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德国戏剧发展史,德国古典戏剧

2023-11-12 20:18 作者:岑岑 围观:

始于 1964 年的柏林戏剧节,是目前整个欧陆乃至世界范围内,分量最重的戏剧与表演艺术盛会之一。柏林戏剧节每年会从来自德语区剧院(德国、奥地利、瑞士)的近 400 部作品中,挑选出 10 部“最值得关注”的剧目,把原班邀请到柏林进行为期两周的展演。其中大多剧目试图通过舞台讨论社会现状,甚至直接与战争、流亡、难民以及全球化等主题相关。

而「柏林戏剧节在中国」从 2016 年开始,每年挑选“十部最值得关注剧目”中的几部带到中国。我们也从中选出在戏剧形式和问题意识上最前沿先锋的 10 部戏剧,它们或是以真实事件的改编,重新思考舞台的现实意义,比如《轻松五章》;或是以新的切入点,改编庞杂的经典文本,探索新的舞台表现方式,比如《无尽的玩笑》《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此外,文末附有「 2019 柏林戏剧节在中国」的演出和免费放映信息,感兴趣的你一定不要错过!

01

《夜半鼓声》

导演:克里斯托弗· 卢平 Christopher Rüping / 慕尼黑室内剧院出品

《夜半鼓声》由德国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写于 1918~1920 年。当时正值代表德国工人阶级的斯巴达克斯联盟在柏林街头起义,掀起了所谓的「十一月革命」。原剧名「斯巴达克斯」涉及反动政治,过于明目张胆,深怕尚未演出,就会被警察勒令禁演。革命沸腾之夜,鼓声四起,于是德国最畅销的作家福伊希特万格的妻子玛尔塔,建议更名为《夜半鼓声》。

《夜半鼓声》讲述了一个终于从战争前线回到故土的男人,发觉家乡正处于变革动荡之中。他立刻前去看望昔日的爱人,却发现她已与大发战争财的奸商订婚。盛怒中,他决定投身革命,而行动前夕,爱人却回心转意、前来挽留……一边是失而复得的爱人,一边是迫在眉睫的起义,身处历史洪流与情感漩涡的“小人物”将如何抉择?

近百年后的今天,同样在慕尼黑室内剧院,同样年轻的、探索着更多可能性的青年导演克里斯托弗· 卢平,大胆地以当代视角重新将该剧搬上舞台。这一全新版本的《夜半鼓声》以其尖锐的思辨气质、清晰的剧作构思和霓虹灯、迷雾、麦克风构建出的超现实舞台效果,在 2018 年一举入选“柏林戏剧节”十部“最值得关注”剧目。卢平在接受《PAR 表演艺术杂志》采访时说:「我选择《夜半鼓声》的原因,是想探讨它的主题:我们愿意牺牲多少个人幸福,去换取一点改变世界的可能?」

02

《轻松五章》

导演:米罗·劳 / Campo Art Centre 出品

《轻松五章》由 Milo Rau 执导,这位传奇的导演在 2007 年创建了自己的剧院和公司——“政治谋杀国际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olitical Murder ),基于真实事件重建故事,挑战禁忌,由此更加自觉地去探索和建构自己的纪录剧场理论。这位曾经师从布尔迪厄的艺术家,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社会、哲学基础,有效地容纳进剧场艺术形式的编排之中。

《轻松五章》就改编自一起真实事件——马克·杜特斯连环杀人案。马克·杜特斯于 1989 年强奸了 5 名少女, 1995 到 1996 年间再次绑架、强奸了 6 名少女,其中 4 位被杀害或绑架致死。《轻松五章》开场直入主题,由成人演员扮演的“选角导演”主持全剧,台上参演的七个孩子向观众进行自我介绍。孩子的天性使其在表演与非表演、坚持自我与模仿成年人之间,天然带出了与戏剧艺术相关的模仿、扮演,以及如何唤起观众情感这些原点问题的讨论。而导演基于此,赋予作品在结构上的丰富层次,让《轻松五章》不仅完成了纪录剧场对历史、现实的叩问,也让我们对戏剧艺术本身有了重新思考的机会。

03

《寄宿学校》

导演:埃尔桑·蒙德塔克 / 多特蒙德剧院 出品

《寄宿学校》是 2019 柏林戏剧节“十部最值得关注”之一。在多特蒙德剧院的舞台上,埃尔桑·蒙德塔克 Ersan Mondtag 用纸浆塑形和风格天真的绘画,创造了一列视效惊奇。剧中的场景,也许比我们最可怕的噩梦还要耸人听闻。随着舞台的旋转,一个又一个黑暗的房间呈现在观众眼前, 17 名训练有素、身穿制服的守卫潜藏其中,机械且有节奏地执行着日常工作,他们吃饭、睡觉、间歇性地折磨他人。

“寄宿学校”及其特有的文化历史内涵,暗喻着压迫和被压迫、受害者和施暴者、恐惧和偏执之间的持续循环。这个仿造的陈旧场景激发着哲学层面的经典思考:什么是正义的革命?它什么时候演变成了法西斯主义?又是从何时开始暴力被默许存在?《寄宿学校》呈现了一个意识形态被不断颠覆的洗脑过程,是一则关于世界的黑暗寓言。

04

《共同基础》

导演:耶尔·罗恩 / 柏林高尔基剧院 出品

2016 年,柏林戏剧节第一次进入中国,《共同基础》被选为第一部作品。《共同基础》的主题关于一个不复存在的国家——南斯拉夫。自从 1914 年第二次战争开始,萨拉热窝至今都成为看似永无止境的争端中心。大批人涌入柏林,目的为了寻求工作或者另一种生活。那么今天这些柏林人如何经历这些争端?在这里,战争受害者的孩子和犯罪者的孩子们一起生活,他们会以何种方式进行互动?

《共同基础》由七位演员的亲身故事组成,其中五位都是前南斯拉夫人后裔。故事由一段段蒙太奇式的表演串联,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每位演员的个人记忆。比如 1991 年,对每个人的意义就截然不同。这一年发生了南斯拉夫解体、海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穿插了欧冠半决赛中拜仁慕尼黑队输给了贝尔格莱德红星队,Nirvana 乐队发行了划时代的专辑《Never Mind》,生活在萨拉热窝的女孩凡妮莎夜夜泡着迪厅,五个月后战争爆发了。当凝重的大时代与小人物的故事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交织在一起,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观众也不再觉得历史与我们遥遥相望,而是转化成为更切身的私人经验。

05

《无尽的玩笑 》

导演:Thorsten Lensing / 柏林索芬剧院 出品

1996 年,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发表了长达 1500 页的后现代小说《无尽的玩笑》; 2005 年,该书被《时代杂志》评选为 1923 年至 2005 年以来,世界百部最佳英语长篇小说之一; 2009 年,《无尽的玩笑》德语版发行,中文版预计将由世纪文景在年内出版。

剧场版《无尽的玩笑》耗费数年完成,也是 2019 年柏林戏剧十大关注剧目之一。导演 Thorsten Lensing 及其团队对原始文本进行了删减,并在其基础之上发展出了一部时长四小时的剧场作品,着重强调了主要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些优秀的演员们没有过多关注既定角色的性别归属,而是以人物的癖好和缺陷为工作的切入点,在一个几乎全空的舞台上用最简易的道具进行表演。这个作品讲述了个体自身存在的痛苦和生命的无足轻重,以及整个民族的情感状态。画面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悲伤,但有时也极度滑稽。

06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导演:塞巴斯蒂安·哈特曼 / 德累斯顿州立剧院 出品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也是 2019 柏林戏剧十大关注剧目之一,根据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改编,取材于剧作家 Wolfram Lotz 的汉堡诗歌讲座。

舞台上若隐若现的薄雾中,回荡着令人振奋的音乐,演员们戴着黑色高礼帽,身着嗖嗖作响的裙撑,拖着梯子用黑色和白色的颜料绘制着一幅巨型画作,一张带轮子的病床在画作前旋转……由此演绎小说中那些由傲慢自满的家长、被遗弃的孩子和堆积如山的债务等不连贯却反复出现的情节串起的片段。

观众需要时间来理解和消化塞巴斯蒂安·哈特曼作品中的即兴成分。这部作品在文本上与 Wolfram Lotz 的汉堡诗歌讲座相互交织,通过对声音把控能力极强的演员 Yassin Trabelsi 边跳边唱的敏锐表演,概述了剧场创作的新准则。塞巴斯蒂安·哈特曼并没有以线性结构复述小说情节,而是顺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路,试图构建一种能在疾病、爱和艺术中体验到的,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消解体验。

07

《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

导演:Simon Stone / 维也纳城堡剧院 出品

《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是易卜生生前最后创作的两部作品之一,是一部四幕悲剧。易卜生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在世界上被上演最多的剧作家,他是欧洲知识界取得现代突破的中心人物,被公认为现代戏剧之父。他的剧作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仍在世界各地继续上演。《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是易卜生文学创作四个阶段中“心理与象征剧”阶段中创作出的不朽名作,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有异曲同工之妙,观众从主人公漫长的等待中感受到深刻的孤独感和一种空有壮志的无奈。

博克曼是一名矿工的儿子,凭借自己的过人智慧,成为一名采矿工程师,最终爬上了银行行长的位置。他野心勃勃,想要开采庞大的矿山,想要掌管全国的铁路和轮船航线,就在他马上当选国会议员的时候,他铤而走险挪用了公款导致东窗事发,被判入狱服刑八年。八年出狱后他把自己关在家中的阁楼上,一天天幻想银行再来请他复职,他重新计算着自己的价值……就像半个世界后出现在法国舞台上的《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苦苦等待永远不会出现的“戈多”。

08

《玛利亚的婚后生活》

导演:托马斯·奥斯特玛雅 / 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 出品

《玛利亚的婚后生活》根据世界电影大师、被誉为“新德国电影的心脏”的宁那·华纳·法斯宾德 1979 年拍摄的电影《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改编,由当下德国乃至欧洲最当红的戏剧导演之一、柏林邵宾纳剧院艺术总监托马斯·奥斯特玛雅执导。法斯宾德的电影用蒙太奇将女主角玛利亚的个人情感处境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德国的整体命途连接。快速切换的画面里,玛利亚以雷厉风行掌控全部的姿态与命运进行抗争,殊不知自己也是他人手中的棋子……剧情映照出德国从满目疮痍走向一派新生的真实过程,而话剧完全依循电影的剧情脉络展开叙事,却有迥异于电影的故事连缀手段。

在奥斯特玛雅的这部作品里,散落在舞台上的各式桌椅(灵感或许来自德国舞蹈大师皮娜·鲍什的经典舞剧《穆勒咖啡馆》)、包裹左正右三面门窗的窗帘、少量复古道具以及历史影像资料,营造着电影涉及的时代环境,而玛利亚与各色人等的相遇,悉数在五位演员之间展开。

09

《恶童日记》

导演:乌利希·拉舍 / 德累斯顿州立剧院 出品

同样作为 2019 柏林戏剧十大关注剧目之一,乌利希·拉舍作品中的合唱宏大悲怆、意象丰富、极具感官冲击力。有人可能会说,它听上去像极了德国战车乐队 Rammstein。不同于其他导演的是,乌利希·拉舍让我们有机会以全新的方法聆听文本。他用精准的节奏将文本呈现在观众面前,启发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观众在近 4 个小时的时间里入迷地聆听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写就的战期童年故事。

这是一部充斥着暴力与性瘾的黑暗作品。乌利希·拉舍采用颇具美感的行为叙事,将情节徐徐铺陈在观众面前的同时营造出沉重的压迫感。在 Monika Roscher 极简主义配乐的衬托下,男声唱诗班踏着巨大的圆形转台大步前进。这部作品审视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阴影下不断膨胀的男性幻想,以及被道德沦丧的环境所影响的童年世界。

10

《斯特林堡酒店》

导演:西蒙·斯通 / 维也纳城堡剧院、巴塞尔剧院 出品

《斯特林堡酒店》是 2019 柏林戏剧节“十部最值得关注”之一。导演西蒙·斯通沿用奥古斯特·斯特林堡中激烈而又充满人情味的冲突,完成了这部与当下时代精神相当契合的经典戏剧文学改编作品。文本部分,《斯特林堡酒店》将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几部很少被提及的作品(其中包括《父亲》、《鬼魂奏鸣曲》、《鹈鹕》和《债主》)串联,结合剧作家真实生活中经历的重要时刻,编织成了一个当代的斯特林堡式万花筒故事。

演出现场,观众可以在同一时间观看酒店的不同房间里发生的各种故事。相互交织的不同场景里,人物关系时刻处于危机之中。整场演出像一首绵延的,有节奏的叙事歌谣。另一方面,演员也巧妙参与着现场音乐的创作。随着剧情展开,戏剧冲突变得越来越超现实,人物逐渐消融于妄想中的世界,直到全然迷失。

资料来源:

1.The 10 Selected Productions 2019 https://www.berlinerfestspiele.de/en/theatertreffen/programm/programm-2019/auswahl-2019/auswahl-2019.html

2.Theatertreffen | 2019柏林戏剧节十部最值得关注剧目揭晓https://mp.weixin.qq.com/s/3QoYBIHFtB0lP37qoihJJg

3.挑战权威!德国塔莉亚剧院《奥德赛》开启“2019柏林戏剧节在中国”https://mp.weixin.qq.com/s/c3OtPjJf_6x0ODCKajRTuw

「2019 柏林戏剧节在中国」

01. 客座演出《夜半鼓声》

布莱希特原著/根据布莱希特改编

克里斯托弗· 卢平执导

慕尼黑室内剧院

7 月 13 日和 14 日 19:30

演出语言:德语,中英文字幕

导赏语言:德/英,中文翻译

地点: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购票:请访问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官网购买演出入场券

02. 即兴表演&派对

纸老虎和它的朋友去柏林戏剧节度周末

7 月 6 日 16:00

参与者:王亚男,雷琰,巩中辉,吴晓波,徐一鸣,张兴杰,刘超,彭忆欧,苏诗丁,田戈兵,古佳妮

语言:中/英

地点:北京歌德学院

免费入场

03. 对谈“布莱希特在今天”

7 月 7 日 14:00 – 15:30

嘉宾:艾娃· 贝伦特(柏林戏剧节评审,剧评人),沈林(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语言:中德

地点:北京歌德学院

免费入场

04. 放映和导赏

海纳· 穆勒《水泥》

狄米特· 戈契夫执导

7 月 7 日 16:00 – 18:50

出品/制作:慕尼黑王宫剧院

导赏嘉宾:艾娃· 贝伦特

语言:德中

地点:北京歌德学院

免费入场

05. 即兴表演工作坊

7 月 11 日

工作坊指导:尼尔斯· 卡恩瓦尔德(《夜半鼓声》演员),强尼-比克斯· 本格尔斯(青年导演,《夜半鼓声》导演助理)

地点:北京歌德学院

免费,需通过“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微信公众号报名

编辑丨十三

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上图,购买全新上市的《单读 19 :到未来去》

▼▼艺术解答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