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林海雪原》1970版电影的故事情节有哪些人物,《林海雪原》1970版电影的故事情节有哪些

2023-11-20 04:56 作者:岑岑 围观:

阅读文章前请点击“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报大家的支持,我会每天更新优质内容。文|桑代克颜

编辑|桑代克颜

邵剑波在批准杨子荣进入威虎山之前,强调“任务要和支部委员同志商量后再决定”,改变了小说中直接批准任务的态度。

邵剑波当着夹皮沟村民的面读了村长的信,”...希望你们戒骄戒躁,坚决执行依靠和发动群众的作战方针。”为了强调群众的重要性,这个版本设置了邵剑波再次重复这句话,“看完之后,你会一边思考一边走向情绪沸腾的人民。”

此外,1960年版的影片在结尾增加了一段叙述,简要说明了队伍在消灭了威虎山的土匪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

翻身的农民兄弟拿起枪,拿出粮,参加和支援伟大的解放战争。意在说明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从而确定拥有群众意识的重要性。

20世纪70年代电影叙事主题的政治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正面人物杨子荣的形象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他正面和反面人物的刻画被大大降低,甚至沦为象征性的陪衬。

其次,强调了杨子荣的阶级背景,即他出生在一个农场工人家庭,遭受了很多苦难,并阐明了杨子荣的阶级地位。他代表贫苦大众。他带着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信念面对土匪,传递信息成了他的首要任务。任务完成与否,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

通过杨子荣传达阶级斗争观念和歌颂共产党领导的叙事主题,例如,杨子荣告诉常宝和他的父亲,他们是毛主席的团队,共产党将为群众作出决定,并领导他们推翻土匪的压迫;接受任务时,杨子荣说,共产党的每一句话都是胜利的保证。

编剧进一步强调了群众的重要性,塑造了由受害者转变为革命参与者,成为敢于反抗的群众代表的常宝形象。

可见编剧政治立场鲜明,在改编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党和群众服务的政治自觉。这个版本也忽略了剧情本身,因为它把政治放在了第一位。

从1986年电视剧开始,政治意识逐渐减弱。重点应该是故事本身的表现,表现

人物立场的情节全部还原,能直接表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身份的文字少之又少。

比如邵剑波在派杨子荣执行任务时,并没有明确表明杨子荣是党和人民的使命,更多的是一种对待战友相互欣赏的感情。

对于群众的描述,这个版本只是说夹皮沟的村民接受小分队,自己给战士做饭。

2003年电视剧的政治意识更弱,是所有改编文本中最接近日常伦理的,把政治意识边缘化了。

例如,杨子荣第一次出现时,他向米店老板强调他是“民主联军”,而不是来自山海关的军队。他没有自称“人民解放军”,也没有强调自己是毛泽东思想领导的无产阶级队伍。

而米店老板对民主同盟军的无知,称杨子荣为“长官”,质疑抓国民党的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群众并没有马上接受共产党队伍。

甚至认为可能只是代替国民党继续剥削劳动人民的队伍,这说明接近群众和动员群众有一个缓慢的过程。

与田副司令这个人物有关的剧情,篇幅有所增加,更加平易近人。兵多没有上下级的等级关系,更多的是战友关系。对于的入队要求,田副司令员只是以商量的口气让邵剑波考虑一下。

队里去临海前,他主动请战士们吃饭,甚至还和刘勋苍比试手腕,搞活了队里的气氛。这个版本的影视改编因为太沉迷于个人感情,缺乏革命激情和宏大叙事格局。

2014版3D电影叙事主题的政治性就更弱了。开篇是在现代美国社会的背景下,离故事发生的时间很远。

杨子荣出现在去夹皮沟送货的火车上,身份是“军区政治部敌工程检查员”。他不是球队的一员,也没有从一开始就展现出杨子荣勇敢和聪明的一面。队员们一起工作,直到经过几次战斗后彼此信任。

战争场面是这一版的重头戏,重点讲述了杨子荣只身前往胡伟后,面对狡猾的山雕和八大金刚的坚强勇敢的精神和战斗能力,更多地展现了他作为英雄的个人魅力,而围剿土匪的最终胜利也归功于小分队每一个成员不畏死亡的战斗精神。

2017年的电视剧是目前最合适的将政治性和艺术性结合的版本,升华了原著小说的政治内涵,适应了当代的文化语境,同时字里行间蕴含着政治意识,以观众容易接受的方式传达政治主题。

首先,党的宗旨自然是通过具体人物的言行来强调的。队伍到了夹皮沟,第一步就是安顿群众的生活问题,帮助困难群众。邵剑波说,“我们是人民的队伍,人民是我们的根本。失去人心才是真正的失败。”

鞠梅英在邓柯的教育应该是“明确自己的使命,与人民同甘共苦”;田副司令员在全队战斗前对大家进行了动员。“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应该不畏艰难,浴血奋战。这是人民军队的战士。

这才配得上共产党员的称号”,直接强调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是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这个队团结了群众,在几次激烈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其次,人物不仅有自我意识,也有自我情感。比如邵建波的身份不仅是支队参谋长,还是鞠美英的弟弟和叔叔,所以他的亲人都牺牲在土匪的枪口下,给邵建波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后来,担心他的白茹被强盗绑架了。

民族仇恨和家族仇恨连在一起,更加深了邵剑波复仇的决心。这里的“恨”,不仅仅是被压迫的穷人的群体仇恨,更是破碎家庭的个人仇恨,爱人的危险。

它显示了共产党人严格的组织纪律,善恶分明,平等对待群众的态度。比如邵剑波在面对亲手杀死毛的土匪徐大妈时,没有直接开枪,而是把他带回了牡丹江军区。

在成功夺取山雕后,队员们收留了土匪的后代,田副司令员亲自交代:“我们共产党人是绝不会做牵连九大家族的事情的,他们的后代一定要好好照顾。”

甚至到最后,洪海儿还为土匪后代讲述土匪罪行,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让反派后代得到心理救赎。

综上所述,1960年原版电影的改编一直是一个政治性和艺术性逐渐成熟和融合的过程。编剧在有意强化作品的政治意识时,会刻意剔除与政治主题不契合的内容。

而编剧在不刻意省略关于反派的情节以达到表达阶级立场的目的时,又把重心放在故事内容和人物身上,赋予了人物更加饱满的人情味,增强了剧情跌宕起伏的效果,因此艺术性自然大于政治性。

该片1960年版在上映前审查时被认为政治思想不足,即“对时代氛围和群众力量的描写仍然不足,政治性不够。”

所以编剧加深了人物的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而作品的语言是表达政治意识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小说的口语化语言被改写了。一方面,小说中的口语化语言是为了塑造一个积极乐观、聪明勇敢的革命军人形象。

另一方面与战场上冰冷的气氛形成张力,在编剧眼里对政治题材的表现没有帮助,所以不再出现。但笔者认为,该版本通过反复喊口号的方式抬高了作品的政治高度,对政治主题的表现略显刻意,艺术性与政治性的兼容性不好。

在1970年代的电影中,根据文革时期艺术作品的改编原则,故事的政治性质被置于中心位置,毛泽东思想被展示为一种排他性的存在。

“她的行为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群体行为,是政治行为,是对政治的直接审美。”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环境,这个版本都应该以表现无产阶级的伟大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为目的。

上级意见说,1960年的电影在反派身上用了太多笔墨,不能深刻揭示反动派残害人民的本质。

所以1970年版的电影着重突出了阶级对立,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被尽量弱化。展现给群众的也是阶级面貌。这个版本在整个故事中渗透了毛泽东思想和阶级斗争的理念,实现了文艺作品服从政治化主题的要求。

但另一方面,政治化也带来了脸谱化、人物简单化的弊端,角色缺乏个人精神世界的表达,个人情感的表达淹没在实现伟大理想的宏大计划中。

如果脱离了特殊的时代,1970年版的电影就会呈现出与当代审美风格不符、缺乏艺术性的特点。

从1986年的电视剧开始,作品不再恶意丑化土匪的长相,也不回避土匪狡猾残忍的事实。他们“不再关注通过作品完成自己的主体性建构的问题,而是同样关注作品中人物的主体性”。

无论是小说还是之前的改编,都是为了表现共产党对敌人不手软,坚决打击土匪恶霸,营造阶级对立的局面,明确无产阶级的立场。

上下级关系的描写,是为了传达剿匪的任务,或者强调无产阶级的重要性。

革命群众勇于牺牲自己的使命。除了定义角色身份,没有对人性本身的关注。

1986年以后的版本都表现出对历史真实的追求,强调战友间的革命情谊,是在同土匪作战的共同目标下产生的战争情谊。

描写反派时的阶级矛盾在作品中也被弱化,故事不再以传达政治为主体或目的,而是突出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性格变化。

新时期以来,影视改编对小说《林元》政治意识的弱化,一方面满足了审美要求,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与小说的差异性,缺乏对革命氛围的营造,自然使人物和环境失去了典型性。

这种处理方式让小说中对大革命的尊重和政治神秘感荡然无存。编剧也意识到了这个弊端,所以到了2017年,作品更加成熟。

总的来说,无论是以政治为主体的共产主义颂歌,还是以英雄为主体的传奇,抑或是政治情怀与个人情怀交织的故事,基本的叙事完整性都是在文本中实现的。虽然不同的影视改编文本在不同方面各有偏颇,但在不同的时代却能凸显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