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复活之日:《大逃杀》导演镜头下的病毒、战争与世界末日

2023-11-25 19:24 作者:岑岑 围观:

​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病毒感染题材的灾难片再次进入大众视线,就连我常逛的几家盗版电影资源站都推出了专题合集,供大家下载重温。

说来也巧,昨天我在百无聊赖地翻找老片的时候,发现一部40年前的日本SF灾难片《复活之日》。病毒全球爆发导致人类灭亡的经典设定再常见不过了,但没想到这部片的导演竟然是拍《大逃杀》的那个深作欣二。

提到深作欣二,大部分国内观众对他的印象应该就是《大逃杀》了。我读初中那会第一次看了这部片,被震撼到说不出话——大逃杀的残酷与政府的冷血,颠覆了我幼小的世界观。

老爷子拍这部片的时候已经70岁了,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宝刀未老”。在此之前,深作欣二还热衷于导演黑帮片和剑戟片,相比之下,科幻末世主题的《复活之日》算得上是部“另类”作品了,在国内也比较冷门,豆瓣上只有150多人标记为“看过”。

从主演名单就看得出,1980年上映的《复活之日》是一部国际化的大制作电影。演员里既有1968年版的“朱丽叶”奥丽维娅·赫西,好莱坞老戏骨乔治·肯尼迪,也有草刈正雄、绪形拳等本土明星,可谓星光璀璨。

除了演员阵容,电影在拍摄取材上也花了大功夫:《复活之日》的拍摄工作累计超过1年时间,其中海外实地拍摄日就达到了200天。从北端的阿拉斯加州到南端的智利,剧组的脚步横跨了大半个地球,累计移动距离达到了14万公里。顺带一提,《复活之日》还是影史上第一部用35mm电影摄影机在南极大陆实地取材的电影。

影片中的潜艇也是智利海军赞助的真家伙

如此一来,电影成本自然水涨船高。整部影片的制作费用高达25亿日元(一说32亿)——1980年日本票房第一的邦画,黑泽明的《影武者》配给收入也只有27亿日元而已。

《复活之日》24亿元的票房别谈盈利,连收支平衡就很勉强。其实电影本身品质并不差,只能说前期成本投入过高,没有控制好。毕竟不是每个导演能像卡梅隆那样烧得越多,赚得越多。

1980年日本电影票房第三位,成绩也不错

还是说回电影本身吧。和大部分病毒灾难片一样,《复活之日》的剧情并不复杂,甚至有些模板化:冷战背景下,一伙间谍盗取了美国秘密研制的生化武器病毒“MM-88”,却在运输时不慎坠机身亡。病毒随即扩散到了全世界,将人类文明吞噬殆尽。

这种病毒唯一的弱点就是极端低温,于是只有各国驻南极科考队的成员幸免于难。几百位幸存的人类不得不抱团生存,并一起面对来自核武器的致命威胁。

电影花了将近1/3的篇幅来描述病毒肆虐下的世界各地的惨状,40年后重温这段剧情,你会觉得一切都是如此熟悉:

因为疫情最先在意大利大规模爆发,所以国际上就把病毒命名为“意大利流感”。

市民暴动,军队戒严,更有各路牛蛇鬼神现身作法,而无知无畏的年轻人还在夜店聚众蹦迪。

医疗机构超负荷运转,医护人员以身殉职。一车又一车的尸体被运往街头,就地焚化。

而最早意识到问题的美国“吹哨人”——那个坚决反对生化武器的年轻研究员,早在电影一开始就被将军扣上了精神病的帽子,拖走处置了。

电影源自生活,这句话还真是一点都不夸张。

镜头转向南极大陆,包括日本科考队在内的800多人转眼成为了地球上最后的人类,他们在这里成立了南极联邦委员会,盘算着如何用有限的资源生存下去。

电影里的会议场景特别值得玩味,美苏英代表坐在会场中央,其他国家代表分坐两端,即便是人类生死存亡的时刻,冷战思维依然印在每个人心里。

深作欣二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做文章的好机会。在这个虚构的会议上,东欧国家代表终于硬了一回,胆敢当面和苏联人叫板。

一句“这里可没有坦克”直指布拉格之春,狠狠出了口恶气。

一人揭杆天下应,身处第三世界的智利代表如法炮制,矛头对准苏联美帝,口气像极了叛逆期的少年。看他义愤填膺眼神,恨不得下一秒就把拳头呼在两位代表的脸上。

眼看大会都开不下去了,坐着旁听的美国少校忍不住掏出手枪鸣了两枪,刚才还扭打在一起的代表们瞬间愣住,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开嘴炮我重拳出击,一动真格就噤若寒蝉。说真的,这个镜头我看一次笑一次。就冲着这段群戏,也值得去补一遍电影。

连苏联人都忍不住想吐槽

相比之下,《复活之日》里的另一场群戏就有点“深黑残”了。一位女性向委员会控诉自己遭到了强暴,几乎全是男性的委员会(男855人,女8人)表示为了繁衍后代,保证人类的延续,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委员会而且还隐晦地提出了每个女人应该和多位男性产下后代的要求,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或许是被“延续人类文明”之类的口号打动了,基地里这8个姑娘居然默默接受了被当作生育工具的命运,而不是抱团反抗起义。这样的情节要是摆在今天,估计要被女拳警告了。

其实光这一个情节,完全可以拎出来单独拍一部电影。在世界末日的极端背景下讨论人性、人伦和人权,想想都很精彩。可惜导演点到为止,没有把这段情节继续展开,等镜头再次给到这群女同胞的时候,她们不是着大肚子就是抱着孩子了。

男人负责拯救世界,女人负责在家生育或是抽空和主角谈场恋爱,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是电影的缺点之一。

随着剧情推进,比病毒更可怕的威胁浮出水面:战争狂人美国将军在临死前启动了白宫地下的ARS(自动反击)系统,一场即将来临的大地震将会引发全球范围的核战争,就连远在南极科考站也无法幸免。

为了再次让人类活下去,我们没什么存在感的主角——日本科考队队员主动参加了敢死队,和美国少校坐潜艇回到华盛顿,然后手动解除核弹发射计划。

到这里,电影才算是迎来了真正的高潮。

《复活之日》里的人类世界经历了两次死亡,第一次是因为病毒,第二次则因为是核战争。归根结底,都是人类自己造的孽。

作为一部反战主题的灾难片,电影花了不少笔墨表现人类文明的丑态。无论是疫情爆发初期的欺瞒低估,还是绝望时刻的互相残害,这些情节都以一种粗暴直白的方式出现在镜头里,相当生猛。

至于结尾的大规模核战争,无疑是冷战时代恐惧的缩影:病毒和地震不过是催化剂和导火索,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以及意识形态的对立才是导致世界毁灭的元凶。

病毒过境,尸骸遍地,原本热闹发达的人类世界犹如死城般寂静。反倒是未被污染的南极大陆上,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就像电影开头的这段南极航拍镜头,配上悠扬的英文主题曲,使人心情平静而欣慰。

没有人类纷争的世界是如此美好,而人类又给地球带来了什么呢?是战争,是核辐射,还是成千上万种污染源?

我想,这也是导演想要传递给观众的反思之一。

电影结局可能是《复活之日》的另一个槽点。大概是出于对票房的考虑,深作欣二沿用了原版小说的结尾,扛过了核爆的男主如苦行僧般徒步跨越半个废土世界,最终得以和其他幸存者团聚。

人类并没有灭亡,而是在历经磨难后再度“复活”,这就是片名的含义。

我倒是觉得结尾直接停在核弹爆炸的那一刻,显得更简洁深刻。给灾难片套上一个童话故事般的HE,大大削弱了影片的真实感,反而多了几分鸡汤和说教的意味。

如果你像我一样,先前是通过《大逃杀》和《无仁义之战》认识深作欣二的话,那我强烈推荐你看一遍这部电影。《复活之日》告诉观众,老爷子不仅能驾驭类型片,连这种好莱坞风格的灾难大片也是信手沾来。

受限于拍摄年代,电影中的部分布景和特效显得有些粗糙。但瑕不掩瑜,你依然能从应接不暇的海外取景地,以及浑然壮阔的南极风光中感受到剧组满满的诚意。即便是40年后的今天,《复活之日》的规模和题材也不逊色于同类影片。

个人评分:7.5/10,病毒末日电影中,一部被掩埋的佳作。

参考与引用

復活の日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BE%A9%E6%B4%BB%E3%81%AE%E6%97%A5#

年間映画興行収入ランキングhttps://entamedata.web.fc2.com/movie/movie_j198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