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先遣连央视网,先遣连为什么被冤枉

2023-11-24 16:22 作者:岑岑 围观:

从西藏第一村松溪村的火烧云检查站出发,沿着柏油路继续攀登。坡度平缓,没有蜿蜒的道路,也没有回头路。在颠簸摇摆中,你不知不觉就到了界山大板招牌。界山,因新疆和田和西藏阿里的分界线而得名,海拔5347米。它是海拔5000多米的新藏219线的第二个大坂,也是新藏线上最高的大坂。

虽然关隘海拔很高,但是地势比较平坦,四野比较开阔,也不算危险,没有坂本登顶的风格。真是个大板。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有铁路和公路,连山路都没有。同样是雪域高原,发生了惊天动地,泣鬼神的事件,穿越历史,影响当下。他们以无畏的牺牲精神,折射出足以穿透历史空的光芒,照亮了人类征服精神世界的前进之路。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不久,面对美帝加紧策划“西藏独立”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发出进军西藏的指示,决定从四川、云南、青海、新加坡四省多路进军西藏。新疆军区组建独立骑兵师,进驻于田。与此同时,根据彭的建议,独立骑兵师派出一个团作为一连的第一个连,担负起进藏侦察和设点的任务。

这支部队由汉、回、藏、蒙、锡伯、维吾尔、哈萨克等7个民族组成,共136人,连长曹海林,指导员李志向,副连长彭青云。团保卫股股长李迪三任总指挥兼党代表。

1950年8月1日,独立骑兵师在昆仑山脚下的普鲁村委会举行誓师大会。王镇等新疆军区领导亲自为第一连队送行。当天,他们只画了一张彭从香港买来的瑞典人画的阿里地图,骑着马,拉着骆驼,就踏上了这片不为人知的“生命禁区”,踏上了进军阿里的漫漫征途。

天寒地冻,寒冷缺氧,缺乏安全感。尽管困难重重,李迪三还是领先了。他说:“如果没有困难,我们为什么需要解放军和共产党员?”翻山越岭时,官兵们为了抵御缺氧头痛的折磨,用背包和毛巾把头扎得紧紧的;患雪盲症,睁不开眼睛,就拉着马尾巴往前走;呕吐时被迫喝水吃雪;马和骆驼跌倒了咬着牙,捡起给养,向前爬;雪太大,帐篷搭不起来,他们裹着毯子在雪地里扎营;身体强壮,因背部疾病而无法行走,或在行进中帮助弱者。战士牟宝全在翻越界山到大板期间,一连背了8个人,最后累得再也没有起来,睡在了“界山”。经过一个月的艰难跋涉,该连于8月29日抵达扎马芒保地区。

扎玛芒保位于阿里地区改则县西北部,距县城约90公里,海拔4517米。“扎芒”在藏语中是“骆驼刺”的意思,“芒保”是“多”的意思。“扎玛芒保”就是长满骆驼刺的地方。一年有六个多月冰雪覆盖,七八级大风,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在1米的冻土层上,我们用火烤地,边烤边挖“地窝”,简单地放下一个帐篷,用骆驼刺堆起一个“栅栏”,就这样建成了解放军进藏后的第一个营地。

1950年底1951年初,藏北的冬天异常寒冷。世界屋脊的风雪和高山护城河阻断了先锋连与后方的联系,130多人和几十头骆驼被困在沙漠中,如雪海的孤岛——补给中断,衣服和药品匮乏,没有食物和盐。很难保证每个人一天吃两次稀汤玉米糊。他们不得不以打猎为生,用雪水烹煮野生牛羊充饥;棉衣用麻袋打补丁,鞋子穿不下,就用马皮做“皮窝”;不用针线,把羊骨头削尖当针,用骆驼毛捻线,用兽皮裹身;帐篷损坏时,在雪地里挖一个“地窝”避风御寒。

高原缺氧,官兵们长期没盐吃,也吃不饱,更别说新鲜蔬菜水果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很多官兵都患上了肺水肿。第一,全身浮肿,从腿到脸。过几天,我的皮肤会肿,眼睛会瞎。再过几天,人就没了。先锋队中一个又一个士兵重复着这样痛苦的死亡过程。肺水肿虽然危险,但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并不危及生命。但当时我并不知道什么是“肺水肿”,更不知道如何治疗。我只能看着士兵一个接一个地离开。在漫长的240天里,特别是1951年春节后,连队每天都有人员死亡。其中,一天内举行的葬礼多达11场。一年时间,全连共有56名官兵牺牲。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因为生病而无法治疗而死去的。有的因为为全连觅食打猎而死,有的因为帮助战友而死,有的因为饥饿营养不良而死,有的因为暴风雪大风而死...

李迪三是保卫延安,扩大西北的战斗英雄。三次立功,九次受伤。他受不了高原缺氧的折磨。途中边走边吐,多次休克昏迷。他没有逃过扎马芒保的这次抢劫。为了不让大家担心,他一直瞒着大家,脸上带着乐观的笑容。他说:“就算死,也要把笑作为最后的任务。”1951年3月,李迪三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浮肿已经到了腰部,绑腿深深的被拉进了肉里,泡在黄水里解不开,连他的裤子都脱不下来。此时的他,躺在炕上,已经无法养活自己,但还是没日没夜的写日记,为公司努力。

/图片-8/5月,李迪三病情加重。卫生员想给他打连队仅剩的一针青霉素,李迪三坚持给其他病人打。无奈之下,党支部召开支部委员会表决,在场的5个支部都举了手。看着高高举起的五只手,他含着泪恳求大家:“同志们,请不要这样逼我,你们的心意我心领了。我变成这样之后应该吃什么药?我很清楚自己的病情,所以不要浪费药。当我快死的时候,不要让我背上不执行党的决议的名声。我恳求同志们放下手!”他最终没有使用青霉素。

为了保证一连的补给和物资供应,新疆军区调集了1700多头牦牛、毛驴、骆驼为一连运送物资和物资,三次翻越边境山地到达大板。除了16头驴和30头牦牛,其他的都死在了路上。

1951年5月28日,该团副团长安子明率部向扎玛芒保进发。李迪三此时已经奄奄一息,挣扎着睁开眼睛,示意把日记交给副团长。他微笑着,虚弱地说:“我在等你……”然后他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享年38岁。

在李迪三的两本日记中,他记录了连队出发以来所经历的艰难险阻,详细叙述了在高原行军、对战士开展群众工作和思想工作的经验教训和注意事项。日记里还有一张纸,是他一个月前的遗言。

曹海林、彭青云同志:我可能快死了。我有几件事想请你帮我。两本日记都是我们进藏以来积累的资料,希望交给党组织;送一些书和笛子给陈导演;这件皮衣是留给五瓜同志的,他在打猎的时候弄丢了。一个茶缸留给了郝,一些衣服留给了炊事班的同志们。他们的衣服烂得很厉害。南泥湾被收回时,王镇·准将赠送了一支金星钢笔。如果可能的话,请把它给我的儿子五斗。还有一条马奔里加的狐狸尾巴,请给我妈妈。谢谢你。再见,同志们!

李迪三牺牲后,派出连和后续部队北上,进入阿里首府普兰和加达克,于8月3日到达阿里。10月,入藏部队成立了以副团长安为书记的阿里分工委,阿里全境获得解放。

遗言中提到的五斗是李迪三的独子。据他说,李迪三离家12年来从未去过他家一次,直到他死后11年,他的家人才知道真相。他什么也没留在家里,甚至连一张照片也没有。他的肖像也是以他儿子的名字画的。1975年,在中央的安排下,李武斗前往西藏阿里,祭奠从未谋面的父亲。

李迪三说:“共产党员是在党最困难的时候要求党担起重担的人。”136人被送到连队,63人死亡。他们明知前路凶险,明知向前倒下的可能是自己,却依然不惧生死,坚定前行。什么是英雄?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的英雄。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珍惜和缅怀这支136人的队伍,依然高举旗帜,奋力前行。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被英雄壮举深深感动,更是因为他们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贞不渝和充满理想信念之光的无畏牺牲,标注了我们国家、民族、军队最明亮的精神坐标。

界山大板,挑战人类极限的世界屋脊上的山。这里有前人留下的足迹,埋葬着前人的忠诚和不朽的精神。即使风很大,海拔很高,车外很冷,我还是要下车停下来,重新抬头看看这片精神高地和永恒的丰碑。

(田建忠)(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