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9.5分,这国产新片果然爆了

2023-11-22 02:23 作者:岑岑 围观:

大家好,我是马香玉。

这个夏天,国产影视圈爆款频出。

综艺届有《乘风破浪的姐姐》,网剧届有《隐秘的角落》。

火得一塌糊涂,让平平无奇的冲浪和爬山有了新的含义。

在一向沉稳的纪录片届也不平静。

一部备受期待的神作,强势回归了。

2年打磨,依旧是原来的配方和味道。

引发了老粉们一阵欢呼。

感受一下弹幕的热情,这排面丝毫不输任何爆款。

豆瓣评分也依旧维持在了9.5分超高水准。

价值百万的文案也再次火出了圈。

相信你一定猜到了,它就是——

《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三季》

2018年,《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横空出世。

以第一季9.4分、第二季9.5分的豆瓣超高评分。

成为神作频出的国产纪录片界又一令人自豪的佳绩。

俏皮可爱的海报文案火速出圈,实实在在刷了一把存在感。

毕竟,没人能拒绝:

商周的太阳神鸟金箔,潮过时尚美瞳。

战国的曾侯乙编钟,「Duang」一声早已流行千年。

东汉的击鼓说唱陶俑,苹果肌C位出道。

到了本季,备受关注的海报文案还是那个味儿。

晋代的王羲之发了条《兰亭序》朋友圈,后代名人纷纷盖章评论。

南北朝的青州龙兴寺佛造像几经损毁,却相信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差。

唐代仕女俑拥有穿衣自由,而且那时也是胖妹的春天。

不难看出,这一系列的海报用当代的视角解读了古老的文物,让我们和古人产生了感同身受的情感连接。

这也是整个纪录片系列的创作理念:

历史科普时尚又接地气,丝毫没有死板的教科书腔。

文物不再是博物馆里沉默的摆件,而是又潮又酷的当代icon。

整个系列计划拍四季共100集。

跨越8000年,围绕100件国宝文物展开。

前两季中,50件国宝文物已从新石器时代讲到了秦汉。

本季,则从文昌武乱的魏晋南北朝,走到了气象万千的隋唐盛世。

一件件古老的国宝文物,带着别样的年轻气息,悉数登场:

《洛神赋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这一次,它通过特效动画活了起来。

洛神的裙袂飘飘,恍惚之间就要飞走了。

《兰亭序神龙本》,是中国天下第一行书。

这一次,它通过现场声画直播被呈现。

书圣王羲之,仿佛在我们眼前写下这段传奇。

立狮宝花纹锦,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代表之一。

这一次,它被用编程语言和二进制展示。

全程没有一句文案,样式和织法却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水晶缀十字铁刀,中国境内出土的唯一唐刀。

这一次,它和唐官、汉刀展开穿越生死的对话。

大唐横刀的悲壮与傲骨,冲击着我们的心脏。

当这些文物以生动活泼的姿态朝千年之后走来。

我们也能够以向往专注的神情朝千年以前望去。

四目相对 。

古话讲就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新梗说就是:确认过眼神,遇到对的人。

当然,是这些新颖的形式和视角,让古旧的文物和历史捕获了年轻人的心。

但背后,是从古至今延绵不绝的中国文化和精神,让古今之人都共用了一套情感和语言的密码。

所以今天的人才能通过文物,轻易地感动于古人的悲喜。

比如《洛神赋图》。

相传这幅画为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作。

他读了魏晋才子曹植的作品《洛神赋》后大受感动,于是挥毫而就,留下来传世经典。

《洛神赋》不止感动了顾恺之,也俘获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心。

其中「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形象,更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女神。

直到今天,也关于洛神的影视作品也大受欢迎。

电视剧《洛神》剧照

而曹植笔下的洛神到底是谁,一直是千百年来未解的谜题。

许多影视剧和部分野史传言里,洛神形象为曹植其嫂甄氏。

曹植作《洛神赋》,纪念一段复杂缠绵的恋爱。

但也有文史学家认为,洛神是曹植心中美好理想的化身。

作品中洛神和旅人相遇分离的悲剧,便是曹植郁郁不得志,理想破灭的隐喻。

《新洛神》曹植

真相已经不可考,但洛神确实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美好的形象之一。

历史已经远去,无数人与物化为飞烟,洛神与曹植的神采在这一副画里永恒。

无论是爱情还是理想,今天的我们都能有感同身受的感动。

还有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这是书圣王羲之为当时的一次文会写下的序言,被奉为浑然天成的千古绝唱。

纪录片中展示的是冯承素摹本,因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称为神龙本。

在这个摹本的卷轴上留下的印章很多。

其中包括不少唐、宋、清的皇帝和当时文豪。

这放到今天,那不就是在名人微博抢热评、公众号文章留言、朋友圈评论。

所以在这部纪录片的宣传海报里,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的slogan明晃晃写着:

那天的朋友圈。

其实,给有名的字画盖戳,一直是中国历代文人、收藏家最爱干的事情。

此中翘楚,盖章狂魔乾隆帝必须拥有姓名!

在这个版本的《兰亭序》上就留下了乾隆爷好多的印章。

乾隆印之一

这也恰巧也与我们熟悉的现实相呼应:

能抢到顶流热评的多数人,本身就是大V。

王羲之写在《兰亭序》中的一句话,或可以解释这几千年都没有消褪的狂热吧。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我们在纪录片中听着这句话念出,看着它写下。

有种今天的心事早已在千年之前被猜中的感动。

那一刻,今天的人仿佛和捉笔挥毫的王羲之相遇了。

这也是几千年来,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拥有的相遇。

纪录片每集的开头总会说:

「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这留言不是难以理解的古句,而是人人都能感同身受的白话。

很多人在弹幕和评论里,纷纷表示泪目。

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理解文物的艺术价值。

但所有人都能以此感知到文物所承载的中国的气韵精神。

这份气韵精神从古至今,更新延续。

曾经有人说,中国人沉迷于历史,是因为那里有我们回不去的荣光。

可实际上,回望历史也是在缔造未来。

古老的中国历史文化,一直在当代中国焕发着勃勃的生机。

在影视界,以古老神话、经典名著改编的作品一直占据半壁江山。

过去有央视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拥有着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

其他诸如《山海经》《聊斋志异》等等典籍也多次被搬上屏幕。

还有济公行善、八仙过海、钟馗打鬼等数不清的民间传说,被改编成喜闻乐见的国民爆款。

近几年,也有《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成为票房黑马。

当然也包括,《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样以当代视角解读古老文物的节目走红。

甚至于B站和抖音,都有大量的年轻用户以古风和历史为素材创作的歌曲、视频作品。

其他领域,还有以故宫博物院为首的诸多文创产品,成为网红爆款被年轻人追捧。

许多国货潮牌也大走中国风,甚至走出了国门。

每一代人,都会对历史文化作新的解读。

只要有连接古今的那份中国精神。

无论时代的视角和技术如何变迁,古老的文化都能够以它们为桥梁,再次打动人心。

千年前的风,依旧能够吹动后来人的发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