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蓝色防线1080p,中国首部海外维和战地纪实电影《蓝色防线》

2023-12-02 12:09 作者:岑岑 围观:

中国驻南苏丹维和部队正在执行任务。

今年是中国军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30周年。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坚定履行自己的职责,以行动和实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大国担当。9月18日,中国首部海外维和纪录片《蓝色防线》上映。该片历经五年的后续拍摄(2015-2019)和两年的制作,真实展现了中国首支成建制维和步兵营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期间保护当地难民营安全的故事。影片上映后,观众反馈故事真实,战场残酷,但很温暖。新京报记者采访了《蓝色防线》的导演刘鑫和剪辑师李楠,请他们谈谈这部没有特效的真实电影是如何打动每一位观众的。

创造

350小时军事透视素材跨越三年。

起初,刘鑫拿到了维和步兵营350小时左右的内部资料。从第一批到第三批,她觉得很沉重,意义重大:“从创作层面来说,这种独特的视角是以前其他电影没有的,也是市面上没有的。另外,战士拍的素材对我触动很大,我也看到了做好的可能性。”刘鑫的父母都是军人,她说视频中也反映了很多父母:“素材在整个叙事中完全是从军人的角度出发,通过这部电影可以更好地理解军人这个群体。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不太理解他们。比如他们会心甘情愿的选择参军,压抑自己的个性,也会有保护别人甚至牺牲自己的想法。电影拍出来后,我更理解我的父母了。”

拍…的照片

许多图像来自士兵头盔上的镜头。

位于非洲的南苏丹气候炎热,雨季道路泥泞。与自然环境的艰苦相比,难民营更加危险。每时每刻都有持枪、贩毒、示威游行,打架、纠纷更是不可避免。维和部队的士兵需要在这些特殊和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执行任务。他们应保持中立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尽最大努力保护当地平民的安全。《蓝色防线》的特别之处在于,片中的视频素材大多来自维和部队内部的视频资料,很多画面甚至是任务士兵头盔上的任务记录仪镜头拍摄的。这些镜头让观众体验到真实的临场感,了解维和战场的不确定性和危机性。2018年,刘鑫成立了团队,开始挖资料。她聘请了她的同学李楠,也是一名国际学生,作为这部电影的剪辑师,她的朋友刘东作为配乐,并开始制作电影。影片有三条线: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的物资线,当时的新闻舆论线和后期的采访线。李楠介绍,他们从350个小时的素材中筛选出哪些可以用,哪些可以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确立核心,推动故事发展:“我特别感谢傅小飞和其他士兵,他们在营地负责照片拍摄。很多重要镜头都被抓拍到了,他们是主要创作者。有了他们的努力和记录,我们才有了今天创作电影的基础。”

情绪

把握分寸感,记录最有血有肉的“人情味”

《蓝色防线》有大量的营区实景拍摄,融入对士兵、连长、指导员的采访,再现任务区的真实场景。这里讲的故事并不像商业大片那样充满打斗和爆炸场面,而是非常真实的记录和拍摄,没有哗众取宠和特效。镜头展现了冷静残酷的战争一面,以及在战争中敢于担当、履行职责的维和英雄们。他们坚守岗位,随时应对突发险情。他们无私无悔。有一个镜头记录了中国维和部队营地遭到炮击,一发炮弹击中了我们的装甲车,造成两名士兵在异国他乡身亡。很多观众看后感动落泪。刘鑫回忆说:“去年年初,我们去做后期采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以非常真诚、真实的态度来谈论这个话题,也捕捉到了战士们的很多细微的细节。例如,连长王镇最初认为他的心情不好,不能进入。当时他也问过战友死时的状态。他告诉我们士兵不会倒下,马上解释了为什么他能如此克制和冷静,因为如果他允许自己随意释放悲伤的情绪,在任务区是非常危险的。我觉得这种反应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

■幕后科普

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和第二大出兵国。自1990年首次派遣军事观察员以来,30年来,中国军队共派出维和人员4万余人次,先后参加25次维和行动,16名官兵牺牲在维和一线。目前,在七个联合国任务区和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部仍有2500多名官兵。2019年,维和部队成为国庆70周年阅兵徒步方队的压轴戏。这是中国阅兵史上第一次向世界展示维和军事实力。

2015年,中国首次向南苏丹派出成建制维和步兵营,中国军人接力出征。截至今年,中国已派出6批维和步兵营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

总完成量:

●316次长途和短途巡逻和护送

在难民营和联合国之家周围缴获了48件武器。

*在难民营执行25次食品分发护送任务

●2017年3月8日,7名联合国文职人员成功获救。

■独家对话

伟大的是拍素材的士兵。

新京报:如何看待《战狼2》、《红海行动》等我军执行海外任务的影片?这部电影和他们有什么区别?

刘鑫:《红海行动》和《战狼2》都是剧情片,在调动观众情绪方面可以非常精彩,有些场景甚至可以让观众的情绪得到彻底释放。但《蓝线防线》的核心诉求是呈现真实客观的维和部队执行任务的情况。我一直觉得军人,尤其是中国的军人,他们的涵养,他们对情绪的隐忍,可能和其他地方的军人不一样,这一点在这部电影中表现的非常明显,所以我们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也保持了这种克制。

新京报:“隐忍克制”体现在哪个镜头里?

刘鑫:电影的高潮应该是在2016年7月,政府军和反政府军的冲突升级,士兵受伤,被解救,最后牺牲。采访结束后,几乎所有的战士都哭得失控,但考虑到情绪叠加,我们还是把镜头拿了下来,因为这是多维度的平衡需求,我们要尽可能保持平衡和克制,让这种痛苦不被过度放大,要表现出战士的克制和坚强。有时候压抑自己的情绪比让你发泄更难受。

新京报:能够把这部纪录片搬上大银幕,其实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当时面对这些海量的资料,有没有想过妥协?

刘鑫:从来没有。我一直认为这是应该而且必须要做的事情。其实我们并不伟大。真正伟大的是拍摄这些素材的军人。

采写/新京报记者周肖辉

来源:北京新闻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