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有人疯有人死,有人卖身有人破产,好一个《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

2023-11-10 19:52 作者:岑岑 围观:
01真实的人性更残忍,也更“过瘾”。

疫情隔离期间,看了好几部电视剧,印象最深的是《纸醉金迷》。主要讲三个高中女生在重庆陪都挣扎、堕落、沉迷、清醒的故事。

电视剧其实算得上精彩,演员演技在线,情节流畅自然,但即使没看过原著,也能看出明显的改编痕迹,很多导致人物结局的线索没有足够的情节辅助,匆匆展开又仓促结尾。前后剧情衔接不够,尤其细节之处欠缺严谨,经不起推敲和琢磨,只能靠演员的演技取信观众。

比如田佩芝的好赌,剧中没有详细说明她的主观能动性,相反每次都是被动的、不情不愿的。赌博是田佩芝堕落的最主要因素,不表明清楚不足以说明这个人物的贪婪和无法抽身。

还有范宝华的投机倒卖,究竟是怎么买空卖空的,也没有详细表述。不说清楚就不足以表明战乱动荡的大环境对商人和百姓的影响,而时代背景对整本书都意义重大。

还有人物善恶的泾渭分明,范宝华的人情味甚至影响到了商人的精明,袁园的悔悟和觉醒只体现在莫名其妙而又自以为是的说教上。

魏端本若是个只知埋头奉献而不知官场生存法则的书呆子,又蠢又笨又冰清玉洁,为何领导次次吃回扣都要拉上他、对他知无不言呢?只有一个答案,凸显主角戏份,强行制造冲突。这是电视剧区分主配角色的套路,不是现实。

为了教育警示世人,编剧强行给角色添加各种高大上、“伟光正”的人设,本是一番好意,但在战乱的时局背景下,显得不够真实。“哄哄”十几年前的我,尚且够用。但现在的我不是小女孩儿了,比起虚假的人为美好,更想触及人性中的灰色地带。

张恨水的原著看起来明显更“过瘾”。

第一:精彩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表情描写。

三言两语就刻画了人物特点,对揣摩理解想象人物很有帮助。

书里还有大量的重庆地貌、房屋建筑、街道、交通工具、天气环境、衣着服饰描写,涉及的人物从达官贵人到小老百姓,从投机商人到车夫小贩,从知名交际花到佣人女工,不偏不倚,描写的非常细致到位,很像战时陪都的群众生活群像。特别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和提高写作技能。

第二:人物很丰满,更贴近战乱年代的现实生活。

范宝华不是散财童子和同情心泛滥的圣人;田佩芝不是被威逼利诱和设计陷害的“白莲花”,她从良家妇女到堕落下海是咎由自取;魏端本也不是不识时局和当权者的“灯下黑”,迂腐到愚蠢、懦弱到可恨的“傻白甜”。

剧里的他们像是摆在橱窗里的塑料假花,美则美矣,但不真实也触碰不到,书里明显鲜活了很多。

小说通过对各种人物的现实描写,揭露了官场的腐败、人心的动荡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时享乐心态,以及无休止的贪婪和欲望会将人拉入怎样的深渊。

这样逻辑严谨、丑陋而真实的情节,比起强行上价值、加光环,制造对错冲突,显然更能警醒读者。

02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有多可怕

田佩芝本来是一位小公务员的抗战太太,虽生有两个孩子,但天生丽质又正值青春,额外多得丈夫几分疼爱和包容。加之有点小伎俩和小手段,把丈夫魏端本降伏地服服帖帖,两个孩子全权交给佣人,心血来潮才看一眼,平日只管打扮地时髦漂亮,看电影打牌,消遣度日。

日子虽不及大银行家太太和高管夫人,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难得的是:既不用担心时局连累经济动荡以至破产,也不害怕丈夫乌纱不保生活无着落。

但她(牌)技不如人又好赌成性,(偷)胆大包天又贪婪至极,虚荣且拜金,既有魅惑男人的美貌又有玩弄人心的花招,可想而知,在那个笑贫不笑娼、今朝有酒今朝醉、享乐主义大于一切的战时大后方,会是什么下场。

即使没有范宝华以偷窃罪相要挟,也会有洪老五拿钻石戒指以诱惑;即使没有为了筹集赌资而出卖身体,也会因为衣服首饰而出卖灵魂。

最终,由一位良家少妇,抛夫弃子、傍身权贵,堕落至一名交际花、下海女。

田佩芝作为第一女主,作者几乎没有赋予她任何美好的品行,甚至良知。她虚荣、拜金、嫌贫爱富又虚伪、做作至极,从她嘴里几乎听不到一句实话,要么想达成什么目的要么想掩饰自己的不道德,别提对家人朋友的义气和真心,亲生骨肉尚且可狠心抛弃。偶尔一次良心发现,也在下一场豪赌中弥散地一干二净。

嗜赌成狂到家资两万,敢借四五十万豪赌;欲壑难填到出卖身体换取赌资和从头到脚的穿衣打扮;胆大包天到诱惑不了,便骗,骗不了,就偷。良知、道德、母性统统可以出卖,家庭、丈夫、朋友、孩子,统统可以抛弃。

她走进朱四奶奶家门口时的神态和心理,让我想起《第一炉香》里葛薇龙走进姑妈家的一幕,欲望的野兽在那时就已经狩猎了她们。

她们类似却有不同。同是被诱惑,葛薇龙尚且有挣扎;同是沉沦,葛薇龙尚且知道以爱之名;同是战乱避祸的大时代背景,葛薇龙尚且有孤身一人的不得已。而田佩芝,原本是有机会的。

她若坚守一年,甚至半年,就可以随着抗日的胜利,荣归故里,官太太加身,身份、阶级、地位、钱财更上一层楼,可她守不住自己的欲望,禁不起丝毫的诱惑,最终只剩一副空皮囊,落了个高级妓女的下场。

在人心的欲望还是一只小猫的时候,人畜无害,能自己觅食能扮乖讨喜,此时它叫“需求”。

等把它喂成了猛虎,你只有持续无间断地投喂,一旦断粮,就会招惹杀身之祸。此时,它已经被豢养成了“欲望”。

03人性禁不起试探和诱惑

抗战期间,一百多万人蜗居重庆,除了忍受敌机的轰炸和时不时拉起的警报,还要面对飞涨的物价。谁也不知道战争到底什么时候结束,明天又会过上怎样的生活,能看到的只有眼前,因此,整个社会都陷入一种极致的投机主义和享乐主义中。

1945年来了,胜利的号角已然吹响,然而人们还来不及对战后的生活产生向往,一场“黄金风”席卷了全城。

发国难财的投机商趁最后的机会疯狂敛财,到内地避祸的小老百姓也想借此发一笔小财积攒川资。人人都陷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大馅饼黄金潮中。

范宝华投机生意不做了,将所有家产投入到买黄金中,除了现金和变卖五金建材,他还不惜低价出售了百货商店。至此他已经以2万一两的价格购买了八百两黄金储蓄券,等六个月后,黄金官价上涨,再以最少4万一两的价格卖出,至少净赚1600万,对半利。

这比任何生意都划算,无形中把商人和百姓的胃口喂大了,把当官的和开银行的眼睛喂红了,大到政府官员,小到平头百姓,人人不惜一切购买黄金储蓄券。

有资本有人脉的范宝华之流滚起了雪球,将手头的黄金储蓄券抵押,换来现金,接着买接着抵押,雪球越滚越大。巨大的利益让他们不惜低价抵押和高昂利息。

一般的投机商人李步祥一类,也甘愿出卖良知,篡改家书,谎称变故,集众人之资买黄金。

更有资本家何经理一伙动用储户的储蓄券和现金,抵押现款,以自己的名义购买黄金。

有当权者像魏端本一样为买黄金挪用公款,也有手头没钱而做着各种黄金梦的。

总之,彼时的重庆,所到之处所遇之人,无不在谈黄金、买黄金。有人螳螂捕蝉,有人黄雀在后,有人大鱼吃小鱼。

人性的贪婪和自私,黑暗和无耻,在这场有蓄谋的黄金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朝黄金上涨至三万五、五万,人人闻风而动,笑逐颜开;一夕黄金变卦,众人傻眼了:“买得黄金储蓄券的人,到期只能六折兑现。”

相当于价值五万的黄金缩水成了三万,虽有人两万块一两时买的,可也有人是三万五一两时买的,四万块一两买的,更有大多数人是高息举债借钱、抵押买的,算上利息,人人破产,黄金梦碎。

这显然是政府回笼资金的阴谋,可高官也好、精明的商人也罢,没一人看穿,纵然也有过“财政部不会做亏本买卖”的怀疑,也很快被政府的公信力所打消。

归根到底,身处战时大后方的众人,要么被生存压迫要么贪图个人享受,他们无力也无愿去看破时局和整个世界、国家的大环境,盲从盲听盲信。

他们被黑暗腐败的当局者所害,更被自己无止境的贪婪所害。

要注意的是,被卷入这场黄金潮中的,除了靠着年轻美貌的女性出卖良知和身体换来资源和钱的“拆白党”朱四奶奶之外,除了贪婪无止境,在经商的精明和美色的糊涂间辗转的范宝华之外,除了利用职权、黑吃黑的张科长之外,还有良心不泯的李步祥、魏端本、余进取一类的好人代表,他们也不得善终,李破产了,魏丢了官,余疯了。

一股黄金风刮起了人性的贪婪、自私和倾轧,而人性是禁不起试探和诱惑的。

人性的贪婪就像一只笼子里的野兽,它本来安静地躺在那,可一旦有人时不时拿骨头引诱它,惹急了,它就一跃而起······

这本小说引发我最大的思考是:社会中,到底什么样的人能走得更远,笑到最后?

朱四奶奶、范宝华无不是精明百倍、玩转人心、手段毒辣的老练商人,可死的死、中风的中风、破产的破产,他们身上暴露出最大的问题是品行。我们总说无奸不商,但其实,没有豁达的人生观、自我约束的道德观和凌驾金钱之上的价值观支撑,他们很难走到最后,即使在和平年代,也难逃厄运。

原因很简单,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在人群之中,虽没有利害的关系夹杂着,是非与公道,依然是存在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