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香蜜集数剧情介绍,香蜜剧情介绍分集介绍

2023-11-12 20:40 作者:岑岑 围观:

【娱乐分析】

古装剧《甜蜜蜜重如霜》(以下简称《甜蜜蜜》)即将收官。一开始很多人不喜欢,但随着剧情和“甜妹”(喜欢这部剧的观众)的安利,无论是收视率还是网络播放量都很可观。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剧集的发展,微博中对“甜蜜蜜”的谈论更多了,主要集中在男女主角的减少上。观众发现,大概从30集左右开始,甜蜜蜜过度刻画了男二号,部分集《第一英雄》场景只剩下不到2分钟,指责男配角“加戏”和剧集“注水”的声音更多。

面对各种声音,《甜蜜蜜》的编剧张鸢盎于8月27日在微博中发表长文,承认剧集“泛滥”,否认是其团队的责任,并指出制作人在自己之前负责剪辑策划署名,制作人被冠以“总编剧”。张鸢盎说,2016年8月,她受托改编原著小说,合同签的是36集剧本。完成多样性大纲后,她得知委托方要把一部电影拍成50集,担心36集延长到50集可能不太合适,于是提交了43集的剧本。《甜蜜蜜》播出后,影片达到了63集的长度。

但在网友与另一制作人的对话中,制作人称张鸢盎剧本的43集给了男二号,“戏份比较多”,“主角不正常”,并给出了剧本链接,请网友做出判断。而张鸢盎很快回应称,网络剧本不是他提交的最终版本,指责对方混淆视听...总之,不管编剧和电影人怎么撕,网友和男埃尔芬怎么撕,一个确定的事实是,《甜蜜蜜》确实是“注水”的。这也引起了网友对“注水”的广泛讨论。一部好剧为什么会“注水”?编剧为什么失去了创作的主动权?

剧集越来越长,所以增加剧集数量是家常便饭。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小时候看的经典电视剧都不长。像1986年的西游记25集;87年版的红楼梦,原著那么厚,影视之后才拍了36集。即使有些剧体量比较大,比如1987年的《水浒传》43集,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46集,给观众的感觉是没有浪费戏份,反而表现出历史精神。

但是近几年电视剧越来越长。20集30集很少见,40集50集是开始,60集70集甚至80集是常态。就像刚刚结束的70集《颜夕宫》一样,如意的皇室爱情也有87集。《全球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6)》数据显示,2004年至2008年,中国播出的电视剧平均控制在30集以内;2009年至2012年,延长至30集至35集;2014 -2015年,国产剧平均集数超过40集;2015年平均每部电影42集。国家广电总局对2017年全国电视剧制作情况进行了备案,显示每部电视剧平均达到43集。但事实上,几乎没有一部剧集能做到同等的集数报播,增加集数是惯用的操作。

为什么系列越来越长?大家都在拍史诗吗?当然不是,但是大家都开始“注水”了。

“注水”的几种具体方式

“注水”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方是编剧,是在剧集开始之前。《甜蜜蜜》就是这样,和编剧签了36集的合同,却要求编剧交出50集的剧本。编剧常用的注水方式有两种。一个是增加支线和配角。比如《甜蜜蜜》就涉嫌过度刻画男二号润玉,360度无死角地普及他的人生经历,以至于篡夺了主持人的角色。另一种是在台词中注水,让剧中人物多说废话。

第二方是导演,剧正在开机。在拍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拍摄大量的自然环境和空镜头来拉长时间。再比如一个简单的镜头,给你一个远景,一个中景,一个特写。花式技能一用,出手就多了。

第三方是电视台。剧集开拍后。电视台的“注水”完全靠剪辑。一个是预演。有的电视台播放热门剧,预告至少5分钟。另一种是“倒叙”。倒叙有时候是一种艺术需要,比如主人公在关键时刻的回忆,比如帮助观众理解剧情,但更多的时候,是由编辑编造出来的。有些电视台会把电视剧最后一集剪成两集,一集专门用来闪回,然后剪辑大结局,硬生生的多了一集。

电影和播出平台受益,编剧“背锅”

为什么要“注水”?利益使然。涉及的利益主体主要是制片方和播出平台。

剧集的制作往往是很大的投资,往往过亿,面临很大的市场风险。为了降低风险,制作方倾向于选择IP题材和流量明星,这样剧集会卖得更好。演员的报酬与日俱增。在“天价片酬”被遏制之前,能稍微叫得出名字的二线演员片酬基本都在千万元以上,大大抬高了剧集的制作成本。

很多时候制片方是按照集数来卖的。多剪一集就多卖一集。所以原本30卷的故事,通过各种“注水”,终于可以多几集,明星片酬等方面增加的成本也可以轻松解决。此外,不排除有些演员“带资本进团”,不断“加戏”,既能“强化”存在感,又能拉长剧集帮制片方赚钱,制片方也会三心二意。

制作方“注水”提高售价,播出平台肯定不会是冤大头。尤其是在“两剧一星”和视频网站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买剧成本不断上升,播出平台会重新剪辑,再次“注水”,拉长剧集以增加收入,摊薄成本。毕竟作为一个依靠贴片广告收回成本的播出平台,剧集时间越长,越有利于热度发酵和广告投入,植入广告的空频道越多。所以播出平台甚至会一天一变,根据播出热度不时调整剪辑。曾有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热度高的剧集可能会延长,电视剧公布时设定的剧集数往往不算数”。

很多不了解内情的观众往往认为“注水”是编剧的问题。事实上,在中国的影视产业链中,除了少数大编剧,大部分都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他们本应是剧集的创作核心,却成了制片方的布偶。如何写它们取决于电影制作人。甚至出现了“阴阳剧本”,影片在剧本的基础上请了别人来创作。编剧甚至被剥夺了版权和署名权,更不用说话语权了。这一次甜蜜蜜的署名出现争议,也是因为“背锅”,编剧跳出来澄清。

“注水”就是饮鸩止渴。

“注水”虽然给制片方和播出平台带来了利益,但也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注水剧和注水肉一样可恨。后者危害食客健康,前者窃取观众时间,愚弄观众智商。水漫剧也会对影视行业造成严重伤害。当编剧成为产业链的底层,成为“字面上的农民工”,既没有创作自由,也没有职业尊严。影视行业应该从哪里汲取原创?

好在观众不是傻子。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视频网站崛起,美剧、英剧、日剧、韩剧涌入。在国际上,减少剧数,保证单集精彩已经成为戏剧制作的共识。日剧长度一般为10-12集;英剧比较少,一般一季3-9集;至于韩剧,除了少数周末家庭剧,韩国迷你剧往往只有16集长。优质剧很多,观众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对水漫剧的容忍度在下降——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大街上有那么多“流量明星+IP”剧的原因。

注水剧不再是获取利润的唯一法宝。反而更像是一种慢性自杀:以为可以忽悠观众,观众弃剧,不仅损失了口碑,还拉低了收视率和点击量,最终影响了广告收入。从自发安利到“自吃”的“甜蜜蜜少女”就是一个例子。

□曾玉丽(戏剧评论家)

■法律支持

为了避免纠纷,编剧和制片人要提前签协议。

就著作权法的一般理论而言,如果《甜蜜蜜》中的制作者未经许可对作者作品进行了改写,无疑已经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著作权法》第四条第十款规定,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之一是保护作品完整的权利,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作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艺术风格和技巧,是作者个性和身份的外化。正因如此,保护作品完整权在著作权法中被视为作品人身权之一。

在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著作权法》对发表权和修改权的限制:“图书出版者经作者许可,可以对作品进行修改或者删节。报刊社可以对其作品进行文字上的修改或删节。对内容的修改须经作者同意。”出版者修改作品是为了保证出版的基本质量,使作品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相应要求,最终促使作品从个人创作走向公开出版。但是修改权限还是那么严格限制,制作方出于商业目的修改原剧本要更加谨慎。虽然制片方依法享有影视剧《甜蜜蜜》的著作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享有剧本的著作权。

据此,作家的署名权无可非议,但不足以露脸。默认情况下,署名顺序代表编剧在剧本中的贡献程度。在他的对外声明中,张鸢盎在编剧团队签署之前表达了他对制片人编辑团队的强烈不满。一般来说,原作者对作品的贡献确实应该是最高的,除非制作人的修改对最终剧本的贡献大于原作者。虽然不是不能达到这种程度,但是很少。

当然,法律上不允许的不一定就是不合理的。《中国合伙人》的编剧张继曾经说过,“导演、演员甚至观众都会再创作或者再创作,因为很大程度上,剧本和编剧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从艺术规律来说,再好的剧本也不可能一点都不改。”可见,对于最终的影视剧拍摄,剧本往往要经过大量的修改,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为了避免双方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纠纷甚至侵权的风险,一个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提前放话。也就是说,编剧和制片方在签订协议时,要对剧本创作的要求、后续剧本的修改方法和标准以及最终的署名等做出明确详细的约定,后续任何一方违反都可以被追究违约责任。

这样虽然提前签约有些繁琐,但是在后期的执行中,一方面可以保证剧本的内容和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维护编剧的合理利益。《米月传奇》的编剧蒋胜男与制片方也有类似的争议。当时有媒体提出,各方应该相互理解,积极沟通。沟通和理解自然是必须的,但是希望行业能够从这些已经存在的纠纷和事件中吸取教训,作为优化后续行业运营的铺路石,而不是数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谢毅(法学硕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