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与玛格丽特共度的午后》:多米诺效应下自我认知及成长的思考

2023-11-20 07:01 作者:岑岑 围观:

这部电影中老太太和男主之间相互爱护与信任,暖化人心,也让浮躁迷茫的灵魂顷刻安顿下来。正因如此,人们对这部电影的关注与解读也仅仅局限于“非爱情的爱”之上。而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是查尔曼的逐渐改变的生命——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认可,并拥有了爱的勇气和力量。@纬度知行派

豆瓣评分8.8分的《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La tête en friche )是一部温馨唯美的法国文艺电影,上映于2010年6月。该片是法国导演让·贝克的经典代表作之一。电影画面明媚柔和,如同初夏的阳光,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令人观后难忘。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讲述了一位50多岁男人查尔曼,在某次喂鸽子时,邂逅了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玛格丽特,两人因此结缘。玛格丽特每天给查尔曼读书,两人的相遇,彻底改变了查尔曼的生命。从此,与玛格丽特共度的午后也成为了查尔曼最快乐的时光。

本文将从“电影叙述聚焦、剧情转折的设定,现实意义”这三个维度,来解读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在文章的最后,我也会结合现实生活来谈谈我从电影中获得的一些思考与启发。

01、电影叙述聚焦:内在式焦点叙述,“事后叙事”相结合,交代查尔曼的成长困境

内在式焦点叙述,即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的人物,叙述视角因移入作品内部而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是通过查尔曼的视角,来完成电影的叙述,以查尔曼所听、所见、所思、所想来感受外在的一切,从而展开情节,推动情节。

①以查尔曼视角为主,“事后叙事”:查尔曼的所见所听所想,都曾将他带入自我否定式多米诺困境。

“多米诺效应”,又称多米诺骨牌效应。它类似于蝴蝶效应,即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可以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多米诺效应对人的影响与改变,有正向,也有负向。而查尔曼拿到的第一张多米诺显然是负向的。

影片中大量采用的事后叙事,即通过成年后的查尔曼的回忆,来交代查尔曼自卑的成因。他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查尔曼,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

出身意外:查尔曼的出生是个错误。因为母亲的一夜风流,生下了查尔曼。母亲称他是个意外,并常常打击他是个没用的东西。这让幼小的查尔曼,认定自己就不该来到这个世上,生活对于他也毫无意义可言。少年创伤:因为自卑,查尔曼上课反应总是很迟钝。在课堂上,老师的嘲讽、责骂,使他从小习惯了别人的轻视,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成为大家眼中对的人,出身和童年,奠定了查尔曼自我否定的基础。成年嘲讽:查尔曼喜欢去的那家小酒馆,有很多看上去关系不错的酒肉朋友,然而那里的人从来不把查尔曼当朋友。他们常常开他的玩笑,甚至背地里把他的直爽嘲笑为“愚蠢”。

过往的经历,成为了一张张推倒查尔曼自我价值的多米诺骨牌。他表面阳光,与人为善,内在却充满自卑。即使有一个爱他的小女朋友一直陪伴、鼓励他,他能体会到的也只有“我不够好”“我不配”。在那些事后的回忆中,他也总能找到更多这样的事例来验证自己的无能。

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没有“查尔曼时刻”呢?一件事情不如意时,你会自觉不自觉地找出更多不如意的事情来验证。我们一路成长,一路发现着自己的不完美。偶尔也会有崩盘时刻,甚至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无法自拔。

②即使生活很糟糕,查尔曼也始终保持他的善良与热心、真诚与直率,他渴望成为英雄,并热心帮助小镇居民

成年后的查尔曼,如同鲁迅版的“孔乙己”,然而他比孔乙己更真实。

查尔曼善良、热于助人。他帮助小酒馆暗恋者促成佳缘;他劝慰失恋的小酒馆老板娘;他卖甜瓜时不忘将顾客引荐给卖葡萄酒的商贩。查尔曼直率、对人真诚。他把玛格丽特当作朋友,并从养老院里将她“绑架”到自己家中,为这个陌生人养老送终。查尔曼渴望成为小镇英雄。他一次次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英雄纪念碑上,被管理员多次追着谩骂,只因为他太渴望能像英雄那样,被人记得,被人认可。

法国文艺电影,总是善于从这样的小人物身上,探究关于人性的哲学与魅力。在我看来,查尔曼这样的小人物,正如生活中的我们。

导演正是借助这样一类人,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自己。查尔曼的善良与热心,真诚与直率,才是人性的至美之处。生活中的查尔曼们,他们或许不完美,但他们却站在了人性最高处;他们出身并不高贵,但他们的善良,成就了他们的高贵。

02、剧情转折设定:鸽子、书籍、遗产是查尔曼生命改变的媒介,从多米诺困境,走向多米诺顺境

剧情中转折点的意义在于,承接并扭转剧情的走向变化。在我看来,电影《与玛格丽特的午后》中,设定了三次这样的“转折符号”,三次转折呈现层层递进关系,使男主的生命从被动的悲观主义,走向主动的积极主义,生活也由困境转为顺境,三次转折成为了男主重生的新的“多米诺”。

转折一“19只鸽子”:邋遢粗鄙遇上优雅光明,查尔曼的生命开始出现光的裂缝。

电影曾借《鼠疫》里的一段话,阐明了鸽子的寓意:

“让人难以想象,城市中没有鸽子,没有树木和花园,见不到鸟儿飞翔,树叶凋落……季节变化只能从天空中看到,春天的到来只能由空气质量来判断,或者从那些来自城郊的卖花人手中的花篮里得知……这是一个只能在市场上买卖的春天。”

电影中的鸽子,总是带有某种美好光明的寓意,或者象征着法式的浪漫与和平。而花园里的这些鸽子,也寓意了查尔曼生命中期待的“春天”。查尔曼一直渴望能找到一个生活的榜样作为他的参考,而优雅干净的玛格丽特,正如鸽子一般飞入了他的生命,就这样成为了他新生的引路人。同样爱惜鸽子的玛格丽特,不只是查尔曼自我价值的精神寄托,也是带领查尔曼人生走向自我肯定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转折二“书籍洗礼”:书籍给查尔曼以精神洗礼,查尔曼从逃避到被迫接受,他的自我价值被发掘

玛格丽特第一次给查尔曼读的书是《鼠疫》,查尔曼听的津津有味,此刻的查尔曼,正如久违阳光的人,他沉浸在了书中的世界。玛格丽特曾尝试送书给查尔曼,都被查尔曼拒绝了,因为他不敢相信自己可以读懂,他连字都认不全。

后来,玛格丽特告诉查尔曼自己眼睛不好,可能不能再给查尔曼读书了,她送了查尔曼一部字典。在玛格丽特和女友的鼓励下,查尔曼开始愿意尝试挑战学习字词,并给老太太读书。

在我看来,当查尔曼愿意主动走出自我,去挑战自己做自认不可能的事时,是他走出过往不堪的重要一步。现实中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自己既定的轨道中行走。当我们想要改变当下的不如意时,不如去尝试做那些自以为不可能的事。这或许很难,只要一点一点坚持下去,总能突破过往的“樊笼”,更新生命。

转折三“母亲的遗产”:三个女人不同的爱,建立、改变、翻新着查尔曼的生命

查尔曼的一生中遇到了三个女人:

母亲虽然夺走了他生的价值,但却给了生命;女友安妮特虽然无法平复他内在的缺失,却给了他最美的爱情,成为了他的陪伴;玛格丽特在精神上感染了他,让他明白了,或许生命很糟糕,但他依然值得被爱。

三个女人,见证了查尔曼的三个时期:少年、成年和老年。不正常的母爱下,查尔曼也耗尽了一生去疗愈。玛格丽特给查尔曼读完《黎明的承诺》后,老太太不由感慨作者对严厉母亲深沉的爱,查尔曼却执意“这不是编出来的故事吗?”

查尔曼厌倦自己的母亲,他不相信这世界上有任何一种母爱是真实存在的。他和母亲之间的隔阂与仇恨,累积了多年。母亲生前,查尔曼曾说他和母亲从一开始就无从选择。他了解母亲的无奈,也痛恨母亲给他的无奈。除了血缘他和母亲之间好像再没有一点关系。

直到一生任性爱自由的母亲,在一个没人知道的时刻离世后,查尔曼从律师那里拿到了母亲的遗产:

一件新生儿的衣服一张父母的照片一根保存完好的脐带一套母亲用毕生心血换来的房子

那个在他眼里看起来放荡不羁,从来不懂得爱的母亲,瞬间让他泪目了。他也终于明白了玛格丽特读给他的那句:

“我们总会回到母亲的坟前,像条遗弃的狗一样哀嚎。”

真正的原谅,才会带来真正的改变。那个伤他最深的人,也是最爱他的人。他原谅了母亲也原谅了自己,这一次查尔曼彻底重生了。因为他明白了自己的价值,也因此拥有了爱的能力,从那天后,他像变了一个人。

此时的查尔曼,像极了未成年时的我们。我们都曾在父母的荫护下,受到过或多或少的攻击与伤害,它的毁灭性可能会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成年后的我们曾逃离,但只有真正的原谅,才给过我们真正的救赎。没有人永远活在阴风之下,阳光才是一个生命本来的归宿。

03、明媚唯美的画面质感,动人心扉的故事情节,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观赏价值,也让观众体会到了温情

电影中唯美的画面基调,通过阳光、鲜花的铺设。整部电影给人一种“当下既美好“的美感。这种色调,使人浮躁的心平静下来,能扫除人内心的昏暗,让人徜徉于当下的美好中,感受着生命本来的美丽。

查尔曼的母亲离世后,玛格丽特也被侄子接走了。此时的查尔曼,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他将老太太玛格丽特从破落的养老院带回自己家中,他们两个在卡车上一起吃着三明治,兴高采烈的奔向新的人生。

结合《与玛格丽特的午后》电影故事,谈谈我从查尔曼身上得到的三点思考:

①注意你的“选择性注意”,学着接纳人生常态化的不完美

人总是习惯在外界诸多刺激中,只注意某些方面的刺激,而忽略其它某些方面,这就是选择性注意。

影片中,查尔曼的记忆从小学到成年,让他印象深刻的,总是那些不那么幸福的小事。查尔曼成年后遇到的形形色色人中,能够引起他愤怒的,也总是那些嘲笑他的人。他一路成长也在一路自觉不自觉的证明着妈妈曾经给他的“蠢货”的判断,他自认不配有爱,也不相信自己有什么能给他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在自觉与不自觉间受“选择性注意”的影响。当我们遇到一件不开心的事时,我们会发现,接下来好像会有更多地“祸不单行”。比如:

上班迟到,被老板骂,责怪自己太懒;中午时间,发现自己手上的活没有如约完成,怀疑自己能力;回到家中,看到家人的冷漠,生气自己不被重视。

换一种角度来看,真的是你的境遇足够糟糕吗?未必,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生活里的不如意,其实时时都在,就像人一样,日子也并不是永远那么完美无瑕的。万事万物都有两个面,你用什么样的目光看世界,世界也以什么样的目光看你。

正如一句话说的:

“你的确有很差的时刻,但,这从来不能代表你的全部。人无完人,我们都一样。”

②拓宽你的认知边界,学会全面正确的自我评价

查尔曼和玛格丽特起初的差距,在于两人的认知,这两个人不同的认知又决定了他们对自我判断的差异性。

玛格丽特与查尔曼分享名字的寓意时,让我很感动。玛格丽特的爸爸大字不识,给女儿起名时,就随便写了两个T。

玛格丽特这样定义自己“我是父母爱情的结晶”而查尔曼则一直认定自己就是父母的错误。

玛格丽特的人生也并不比查尔曼幸运,她无儿无女,她年纪老迈,无钱给自己养老,但她却又足够的力量去拥抱自己。若没有玛格丽特,或许查尔曼将活在自己的认知中。他不会知道自己的世界之外,有人比他更不幸,却比他更爱自己、爱生活。

在我看来,人与人之间认知的差距,也决定了个体生命的质量差异。当一个人拥有更广阔的认知范围时,才能更全面的评价自己,这样的生命幸福指数也会很高。拓宽一个人的认知边界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靠读书,可以通过写反思笔记,也可以“以人为师”向自己敬仰的榜样学习。

③活在当下,放下过往,构建全新的你

一个人若总难以放下过往的伤害,那么他的幸福也会变得寥寥。查尔曼到50多岁,仍然不愿在过往中走出来,遇到玛格丽特,他才知道自己辜负了多少、错失了多少。

他把太多的光阴荒废在了对过往伤害的纠结上,所以他难以看到自己身上的智慧、身边爱他的爱人。当玛格丽特劝查尔曼去发现未发现的爱时,他的生命中的好运,也似乎逐一出现。

很喜欢一句话:

坏记性是变得幸福的一大法宝。

因为坏记性让人忘记过去。当一个人能够忘记过去、坦然的憧憬未来并活在当下时,他才有精力去发掘眼前的美好和美好的生活。

在我看来,忘掉过去、活在当下,才能构建全新的自我。每个人一路成长,都曾有过从他人的判断中完成自我构建的少年时代,而孩子时期的视角终归是有局限性的。成年后的我们,应该学着,看眼前事,以积极、全面的视角,构建完全的自己。

人的成长旅途中,总会有磕磕绊绊。不管你的生命是逐渐茂盛、还是即将衰落,始终记得,此时此刻才是我们最重要、最该珍惜的人生。


总结: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作为一部典型的小众法国文艺片,以唯美的意境、浪漫的节奏,温暖的人性揭示主题。整部影片给人一种午后的阳光下,妈妈拥你入怀的美好感,能够帮你拂去疲惫与不安。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这不是典型的爱情故事,但爱和温暖都在这里;这里没有令人热血沸腾的励志故事,但主动追求自由幸福,走向真我的答案也在这里。

感谢阅读!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