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入藏先遣连:新中国史上最惨烈的一次行军,毛主席称其为盖世英雄

2023-11-24 16:22 作者:岑岑 围观:
入藏先遣连:新中国史上最惨烈的一次行军,毛主席称其为盖世英雄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的《行路难》,难在对人生的感叹。60年前,有一条从新疆走向西藏的行军路也很艰难。这条路线,需从天山和昆仑山间迈过。一支由7个民族、136名解放军的队伍征服了高原雪山,开辟了这条行军路。

他们的故事,换来了毛主席连续感叹三声的“盖世英雄”,又被历史称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惨烈的一次行军。因为他们曾跨越生命禁区,此壮举付出了惨痛的生命代价。

谁能想到在没有敌人的情况下,24小时内能连开11场追悼会,这到底是怎样曲折的故事?为何历史的风,不敢吹向60年前的西藏?这段行军历史的伤疤下,到底有着怎样的痛?

一:藏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1950年,毛主席就指导和平解放西藏问题,摆明观点称: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这句话有两个重要点,第一:和平解放西藏可能要动用武力。第二:解放西藏绝不能拖。7月31日,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挑选杰出党员干部136名,组成一支连队,取名先遣连。

事实上,先遣连担任的是支线任务,是为了配合从西南出发的主力部队进军西藏,而设立的一支规模不大、但具有开辟新路线意义的连队。但任务同样艰巨,他们需要从新疆向青藏高原进发,开辟出一条迈过天山、昆仑山的道路来。

同时,路线还要将藏北同胞的居住点连接,以加速西藏和平解放、传达党中央的政治意识为目标。

但由于任务来得太过匆忙,他们还没来得及给组织留下自己的个人信息。比如说家在哪里、兄弟姐妹几人、父母是谁?

只知道,先遣连所属新疆骑兵师,师长为何家产。参与该次行军布局的有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布局整个和平解放西藏军事任务的是彭德怀,做中央指挥军令的是伟大的毛主席。

组织为壮军心,计划筹备一场誓师大会。在大会举行前,战士们忧心忡忡。毕竟解放军从来没有将脚步踏上过相对海拔4600米以上的高原,他们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商议后,战士们决定先做好侦查工作。

工作分三次进行,由原本干侦查参谋出身的副连长彭青云带队。他率领9名侦查员朝昆仑山走去。第1次侦查,因为陡峭山形战士们伤亡惨重。第2次又因为自然情况恶劣,两次都无功而返。

第3次侦查,彭青云吸收经验,带足干粮走了一个月。这回他们成功迈过昆仑山,虽说万事开头难,但好在开了个好头。

侦查回来后,就是誓师大会。会上,组织再次强调了先遣连成立的意义和行军的目标:一切将以和平解放西藏而奋斗。但在提到战斗装备时,何家产面露难色了。

他们没有富裕的军事装备,就连最基本的防寒物资,组织上也是囊中羞涩。但为了保证先遣连每一位战士都能够分配到一条毛毯,师级干部们自发地将自己的毛质服饰全部捐出。

哪怕东拼西凑的方式,先遣连的战士们,最后就连皮大衣都还缺了20多件。

事实上,防寒物质比一切都重要。青藏高原地广人稀,相对海拔太高。先遣连最大的敌人就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陡峭的地势。他们是否能够扛住寒冷走到目标点藏北阿里,一切都是未知。

先遣连在军事装备上得到了一个加强连的编制,另外配备了179匹战马,骆驼35峰,还有充足的干粮。师长何家产将战士们送到昆仑山脚下,但刚开始行军,战士们就遇到了困难。

由于高山雪水的冲击压力,战士们在趟过苏巴什河的时候,大家没办法适应。一边极度缺氧,一边还要用身体抵住湍急的河流。

何家产想要指挥战士们顺利渡河。但越着急越容易在缺氧的环境下给脑供氧不足,最后何家产也晕倒在河边。

副连长彭青云知道,先遣连应该要做好舍弃工作,才能得到行军的高效率。所以六门主力炮和迫击炮,两挺重机枪以及一个班一挺的轻机枪等装备,全被彭青云给舍弃在了昆仑山脚下。做好隐藏后,他们便继续向藏北行军。

7月31日开始,战士们已由新疆和田出发,以这里的普鲁村为起点,跟随当地民工运输队前进。但运输队哪怕有4500头毛驴,却也扛不过7天。

因为这里昼夜温差大,担任运输任务的驴马熬不过寒冷的夜晚,倒在了寒风中。战士们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高原反应成为了大家第一个需要克服的敌人。

彭青云拟定的第2个据点,是界山达坂。这里相对海拔六千米。为了不耽误行程,彭青云指挥战士们每天以行驶40公里的速度向前迈进。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在第9天时终于顺利到达第二据点。

但界山达坂的地形更加巍峨,周边漂浮着山顶上扬落的雪花片。时不时吹来的寒风,让战士们在界山达坂处,经历了当时最大威胁。

因为周边都是雪,白茫茫的一片,导致战士们陆续开始出现恶心,心跳急剧加快、头疼难忍的病症。战士们得了雪盲,但那时人们对雪盲并没什么概念,更别提如何治疗了。马匹的反应最为明显,鼻孔处的呼吸管道陆续炸开,血流不止。

第10天,先遣连的队伍变成了135人。他们失去了第1位战士,名字叫做刘进吉。因为他留给组织的资料不充分,后期政府想要给这位烈士颁发荣誉证书和烈士证,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们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行军,在雪地里熬过了一天又一天。终于,连队走到了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前。这里有成群结队、自由快乐的野马。这美丽的景象,给了战士们一种精神上的鼓舞。

他们给这个地方取名叫做野马滩,简单地在此休整了两天。炊事班的战士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因为看不见,所以容易误把锅灰抹到脸上去。但也刚好因为这一举措,炊事员们反而能慢慢看得见东西了。

彭青云得知后,赶紧让其余战士们脸上抹一点锅灰。就这样,战士们顶着一个个人造黑眼圈,克服了雪盲,顺利走出了雪地。

第3个据点叫做改则县。这是一块处于昆仑山与冈底斯山脉之间的无人区,东西长度超过2400公里,南北纵横方向蔓延700公里。该地盐碱化程度较高,常年无人来这里露面。

既然没有人烟,战士们又怎么能找到藏族同胞、传达党中央的政治意识、完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军事任务呢?他们分为5个侦查组,在5个不同的方向上制定班级路线。第1次找不到藏胞没关系,第2次再去。第2次找不到也没关系继续找,直到找到藏民为止。

(先遣连老照片)

大概又过了半个月,彭青云发现了高原上有几个被草包裹着的羊粪蛋子,看干湿度还比较新鲜。根据游牧痕迹,他们就能找到牧民。但这条线索被发现得太晚,天色已黑。

彭青云先让战士连夜赶回据点,让总指挥赶来这里会合。自己便留在了附近,找了一个小土堆躲了进去,就这样艰难的熬过了高原上的一个寒夜。

第2天,温暖的阳光刚升起,彭青云便想要走近藏民的帐篷。但藏胞见到陌生人第一反应是恐慌,再度细看,藏民们又发现了战士身上背着的机枪,怎么也不愿意对方朝自己走近。双方僵持着,只要战士们往前一步,藏民们便朝后退一步,永远隔着百八十米的距离。

还好总指挥李狄三带着翻译员及时赶到。但翻译员乔德禄也遇到了困难,藏民们讲的方言极其复杂难懂。即便是他了解这里的文化,但很难在某一个词汇上精准翻译。

(先遣连战士与藏胞)

乔德禄首先和藏民同胞们表达了战士们的友好,大家将身上背着的机枪放在了地上,保持着献哈达的姿势,以求双方能够坐下来和平交流。

僵持到了夜晚,乔德禄想到了一个办法。他鼓励战士们帮助藏胞们收拢四处吃草的羊群们,以朋友的姿态表示友好。终于藏胞们被感动,邀请大家进帐篷细谈。

乔德禄赶紧向藏胞解释,这群战士是藏民们的夏宝。夏宝翻译成汉语,就是朋友的意思。解放军是他们的朋友,这个说法实在是温暖极了。

找到第一户藏胞,顺利传达了党中央的政治意识,为和平解放西藏开了个好头。随即第二户,第三户都被找到。关于解放军的夏宝说法,在藏北大面积传开。

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另一边,从西南方向进藏的主力部队也传来了好消息。战士们用10天的时间便攻克了昌都,解放西藏的局势已摆在桌面。1950年10月中旬,一直企图与解放军力量所抗衡的摄政达扎被轰下台,由中央任命的D-a喇嘛提前亲政。

胜利的消息让战士们热血澎湃,但行军路线还没有停止。下一个据点名字叫做扎麻芒堡,这里才是整条行军路线中最艰难的地区。

由于之前达扎政团对当地藏胞们进行了严格的思想控制,颁布了众多抵抗解放军的地方法律,导致藏民们对解放军的到来十分恐慌。战士们以阿里为核心点,为了让周边藏胞们对战士们放下警戒,他们利用当地习俗走进对方的生活。

因为藏民们喜欢比武,彭青云便组织战士们和藏民们比赛枪支射击、射箭、骑马、高歌、摔跤、拼酒量...只要能够促进双方感情,每一个项目都没有被落下。

这时藏民们才渐渐明白,解放军的到来不会破坏当地社会风俗、宗教信仰,各民族间友好平等,生命财产也将得到解放军的保护。而且军人在此驻扎,绝不购买藏民们的一针一线,一粮一盐。终于,藏民们愿意配合先遣连的工作,友好的氛围便顺利建立。

1951年5月23日,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前往北京,与中央人员签署了《五项协议》,这份协议是双方政府达成和平解放的第1个协议。协议签订后,也就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可以在此驻扎,这也就意味着先遣连的任务还没完成,他们需要驻守在扎麻芒堡。

这里的条件极其简陋,战士们朝着地下深挖8米,在地面铺上一层带刺的灌木丛。这就是他们的营区,雪飘不进去,风刮不进来。但这简陋的房屋构造,却抵不住寒冷和潮湿。

战士们陆续出现呼吸困难,皮肤浮肿然后再炸开,流出已化脓的黄色液体。卫生员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况,他们不知该如何处理,其实这种症状就是高原病。

卫生员徐金全奋斗在治疗一线,他想去城里买药,但路途艰难。最终他也患上了高原病倒在了病床上。战士们原本将牺牲的烈士,安葬在据点的两三公里开外的地方。

但由于体力不支,粮食补给不足大家的营养能力够不上,最后放弃了运输任务。大家将因高原病而失去生命的烈士,葬在据点最近的土坑里。

没有墓碑,没有土葬的坟堆,只有一个坑再填上土。即便是高原上的风吹过,风都不知道这里埋藏着英雄的躯体。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不能让当地人民知道,驻守在高原上的解放军队伍在不断地缩减规模,防止引起动乱。

由于地势过于险要,外来运输队伍无法及时提供补给。他们只能自给自足,1951年1月,一名叫做巴利祥的蒙古族战士,他拿起了猎枪奔波了两天,顶着寒风,顺利地击毙了两头野牛。

然后他也想躺在草原上,顺着温暖的阳光眯会儿眼睛,他实在太累了,但不料巴利祥的眼皮再也没能抬开。

直到被发现,已经是两天之后。巴利祥的身边躺着两头牦牛,而战士们又能如何安心吃得下这如同奢侈品一般的美味?那是一个战友拼尽了所有的力气,才换来的补给啊。

1月下旬,先遣连有18名战士成为病危者。在最艰难时,连队一天开了11场追悼会。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听闻了他们的故事,连续发出三声感叹,称其盖世英雄。

这支队伍牺牲了63人,但他们得到了军区授予的进藏英雄先遣连的称号,同志们都被记了大功一次,这是建军以来开天荒的荣誉历史!

等到新疆军区总部队派遣了运送补给员先后进藏,想要支援先遣连的时候,救援队才发现原来人们每走一步都是一个艰难的故事。救援队第1次进藏,带了1700多头毛驴,失败了。

将近一半的毛驴倒在了路上,第2批又重新补给了500头毛驴,但在界山达坂处,救援队伍又被埋没在了雪山里。

直到第3批,救援队伍才顺利与先遣队会师。战士们得到了1.5万斤的年货,有食盐、毛驴、牦牛...但唯独少了63名战士,即使这些财富再多,他们想要的不过是战友能够活过来。

这就是先遣连的故事,他们的后人直到现在,还在忙碌于为爷爷一辈的战友们寻找家属。那些已经牺牲的烈士们,应当有一个更好的归宿,更应当被后人谨记和尊敬,不是吗?

作者:历史关鉴·桂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