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拆弹专家1名场面,拆弹专家电影片段

2023-11-11 16:19 作者:岑岑 围观:

“一个两个大拇指,五个警察,加上车上的设备,多少钱?”

这是香港电影《寒战》中的一句台词。

片中歹徒开价9000万,不算很多,只是对香港政界高层的博弈和黑幕所涉及的一个小小的两个大拇指。

冲击波2里的混混玩的更狠了。吴江的轰炸机“Hot”带领一个几十人的雇佣兵团队,控制了一条有数百名人质的海底隧道,要价高达数十亿。

但背后涉及的奸商只有一个。场面大,格局小很多。

《寒战》上映后,影迷对剧情的猜测和讨论,以及对续集的期待,让香港电影仿佛起死回生。相比之下,《冲击波2》缺少了推理和解谜的环节,成为一部无脑的、程式化的合拍作品。影片的槽点和亮点同样突出,整体来看只是一部中庸之作。

正如很多人所说,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港片。大陆演员的参与并没有擦出火花,反而在很多地方很尴尬,就像站起来让人分分钟上场的洗衣粉广告牌。

宋佳在片中的台词提到了超级英雄电影,而我们都知道这类电影之所以吸引人,不仅仅是因为超级英雄有多厉害,还因为电影里有匹配的反派。

在《冲击波2》中,吴江的反派角色“热”是一个失败。

Hot和他的手下戴着“小丑”面具,但在作案过程中并没有“小丑”犯罪的智商。横冲直撞,金库保安成了活靶子,不会被覆盖;精心制作的汽车炸弹只是作为逃跑路线上的“地雷”。

如果你是一个智商更高的歹徒,你可能会在城市的不同地方散布三枚汽车炸弹,以吸引警察的注意力,为作案争取时间。

后面隧道里的劫持人质事件和吴江几次的破嗓子也让人觉得他真的不适合这种角色。虽然戴着眼镜,但是没有那种高智商反社会的气质。也许他更适合《命运》里的“粗人”形象。

其次,宋佳在片中也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考虑到内地市场的票房,对自身气质影响最小的港片,最划算的策略就是联合内地女星,比如《神秘之城》中的佟丽娅,《风暴》中的陈瑶,无一例外都成为男主角的陪衬。

宋佳在《冲击波2》中的角色除了拖累男主角,给刘德华一个拯救美国的机会,几乎没什么用。她在片中饰演一个离异的老师,但你把她的职业换成医生、护士、白领甚至剪掉她的部分,都不会影响剧情的发展。

这种尴尬场面类似于《人民的名义》里的“郑胜利”,被很多人嫌弃。场景很多,但对推动剧情意义不大。

《冲击波2》不仅让演员们尴尬,也让他背上的政治包袱尴尬。

张继聪在这部电影中扮演一名导游。他有一句台词:“我们不是在购物,我们有很多时间拍照。”后来满载大陆游客的大巴被歹徒劫持,导游挺身而出保护大陆游客。

这个角色的存在,显然是为了给低迷的香港旅游业做一个正面宣传。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近年来香港旅游业的内地游客数量锐减,希望内地游客回流成为很多商家的心愿。但这种宣传太硬,在两地关系恶化的背景下甚至是虚假的。

另外,电影故事的前提,也就是幕后黑手的犯罪动机,也是无法理解的。

“炙手可热”的劫匪是被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板严先生()雇来占领香港三条过海隧道之一的红色隧道,导致严先生拥有的另一条隧道股价飙升。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股票市场永远是港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就像《窃听风暴》系列越来越像《股市风暴》一样,《冲击波2》也描述了首都经济中的众生相:红色隧道和数百名人质被歹徒控制,警察没有想到马上救人,而是“工作时间一到,整个香港都会乱成一团”;普通人想到的不是隧道和人质的安全,而是西隧的股票。

编剧可能想讽刺金融市场的繁荣是建立在白骨之上的,但是哪个商人会这么大胆去发动恐怖袭击来抬高股价呢?

但除了这些尴尬,冲击波2也有很多亮点。

警察在隧道里与匪徒对峙时,演员蔡汉仪饰演的年轻警察被匪徒放了出来,而编剧在最后一秒也没有让刘德华饰演的拆弹小组拆弹,让观众大吃一惊。而是跟年轻警察说炸弹拆不了,然后刘德华就急匆匆跑了。年轻警察喊道:“我是警察!我有责任!远离人群!离车远点!这样伤亡最少,然后被打死。

这种反英雄主义的套路让观众大吃一惊,也为结局埋下伏笔。

另一个亮点是警察风暴。

狭长的隧道里快速移动的头顶镜头,让局促的空房间里激烈的交火和混乱一览无余。吴江带领的一群雇佣兵看似人数众多,火力充足,但在警察的强攻下很快暴露,边打边退。在狭窄的隧道空,双方在汽车的掩护下互相射击,有点战争场面。

影片结尾,编剧没有让整个故事“雷声大雨点小”,而是真实地拍摄了一个宏大的爆炸场景,没有最后一秒的营救,没有英雄光环,不落俗套的结局突破了中国电影类型片的套路,为影片加分不少。

总体来说,《冲击波2》是一部表现还算不错的电影,其水平也暴露了香港电影近年来的尴尬。

本土市场的没落,进入内地的水土不服,让很多香港电影人找不到方向。

于是有些开始向资本妥协,迎合市场。市场需要叶问我拍叶问,市场需要青春题材我拍青春题材。在雇主和市场的利益追逐下,他们继续性交,走向同质化严重的局面。

还有的在市场竞争中采取鸵鸟战术,坚持港片一贯风格,但在创作上开始枯竭,玩不出什么新花样。

香港曾经是香港电影人的地盘,但从整个亚洲、整个世界来看,香港很小。面对日韩片甚至好莱坞的冲击,港片的格局永远是小巫见大巫。当内地电影已经在湄公河和非洲“拯救世界”的时候,香港电影还在专注于自己的世界,衰落是必然的。

当然,香港电影的没落并不意味着香港很难拍出好电影,也不意味着合拍片一定是垃圾。就像刘天王这几年的作品水平,既有《澳门风云》这样的烂片,也有《救我老公》这样的佳作,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创作者的诚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