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11年11万张照片,我见证了“空心村”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复苏

2023-11-12 19:07 作者:岑岑 围观:

阳春三月,广西大山深处的铜板村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沧桑的土墙、古老的木门、红色的对联、灯笼,宛如世外桃源,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铜板带来春色。

游客在潘通村赏花。

11年前,通牌屯曾经面临“人去屯空”的窘境。2012年10月,我第一次来到广西柳州市融安县董琦乡铜板屯。那时候,通牌屯还没到路。我翻山越岭,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当时铜牌屯的房子破旧不堪,杂草丛生,土地荒废。只有几个老人留在这里。

当时原本打算拍摄记录铜板村自然消失的过程。可我不知道的是,在我到这里的半年多前,村民龙格雄、龙和几个朋友已经决定回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拯救家乡。就因为他们在外漂泊了20多年,需要回到工作的城市做一些准备。

龙格雄说,他一开始不敢把这个决定告诉妻子,因为孩子还在城里读书,生活需要很多开销。回家创业收入如何解决?孩子们怎么办?家里的生活怎么样?

几个月后,2013年5月,我第一次见到龙革雄的时候,他正带领村民在山上种树。

龙格雄和龙向我展示了他们的计划:大规模种植李树和山野葡萄,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龙格雄(左二)、龙耀星(左三)等人准备在山上植树(2013年5月15日摄)。

我决定换个拍摄题材,开始拍摄《收复空蚁穴村》这样的长画面故事。

铜币人有种梅树的传统,人们也以种梅为生。从五六岁开始,龙格雄和他的堂弟龙飞仁每年春天都跟着父母到山里种梅树。龙格雄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学校老师会在植树节前后组织孩子们种李树。

1986年,18岁的龙格雄初中没毕业就回家种李树。在缺水贫瘠的山区,龙格雄家种的20多亩李子树几乎没有果实。而且卖梅子还要肩扛几十里山路,几斤米肉都拿不回来,这让他很郁闷。

90年代,附近的农村掀起了进城务工的浪潮,铜版的年轻人也纷纷外出打工。农民工过年回来,兜里有几千块钱,让留在山里的年轻人羡慕不已。1992年,24岁的龙革雄带着妻子罗结束了6年“望天吃饭”的务农生活,选择进城打工“大干一场”。

岁月流逝,虽然龙格雄一家的生活有所改善,但他的家乡在人去的村子里却逐渐衰落空,留守老人年龄渐大,无力照顾山里的李子树。

有一年,龙格雄的父亲龙桂全不小心从1米多高的楼梯上摔了下来,摔坏了头。几个留守老人试图送他上山就医,但老人年纪大了,体力不支,只好作罢。直到第二天葛雄回家,才把父亲送到医院。因为伤口长,医生敷了一晚草药,然后缝了70多针。

一方面,家乡衰落到这个地步,老人很无奈。另一方面,在外面流浪也很困难,龙格雄和他的同龄人特别复杂。也许再过10年,我的家乡就会像一棵无人照管的李树,在他们这一代自然消亡。“家乡没了,根就断了。为什么要定居?”2012年春节,龙格雄的这些话深深刺痛了海归的心。

在外打工20年后,龙格雄决定带着村民实施“拯救家乡计划”。

拼版照片:融安县董琦乡铜板屯村民改造荒山。左上:桐柏屯村民龙飞莲在山上割草(新华社记者黄2013年7月23日摄);右上:桐柏屯村民龙格雄正准备在荒地上种梅树苗(新华社记者黄2013年5月15日摄);左下:桐柏屯村民上山开荒(新华社记者黄2013年3月5日摄);右下:桐柏屯村民在植树(新华社记者张爱林2013年5月15日摄)。

龙格雄在雨夜中准备搬运树苗(2014年2月21日摄)。

创业的成本,妻子罗很清楚:不仅用家里的积蓄种了李子树,丈夫也照顾不了家庭,家里的生活重担几乎都落在了他的肩上。“创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三五年内很难有可观的收入。”正如罗所料,每年春天,漫山的李子树都会花开花落,但她的丈夫依然羞涩。一家五口的生活基本靠每个月2000多元在市里打工。

和钱一起的,还有龙格雄日渐消瘦的身体。前两年,龙格雄的体重从125斤,几个月就降到了90多斤。“‘骨瘦如柴’都不足以形容,我真想劝他别干了。”罗心如刀割,怕丈夫身体受不了,但他还要照顾在城里上小学五年级的双胞胎女儿。经过长期的挣扎,2015年,罗决定告别城市,让女儿转学到一个小村庄,在家辅佐丈夫。

这几年,龙格雄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建合作社,新种的果树却没有结果。再加上冰雹、洪水等灾害,农作物基本没有收成。合作社发放的微薄工资难以维持一家六口的日常开销。

拼版照片:2014年、2015年,融安县董琦乡铜板屯村民修建入口道路。左上:桐柏屯一村民正在察看地形,准备硬化成路(新华社记者张爱林2014年2月18日摄);右上:童板屯村民推着车辆通过湿漉漉的道路进入童板屯(新华社记者黄2014年2月18日摄);左下:桐柏屯村民在修路(新华社记者黄2015年4月21日摄);右下:桐柏屯村民在修路(新华社记者黄2015年4月21日摄)。

2015年夏天,桐柏屯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山洪。一些房屋被淹,果树损失巨大。对于龙格雄和他的兄弟们来说,幸运的是,齐新让留守老人免受伤害。“我们没有忘记我们的初心,相信我们会度过难关。不仅我们家富了,村里也活了。”

听说有的品种李子个头大,龙哥雄就从外地买了两万多苗。几年后,“外来树木”水土不服,最终全部死亡。

因为梦想,艰苦的日子也在闪光。那些年,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来帮忙。

年过八旬的龙耀兴、龙贤兴,每年仍坚持在山上种几棵树。

在过去的十一年里,村民们用了几百把破镰刀和锄头,搬动了几百万块石头。

近年来,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政策持续发力。桐子屯得到了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和广东省濉溪县的支持,新建了便道、人畜饮水工程、民俗风情、食堂、观光长廊、农作物滴灌、太阳能路灯、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短短几年时间,这个被时间遗忘的百年老村已经改头换面,成为“广西地方特色示范村”。

游客在铜板屯品尝农家菜(2017年3月4日摄)。

拼版照片:融安县董琦乡铜板屯村民修建人畜饮水工程的场景。左上:桐柏屯村民正在修建人畜饮水工程(新华社记者张爱林2017年3月5日摄);右上:村民龙格雄(左)、龙飞莲搬运污水管(新华社记者黄2017年8月15日摄);左下:桐柏屯村民正在搬运污水管(新华社记者黄2017年8月15日摄);右下:桐柏屯村民正在搬运污水管(新华社记者黄2017年8月15日摄)。

上图:在广西融安县董琦乡崖脚村桐柏屯,村民将汽车推出泥潭(2014年2月22日摄);下图:汽车停在桐柏屯的旅游路上(2021年2月17日摄)。

2015年退役后,龙飞也一头扎进了铜板,成为“拯救家乡计划”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他和朋友们一起决定,以后不仅要卖李子,还要建一个李子加工厂,生产梅酒、梅糖、话梅,对一系列李子产品进行深加工,延伸李子相关的产业链,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

桐柏屯村民罗在晾晒笋干(2018年8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第一任书记秦所在的柳州市林业园林局,每年都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以后会把山上当地的一些梅花移植过来供游客观赏,并提供技术力量,引导桐柏屯的群众更好地种植李树。”秦表示,未来将丰富山楂、樱桃等开花植物,增加植物景观的层次,让铜版一年四季都有花,延长旅游时间轴。

55岁的龙格雄种了半个世纪的李树。十一年来,龙格雄夫妇每年都带着两个女儿到山上种梅树,种下“梦想和希望的种子”。

桐柏屯村民罗桂芝(左一)带着两个女儿在山上种梅树(2021年3月7日摄)。

桐柏屯村民龙格雄扛着树苗上山种李树(2021年3月7日摄)。

铜片屯和兄弟的故事,是中国扶贫和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十一年来,我上百次到童畈屯调研采访,村里人都把我当自己人。我积累了11万多张照片和大量视频资料,展现了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角落。

作为亲历者、见证者、记录者,我的镜头里记录着通博屯十一年的沧桑和村民们的喜怒哀乐。幸运的是,我拍下的不是铜板屯的句号,而是铜板屯越来越精彩的故事,是中国千千千万个小山村命运蝶变的缩影。当未来的人回顾我们的时代时,我希望这些照片能成为通向历史的桥梁。作为摄影记者,这是我们光荣的时代使命。

策划:兰

统筹人:费、周大清、刘金海

记者:黄

编辑:蔡、陆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