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费孝通“失落的7万字小说”《茧》面世,在废墟的乡村遥望崭新的中国|读+

2023-11-24 22:07 作者:岑岑 围观:

2020年是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近日,生活·读书·知识三联书店出版《费孝通文选》,将费先生的学术思想历程和主要成就在语境中呈现,其中包括他失传82年的近7万字中篇小说《茧》。

(图为费孝通晚年多次到访江村。)

《蚕茧》在失传82年后重现,告诉我们,费孝通不仅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文学大师和优秀的“讲故事者”。

费孝通生平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费孝通文选》(十二卷)。

写旧中国乡村文明的衰落。

长江日报记者先睹为快,看完了《蚕茧》。虽然是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作品,但还是被深深打动了。他以为是文学版的江村经济+浓缩版的农村子夜。

1935年秋,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学生费孝通和新婚妻子王同辉前往广西大瑶山对瑶寨进行实地调查。费孝通掉进了猎人设下的捕捉野生动物的陷阱,王同辉独自寻求帮助,意外身亡。费孝通挣扎脱险后得知妻子的死讯。他强忍悲痛,把他们的研究成果编成了一本书。“我没有死在广西,生活成了我自己沉重的负担。童辉为我而死,这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但我硬起心肠,忍着眼泪,敢于踏入这个世界,因为我相信我能在工作中赎罪。”

(图为费孝通和王同辉。)

第二年春天,费孝通来到江苏吴江县开贤宫村,他的姐姐费盛达就在那里。这是江南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他开始了详细的实地调查。江村的经济和蚕茧都是这次调查的结果。

费毕业于东京高等蚕茧学校制丝系。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开县公村于1929年购买了先进的缫丝机,为生丝精炼、运销合作社开办了丝厂。被认为是现代企业史上第一家由农民自己经营的丝厂,村里还成立了私人银行性质的信用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让费孝通很好奇。他把开县公村视为“中国工业变革过程中的一个代表性例子,主要变化是工厂取代了家庭手工业体系,从而引发了社会问题”。

蚕茧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传统的家庭结构感受到了张力,媳妇进了工厂就成了女工;农村政治经济权力集团感受到了挑战,剥削农民的空变小;抱着改良社会的理想下乡办厂的人感到危险,上海的买办大亨盯上了这个出口质量第一的生丝小企业;农民的生活确实改善了,但是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改善来自哪里。

剧情犹如江南水乡的涟漪。女工在成长,成为厂里的女工主席;老公和婆婆担心,怕女人变心;土豪劣绅达成共识处理工厂;大亨在布局,用订单、合同让工厂落入陷阱;工厂里那些有理想的人,要么是在沙滩上着急奔跑,要么是在农村感到无聊和孤独,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困惑。

矛盾达到高潮,厂里的人被困住了。村民认为自己的女人倒在了厂里,被煽动起来围攻工厂,工厂的事业即将崩溃。记者读到这里真的感到心痛。费孝通用一个人类学家的笔写下了历史上常见的一幕。

出路在哪里?中国农村和农民如何“破茧”?在《江村经济》的结尾,费孝通写道:“如果《西行漫记》的作者是正确的,将会驱使千百万农民进行英勇的长征,而主要动机无非是对地主和佃农的饥饿和仇恨。.....成千上万的村庄,如同开弓,实际上已经被入侵者摧毁,但在它们的废墟中,内部冲突和代价高昂的斗争终将结束。一个崭新的中国将出现在这片废墟上。我真诚地希望下一代以理解和同情来赞美我们,并正视我们时代的问题。我们只有齐心协力,认清目标,放眼未来,才能不辜负我们所遭受的一切牺牲和苦难。”

第一个指出农村也可以发展工业经济。

1938年春,费孝通在伦敦答辩博士论文。论文题目是《江村经济》,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称之为“人类学田野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的里程碑”。

在修改论文期间,他用英语写了《茧》。1938年6月20日,他将这份手稿作为礼物赠送给他的另一位导师沃斯。这份手稿一直被沃斯夫妇珍藏,现在收藏在伦敦经济学院图书馆的“沃斯档案馆”。

2016年,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王明明的学生孙静在沃斯档案馆发现了蚕茧。此后,孙敬和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王言彬完成了翻译。王明明花了很多精力校对和修改译文。

2020年,《茧》中文版由三联书店出版,被收入《费孝通文选》。

世界上并不存在“江村”,因为费孝通,千千万万个像开仙宫村这样的中国乡村,都是以“江村”的名义进入学术殿堂的,一代又一代“江村人”的奋斗历程也被永远载入史册。

费孝通进入“江村”时,当时流行的经济观点是,工业发展必须向城市集中,农村最多是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来源。费孝通不这么认为。他说:“如果城市依靠其技术的便利来经营丝绸业,而不是农村,那么原本可以谋生的农民将变得饥饿和负债。这样一来,农民就无法保住自己的农田,集中到城市。在农村是经济的破产,在城市是劳动力储备队伍的剧增,影响了城市劳动者的活力...所以,我们要实现的是把丝绸业留在农村,让它成为繁荣农村的副业。在农村设厂,规模会受到人口的限制,所以寻求最小最有效率的工厂单位。”

费孝通的观察是超越同时代人的,在全球学术界也是绝无仅有的。它完全不同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大工业思想,而是一种来自中国的经济思想,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指出农村也可以发展工业经济的经济学家。

70年代末回来,想着自己还能工作10年,就跟家里说我兜里只有10块钱,不能随便零零散散买花生。我应该集中精力买一件“喜欢的东西”。

1981年,他第三次来到开贤宫,看到家族产业开始复苏。家庭副业收入占个人平均收入的一半。在吴县地区,乡镇工业遍地开花,甚至与城里的大工厂争夺原材料、能源和市场。受此启发,费孝通写了《小城镇再探索》一文,正是在这篇文章中,他首次提出了“苏南模式”。

1986年,已经是国家领导人的费孝通在一则新闻报道中看到,浙南温州有一种民间产业,与苏南不同。他随即以76岁高龄赴温州考察。随行人员描述,“费孝通一行在乡政府接待室听介绍,窗户周围玻璃不全,冷风吹进来。虽然他穿着粗花呢外套,但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流鼻涕。

根据这些调查,他写了《温州之行》。后来又相继提出“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为中国乡村振兴、小城镇发展大声疾呼。

费孝通的眼界和思想是世界一流的,而这也正是因为他的双脚始终立足于中华大地。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乡村振兴随之而来,乡村发展记录了几代中国学者的心路历程。

(记者李伟)

[责任编辑:糖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