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林海雪原》介绍,林海雪原说的是什么故事

2023-11-20 04:56 作者:岑岑 围观: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林元的诞生

发表于1957年9月的长篇小说《林院》,描写了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邵剑波率领下,穿越茫茫林院,与土匪作斗争的故事。作品一出,就深受读者喜爱。到20世纪60年代初,印数已超过100万册。由学习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8家出版机构联合推出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部小说集》系列《林元》也在其中。

“以最深切的敬意,献给我的英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这是《林苑》头版的文字,道出了曲波创作的情感动因。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原型是与曲波并肩作战的战友。

从小,曲波就爱看《越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传统英雄传奇小说。15岁时,他加入了八路军。1945年10月,一支八路军队伍在胶东半岛北部的龙口海面上悄悄乘船出海,曲波就是其中之一。一年前,曲波在部队担任四中队政委时,与杨子荣、高波等同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到东北后,部队定名为“东北人民自卫队辽东军区第三纵队第二支队”(后改为牡丹江军区第二支队),下辖两个团,曲波任第二团副政委。曲波因为当时缺少团长兼政委空实际上是二团的最高指挥官。在整个冬天抗击土匪的过程中,他和他的同志们写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1946年3月,杨子荣以非凡的勇气,在一次战斗中只身闯入敌人的巢穴,宣传党的土地改革和俘虏政策。他利用残敌之间的矛盾,不流血劝说400多名土匪投降,轰动一时。杨子荣被誉为“战争英雄”。1947年1月,杨子荣得到了土匪头子张乐山在海林县活动的线索,于是乔装成土匪吴三虎的遗骨,取得了土匪的信任,成功打入其中,最终将“山雕”等人全部抓获。1947年2月,在追击土匪丁和郑三炮的战斗中英勇牺牲,被东北军区授予“超级侦察英雄”荣誉称号。就在杨子荣死前一个月,高博带领士兵打土匪,最终因寡不敌众被俘虏并遭受酷刑。土匪将高博的衣服脱下,绑在一棵大树上,在零下40摄氏度的室外进行非人的“冷冻惩罚”。高博壮烈牺牲。

1955年2月,在辽沈战役中负伤的曲波被调到工业战线。虽然脱下了军装,但他一直记得自己经历过的战斗,经常向身边的人讲述自己的战斗经历。经过多次讨论,曲波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把这些经历写成一本书,让更多的人知道杨子荣、高波和其他同志的英雄事迹。完成这样一个“大工程”绝非易事。曲波开始写15万字的初稿,但很不满意,把初稿点着了。曲波的妻子曾这样描述曲波当时的创作情景:1955年初,我和曲波奉命来到北京。曾任第一机械工程系第一设计院副院长。他继续写,依然保密,一下班就躲在房间里写。那时候家里写字台中间的抽屉总是半开着。一有机修部的邻居同事来找,曲波马上把稿子塞进抽屉。他的缺点是爱面子,自尊心强,怕别人拿他写的不好做文章。

这部小说的原名是《林海雪原上的土匪》。在情节组织上,曲波特别突出了“奇”、“智”、“巧”的运用,着力刻画了主人公杨子荣与敌人惊心动魄的战斗,体现了革命者的战斗智慧和大无畏精神。

1955年2月至1956年8月,经过一年半的“秘密”创作,《林海雪原流寇》初稿完成。到底行不行?曲波接过稿子,开始问路。最终,作家出版社的编辑龙接受了《林海雪原上的土匪故事》。经过三个多月的修改,白茹,一个女性卫生工作者,被添加到小说中。学者陈爱强在评论这部小说时说:“白茹的出现几乎是神来之笔:它的意义不在于她是小队中唯一的女性,健康美丽;并不是因为她是年轻军官邵剑波的情人,地位显赫;而且并不是因为她的原型是曲波的情人,在文字学上有意义,而是因为她差异化的性别身份,打破了小说中先打后斗的叙事常规,用a 空居间场景降低了叙事密度。这样一来,人物深层次的灵魂和个性就可以在这种叙事停顿中立体地展现出来,小说也因此呈现出一种灵活空互文性的特征。白茹的出现也为邵剑波等人物的性格展示和精神成长提供了一个特别诗意的空空间。”

曲波的“讲故事”能力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肯定。“每一场战斗都有不同的打法,每一个英雄士兵都有自己不同的经历和行动,”评论家侯进京在《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读林元》一文中评论道。“作者的自白和我们读完这本书的感受至少是一致的:这就是充沛的革命英雄情怀,贴近民族风格,充满传奇特色。”

《曲波访谈录》一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曲波的有趣故事。《林元》出版后,有一次屈伯住院,正巧遇见贺龙元帅。何老板问曲波在哪里工作,曲波告诉他在一个机修部工作。”何先生又问,一机部的人写了一首《林元》。你知道吗?”曲波马上回答:“那是我。”何老板问,“白茹在哪里?她为什么不来?”曲波连忙说:“何先生,我爱人不叫白茹。”

直到出版后,林海雪原的流浪土匪才改名为林海雪原。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的邵全林曾向曲波询问该称号的由来。曲波解释道:“我站在山顶俯瞰着眼前的森林。风一吹,森林就鼓起来,像海洋的波浪,出了‘林海’二字;这雪是一望无际的原野,这‘雪原’就出来了。”听到这里,邵全林连连鼓掌:“你看,没有生活怎么行?你看,一句话也需要生活。”

《一句话也需要生活》道出了文学创作的“秘密”: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就要有扎实的生活。盘点“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作品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一句话也需要生活”应该是文学创作者的座右铭。艺术虽高于生活,但首先来源于生活。作家只有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和积累,生活才能为写出优秀的杰作提供源头活水。(■韩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