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天水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当地人“天河注水”的传说是真的吗?

2023-11-25 16:38 作者:岑岑 围观:

天水,一个美丽的名字,是一个山川秀美的小城。这里四季宜人,婉如歌声清亮,素有“西北咽喉”、“甘肃门户”、“甘肃江南”之称。

天水,因水而得名。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猜想:有“水从天上来”的神秘理论,有“天河注水”的浪漫传说,也有人说“水从天上来”,这大概来源于对天水乃至甘肃的直观印象。

天水麦积山

一、“天满水”这个名称引自《易经》:“天满水,地六成”,是五行学说中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古人认为天地有五方,阴阳合五行,天地居北,北方五行属水,故称“天命为水”。这种说法别出心裁,但似乎与天水地名没有直接关系。

“天河注水”是一个关于天水地名的美丽传说。相传汉武帝时期,陇右地区连续干旱。一天晚上,天河的水突然倾泻而下,在上关城北形成了一个湖泊。当地旱情缓解,百姓将其命名为“天水湖”。当地官员认为这是吉祥的到来,并报告给汉武帝。汉武帝听了非常高兴,于是下令在高珊城北的湖边建造新县,并把它命名为“天水郡”。至于上官城北的天水湖,《水镜注》中也有记载:“上官城北有一湖,一白龙出,故为天水郡。”可见上官城北确有一湖,但与传说不同,朱认为天水因湖中有白龙而得名,故取名天水郡。

天水借河

这个美丽的传说因其浪漫的色彩而在天水广为流传,也是人们对悠久历史的淡淡记忆。

二、天水郡的设置战国至秦汉时期,天水属陇西郡。西汉丁原三年(前114年),天水郡设在萍乡(今甘肃通渭县)。其管辖范围包括甘肃省定西、通渭、静宁、庄浪、秦安、甘谷、清水、张家川和天水、榆中、陇西的部分地区。

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水郡改汉阳郡,迁蓟县(今甘肃甘谷县),辖十三市。三国时魏改称天水郡。《水经注》:“其水(渭水)北至蓟县之北。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吉荣,置郡。所以天水郡辖。王莽改名荣臻郡、吉志,汉永平十七年(74年)改为汉阳郡,城名为肖伟锡伯居。”(李道元《水镜渭水注》)李道元明确指出蓟县为天水郡所治。西晋(266-316)天水郡划归上官(天水市秦州区)。

天水治县运动示意图

从天水郡初设到西晋上官调任,历时约380年,其中平乡郡(通渭县)191年,蓟县(甘谷县)190多年。也就是说,天水县从建县开始就不在尚义县(天水市秦州区)了。那么,“天河注水”的传说从何而来?

3.《天河注水》传奇1。天水湖在哪里?

上官,先秦时期,是关荣之地。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关荣,取地为关县。韩尹稚。为了与下托(陕西渭南)相区别,改为上托。“汉县,属陇西县上陀。武帝分天水郡。南安县建立于后汉。魏以后,封由上拓改为上封。隋复归上官,立周琴。州前有湖,四时增减,故名天水郡。”(《旧唐书》)这里提到天水郡因州前有湖而得名。仔细分析,有两层意思:一是“州前有湖”,指的是隋朝建立的周琴,说明至少在隋朝,湖还是存在的。二、“天水郡因四季消长而得名”这句话,说的是明日水军之名因湖而起。这份材料反映了隋唐时期人们对天水郡的认知,非常客观理性,没有任何神话色彩。

天水民俗博物馆

那么,“天河注水”的传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神话的呢?有什么历史依据吗?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天河注水”是有其历史依据的,即西汉皇帝丁原三年(前114年),这是毫无疑问的。其次,据说中天水郡的建立是因为天水湖,的确存在。

2.天水湖的神话

天水湖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南七里。《汉书·地理》关于天水郡的注释:石鼓说:“《周琴(地)志》说,郡前之湖,冬夏不增不减,因其名。”刘宋(420-479)郭仲蝉写的《周琴的故事》中提到了县城前的湖。北魏(386-534)李道元《水经注》:天水郡治“五城相连,北城有湖,白龙为湖,风雨随,汉武帝丁原三年改天水郡。”据《水镜笔记》记载,天水湖位于城北,是一个神话。在唐以前的文献中,只有《水经注》是神话,其他的地理志都是以县或州前的湖泊命名的。值得一提的是朱天水湖的神话色彩并非人们所说的“天河注水”,而是“白龙出湖,风雨随之”。可见“天河注水”的传说并无文献依据,只是口头传说。

3.“天河注水”的传说

古代文献中只记载了天水郡的名字,因为郡前有湖,没有天河注水的传说。就连朱湖中出白龙的传说也与天河注水无关。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天水郡建立之初,应在平乡县(通渭县),天水郡迁上托已有380年。所以天河注水说既没有文献记载,也没有空与真实历史错位,所以传说应该是唐朝以后形成的民间传说。

天河注水传说的历史真相1。《若从天而降》与天人合一思想。

天河,古人称之为星象,认为始于东畚箕尾,分南北两路。事实上,它是一个由无数恒星组成的星系。星夜银白,状如河流,故名。又名星河、天汉、韩云、银河。天水传说中的天河,天上的银河,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美誉,也是古人在不下雨的时候祈求风调雨顺的夙愿。

不过天水附近确实有一条河叫天河,是湖北天水郧西县西部汉水河的一条支流。《郁芳纪要》汉水篇下:天河“在县城西南。出县西北界,虎鸣玉,驾下山,过县至汉水之南,若从天而降,故名。”《若从天而降》道出了古人将河流命名为“天河”的原因,也是天水湖起源的旁证。它包含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汉代的董仲舒继承了《公羊传》中的灾异论,认为“国必因其不道德而丧,灾异必先来知会之。”强调“天人合一,合二为一”。这种思想在汉代非常流行,汉武帝田汉(公元前100- 97)的称号就是其真实反映。天水“天河注水”传说是基于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演绎和诠释。

2、自然现象的真实反映

传说汉初天水地区连年战乱干旱,百姓苦不堪言。一天晚上,突然天空空狂风怒吼,雷电交加,一道红光打在地上。突然,大地震动,一声巨响和雷声,地面出现了一个大裂缝。只见河水从天而降,灌进裂缝里,形成了一个湖,叫“天水湖”。这个湖“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突兀”。有人说这个湖与天河相连,也叫“天水井”。这个传说大概反映了一次大地震,天水湖应该是地震发生的堰塞湖。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自先秦以来的第二个自然灾害时期。西汉210年共发生自然灾害186次,汉初甘肃中东部主要地震有:公元前193年2月(汉惠帝二年),甘肃临洮35.4N 103.9E,震级6-7级,重400余级。公元前186年2月22日(汉后二年),甘肃武都33.8N 105.6E,6-7级,死亡760人。(郑·《大地震规律研究》)

汉武帝在位54年,发生了三次地震。《汉书》,公元前131年,“五月,地震。宽恕世人。”《西昌县志》记载:“丁原初,因地震,县陷淤”。西昌发生8-9级地震。

这些有记载的地震都发生在汉初,震中距天水都不远,很可能造成了天水上元县一个堰塞湖的形成。所以天河注水传说应该是汉初这一自然灾害的真实反映。

3.“天河注水”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天河注水”传说主要流行于天水市秦州区,即古商县。其他县没有这样的传说。即使在秦州区,关于天河注水的位置也有分歧。

天水公祭伏羲仪式

天水市区的主要河流是渭水河的支流,天水人发音为Xi河,古称水漾。穿城而过的河流从钦州市西穿城而过,在天水市麦积区汇入渭河。据天水地方志记载,“也是水向东流到现在城市附近的市区的地方。”认为天水市西南的天水县是“天河注水”。据朱记载,天水郡治“五城相连,北城有湖,白龙为湖,风雨随,汉高祖三年改天水郡。”据此,古人认为天水湖在城北,现在人认为在城西,这就大不相同了。可见“天河注水”的传说只是基于历史的推演,并无证据。唯一的历史依据也是对天水地区历史现象的组合和想象,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文说,天水是一座美丽而历史悠久的城市,关于它名字的由来有各种各样的猜想。《天河注水》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传奇。这个传说有其历史依据,但有空的偏差。天水郡不是在周琴(高珊)建立的,天水湖的位置也不同,所以它只是人们对历史的解释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即便如此,也不会影响天水地区传说的流传,反而增添了一份神秘感,这是人们精神活动的结果。

参考文献:(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北魏)李道元撰,陈巧仪校对:《水经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

(五代)刘绍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清)顾祖禹:《读史记札记》,中华书局,2005年。

郑:大地震规律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浩然文史季承陈光)

本文为文史科学自媒体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大家!

我们将每天为您呈现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你们的点赞、转发、评论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