一脉,在汉宣帝时复家,曾受赏赐50万钱。汉成帝时,卫登之孙卫玄,以长安公乘爵位做了侍郎。王莽当政期间,卫登四世孙卫赏,被赐爵关内侯。看来,盛传卫青被武帝灭门之说,亦与史实不符。

在此,尚需介绍一下公孙贺。其人是北地郡义渠(今甘肃宁县)人,先祖乃胡人,父亲公孙昆邪曾任典属国、陇西太守。汉景帝年间爆发“吴楚七国之乱”,其父因平叛有功,受封平曲侯。而胶东王刘彻立为太子后,公孙贺因军功与其父之故,被选为太子舍人。刘彻即帝位后,擢升他为九卿之太仆,掌管天子出行车舆马匹。卫子夫受到盛宠以后,武帝又下诏让公孙贺娶卫君孺(子夫大姐)为妻,对他更为宠信。公孙贺曾以太仆之职出任轻车将军、骑将军、左将军等,七次出击匈奴,凭军功被封为南奅侯,又因酎金失侯。后来,武帝任命他作宰相,因自知才能低下而坚辞不受,武帝盛怒之下拂䄂而去,他只好从命。武帝又让其子侍中公孙敬声接替他为太仆一职。正是这位骄奢淫逸的公子,因擅用北军军饷并与阳石公主私通,而牵连公孙贺下狱,并引发“巫蛊之祸”,父子双双死于狱中。其实,在霍去病、卫青早逝后,他仍然是太子刘据的有力支持者。

霍去病(剧照)

三、誓言——“匈奴不灭 无以家为〞

少年英雄霍去病,以其辉煌战绩被汉武帝任命为大司马骠骑将军。据史记载,霍去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首虏十一万余级。浑邪王以众降数万,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为褒奖霍去病斩虏获俘众多,彻底扫除了河西重地边患,“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这种以身许国的伟大抱负和家国情怀,赢得了武帝更加珍重和宠信。他的官职和爵位,不仅与威震朝野的大将军卫青等同,而且声望已远超其舅父卫青。

探寻霍去病所处时代、家庭背景和童年际遇,进而剖析其思想轨迹、性格特征和行事风格,对全面了解这位声名显赫的历史人物,客观公正看待和评价其历史功绩,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生于奴子,少年贵幸。

汉代马、班两位大史学家,在霍去病传记中以洗练之笔,对他的童年生活作了简单交待。然而,翻阅史料,便可一窺全貌。霍去病生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也就是汉武帝刘彻即位第二年。似可想象,在大千世界中,谁也未曾料到,这位刚刚降临人世,出身卑贱的“私生子”,竟会与即将到来、生机盎然和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不期而遇!更不会料到,“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的霍去病,日后竟会以天马行空、疾若电闪雷霆般的行事风格,率军大胆穿插驰骋、横扫匈奴于苦寒的漠北之地,为大汉江山稳固立下不世之功!

据班固《汉书》记载:“(霍去病)父中孺,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侍者卫少儿私通而生去病。中孺吏毕归家,娶妇生(霍)光,因绝不相闻。”这就清楚记述了霍去病生父为霍中孺,他是以县吏身分在“平阳侯府”当差期间,与女仆卫少儿“私通”生下霍去病。任事期满后,他便回到河东原籍(今山西临汾),娶妻生下了霍光(后为武帝托孤重臣)。从而,失去与京城侯府卫少儿的联系。因此,霍去病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亲。

世间无巧不成书。若非真实历史记载,断不会有人相信,霍去病这个少年英雄,竟与自己的亲舅舅卫青,有着同样“传奇”的身世!

建元二年(前139年),卫少儿的妹妹卫子夫,得到年仅18岁的汉武帝宠幸。一年多后,卫子夫全家贵幸。据史记载:“久之,少儿女弟子夫得幸于武帝,立为皇后,去病以皇后姊子贵幸。〞(《汉书-霍光传》)可见,这位出身卑贱、转瞬即贵的霍去病,幼年已成为显赫外戚家族的一员,享受到了上流社会待遇,与其舅父卫青的苦难童年,不可同日而语!

另据史迁记述:“(霍去病)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 就是说,年少的霍去病已得到汉武帝喜爱,不仅被提拔为天子近臣,且以骑射见长。进而,〝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又载:“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即武帝想教他孙子、吴起兵法,试图从军事方面重点培养。岂料,他竟以作战只须看用什么策略,能够取胜就行,不必研习古人兵法而予以推辞!并描写他为人沉默寡言,敢做敢为,遇事一往无前,富有勇气和胆略等性格特征。可见,霍去病任性自为,无拘无束的童真,并未让武帝生厌,而对他更加宠爱并寄予厚望!

(二)纵马驰骋,勋功盖世。

【首战封侯】元朔六年(前123年),正值17岁青春年华、受武帝恩宠的霍去病,被任命为剽姚校尉,让他随大将军出击匈奴。卫青受帝之命,便授予霍去病800轻勇骑兵。随后,霍去病率部远离主力数百里,大胆驰骋荒漠,伺机追寻敌骑。尽管他是第一次统兵,却取得了“斩捕首虏过当”(《史记》)的成果,即杀敌数目超过己方损失。《汉书》记载为“斩首捕虏2028级”。其中,包括匈奴相国、当户等高级官员,还斩杀了匈奴单于的祖父,俘虏了单于的叔父。随大将军卫青参加两次定襄之役,均功冠全军。战后,武帝封他为冠军侯,割南阳郡穰县庐阳乡、宛县临駣聚(今河南邓州西北)为冠军侯国,以表彰其勇冠三军之功。而其舅父大将军卫青,却因此役损失两位将军,还让翕侯赵信逃跑了,没有得到加封。可以说“初战封侯”,不仅显露了霍去病卓越的军事天赋,而且使心忧外患的武帝更增强了打击匈奴的信心!

【河西之战】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两次兵出河西(今甘肃省),征讨浑邪王和休屠王部落。春季攻势中,霍去病率一万骑兵,出陇西,战五国,辎重多,人马众。对降服者宽赦,与单于儿子交战,几乎将其生擒。再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张掖山丹),转战六昼夜,急行军千余里,最终在皋兰山下(今甘肃兰州南部)与敌激战,重创匈奴军,斩杀折兰、卢侯二王,歼其精锐,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全部被俘。此役,汉军斩首8960级,俘获休屠王“祭天金人〞,自身折损亦非常严重(“减什七”)。霍去病因功被加封食邑2200户。

在夏季攻势中,骠骑将军与合骑侯公孙敖,从北地(今甘肃庆阳)率部分路进军。霍去病孤军深入,远涉浚稽山(今蒙古国土拉河)南湖泽,穿越居延海(今内蒙阿拉善盟),过小月氏,攻抵祁连山,俘获单桓、酋涂王,收降其相国、都尉以下者2500人。共斩匈奴首级32000级,生擒匈奴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及王子55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63人。使匈奴实力受到一次重大打击,而汉军自损约十分之三。武帝得到捷报,加封霍去病食邑5400户;随其征战部将3人封侯、校尉均被封为左庶长。但与霍去病分路出征,参加合围作战的老将公孙敖,因迷路未能如期会合,犯行军滞留罪,被贬为庶人。

与此同时,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从右北平出塞,合力攻打匈奴。李广率4000骑兵先期到达,被左贤王数万铁骑包围,损失极其惨重。而在张骞率万骑赶到时,虽解了李广之围,因其犯行军滞留罪,亦沦为平民。

伊稚斜单于对浑邪王多次战败非常愤怒,想诱而杀之。浑邪王得知后联合休屠王,便派秘使急赴汉庭,筹划降汉事宜。武帝担心有诈,即命霍去病率大军先渡黄河,视情接应降汉兵马。当抵达浑邪王大营附近时,浑邪王麾下部分将士拒降,正在密谋逃跑之事。在千钧一发之际,霍去病果断率部驰入匈奴军中,面见浑邪王,斩杀企图逃亡者8000余人,“降异国之王三十二”。随后,霍去病先将浑邪王单独送往长安,再统领其部众4万余人(号称10万)归汉。根据众俘生活习性,武帝对降汉的数万人予以赏赐后,将他们均安置于适宜其生活习性的边地五郡。

“河西之战”实现了“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的战略目标。汉武帝先后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河西四郡”,从而分割了游牧匈奴同羌族的联系,使河西地区逐步由游牧区变成了农业区,有效控制了三大高原的核心区域。此后,西北边境几乎再无匈奴进犯,武帝决定减少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一半,使百姓徭役得以宽缓。汉朝对河西地区的有效控制,打通了长安至西域的道路,为开辟“丝稠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匈奴悲歌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由此不难看出,以上叙述虽无激烈征战血腥场景的描绘,亦无出生入死搏杀人物形象的刻画,更无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再现,但就骠骑将军的辉煌战绩和不可磨灭的冰冷数据,犹使人看到一位佩挂将军印信、大漠纵横驰奔、赴危局如入无人之境的盖世英豪栩栩如生的光辉形象!

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奉命攻打匈奴。各率5万骑兵,分两路进击:卫青从定襄出塞打击匈奴(略);霍去病则率敢于力战搏杀的士卒,从代郡出塞反击。由于没有副将,骠骑将军让李敢(李广子)等校尉充当。兵出代郡、右北平,北进两千余里,越离侯山,渡弓闾河,大破匈奴左贤王部,俘虏三王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国境内),举行祭天封地大典,兵锋直抵北海(一称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此后,“饮马翰海,封狼居胥”便成为历代中国武将们梦寐以求的辉煌军功和至高荣誉。是役,汉军斩虏70443级,自身损伤达十分之三。 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大将军和骠骑将军班师回朝,汉武帝大加赞赏霍去病。还设定法令,让其官阶和俸禄与卫青相同。史载:〝自是后,青日衰而去病日益贵。青故人门下多去,事去病,辄得官爵,唯独任安不肯去”(《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在世态炎凉的境况下,唯有旧部任安对大将军卫青不离不弃。

任安,字少卿,河南荥阳人。出身寒门,曾为大将军舍人。在卫青举荐下,他曾担任郎中,后外放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江充陷害太子刘据,制造了震惊朝野的〝巫蛊之祸”。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人,大战丞相刘屈髦。“是时,任安为京城北军使者护军,太子立车北军南门外,召任安,与节令发兵”(《汉书·田叔列传》)。然任安却按兵未动,导致刘据兵败自杀。事件平息后,武帝以任安“坐观成败”“心怀奸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作为司马迁好友的任安,此前曾写信规劝已受“宫刑〞、在武帝身边的太史公"推贤进士",为大汉盛世举荐贤才。而因“李陵案”蒙羞含辱的司马迁,一直没有回复。在任安下狱待斩之际,他浮想联翩,饱含深情,以满腔激愤和血泪写下了郁结于心、难以言表、而又不吐不快的一封回信-《报任安书》,使这篇千古不朽的佳作传之后世!

霍去病(剧照)

(三)天妒英才,名垂青史。

“漠北之战”大捷后,获得至尊权势的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处于人生和事业的颠峰时期。在此期间,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

霍去病射杀了关内侯李敢。元狩五年(前118年),曾随骠骑将军征战被封侯的李敢,因父李广“自刎”于军中,便把一腔怨恨洒向大将军,从而“击伤了卫青”。但出人意料的是,大将军却没有声张此事。不久后,得知原由的霍去病,岂能容忍属下对大将军〝无礼”,便借随帝狩猎之机,射杀了李敢!为庇护霍去病的罪责,汉武帝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的(“上讳云鹿触杀之”)。就在这一年,身为丞相的李广堂弟李蔡,尽管军功显赫,政绩卓著,却因涉嫌侵占汉景帝陵寝空地,被人告发也畏罪自杀了。

对这一事件,后世多有垢病并存疑点。有论者认为,李广自杀确令人唏嘘不已,而身为九卿之郎中令李敢,哀痛之情可以理解,但其匹夫之勇实不足取!令人难以值信,此事竟发生在受帝宠信、朝野景仰,如日中天、位极人臣的卫青身上。作为当事者,卫青“沉默”后世猜测有四:一是“说不清”。李广自杀有诸多因素(拙作《品茗漫话〝飞将军”》已有专论),并非三言两语可以道明。二是“不敢说”。若不熟悉这段历史,以为李广自杀直接原因,似乎由卫青临阵〝换将”所致。岂知,卫青是奉武帝“秘旨”行事!三是“不能说〞。无论何种原因,就李敢身份而言,“击伤〞大将军的行为,不仅汉时应被治罪,即使现代社会亦令人不齿。四是“不想说”。从卫青内敛谨慎、爱护士卒、为人低调等处事风格看,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既可保护属下,又以测隐之心“原谅”李敢,而告慰李广为国出生入死之功。

【第二件大事】

霍去病求封皇子为诸侯王。元狩六年(前117年),大司马骠骑将军上书,请求武帝册封三位皇子为王。依汉律凡被封王者,需离开京城前往封地。明眼人一看便知,尽管太子刘据年仅11岁,权高位重的表兄已为其谋划。而深谙帝王之道的武帝岂能不知!作为臣子,霍去病为何敢涉〝护嫡”大忌?武帝又为何推之在三,仍采纳了这一谏言?颇值得探讨和深思。

据《史记-三王世家》载,大司马骠骑将军冒死上书武帝曰:“承蒙陛下错爱,使我霍去病能在军中供职。本应专心思考边防事务,即使战死荒野也无法报答陛下,居然敢考虑他事来打扰您。”接着,他真切地替武帝着想:“我这样做,实在是因为看到陛下您为天下事忧劳,因哀怜百姓忘了自己,减少了食膳音乐,裁减了郎员。”进而,劝慰武帝说,现在“皇子们赖天保佑,已长大成人,且能行趋拜之礼,但至今尚未封号设师教习,陛下谦恭礼让,不怜悯骨肉之情,群臣私下都希望早日为他们封号,但不敢越职进奏〞。鉴于这种状况,“我不胜犬马之心,冒死建言,希望陛下命有司,趁盛夏吉日早定皇子之位。恳请陛下鉴察。霍去病冒死再拜进奏皇帝陛下”(注:此奏疏圴按原文直译)。随后经公孙贺等诸大臣力谏,在反复廷议磋商下,武帝便册封刘闳、刘旦、刘胥三位皇子为王。

作为掌管宫廷档案的太史公,记述这一事件,不厌其烦地引用君臣六次往复奏章制诏,以交代事情经过。可见,治史谨严的司马迁,“纳史记石室金遗之书”(《史记-自序》),欲为后世留下信史,抑或尚有难言之隐。

须知,大司马骠骑将军之谏,是在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涉及嫡位传承以及卫氏权势膨胀等背景下提出来的。然而,武帝并未怪罪,却采纳了他的建议。浅析原因有三:一是太子刘据深得武帝喜爱。汉武帝17岁即位,婚后一直没有子嗣。宠幸卫子夫后,29岁喜得皇子,他异常高兴,便命枚皋、东方朔分别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之赋,为皇长子庆生,并亲自为其取名刘据。二是杜绝皇子们觊觎太子之位。刘彻深知自己当上太子,进而荣登皇位,都是母亲和姑姑(岳母)协力搬倒栗妃,逼死先太子刘荣,兄弟相残得来的,他不愿自己的儿子再蹈〝复辙”。同时,此亦符合汉朝律法。三是对骠骑将军极为宠信。霍去病是武帝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他的忠诚、秉性、才能和功勋,武帝了然若心,对其宠信程度亦远超卫青。同时,又因霍去病在军中有着极高威望,需用他来稳定军心。最重要的一条还是霍去病之谏,符合汉武帝心之所想。亦有论者认为,霍去病此议背后似有推手,若从利害关系、颇具智慧和可行性推测,当属平阳公主之为。

【将星殒落】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这位举世无双的将星,却在24岁英年早逝!据史记载:“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面对这一噩耗,汉武帝极为哀伤,调遣五边郡铁甲军,从都城长安至帝茂陵(今陕西兴平市)数十里,将士披甲执戟庄严列阵,给这位勋功重臣送葬, 其墓冢形似巍峨的祁连山。为霍去病命谥号,把“勇武”与“扩地”之意结合,曰景桓侯。

对于霍去病的死因,司马迁仅留下一“卒”字。西汉褚少孙在补记《史记》中写到,大将军霍光临终请求汉宣帝为兄长续嗣:〝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看来,因病而亡是史书对霍去病死因唯一记载。此外,有论者猜测,霍去病被李广部将或家族“害死”、或因功高盖主和狂放不羁被武帝“赐死”、抑或感染草原“鼠疫”而死等,似乎均不靠谱。学者纪连海持“谋杀说”,认为工于心计的平阳公主乃幕后黑手,她巧借性格耿直而少谋果敢的霍去病,以剪除李敢及其堂叔宰相李蔡,并㖫使霍去病谏立三王。尔后,秘杀霍去病以维护卫氏集团利益。此举,被激怒而睿智的武帝识破,便在霍去病死后,借故先后削夺了卫青三子侯爵!后因卫青尚平阳公主之故,又封卫伉爵位。此乃一家之言。

霍去病死后,独生子霍嬗,字子侯,承袭冠军侯爵,官拜侍中、奉车都尉。颇受武帝疼爱,有意等他长大用为将军,以子承父业。但六年后,即元封元年(前110年),霍嬗随武帝登泰山封禅,此后不久暴卒,年仅11岁。因无子嗣,依汉制侯爵不能传给兄弟或侄子,故冠军侯爵被除。后来,武帝很想念他,特作《思奉车子侯歌》:“嘉幽兰兮延秀,蕈妖淫兮中溏。华斐斐兮丽景,风徘徊兮流芳。皇天兮无慧,至人逝兮仙乡。天路远兮无期,不觉涕下兮沾裳。”可见,汉武帝对其父怀有极为深厚的感情。

古曰:“一等人忠臣孝子!”霍去病无疑名列其中。他对武帝之忠,史已俱载;而对家族之爱,亦鲜有人及。当得知生父下落后,骠骑将军出征途经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便命下属将他请到客舍,跪拜道:“去病早先不知自己是大人之子。”他的父亲愧不敢应,匍匐叩头说:“老臣得托将军之福,这是天力啊。”随后,为父置办田宅奴婢,并在领军归来之后,又将同父异母弟霍光带到长安,精心栽培。后来霍光成为汉武帝“托孤重臣”(《汉书-霍光传》)。为了给舅舅卫青〝洗冤”,他竟冒着杀头危险“射杀”了李敢;又不畏涉嫌犯忌,力谏武帝分封〝三王〞以清除夺嫡隐患。这种极重亲情,而不结交外臣、不养门客的作风,赢得了汉武帝更加宠信。

太史公亦未“为尊者讳”。在本传中直言,霍去病“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赠送)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意为,霍去病年少便贵为天子近臣,不懂得爱惜士卒。出征时,武帝命主管部门给他赠送了几十辆车的美味佳肴,大军返回后,剩余精米和肉食宁肯扔掉,兵士却饿着肚子。在塞外,士卒缺乏粮食,他却在兵营踢球。亦有论者认为,对武帝赏赐剩余食物的处理,与霍去病绝后远征,以在恶劣环境下锤炼士卒野战生存能力的理念相关。至于,为活跃寂寞单调的兵营娱乐生活蹋鞠,也不必过份刻求。更为后世称道者,认为“酒泉”美名之所以留存至今,乃霍去病收复河西重地,武帝龙颜大悦,赏赐美酒犒劳将士,骠骑将军为雨露均沾,便将仅有的数坛美酒倒入泉水,与征战士卒开怀共饮。这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黎民百姓对这位舍生忘死为国忘家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古代名将报以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此外,尚需说明,因霍去病的独生子霍嬗幼年早逝,冠军侯爵位绝封。到了汉宣帝年间,权倾朝野的大将军霍光,以给兄长霍去病续嗣为由,在临死前请求宣帝从自己封邑中分出3500户,封兄长之孙霍山为列候。无论霍光处于何种目的,而宣帝还是念其二十余年辅政之功,便封霍去病兄长之孙霍山为乐平侯,次年又封其另一个孙子霍云为冠军侯,大将军霍光的独生子霍禹则袭封父爵博陆侯。据《汉书》记载,霍山、霍云都是霍去病之侄孙(有争议)。如果此论属实,那么,这两个孙子则是霍仲孺另一无史记载的儿子所生。

由此联想到,汉初著名政治家萧相国,虽身居高位,而购置宅地田产,却选择僻远贫脊之地,惟恐子孙不肖家道衰落而为富家所夺。这种不为后代贪占积攒财富的做法和智慧,难道不令世人深思吗!对此,曾为大汉王朝沿续居功至伟、精明强干、一生谨慎的霍大将军岂能不知?!在霍光死后不久,其妻因毒杀汉宣帝原配夫人事件败露,霍氏家族极度恐慌,企图谋反自保却被一举剪灭,霍山、霍云畏罪自杀,霍禹被处以腰斩酷刑。但已去世的大将军霍光,仍被当朝和后世祀奉。从此,曾盛极一时的霍氏集团族灭国除,永远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四、丰碑--彪炳史册昭千秋

在华夏民族史册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把匈奴从大兴安岭至祁连山天山一线,横跨东亚草原大漠而远超汉朝数倍的辽阔疆域上,趋赶到了漠北苦寒之地!并修筑朔方城、五原城和加固长城,设置河西四郡与金城郡,迁徙数百万民夫农耕、放牧和戍边,开疆拓土,以民养兵,巩固中华版图。这种宏伟气魄和开创之功,一直被世代所称颂。

相比之下,经济实力远超于汉朝的宋、明王朝,却未借鉴历史经验,仅限于用战争和政治手段,解决与少数族群的纷争,而极少采取进攻性经济措施。汉朝在对待匈奴策略上,除外交、政治手段,主要派大军深入荒漠征讨,并以经济战、掠夺战和封锁战,彻底摧毁对手。例如,“收复河南地”,卫青率部共虏获匈奴牛羊马匹数百万头;〝高阙奇袭战”,所获右贤王部畜产数达千万之多。此役,匈奴兵力虽损失不大,但经济上遭受到灭顶之灾,更重要的是匈奴失去了肥美的河套草原。又如,霍去病“二战河西”,俘获浑邪王、休屠王4万余人及难以计数的生畜。为大汉民族雄居于世界四大帝国之列,取得了开创之功并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汉武帝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和锲而不舍的努力,在于他的雄心抱负、精心运筹谋划和殚精竭虑亲自指挥。尤其与武帝以广阔的胸襟,识贤任能,严明赏罚,不拘一格大胆启用年轻将帅,以适应长途奔袭、大规模、大纵深运动作战的特点密不可分!同时,对于卫青、霍去病等天之骄子而言,武帝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翱翔、纵横驰骋、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独特而无与伦比的才能!伟人毛泽东关于“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等著名论断,乃颠覆不破的真理,值得永远铭记!

如何客观公允地看待卫青、霍去病的不朽功勋,正确评价他们的历史地位,首先需要从正史中寻找答案。

(一)应全面深刻地认识太史公记述

在司马迁笔下,对一代名将卫青的记述,使人颇感微妙。一方面,《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强调卫青的外戚身份和低调柔媚的处世风格,对其战功平铺直叙和仅列举数据,缺乏象李广传纪那样鲜活生动的描述。另一方面,却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借淮南王刘安的首席谋臣伍被,从好友黄义(卫青部下)口中得到的材料,记述对卫青的看法。伍被说:“被所善者黄义,从大将军击匈奴,还,告被曰:‘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骑上下山若蜚(飞奔),材干绝人’”此外,还引用谒者曹梁出使长安见闻:“(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须士卒尽得水,乃敢饮。军罢,卒尽已度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虽古名将弗过也”。这段记载,从卫青礼贤下士、杰出才能、表率作用、将士拥戴以及为人处事等方面,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司马迁引用这一史料,无疑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卫青形象。

怎样解读太史公这段记述,明代黄淳耀评论道:“淮南王谋反,只惮(畏惧)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李)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与此同时,他评价李广:“缺乏大将之才,应敌没有庄严的军阵,整齐的军旗,治军简省自便,依此虽可逐小利,难挡大规模强敌。至于攻若疾风骤雨,退如高山大岳,李广则更比不上大将军卫青!”宋人黄震在《史记评林》中亦认为:“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可以说,这两种不同视角的观点,却异曲同工,均充分肯定大将军卫青的才能和人格魅力是“飞将军”李广所望尘莫及的!

亦有论者认为,司马迁在本传中之所以贬抑卫青,因卑视其出身背景,也不欣赏他柔媚的性格,则更喜欢象项羽、李广、郭解等个性飞扬的悲剧英雄。这与史迁因“李陵案”遭受“腐刑”不可分割,他想借此以泄私愤。又因太史公不赞成汉武帝对外扩张的国策,故笔下多含讥讽之意。

若想对此深入剖析,应了解司马迁为卫、霍立传的背景。太史公对武帝年间人物的记载,仅有《孝武本纪》《三王世家》和《卫将军骠骑列传》三篇。给卫、霍立传时,约距卫青病逝15年。这⼀年初,发生了“巫蛊之祸”惊天大案,卫氏家族从此⾛向末落。在这特殊时期,太史公为避祸端,仅引用苏建话语对卫、霍本传作点评,这在《史记》中极为少见。但作为有良知的史学家,司马迁又不得不秉笔直书,便采取互见法,以给后世留下信史,并非记述相互矛盾。此亦与其“史存异说〞的述史原则相吻合。因此,把卫、霍与李广传纪合看的观点,实为深刻精当。

至于《史记-佞幸列传》中,司马迁虽把卫、霍与李延年之类“内宠嬖臣”并列,但又用“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加以区分。有论者认为,他想以此衬托那些只靠裙带关系获取高位的小人,暗含他们不象卫、霍那样,凭借自身才能和功业立身于朝!明代史学家陈仁锡评述:“太史极不满于开边生事,恩幸滥宠,而卫霍二将却正坐此,故篇中屡有微言。然白登之围,天骄之横,向非卫、霍两将军,终汉之世边境无宁日矣。卫霍之功安可以外戚没乎?且卫霍纵能以外戚贵,宁能以外戚胜乎?”这一观点,有力地批驳了那些贬低卫、霍是靠外戚身份获取高位的偏见。

此外,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太⼦和皇后为⽇渐宠衰常常担忧,武帝主动找到卫青,表⽰太⼦“温厚好静”能安天下,是最合适的守成贤主,并让卫青予以转告。这从另一方面佐证,即使卫子夫失宠,卫青依然受到武帝重用。但卫青在世时,⽆⼈敢构陷太⼦,而他去世之后,企图陷害太⼦的人逐渐增多。武帝后期许多为祸之⼈,如李⼴利、“巫蛊之祸〞时的江充等,都是在卫青去世后开始担任要职的。

(二)对卫霍误读及评价失之偏颇

汉代就有人认为,卫、霍作战从未遇到困境,常胜将军亦有运气和天意(“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史记》)。试可追溯,“漠北之战”卫青以武纲车阵应敌,在双方拼死搏杀、横尸遍野的态势下,他凭借高超的指挥艺朮和排兵布阵,彻底击败了匈奴铁骑。类似险境,在茫茫大漠作战中,难道会少吗?恐怕太史公亦不会尽举。而霍去病招降浑邪王,突遇兵变,他处惊不乱,果断出击,斩杀获虏众多,取得了辉煌战绩。难道应对瞬息万变的危局获得全胜,也能靠运气和天意吗?!

后世有些文人,对卫、霍评价,更显幼稚和偏颇。比如,自视甚高、豪迈狂放的大诗人李白云:“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把卫青与秦将白起作比较,贬低卫青不配做大将军。又如,性格“佛系”、与世无争的田原诗人王维,也发出“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的议论,亦属文人之浅见。还有,颇负盛名的大文豪苏东坡,曾在《东坡志林-人物》中,以“内宠〞风言借题发挥,撰文嘲讽卫青乃下贱之徒。然善于品评人物的其父苏洵,却对卫青持肯定态度。由此可见,“初唐四杰”之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慨叹,亦远胜那些志大才疏、酸腐文人的空泛议论!

还有人因《史记-外戚列传》中,将卫青、霍去病与武帝的男宠韩嫣、李延年等以“宠”并称;又以《史记-汲郑列传》为据,认为武帝对卫青随意而不拘礼节。由此联想,二人有同性行为。

另外,以“漠北之战”卫青临阵換将(奉武帝〝密旨〞),导致李广失去杀敌立功之机,后因迷路失期选择“自刎”。许多人误以为,卫青偏袒公孙贺而排挤李广,借此诋毁他的人品。更有甚者,怪罪汉武帝、卫青是谋杀李广的凶手。

(三)自古兵家史家对卫霍评价甚高

古代评价名将,常有“孙吴白韩,颇牧卫霍”(孙武、吴起、白起、韩信、廉颇、李牧、卫青、霍去病)之说。曹彰(曹操三子)曾言:“大丈夫当学卫青、霍去病,立功沙漠,长驱数十万众,纵横天下,何能作博士耶?”唐太宗李世民说:“霍去病暗与孙、吴合,诚有是乎!”唐李靖认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奇兼善者如孙武、卫青、诸葛亮廖廖数人耳。”宋岳飞则言:“卫青、霍去病,将之典范,吾当效之。”同时,高度赞赏卫青的武钢车阵,认为“战法革新破匈奴,卫青始”。宋武帝刘裕,也曾仿此车阵大破南燕骑兵。北宋长于论兵的何去非评价说:“昔者,汉武之有事于匈奴也,其世家宿将交于塞下。而卫青起于贱隶,去病奋于骄童,转战万里,无向不克,声威功烈震于天下,虽古之名将无以过之。二人者之能,岂出于素习耶?亦天之所资也。 ”并批驳了“卫、霍发迹于裙带”之论。北宋李惟清亦云:“汉有卫青、霍去病,唐有郭子仪、李晟,西北望而畏之”的说法。明太祖朱元璋也对卫、霍给予充分肯定。晚清重臣、军事家曾国藩对卫青评价亦很高:“有为者不宜复以资地限之。卫青人奴,拜将封侯,身尚贵主。此何等时,又可以寻常行墨困奇倔男子乎!”

卫青一直被历代所供奉,公认他是大汉对匈奴战争的奠基人,是汉朝第一位打败匈奴的将军,也是中国古代汉人运用骑兵大兵团作战思想和实践的创始人。如果说诸葛亮乃文臣榜样,那么卫青便是武将楷模。历史学家、思想家普遍认可他的卓越军事才能和地位。明代思想家冯梦龙《智囊全集》评论:〝卫青握兵数载,宠任无比,而上不疑,下不忌,唯能避权远嫌故。不然,虽以狄枢使(狄青)之功名,犹不克令终,可不戒欤?”历史演义小说家、史家蔡东藩认为:“汉武诸将,首推卫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现代史家钱穆先生说:“亦会其时汉多人才,大将最著者莫如霍去病。”“观去病之将兵,较之项王未多逊〞(《国史大纲》)。当代史家陈梧桐先生曾言:“霍去病不是一个长于兵家理论的将领,他甚至对此不感兴趣”“然而他却能够做到战无不胜,军功远远超乎那些熟知兵法又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并且认为,汉武帝与霍去病固然不乏裙带关系和私人感情,“而最根本的原因,却是因为霍去病具有一种强烈的忠君报国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气势”“因为具有为国忘家的高尚品格,才能够屡建奇功”(《中国军事通史》)。

南远景先生在《云卜论兵》中评述:

“西汉开国以来,匈奴数为边患。大将军绝幕远征,单于远遁漠北,断难牧马中原。然功高而不自恣,位尊而不结党,惜将爱卒,诚实不欺。军事奇才,政治高人也。〞试可想象,在冷兵器时代,这位汉人中首创和善于指挥骑兵大兵团作战,智慧超群,功勋卓著,严于律己,手握重兵而不越位、无野心的著名军事家实属罕见,颇值得世人敬仰和学习借鉴。说来也巧,38年前曾令我敬佩的一位史学讲师,首次为我们授课自谓喜好历史,因崇拜大将军卫青,便为己取名“魏仰青”。至今思之,犹言在耳,见贤思齐,令人起敬!

南先生对霍去病亦给予很高评价:

“长途奔袭,孤军深入;闪电进击,以骑对骑;集中兵力,避实就虚;破敌防线,迂回侧后;分割包围,穷追猛打。此骠骑将军所创闪电战法。后世降胡,多循此例。大丈夫以国为家,建功立业,年轻气盛当其时;克敌制胜,灵活用兵,不拘泥古人兵法。有志不在年高迈,千古英雄出少年。二十四载人生历程,超历史,越时空,传百世而成永恒”(《云卜论兵》)。此论,言之凿凿,点评精当。尤其霍去病〝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的豪迈誓言,更给世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隋王朝曾率大军灭陈的著名军事家、上柱国、诗人杨素亦有诗云:

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

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

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

北风嘶朔马,胡霜切塞鸿。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面临极为复杂多变的国际战略形势,追忆以浓郁的家国情怀为大汉帝国开疆拓土、奠定美丽富饶中国版图格局、实现大中华一统江山千秋稳固,而做出卓越贡献的古代著名军事将帅卫青、霍去病,更有其独特魅力和无与伦比的神韵!

秉笔敬贤,是以为记…

2023年10月10日初稿北京-海淀区翠微南里

【后记】卫青、霍去病与李广父子的恩怨,乃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只有把〝二传”合看,方能感悟太史公“述往事、思来者”的微言大意…

汉匈战场大都在茫茫戈壁及其周边草原地带,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当征战双方兵锋相交,争斗异常惨烈,绝无后撤回旋余地,汉军尤为突出。战败者固然难以幸存,战胜者亦死伤惨重,逃脱几乎没有可能。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是对汉匈战争生动形象的诠释。

“漠北大战”汉军虽获全胜,但14万匹战马出塞,仅不到3万南归,牺牲将士10余万众。汉武帝长久御宇期间,前后执行这样的战役8次。只有客观看待汉匈战争这些特点,方能真切感受先辈为国捐躯、血洒疆场的英雄壮举,增加对卫青、霍去病和“飞将军”李广等无数将士的敬仰之情。

本文作者康有鹏,陕西乾县人,1976年入伍,曾任兰州军区守备三师政治部干事、宁夏军区党委秘书、陕西省军区某预备役团政委、解放军陕西汉中干休所政委等。史学家,尤以汉唐历史研究著称。退休后定居北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