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大佛普拉斯完整演员表,大佛普拉斯bilibili

2023-11-16 22:27 作者:岑岑 围观:

相对来说,台湾省的电影艺术中融入宗教元素的案例还是很多的。黄信尧的第一部故事片《大佛普拉斯》就是其中的代表。本片获得第54届台湾省电影金马奖“最佳新锐导演”、“最佳男配角”等五项大奖,豆瓣评分8.7分。

很多人看完电影后觉得电影充满了讽刺、戏谑,甚至是对宗教或佛教的批判和否定。我觉得大家有这样的看法是很正常的。毕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也不奇怪。

但仔细看完电影,我看到了原本拍纪录片的黄信尧导演的一颗赤诚的佛心。导演对佛心的表达和实践,是从对“人间佛教”的嘲讽和戏谑开始的

全片《大佛普拉斯》包含了很多佛教元素,有的放在人生的横断面,有的贯穿整个故事;有的装饰在“面具”上,有的藏在内心深处。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有葬礼仪式。虽然工艺和道具简单,但都有一定的宗教或佛教仪式。导演以松散、粗糙、阴郁的形式反映人物的生活境遇。

蔡普是一名乐队演奏员。他白天不劳而获,晚上在佛像厂(Globo文化创意中心)当门卫,住在非常简陋的门卫小屋里。桌子玻璃下面有佛像和经书。

大佛的创造者和艺术家黄琦雯就像环球文化创意中心的招牌一样道貌岸然。黄琦雯是谤佛、反佛、仿佛的代表,是造佛、卖佛、拜佛的代表。他杀了自己多年的性伴侣叶女士,藏在护国协会定制的佛体里。

高委员,副议长,艺术家,秘书,这是一群靠佛教赚钱而成名的人。他们用“阿弥陀佛”包裹自己,从事欺世灭佛的经营。

当蔡普和杜才通过行车记录仪得知黄琦雯杀人藏尸后,非常惊慌。他们不知所措,他们开始向佛陀祈祷。怪力的“游文”、“鸾文”、“祭祀变”等乱神相继出现。

数万信众一起祈祷,佛站在中央,大家恭恭敬敬地念经。谁也不会想到,他们崇拜的是一具女尸。现实就是这么离奇荒谬。

影片采用了一种准纪录片的方式来呈现台湾省的社会阶层取向和民众现状,但背后闪耀的却是佛心的关怀和善良。

关注底层人群的公益心片里有四个被社会忽视的小人物。他们处于社会底层,没钱没权,经济困难。他们是人群中的蚂蚁,死了也没人知道。

杜才,一个以收垃圾为生的男人,无儿无女,穷困潦倒,每天过着衣食无着的生活。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与蔡普纯洁而珍贵的友谊,以及他对性的渴望。

蔡普,一个普通善良的老人,是唯一一个能用钱颐指气使的人。他花了十年时间为黄琦雯守护家园。因为他有年迈的母亲要照顾,他对诺诺总是表现出一种卑躬屈膝的态度。他特别珍惜与杜凯的友谊。杜才死后,他敢打土豆。

便利店员工土豆,因为经常去店里捡垃圾,所以对都彩很熟悉。他也是杜凯的朋友:杜凯玩洋娃娃的时候,他推了一下机器,洋娃娃就掉了下来。土豆还借了一辆摩托车给钱填饱肚子。

释迦牟尼,一个身世不明的流浪汉,经常带着肚子里的财富混日子,话不多。我觉得释迦牟尼应该是导演刻意设定的人物。他和上面三个人不一样:肚子有事他能感觉到,说明他的感知能力超出常人;他一个人住在高高的阁楼上,躺在渔网上。渔网是欲望,他无欲无求的佛性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容易被注意到。释迦牟尼似乎影射了导演的人格特质。

四个人物的标签是悲伤、困倦、孤独、无力。他们生活在光鲜世界的黑暗角落,承受着被抛弃、被孤立、被欺负的黑白命运。导演只是以他们为中心,通过电影的手段反映他们的气息和品味,探讨他们的性格和情感。

肚财死后的叙述中有两句话:

我想他现在应该渐渐明白了,杜彩的死没有错。至少他死的时候可以在地上画一个图形。像这样一个孤独的街头儿童应该在他死后很久才能被找到。那时候尸体都腐烂了,他只能在地上勉强画一圈尸水。

我认为,虽然现在是Tai 空的时代,但人类在很久以前就可以乘Tai 空去月球,却永远无法探索他人的内在宇宙。

无人问津的生命悄然陨落,他这一生所经历的辛酸、不公、委屈、艰辛,必然会随风飘散,生者也将无从知晓。然而,导演黄信尧可能不这么认为。他坚持要讲述这群人的故事,他会用光影之手撕掉社会的面具。

除了对生命的敬畏与怜悯,对底层众生的同情与慈善,对制度的锤打与鞭挞,对存在与觉醒的关注,我想不出导演创作的其他初心。

众生平等,人我合一,荣辱与共,是佛教的精髓。我觉得导演的创作视角和态度一定是充满了温柔的悲悯。

诠释一念三观的修行,是佛教的方法,也是天台宗的基本教义之一。

三观,即空,伪与中真。知‘一念之心’不可得,不可说,但一念之修空,假、中真者,谓之一念三观。

大佛普拉斯与佛教的一念之差三观不谋而合。第一个空,达摩空,意思是一切物质都不是真实的,而是起源于空,因缘结合,所以一切都是无常的。叶女士和杜才万万没想到,他们的生命会突然戛然而止;有钱人不会想到因为一场台风,自己的事业和财富会在一天之内化为乌有;从有到无,似乎瞬间就完成了蜕变,世界在重复,谁也无法抗拒。

第二个假,片中的假随处可见。黄琦雯等人热衷于宗教公益是假的,纯粹是为了赚钱,他们是假信徒,假慈悲,甚至是假头发;肆无忌惮的警察被上层阶级吓坏了,无缘无故地放走了谋杀嫌疑犯黄琦雯。“法院和派出所是有钱人的地方,”杜才一针见血地说。民主和法制是假的。杜凯惹上了警察。电视报道说他试图殴打警察。影片的叙述补充和还原了真相。显然,这个消息也是假的。

第三,中立的含义。影片以客观描写反映社会现实,没有掩盖,没有偏袒,没有夸张,没有煽动和教唆,没有意见和建议。

在叙述方式上,我觉得集中三观更有意思。第一种视图是对生活的直接描述和平视,由相机(肉眼)完成。它记录了你每天的所见所闻。

第二种观点是有意觉察和窥视。出于对富人生活的好奇,杜彩和蔡普偷偷去拿行车记录仪观看,这是导演对概念的独特洞察。

因为行车记录仪的特殊性,画面是车外的环境,声音却是来自车内。杜凯和蔡普通过录音机偷窥了真实的黄琦雯。

如果把行车记录仪看成人的心灵,画面就是色、声、香的触觉(假我),声音就是内在的真我(真我)。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多观察一下我们的行车记录仪?意识到内心的声音呢?

只有记录仪里的画面是彩色的,我想到的是“五色致盲。”五音不聋。五味爽口。飞奔狩猎让人抓狂。稀有商品是一种阻碍。“面对色迷迷的红尘,怎能不为之着迷,执着,两袖清风?这些图像之外的审问值得深思。

佛教是心学,佛教讲究自省。学会感知内在的“我”和六尘所揭示的“我”、“外”、“内”,是佛教修行的功课。

第三种没有我的看。影片中,导演的旁白有意将观众与故事疏离,造成情境和情绪的出入。我觉得导演的安排有两层意思。一是营造黑色幽默的风格和轻松的氛围,避免影片沉重的主题表达;二是表现出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这里的旁观者呼应了佛像的观点。佛陀在片中出现时,总是以宏大的视角凝视和俯视一切,仿佛一切都与她无关,又仿佛一切都在她掌控之中。

佛厂的院子里有几尊小佛像。佛像旁边写着“监控录像”。这个镜头出现了好几次。显然,导演想赋予佛像无声监控一切的功能。当然也是场边的一种强化。

《心经》中的第一个字是“观”,可见“观”对佛教极其重要,“观”包含观看、觉察、觉知、内省的意思。观是放下虚假的自我,从中抽离出来的观念,是回归自然,看清自然的方法。观看的本质是“这样的一种观点”。

《大佛普拉斯》的标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抬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全片都是从佛的角度对“如此如此观”的细致解读。

一个故事渗透三种叙事方式,非常符合一心三观的原则。

《考试心》中挑战世间邪道的《金刚经》云:

“若以色见我,以声求我,则为异端,不能见如来。”

蔡普和杜才认为看到不好的东西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邪气,招来灾难,于是四处找人化解。我向神灵请示,向“古庙”求教,结果都是徒劳,浪费精力。

影片中的求神现象在台湾省应该很普遍,影片对所有痴迷伪佛文化的众生都有现实意义。

“三界是唯心的,一切法只是知识。”佛教历来反对外求,一切外求都是徒劳。所以像蔡普、杜彩这样的行动,是不会得到神灵保护的。

台湾省内一些个人、组织或利益集团打着佛教的幌子敛财的现象非常普遍,保国法学会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在道德上绑架无知的人,肆意消费佛教,把佛教当成生意。这样的佛教应该被嗤之以鼻,不是真正的佛教。就像大佛藏尸一样,这样的佛教只会藏邪藏恶。

"诸佛与一切相分离."真正的佛教远离贪婪、无知和怀疑。它摒弃富贵名利,讲究布施不布施,而不是像国防会那样招摇过市、形式主义。

导演敢于挑战权威,揭露公共文化产品中的荒谬,对偏离的佛教予以强烈嘲讽和反对,难能可贵。

以佛命名的《大佛普拉斯》以制造大佛为线索,以关注最悲惨的众生为己任,深刻揭露了台湾省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及其催化的矛盾、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畸形。同时可以观察到导演和创作团队的真诚善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