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长津湖》七连火力已是志愿军顶流,真实中美步兵连火力相差十倍

2023-11-16 22:13 作者:岑岑 围观:

电影《长津湖之战》中,还原了志愿军连队级火力的描述。影片中七个连都配备了一些普通的轻武器,火力支援装备也是连队级别的。剧情的刻画也能反映出当时志愿军与美军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这也让很多观众遐想在长津湖地区浴血奋战的志愿军与美军在连级火力上的差距。从史料来看,志愿军和美军在装备上的差距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这篇文章将在这一期发表。

■电影《长津湖之战》宣传照。

志愿军入韩初期,由于我国军事工业不能自给自足,简单来说,志愿军的装备还是“世界牌”,其装备主要是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缴获的。1951年中期志愿军才换上苏式装备,战争初期是志愿军最困难的时期。以早期作战装备最好的39军为例。当时39军装备了7320式38步枪、1512捷克VZ24步枪、2408春田1903步枪、3058汤姆森冲锋枪和M3冲锋枪、ZB26轻机枪,以及国产仿制的790、79狂怒机枪、168 BAR1918轻机枪、勃朗宁。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39军的装备以轻武器为主,数量较多,只有60毫米迫击炮能有效配发到连队。第39集团军连以上的火力支援装备只有15门82毫米迫击炮、12门120毫米迫击炮、12门107毫米迫击炮、36门92式步兵炮、12门41式山炮、12门94式山炮和12门美式75毫米山炮。

■一张老照片,后期修复上色,1950年鸭绿江边拍的。图片中的解放军战士身着50式军装。

■图中两名志愿军士兵用捷克VZ24步枪俘虏了一群英国士兵。

如果把39军的装备分给连队,每个连队只有120门弩炮、36门冲锋枪、9挺轻机枪和3门60毫米迫击炮。电影《长津湖之战》中,7连装备了5门60毫米迫击炮。从这点来看,影片中7连的装备比历史上的志愿军要好。不得不提的是,39军的装备属于早期入朝装备最好的部队,像50军这样的部队装备比其他都好。影片中的七连属于第9兵团,整体装备不如第39军。

■一名志愿士兵手持一挺79年的机枪。画面中,士兵们都穿着军装,便于在雪地里伪装。

说完大致的装备数量,我再仔细分析一下志愿军步兵连在入朝初期的装备类型。其配备的枪机步枪多为38式步枪、国产中型步枪、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的VZ24步枪(国内俗称“马思欢”)、比利时进口的FN1924/30步枪、通过解放战争从运输队长手中缴获的美制1917步枪和春田1903步枪(解放战争时期这两种步枪大量进入中国),一些装备较差的部队还有不少汉阳制步枪。当时,美国军方已经普及了M1·加兰半自动步枪。从最基本的步枪来说,志愿军和美军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栓接步枪的最大射速约为每分钟20发(理论最大射速,不是实际射速),而M1·加兰半自动步枪的最大射速约为每分钟60发。而且当时志愿军手里的步枪很多都超龄了,大部分都状况不佳。

■志愿军士兵用ZB26机枪射击。

有些读者可能会好奇,志愿军手中的步枪是如何保证弹药供应的?解放战争后,日本侵略者留下的大部分军用物资被我军收集,其中38式步枪的6.5毫米步枪弹药在我国大量储备,日军占领东北留下的兵工厂也得到合理利用。建国初期,我们就有了6.5毫米步枪弹药的生产能力,国内一直生产到50年代末。7.92毫米步枪弹药是旧中国的主流弹药。当时,所有主要的兵工厂都有能力大规模生产。这些7.92毫米步枪弹药是中国生产的,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基本步枪的国内弹药供应才能得到保证。

■后来恢复了涂过色的老照片,照片中志愿军士兵俘虏了一群美军士兵和一辆威利斯吉普。

从轻机枪装备来看,入朝初期的志愿军主要是ZB26轻机枪和79狂怒机枪,都使用7.92毫米步枪子弹,而美军使用的轻机枪主要是BAR1918。电影《长津湖之战》中,七连也使用了一挺民用24式重机枪,这是当时志愿军的营级火力支援装备。以39军为例。陆军每个营只能装备6挺重机枪。片中7连的火力已经属于志愿军连级单位的天花板了。另一方面,一个美国步兵连有三个步兵排和一个重武器排,一个步兵排装备4到5挺BAR1918轻机枪和一个火箭筒,一个美国步兵连装备至少12挺BAR1918轻机枪。

■使用BAR1918轻机枪的志愿军士兵。

志愿军成立初期,美军并没有大规模配发冲锋枪(美军用M1卡宾枪替换了冲锋枪,部分部队还配备了M3冲锋枪)。另一方面,志愿者们装备了很好的冲锋枪。以第39军为例,志愿军每个连都配备了39支左右的冲锋枪,这也是志愿军喜欢近距离与美军作战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发挥我军在近战方面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可以暂时弥补我军的火力。在连队火力支援装备方面,志愿军和美军差距很大。美军的一个步兵连将配备一个火力支援排,该排将配备3门60毫米迫击炮和3门57毫米无后座力炮。但是志愿军39军的一个连只有3门60毫米迫击炮。

■一张后来修复上色的老照片。图片中的志愿军士兵使用60毫米迫击炮进行灭火。

从纯理论火力来看,美国陆军一个步兵连每分钟可发射17640支步枪(包括轻机枪),一个志愿军连每分钟可发射6900支步枪(以装备最好的39军为例)。从步枪的数据来看,美军的火力大致是志愿军的2.5倍。这个数据不算冲锋枪,因为冲锋枪的有效射程只有150米左右。只有近距离冲锋枪才能发挥作用(入朝初期,大部分志愿军连队部队配备的冲锋枪数量在15支左右,50军配备1575支冲锋枪,39军配备1843支冲锋枪)。在火力支援装备的投送量上,美军也是志愿军的两倍。以上数据由武器装备最高理论射速计算得出,仅作为参考数据。从这个数据也可以反映出志愿军步兵连和美军步兵连的火力差距,统计的数字还是引用了39军的数据。比如志愿军和其他装备偏差的美军差距会更大。

■一张后来被还原上色的老照片,照片中两名志愿军士兵向美军阵地投掷手榴弹。

说完理论数据,再来说说志愿军和美军的后勤差距。当时中国的后勤补给能力很差,前线部队进入战场后几乎没有补给。上前线前,志愿军步兵连的轻武器配有两个基数的弹药,火力支援武器配有一个基数的弹药。入朝之初,我军有螺栓步枪弹药40发,轻机枪弹药500发,冲锋枪和60毫米迫击炮弹药150发。另一方面,美军的后勤包括空投入和卡车补给,两者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电影《长津湖之战》以第二次战役为背景,这也是志愿军后勤补给最困难的时期。当时不仅前线部队弹药匮乏,国内地方后勤部门也非常紧张。很多志愿军只有二三十发弹药可用,大量志愿军在战斗中只能靠缴获进行补给。但这种方式也决定了志愿者能够获得的补给量是非常有限且不稳定的。这种隐藏的差距甚至导致了志愿军步兵连和美军步兵连的火力差异。第二场战斗,他们之间的火力差距至少是5到10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