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回忆七十年代的碱厂一0五医院,记得我当年两元钱做的手术

2023-11-30 19:52 作者:岑岑 围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可能经历者终生也不会忘记,不时提起来都颇有感想吧,许多人能从正面去理解和认识,也有一些人认为那就是一场灾难,也有一些人认为那就是“蹉跎岁月”,浪费了青春。

凡事都应该从大局和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待,回顾当年的国际形势,可谓异常紧张,美、苏两霸都在时刻觊觎着中国,中国的重要工业中心,科研技术,经济基础设施等等,几乎都集中在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的大城市,一旦战争狂人对我发动袭击,会首先不费力气炸毁我这些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那么我们的损失就会倒退几十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已经看到这个严峻形势,于是就有了“大三线”建设;将东部城市许多重要企业,重工,军工,科研,医疗卫生等等部门向中西部疏散,同时就有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

尤其1969年的中苏珍宝岛之战,将这种大战的危险提到了最高潮,那么国内的对策除了全民的备战,也包括疏散大城市里的人口、厂矿部门等等基础设施。

那么知青下乡也是疏散人口的一项重要举措;首先大城市在搞向中西部重点部门的战略转移,城市里在搞疏散人口下乡,本来就很难安排就业,而文革又积攒了“老三届”这一大批毕业生待就业,那么知青下乡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项。不可否认,知青对于农村文化的发展,至少加快了十年。

没有经历过的人恐怕不会知道,当年城市里挖了多少地道防空洞,有多少“下放户”被疏散到农村,笔者先前在的十几户的小山村就安排了四户下放户,还有七名知青。

许多人看问题缺乏对历史的全面了解,不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片面地看待当年的知青下乡和大三线建设,认为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试想如果没有当年国家的这些积极备战的举措,使敌人望而却步,那战争真可能就打起来的!所以,用今天国家发展大城市和城镇化的理念去看待当年备战的理念是非常不适当的。

本溪县碱厂镇图片右侧山脚下处就是原105医院旧址,现在是碱厂地区医院。

回到本文的题目,当年本溪县碱厂的“一0五医院”就是在这个环境下,从省会沈阳市搬到碱厂的。

相对于“大三线”战略,还有一个“小三线”,“大三线”就是全国范围向中西部战略转移,“小三线”就是一、二线大城市向就近的农村和山区转移,那么这附近城市的下放户和·知青,还有这不出省的部门转移就属于“小三线”了。

现辽宁中医药大学

碱厂“一0五医院”是原“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应该是在1969或者1970年左右到的碱厂(我那时还没有回到老家),属于战备医院,可能这个医院在省会沈阳市并不算顶尖的医院,但是到了辽东大山里那就是神仙医院了,别说县医院无法能与之相比,就是与本溪市内的著名大医院也是可有一比的。其医疗设施相当健全,医护水平堪称精湛,确实给本溪县东部几个公社的人民带来了福音。

记得医院外科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张大夫张教授,忘记叫什么名字了,还有内科有名的李文甫大夫李教授,是医院的柱子,许多患者慕名前往就医。

笔者当年二十多岁,身体健康,很少去医院,实际上对“一0五医院”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有一件事却一直不曾忘记,就是在这里做过一次“手术”。

图片中的这种塑料凉鞋是六十年代中期最早出的第一批塑料凉鞋,贼啦结实,笔者在初中读书时买了一双,穿了六、七年也没扔,就是下地干活,上山下河都穿着它,有一次赶牛车穿着它被牛踩掉了大脚趾盖,但是凉鞋却没踩坏。

有一次穿着它在地边干活,脚背上被一个大刺扎了,当时出了点血以为没事,后来也就长好了,也就没有在意。可是二三年后,总觉得脚背这个地方里面像有东西,手指按着觉得像有硬物,就开始怀疑是不是当年被扎的地方里面还有刺没有出来。

脚背上这个白点就是扎刺的地方,时隔40多年了,原来挺清晰,现在不明显了

于是,笔者就来到105医院来检查,一位30多岁的男医生给检查的,说是有东西,需要开刀取出,报告单写的是“取异物”。然后是这位医生给做的手术,皮里肉外的小手术很简单,割开皮后从里面取出有半截火柴杆那么大的一根刺,没想到在里面这么多年竟没有感染,是啊,如果是感染了,可能早就挤出来了。

这次手术包括麻药,处置费等全部费用仅两元钱,这就是当年医院救死扶伤的收费,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想象的。笔者几年前在县医院堵鼻血,医生只是用棉球堵的,没做其他处置,结果连打针带各种检查费用竟花了一千多元!

笔者当年家住兰河峪台沟,距离碱厂15里,来去都是步行走的,因为那时就没有来往的车,别问为什么,那是七十年代初期。伤口当时缝了两针,有麻药盯着也没觉得疼,但是往回走时不可避免会抻疼些,想想这根刺在我脚上扎了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也够神奇的了。

都说“好了疮疤忘了痛”,疼是忘了,但是这个事却没忘。

当年“七0一九钢管厂”的办公楼

当年“小三线”在本溪地区有许多厂子转移到山沟里,笔者去过的就有在田师傅魏堡孙李沟里的本溪轴承厂,厂子很大,山沟也很偏僻。还有建在泉水腰堡的“七0一九钢管厂”,其实这是一家军工厂,对外称“七0一九钢管厂”。笔者还在其它大山沟见过一些废弃的大型建筑,想必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与知青、下放户同期下乡的还有“五七大军”。下放户中主要是城市中的无业人员,无正式户口的职工家属,社会闲散人员等等,知青中也有部分不是应往届毕业生,这些人被称为社会知青,也按知青待遇。所谓“五七大军”是在职的职工或领导干部,被疏散到乡下的,工资照发,许多是带全家下来的,优先处理能投亲靠友的,不能投亲靠友的统一安排。

笔者母亲原单位的许多医生、护士也都是五七大军下到乡下来了。笔者的叔叔是大连港务局新中国第一代的船长,也全家回到兰河峪老家了,当年叔叔的工资是每月300多元,当时看就是天文数字,县委书记也没他挣得多。

下放到我老家台沟的还有本溪市被打倒的刘(曾浩)、李(文甫)、章(云龙)、王(玉波)、孙(吉平)五位正副书记市长之一的副市长孙吉平的夫人王启德,他们夫妻都是当年的老八路,我见过他们穿八路军装的合影照片。还有当年的本溪市商业局局长韩廷珍他们全家。

当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大战随时就可能爆发,国家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做准备,许多内情普通百姓是无从理解和知道的;比如人口几十万的本溪山城,究竟挖了多少防空洞?没人会告诉你,本溪市区地下有多少可以通汽车的地道你知道多少?我们可能只知道本溪站前的“地下商场”,那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观察哨就在这块岩石后面

县城小市“军沟”西南高山尖上这座“核爆炸观测哨”有谁知道?那是一旦这里落下原子弹爆炸用来第一时间观测爆炸现场的哨所,可能我们每天都在睡梦中,根本不知道危险在时刻威胁着我们!(当年这是军事秘密,是一位曾在这里驻守十多年的老兵,在我的回复中写的)

没有党中央毛主席英明果断的大小三线策略,可能我们不知道已经被灭掉几回了?!

有关大三线的事情在正式场合下提到的很少,而那些战备和疏散人口的事情几乎从不公开说,在知青下乡问题上也不提战备的事,所以许多人不能从更高的高度来看,当然现代的年青人知道的就更少了。有些知青写的回忆录往往写悲怆的情节要多一些,还有一些作家写得就更露骨,说知青下乡简直就是炼狱和浩劫,这些人要么是不懂国家的全局战略,要么就是敌视这个党和国家!

至八十年代,国际形势趋缓,这些下到乡下的厂矿及各部门还有疏散的下放户等,陆续迁回了城里,也包括了知青,其中有少数知青和下放户彻底在农村安家落户了。

请这些知青们好好理解一下国家当时的形势,就不会有太多的怨言了。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当时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而在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一旦战争开始,中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假如我们遭到强敌的夹击,发生像日本侵略那样极端恶劣的形势,东北、华东工业区相继失守、大片国土沦丧的极端情况,我们依然能够退守于高山大川,保存一个“微缩中国”,在四川和西南,部署全套独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保持我们的工业化进程不至于被彻底打断。

为加强战备,1964年,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左右的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 、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

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因为篇幅很长,这里就不全文刊载了,仅抄录一段当年有关我们学生的一段话;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谢谢朋友们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