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观音山观音,观音山解析

2023-11-13 20:58 作者:岑岑 围观:

——观音山解析

观音山的故事脉络很清晰,就是三个高考失利的年轻人丁波、南风、肥皂因为爱情缺失而离家出走,和一个失去儿子的中年女房东常月琴从冷漠发展到互相安慰信任。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却被赋予了宏大的主题。在戏剧方面,作者通过刻画人物和细节成功地表达了主题。

人物刻画是剧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人物弧线的走向可以直接表达主题。影片中,丁波、南风和常月琴三个主要人物的初始值都是负值,这可以用信仰的崩溃来解释。例如,丁波的困惑来自于他儿子对父亲信念的崩溃。母亲去世,父亲没有来看他,甚至后来还娶了新的女人。他的儿子丁波的父亲形象崩溃,他失去了未来的方向。南风面临着和他类似的情况:她有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经常骂母亲(好像南风小时候也经常被骂)。父爱的缺失和母亲的懦弱,造成了南风对“家”的信仰的崩塌和对“爱”的丧失。肥皂也是因为缺乏父爱,暗示了信仰的崩塌。当他在酒吧里说: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这其实是一种潜在的信仰崩塌。

常月琴更惨。她唯一的儿子死于一场不该发生的车祸。晚年丧子的悲剧让她对生活的信念崩塌。

当这两组人物,以及有代沟的两代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冲突自然会流出来。在编剧的心理里,其实三个角色的结局价值早就被拉低了,那就是信仰重建。丁波和父亲聊天,解开了母亲去世前父亲没有出现的真相,从而打开了他的心扉。南风的父亲面对女儿的眼泪的悔恨和他对丁波的爱是她自己重建的关键。面对与儿子同龄的一代人,常月琴从与他们的对立到相互接纳,也是她重建生活信念的过程。

我觉得常月琴的两次自杀是完全不同的。她的第一次自杀,是因为信仰崩溃后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此时她的死是一种无奈、被动和逃避,是人物在信仰崩溃后精神状态的最强烈表现。但常月琴的第二次自杀是主动的,是人物经历一系列波折,重拾信仰后的顿悟。所以对比一下人物初值和终值的弧线,这不是简单的回到原点,而是一个负负值,一个否定之否定。至于坐在车厢里迷茫思考的三个年轻人,这一幕也不同于当初几个年轻人的失落。因为他们学会了思考而不是继续胡作非为,而思想上的暂时迷茫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就是这样的结局,让电影的主题变得宏大。如果四个人最后都过得很幸福,可能带给人们的思考就没那么深刻了。也破坏了整部电影淡淡的迷茫和悲伤的基调。

这是一部散文风格的生活流电影。人物的刻画和细节的运用关系到电影的成败。在剧作家确定了电影和人物价值的起点和终点之后,如何将这两点连接起来,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任务。为了不糟蹋这种散文般的效果,作者没有用不断增加的戏剧冲突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而是用大量的日常细节,慢慢让观众酝酿一种情绪,并以这种情绪赢得共鸣和思考。

砸车是一个关键道具,它的出现不仅扩展了影片的信息内容,还起到了类似剧情点的作用。两组人物关系紧密相连,将观众的视角引向观音山,引向常月琴内心深处的痛苦。那辆车承载了常月琴和她儿子过去所有的美好,现在却坏了。许巍的演唱既是常月琴和几个年轻人情感的外化,也是这部电影情感的外化。

几个打扮成天使的孩子安慰试图自杀的常月琴。常月琴说她会为她的床单买单,但最后她自己流泪的细节,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以及两人关系的变化。这大概是常月琴在片中第一次露出如此轻松的笑容。之前一直扛着的常月琴,不愿意放下架子,但心里感谢这些少年,于是嘴一硬就大哭起来。这个细节烘托了一种温暖的情绪,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由消极向积极转化的重要节点。

修车的细节可以说明两件事。首先,常月琴愿意和几个孩子同桌吃饭。前几场戏,常月琴都是坐在小藤椅上分头吃饭,这次却问南风要不要加汤。这个细节体现了家庭的重建。而那辆谁都不许碰的富康车也修好了。就像新的一样,这个细节表达了老人们失去孩子后信仰的重建。可以看出,这个细节烘托了一个互救的主题。三个孩子信念的崩塌,主要是因为家庭缺少爱,但他们从常月琴身上感受到了家庭的爱。常月琴信念的崩溃是晚年儿女的离世,但此时她感受到了来自几个孩子的温暖。换句话说,他们在重建信仰的路上拯救了彼此。

修观音寺的剧情起到了升华的作用。由于汶川地震纪录片的插入,几个人的信仰崩塌,上升到了“我们”人生信仰崩塌的层面。修复观音寺是一个从“我”到“我们”的过程。这也是影片的高潮。大概是因为难以支撑如此宏大的主题,人物的顿悟用一种简单的哲学对话的方式表达出来,成为这部电影的一个小遗憾。根据高潮的统一原则,它应该最准确地表达主题。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突然转向的动作,就是常月琴自杀。因为前面的对话已经铺垫好了:死亡是新的开始,短暂,相聚是永恒。所以“自杀”这个动作,是常月琴顿悟之后,重建自己信仰的最强动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高潮也是合理的,它完成了表达主题的叙事任务。也让电影上升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