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志愿军3位代号,志愿军一个连的武器装备

2023-11-23 16:55 作者:岑岑 围观:

1951年6月2日,志愿军第63军188师563团团长马兆民突然接到军长傅崇碧的急电,电话那头傅崇碧命令563团紧急开赴阵地,接替第189师在高台山建立新防线,这个命令比188师原计划接防189师提前了整整一天,部队提前进入阵地,这表明前方形势的恶化已经超出了预估,而事实也正如马兆民所料,为了掩护参加第五次战役的数十万志愿军主力转移休整,负责阻击5万北进联合国军的第189师战至6月2日,多数营一级单位已不成建制,师勤务营只剩下最后的60余人,已然丧失了继续坚守的能力,而他们没有完成的任务接下来就要转移到188师563团手中。

志愿军战士固守高地阻击敌军

在563团赶赴阵地的同时,坐镇汉城的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也变得愈发狂躁,由于志愿军63军的顽强阻击,联合国军的钢铁战车连连受挫,连续数日的炮火轰击不仅没有打出范佛里特所预料的奇迹,反而让志愿军的第二道防线加速完成,尽管联合国军每天都在前进,但始终走不出范佛里特需要的速度,这让范佛里特心急如焚,眼看着志愿军在铁原以北即将建成一条新的防线,一向主张火力压制的范佛里特也在心里琢磨开启一场更大的密集火力覆盖。

范佛里特

6月3日当563团的战士冒雨抵达高台山阵地时,大多数战士都已经七天七夜没有得到任何粮食和弹药补充了,由于当时国内经济不乐观,加上敌人疯狂轰炸我军后方运输线,许多补给还没到战士的手中就已经被炸掉了一大半,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我军大多数时候只能依靠自己在战场上寻找食物,他们会把马粪里还没有充分消化的大豆一粒粒扒出来洗干净重新当粮食吃,侥幸吃顿好的也不过是土豆、炒面和馒头一类的,就这些食物还被吃出了经验,土豆要用腋窝捂热了吃,炒面要用雪揉一揉,这样吃下去才不会噎,但就是这些最基本的口粮志愿军也无法保证顿顿都能吃上。

饿极的志愿军战士只能用一些野果子充饥

对比之下他们的对手就阔绰太多了,美军后勤支援系统不仅运来了打不完的子弹和炮弹,也运来了大批小公火鸡、南瓜馅饼和酸果酱罐头,甚至连日本的紫菜、鱿鱼也时不时地会出现在他们的餐桌上,他们将伙食分成了ABC三个等级,A级是包括牛排在内的西餐,B级是热香肠一类的热食,C级则是一些便携式罐头和快速补充体力的压缩口粮,后来他们吃腻了,把大量的午餐肉罐头扔在战场上,结果却成了当地人疯抢的佳肴,几十年后午餐肉加泡菜被深深地刻入那片土地的基因里,563团的战士就是在这样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奔赴前线,出发前他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可能回不来了,但尽管如此,他们依旧义无反顾。

正在享用火鸡腿的美军陆战队员们

从地形上来看,高台山宽度很大,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来防守,敌人很容易就能攻克其防线,因此563团的主要任务就是守住高台山南侧的数个高地,这些高地虽然相隔数公里,但又能做到相互策应,是绝佳的防守位置。

志愿军战士翻山越岭执行阻击"联合国军"

1951年6月3日早上7点,刚刚抵达阵地的563团官兵立刻进入战时准备状态,然而通信还未架通,联合国军的攻势便接踵而至,这次充当前锋的是大名鼎鼎的美骑一师,他们是美军引以为傲的王牌精锐部队,这支部队成名于南北战争时期,后来在美西战争、一战、二战以及朝鲜战争初期均有出色的表现,由于战绩突出,麦克阿瑟在进驻日本时还特别授意美骑一师作为自己的“御林军”,尽管他们是以骑兵来命名,但实际上这支部队早已实现全员机械化,范佛里特将这样一支王牌军投入战场,很明显是要一局定胜负,仓促应战的第563团免不了要打一场硬仗。

前进中的美骑一师

战斗打响后,美骑一师第一时间就锁定了高台山前沿的两个阵地,这两个阵地彼此相邻,中间有一条山沟,十分利于美军机械化部队开进,为了守住这两个阵地,团长马兆民命令一连二排和八连分别死守两处,第一天的战斗美军主攻的是八连防守的阵地,和之前的进攻模式一样,美骑一师先将八连的阵地轰炸一遍,投入大量的凝固汽油弹和重磅炮弹,然后再以2个连的兵力扫荡整座高地,在漆黑的焦土上,美军本以为不会再有活人,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躲在掩体中的志愿军早已蓄势待发,等他们靠近30米时志愿军突然火力齐射,瞬间击倒敌军60余人。

美军大炮已备好,等待命令中

负责带领八连阻击敌军的是第563团有名的英雄连长郭恩志,在入朝作战前,郭恩志累计参加过20多次重大战役,曾6次获得过物质奖励,在打仗一事上他不仅有干劲,也总结出了一整套经验,灵活多变是他最大的特点,经过几次交手,郭恩志很快就发现了美军进攻的弱点,他们几乎每一次进攻前都要先用炮火猛攻,然后再集团冲锋,这就说明大多数美军不擅于单打独斗,不过美军从来都不认为这是弱点,因为他们认为在绝对的火力压制下,单打独斗这种作战方式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但正是他们忽视的这一点,恰恰给了志愿军反击的绝佳机会。

郭恩志

针对美军单兵作战能力弱这一弱点,郭恩志指挥八连的战士们在战壕里严阵以待,放美军进入阵地后再以猛烈的火力近距离射杀,然后再以小分队趁势反冲击,用此方法高台山下的美军一连三天也未能攻破八连的防线,这让美骑一师师长霍巴特·盖伊少将愈发恼怒,此后的几天内美军的炮火更加猛烈,飞机大炮轮番对这座小小的高地进行密集轰炸,但始终无法彻底消灭躲在掩体中的八连战士。

志愿军指战员在阵地前沿视察敌情、地形

久攻不下盖伊少将将目光转向一连二排防守的高地,那一天许多美国鬼子猫着腰在烟雾弹的掩护下向一连二排的阵地靠近,但还没等他们发起攻击,提前发现美国鬼子方位的郭恩志就向他们发起了猛烈攻击,解救了二排的危机,这次的战斗结束后,郭恩志立刻组织人员在阵地上开了一个小会,会上郭恩志提出了一个从未有人用过且十分大胆的战术:三朵花战术。

志愿军战士正在寻找合适位置部署迫击炮

“三朵花”战术是郭恩志总结归纳自己多年的作战经验后研究出来的三个新战术,他将“三朵花”分别起名“梅花”“一串红”和“荷花”,三朵花合在一起就是一套完整的战术,“梅花”指的是开打前我军先用迫击炮在敌人的前后左右各打一炮,这样敌人就会主动向中间靠拢,宛如一朵盛开的梅花,“一串红”指的是当敌人聚集在一起时,我军用重机枪等重武器猛烈扫射,迫使敌军向两侧分散,而“荷花”指的是反击小组从左右两侧主动出击插向敌军后方,用手榴弹和刺刀一举歼灭敌人。

三朵花战术

本来这个战术郭恩志准备用来打运动战,但打阵地战也未尝不可一试,以主动进攻代替防守定会让美军大惊失色。在随后的战斗中,郭恩志带领八连战士按此战术各自进入战斗位置,并约定以郭恩志手中驳壳枪的三声枪响为信号,当敌军靠近阵地50米时,郭恩志打响了第一枪,迫击炮瞬间齐发,炸飞了20多名敌军,并在地上形成了一个梅花形的弹坑,突然遭到炮击,仓皇失措的敌人下意识就往中间躲避,此时郭恩志打响了第二枪,还没等敌人反应过来,我军的重机枪就已完成了扫射,敌人的鲜血伴随着哀嚎响彻整个山谷,侥幸活下来的敌军慌不择路就四散逃开,但这正中郭恩志的计划,随着第三发枪声响起,我军端起刺刀就地将逃跑的敌军悉数歼灭。

入夜后当敌人的大炮哑火后,郭恩志带领战士们摸上山腰打扫战场,同时将已经被毁得差不多的防御工事重新修葺,在这期间八连的战士收集了200余名已经倒地的联合国军士兵的领章,这也就说明那一天的战斗敌人损失了200多人。

侥幸活下来的美军高举双手向志愿军战士投降

凭此战术我军与美骑一师两个营周旋了6天6夜,尽管我军不过40人,但却硬生生打退敌人15次进攻,累计歼敌800余人,自身伤亡14人,那一天山上敌人的尸体多到甚至连脚都插不进去,如此惊人的杀伤力曾一度让美军误以为志愿军掌握了什么高科技,不敢再轻举妄动。

不过也因为志愿军太过顽强,久攻不下的敌军越来越没耐心,最后不惜发动人海战术成排成连的向八连阵地直扑而来,从山脚到山腰,从地面到空中,你能想到的任何地方都有敌军的存在,战斗如此激烈,我军的伤亡也在急剧上升,一线战士几乎全部拼了刺刀,很多时候一个班长早晨还是班长,到中午就成了连长,就因为骨干都打没了。

美军不计成本的火力覆盖让志愿军饱受折磨

面对敌人如此猛烈的攻势,团长马兆民不得不做出最后的抉择,眼下八连想突围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由另一侧的一连二排吸引敌军火力,但这样做虽然能救出八连,可一连二排必将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几乎没有突围的可能,留给他的是一道不可不选的单选题,而最终留在阵地上死守的是一连二排。

坚守阵地绝不后撤的志愿军将士

郭恩志带领八连的战士在一连二排的掩护下顺利突围后,马兆民立即电令试图解救被包围的一连二排战士,但兵力不足的563团最终还是失败了,尽管被包围的一连二排奋力反击,但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以及坦克的直瞄射击,二排的战士知道突围已不可能,八名勇士在阵地上高喊“胜利属于我们,祖国万岁”后,纵身跳下悬崖,八名勇士仅有三人被崖下的树枝拖住活了下来,其余五人均壮烈牺牲,这八位勇士的名字值得永远铭记,他们是李炳群、贺成玉、崔学才、张秋昌、孟庆修、翟国灵、侯天佑、罗俊成。

向毛主席照片宣誓的志愿军战士

70年后的今天,很多美国人依旧不理解当年这些在朝鲜战场上以命搏命的志愿军战士为的究竟是什么,他们难道就不怕死吗?不怕才有鬼了,但怕 更要上,因为他们面对了,身后的人民才不用面对,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各有各的想法,但他们都是人民,都是同志,都在为守护着共同的国家而奋斗,他们昂首挺胸奋勇战斗不为别的,只为背后的那些人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