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蓝色防线是纪录片还是电影,蓝色防线预告片

2023-12-02 12:08 作者:岑岑 围观:

蓝线防线海报。

今年是中国军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30周年。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坚决履行自己的职责,以行动和实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大国担当。9月18日,中国首部海外维和战场纪录片《蓝色防线》上映,这是中国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全体官兵的真实记录。该片历经五年(2015-2019)的后续拍摄和两年的制作,横跨中国和非洲大陆,真实展现了中国首支建制维和步兵营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期间保护当地难民营安全的故事。影片上映后,观众反馈故事真实,战场残酷,但很温暖。《蓝色防线》的导演刘鑫和主编李楠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他们讲述了两年多的创作过程和经历,揭秘了这部没有特效的真实电影是如何打动每一位观众的。& gt& gt& gt战地纪录片《蓝色防线》在北京首映,以国家的名义保护和平。

[创作]

350小时军事透视素材跨越三年。

起初,刘鑫拿到了维和步兵营350小时左右的内部资料。从第一批到第三批,她觉得很沉重,意义重大:“从创作层面来说,这种独特的视角是以前其他电影没有的,也是市面上没有的。这是一个很难碰到的问题。此外,士兵拍摄的素材对我触动很大,我也看到了做好的可能性,也可以探讨个人与外界的冲突。”

蓝线防线剧照。

刘鑫的父母都是军人,她说视频中也反映了很多父母:“素材在整个叙事中完全是从军人的角度出发,通过这部电影可以更好地理解军人这个群体。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不太理解他们。比如他们会心甘情愿的选择参军,压抑自己的个性,也会有保护别人甚至牺牲自己的想法。电影拍出来后,我更理解我的父母了。”

[摄影]

很多真实的图像来自维和人员头盔上的镜片。

在非洲南苏丹,有时气温高达50度,但维和部队的战士们却要穿着厚厚的防弹衣站岗放哨,感觉胸闷气短,却不敢有丝毫闪失。雨季的时候营地会变得泥泞不堪,巡逻车经常陷在泥里拔不出来。与恶劣的条件相比,难民营更加危险。有持枪,有贩毒,有性侵和欺凌,无时无刻不在示威游行,打架和纠纷在所难免。维持和平部队的士兵需要在这些特殊和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执行任务。他们应保持中立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尽最大努力维护当地平民的安全。《蓝色防线》的特别之处在于,片中的视频素材大多来自维和部队内部的视频资料,很多画面甚至是任务士兵头盔上的任务记录仪镜头拍摄的。这些镜头让观众体验到真实的临场感,了解维和战场的不确定性和危机性。

电影《蓝色防线》中的大部分视频素材都来自维和部队内部的视频素材。

2018年,刘鑫成立了团队,开始挖资料。她聘请了她的同学李楠,也是一名国际学生,作为这部电影的剪辑师,她的朋友刘东作为配乐,并开始制作电影。影片有三条线: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的物资线、当时的新闻舆论线和后期的采访线。李楠介绍,他们选择了350个小时的素材中哪些可以用,哪些可能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确立了核心,推动了故事:“我特别感谢傅小飞和其他士兵,他们负责营地的照片拍摄。很多重要镜头都被抓拍到了,他们是主要创作者。有了他们的努力和记录,我们才有了今天创作电影的基础。”

情绪

把握分寸感,记录最有血有肉的“人情味”

《蓝色防线》有大量的营区实景拍摄,后续对士兵、连长、指导员的采访,再现了任务区的真实场景,也重点回顾了两位烈士在冲突中的牺牲。这里讲的故事并不像商业大片那样充满打斗和爆炸,而是非常真实地记录和拍摄,没有哗众取宠和特效。南苏丹某地区的内忧外患和难民营真实紧张的生活,展现了战争冷酷残酷的一面和摄像机镜头。他们坚守岗位,随时应对突发险情。他们无私无悔。有一个镜头记录了中国维和部队营地遭到炮击,一发炮弹击中了我们的装甲车,造成两名士兵在异国他乡身亡。很多观众看后感动落泪。

《蓝色防线》剧照,中国维和人员正在执勤。

刘鑫回忆说:“去年年初,我们去做后期采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以非常真诚、真实的态度来谈论这个话题,也捕捉到了战士们的很多细微的细节。例如,连长王镇最初认为他的心情不好,不能进入。当时他也问过战友死时的状态。他告诉我们士兵不会倒下,马上解释了为什么他能如此克制和冷静,因为如果他允许自己随意释放悲伤的情绪,在任务区是非常危险的。我觉得这种反应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

[独家对话]

真正伟大的是拍摄这些素材的军人。

新京报:如何看待《战狼2》、《红海行动》等我军执行海外任务的影片?这部电影和他们有什么区别?

刘鑫:《红海行动》和《战狼2》都是剧情片。他们能像坐过山车一样表达观众的情绪。有一些燃烧的地方,也有一些平淡的地方,有些桥段甚至可以让观众的情绪得到彻底的释放。但《蓝线防线》的核心诉求是呈现真实客观的维和部队执行任务的情况。我一直觉得军人,尤其是中国的军人,他们的涵养,他们对情绪的隐忍,可能和其他地方的军人不一样,这一点在这部电影中表现的非常明显,所以我们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也保持了这种克制。

新京报:“隐忍克制”体现在哪个镜头里?

刘鑫:电影的高潮应该是在2016年7月,政府军和反政府军的冲突升级,士兵受伤,被解救,最后牺牲。采访结束后,几乎所有的战士都哭得失控,但考虑到情绪的叠加,我们还是把镜头摘下来了,因为这是多维度的平衡需求,我们要尽可能保持平衡和克制,让这种痛苦不会被过度放大,因为失去亲人的心碎很容易引起共情,但没必要把整个基调传播得太强烈。现在的观众都很聪明,应该能感觉到你在故意撕什么的。就像故事片和纪录片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是基于现实世界的,是有条不紊的。无论是片中的人,还是观看的观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活在世上,总要压抑自己的一面,有时候压抑自己的情绪比让你发泄更让你难受。

蓝线防线剧照。

新京报:拍一些镜头会征求烈士家属的意见吗?电影结束后你还和这些士兵保持联系吗?

刘鑫:当然,我们不想消耗和伤害他们,也选择在拍摄过程中弱化这一部分。比如有些材料在救援过程中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怕烈士家属受不了,我们尽量克制的表达,因为现在这些伟大战士的家属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我们只想客观的呈现故事,尽量避免触动他们的情绪。这是我们的原则。电影结束后,我们经常给我们的军事朋友发一些问候或联系。他们真的很棒。

新京报:当初拍了多少部,删了哪些素材?

刘鑫:第一版大概两个小时。还有很多素材要展示,但是没办法。一部电影承载不了这么多发散的信息。可惜有些东西被删了。比如,编辑一开始找了很多关于中国“大国”背景的资料,类似于一篇评论,后来发现场景和内容都散了,或者去掉了。

新京报:能够把这部纪录片搬上大银幕,其实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当时面对这些海量的资料,有没有想过妥协?

刘鑫:从来没有。我一直认为这是应该而且必须要做的事情。其实我们并不伟大。真正伟大的是拍摄这些素材的军人。

幕后科普

2015年,中国首次向南苏丹派出成建制维和步兵营,中国军人接力出征。截至今年1月,中国已向南苏丹派出6批维和步兵营执行维和任务。

总完成量:

①长途和短途巡逻护送316次

②在难民营和联合国之家周围缴获了48件武器。

③ 25次难民营食品发放护送任务。

④2017年3月8日,7名联合国文职人员成功获救。

维和部队的使命和职责是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停止冲突、恢复和平,同时遵循中立、非自卫或在有关各方授权时不使用武力三原则。维和部队冷静灵活处置,有效保护了联合国工作人员和难民营的安全,救助了在战争中受伤的平民。

《蓝色防线》剧照,中国维和步兵营女兵与来自南苏丹的小朋友亲切交流。

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和第二大出兵国。自1990年首次派遣军事观察员以来,30年来,中国军队共派出维和人员4万余人次,先后参加25次维和行动,16名官兵牺牲在维和一线。目前,仍有2500多名官兵分布在7个联合国任务区和联合国维和行动部,另有8000名维和待命部队已完成注册并通过联合国评估。2019年,维和部队被指定为国庆70周年徒步阅兵的压轴戏。这是中国阅兵史上第一次向世界展示维和军事实力。

2020年9月14日,联合国难民署宣布,在过去的8个月里,约有25448名南苏丹难民从邻国返回家园。最新数据显示,自2017年11月以来,自发返回南苏丹的难民总数为326481人,其中205795人是在2018年9月签署和平恢复协议后返回的。南苏丹正在努力从战乱中恢复过来,但距离和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维和部队仍在那里。

新京报记者周肖辉

编辑黄嘉玲校对陈燕燕和翟勇军。

来源:北京新闻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