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安娜卡列尼娜的结局是什么,《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形象分析

2023-11-10 12:00 作者:岑岑 围观:

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不仅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的爱情悲剧,也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俄国的社会现实。书中安娜生命中有三个男人,都曾爱过她,分别是代表保守势力的卡列宁,新兴自由派的渥伦斯基,温和改良派的列文。如果不谈政治只论感情,究竟谁才能给她以幸福?

丈夫卡列宁:过度理性的男人,不适合感性的安娜 。

应当说安娜和他两个人自愿结婚,说不上卡列宁有太多的错。卡列宁比安娜大20岁,事业有成为人理性,谨遵上流社会的行为准则。他和安娜门当户对的结合,为符合神旨道德的"神圣婚姻",不认同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所以认为安娜背叛婚姻可耻。毕竟在讲究门第功利化婚姻的上流社会,爱情往往被漠视或者被压制。

卡列宁

他爱过安娜么,也许爱过,仅仅出于责任感。作为国家大臣的卡列宁,只要有时间会回家同妻儿吃饭,准时出现在二人共有的社交场合,这是当时丈夫表达对妻子的爱护与尊重的最好方式。

他甚至不干涉安娜与异性的亲密交往。书中有这样的情节:在社交场合看到其他男人向妻子献殷情,就算是安娜在社交场合与渥伦斯基谈情说爱,他不觉为奇——认为不过是社交礼仪罢了,作为有教养的绅士应表现出大度。这不是爱人应有态度。

相比之下,列文不愿遵从于虚伪的社俗:向年轻貌美的女人献殷勤,而一个社交界的丈夫,只会因此觉得受宠若惊。他认为公开向吉蒂示好的瓦先卡先生,是引诱妻子堕落,醋劲十足地把他从自家庄园赶走了。现实理性的男人与浪漫感性的女人,对婚姻的态度不同,结局自然也不同。

但卡列宁故作镇静,沉浸于官场的中年男人,不太擅长表达情感。在火车站接从莫斯科回来的安娜时,他对等了半天只是简单敷衍自己的妻子,半是自嘲半是不满,显然也希望得到更多爱的热情回应。

卡列宁出于理性的过度克制,后果是严重:年轻充满激情的安娜,认为他缺乏正常人的浪漫感情,忽视了女人丰富的感情需求,与之越走越远了。

卡列宁

其实他对安娜重归家庭抱有希望的,但出于愤怒使用冷暴力欲使妻子就范,则让他彻底失去安娜。爱是成全不是占有,放手也是爱。如果他一开始同意离婚安娜重获自由,就能与沃伦斯基结为合法夫妻,悲剧也许变喜剧了。

沃伦斯基:感性自私的男人,更爱自己多一些。

“他望着她,就像一个人望着被他摘下来的一朵蔫了的花,这个人是因为花朵美丽而把它摘下来,并且把它给毁了,现在他已难以看出它的美了。”

沃伦斯基出身贵族家庭,感情丰富,对安娜的爱是热烈而真诚。从彼得堡车话对被火车压死的工人的同情,彼时沃伦斯基予死者家属的捐助给她留下了好印象。为了能经常同安娜在一起,他放弃了关乎自己前程的重要任命;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感到自己的卑劣渺小,充满负罪感;和安娜的爱情可能结束时,甚至不惜开枪自杀。

沃伦斯基

但安娜迟迟不能离婚,还是给他带来了无法忍受的现实利益损害:他和她的孩子将无法获得社会承认。他让多莉劝劝安娜离婚,大倒苦水:

"按照法律我的女儿不是我的,却是卡列宁的,这种虚假的处境我不能忍受! 有一天也许会生儿子,我的儿子在法律上他是卡列宁家的人。既不能用我的姓氏,也不能继承我的家产,无论我们的家庭生活多么美满,无论我们有多少孩子,我和他们之间都没有法律上的关系。他们都是卡列宁的孩子。您想想这种处境有多么痛苦和可怕!”

沃伦斯基无法理解她的痛苦:在男女双重道德标准的社会里,他和安娜交好,对自己来说不存在负面影响,正常出入社交圈,还有点英雄抱得美人归的自豪;反之安娜作为有夫之妇与沃伦斯基公开相爱,就被视为不忠于婚姻,道德沦丧之人避之不及,统统加以打击抛弃。

如此一来,所有的舆论和现实压力都落到安娜头上,还要遭受内心道德的拷问,以及愧对儿子阿廖沙的折磨。沃伦斯基的爱情就成了安娜的唯一寄托一一它是如此脆弱,手中流沙抓得越紧,逝去得越快。

沃伦斯基

沃伦斯基对安娜的痛苦无法感同身,孤注一掷的爱让他感到过于沉重和窒息,渐渐失去了耐心。他终于还是将此焦虑放到安娜的身上,为二人爱情的死亡添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沃伦斯基终究更爱自己多一些。对于上流社会社交圈的留恋,表明他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当他被迫带着安娜离家出走以后,对于安娜的剥夺他自由的爱,渐渐萌生了逃离的想法。

“她是幸福的,她是真正幸福的。可是我呢……我担心我们的将来……请问,还要往前走吗?”

“男人以事业为重”,其实道出了最为隐秘的爱情密码。事业是铁打的营盘,而爱情却是流水的兵。由于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差异,男性与女性在人生价值的排列顺序上,会有显著的差别。沃伦斯基创办了规模颇大的现代医院,有着商业化缜密的思维,渴望得到更广阔的天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在男性的价值坐标中,爱情永远是处在一种至少二选一的地位。事业还是爱情在人生的某一时段,爱情也许会暂时冲到事业的前头,但对于绝大多数男性来说,事业总会不声不响的反超于前。而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中,感性的女性大都扮演着破釜沉舟的角色,爱情是纯粹的,容不得半点杂质,而男性在女性的“要么爱,要么死”的孤注一掷面前,大都会相形见绌。

安娜

女性往往将所有生活的希望寄托于爱情,为了爱卑微到了尘埃,但激情燃烧之后,终将趋于冷淡。到最后,她们丧失了摆脱世俗诋毁的勇气,而走上绝路。杜十娘如是,白娘子如是,《胭脂扣》里的妓女如花如是,安娜如是……

列文:理想主义在现实的挫折面前,未必能挺住。

对于安娜来说,卡列宁和沃伦斯基都是世俗之人,无法给予她真正的幸福。而列文和安娜在全书中并无太多交集,除了去哥哥家的舞会初见,二人又在最后见了一面,但具有非常深刻意义。

列文一直在欣赏安娜的美貌、聪明、良好的教养,还有她的单纯和真挚。莫斯科舞会上安娜出现时,引起了众人瞩目,除了沃伦斯基,列文也算一个。他钟爱她上流社会妇女那种娴静,而落落大方的风雅之态。

沃伦斯基和安娜

托尔斯泰花了两大篇描写吉蒂的打扮与装束,她的美丽与自信,在一袭黑裙的安娜出现后黯然失色,溃不成军。吉蒂恨安娜大出风头抢走了自己的爱人,沃伦斯基眼中只有安娜,如同她对苦追自己的列文置若罔闻。

吉蒂恋着沃伦斯基,拒绝了列文的求婚,对安娜夺走她的未婚夫而恨她。后来列文与吉蒂经过进一步交往,消除了隔阂。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回到列文的农庄。列文继续社会实践,进行农业改革终于实现了梦想,吉蒂生下了儿子成为他的贤内助,他们生活很幸福美满。

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列文由于她,一切都生了光辉。她是照耀周遭一切的微笑。

尽管书中深陷绝望的安娜,通过对列文展示出美好的一面,仅仅是希望在他身上测试一下自己的魅力,以弥补在爱人沃伦斯基处所受的冷淡和伤害,证明自己还很有男人缘寻求心理平衡。

安娜最后见了列文时,再一次成功地俘获了对方的倾慕。

但他们关于理想和人生的谈话,也清晰地证明安娜的爱心和善良,良好的修养。她仍然在列文眼中是可爱的,令人难以忘怀的优秀女性。以致他回家之后刻意掩饰,吉蒂仍凭着女人天生的敏感,探出了原由而生气。

安娜是列文最合适的理想伴侣。作为一个有三千俄亩土地,充满了实践精神的改良主义者,列文希望能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吉蒂很爱他,是带有孩子气无意识的虔诚和善良,作为贤妻良母很合格。可他内心深处渴望,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二个人品高尚,性格互补,志向光明的人,一个能与他一同灵魂起舞的爱人,而安娜无疑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人。

这当中有托尔斯泰自己婚姻的投射。他晚年成了清教徒,认为"如果你有多余的食物,别人却沒有食物,这就是罪恶。“他想把财富分给自家庄园的农奴,但是妻子却反对把家人都变成穷人。夫妻在思想上分道扬镳,争吵不休令他十分痛苦。以至八十二岁高龄时还离家出走,大风雪天受寒染疾离世了。

托尔斯泰夫妇

对于安娜来说,唯有列文能够懂得她的精神世界,引导她走向广阔的天地。

"没有神的世界里,人只能一辈子都在寻找,寻找一个人,和他说一句知心的话,一个人内心的洪流,其实已经足够淹没整个世界!”

列文与安娜一样是理想主义者,虽不及沃伦斯基浪漫,但多了几分理性和思考,更能感受和理解安娜的痛苦,纵然也会内心纠结不休,在精神上与她的高度更为契合。

只是过于理想主义者的结合,理想和现实之间,总难免有太多遗憾。才华横溢的安娜如果和列文结婚,从相知相爱到相守一生,依然会有无数的挫折和无尽的诱惑。列文的心路历程相当曲折,几欲自杀。

安娜的爱情是对象列文,同样有没有出路。她缺乏更深刻自我意识,追求满足情欲为基础的爱情,以情感占有满足欲望的自由。安娜有女人虚荣浅薄之处,作为社交界各媛,被众星捧月的目光包围而沾沾自喜。

安娜

一直以来,女人更在乎男人的目光——因为她所拥有的东西,得自于他怎么看待她。久而久之,女人就会把男人充满性别歧视的眼光,内化到自己的意识灵魂深处:总会不自觉的,随时随地,用男人的标准和眼光,来评判作为女人的自己。

她不明白激情和浪漫终归会冷淡下来:爱情只有过渡到生活,才不会随着爱情的消亡结束。通俗一点说,男人肩膀靠不住女人的浪漫,所以安娜生命中的三个男人,谁都不可能保证会给她以幸福。

安娜的出路在哪里呢?

爱、自由和尊严,始终是女性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苦难或幸福都不会让有独立灵魂的人,放弃整个世界,停止他舞出一片广阔壮丽的人生来。

安娜最后见了列文时的谈话表明,她已走到新世界的门口,有机会争取到更好的生活。安娜收养红头发的小姑娘,为她写童话小说,辅导驯马师儿子和孤儿补习俄语,希望他们学到更多知识改变命运。

伍尔芙

同时代的伍尔芙就认为,女人只要有一间房一个钱袋子,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有独立灵魂空间的女作家。因此除了爱情和婚姻,自我意识觉醒的贵族妇女安娜,作为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女性,极有可能成为一个作家,书写出时代赋予她的痛苦。如差不多同时代的勃朗特姐妹,"我命由我不由天",追求自我的安娜有钱,有思想,如果也能忍受孤独的话。

可惜安娜身上有过于沉重的历史局限,身上因袭着旧道德的束缚,亦有着双重人格,又将所有生活的希望寄托于爱情,为了爱卑微到了尘埃,理想和现实的激烈冲突下无力自拔。

实际上这是她的创造者托尔斯泰的局限和痛苦,他并沒有如巜战争与和平》中给娜塔莎一样,给安娜成长的机会和光明的结局,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安娜

托翁写这本书的时候非常矛盾,差一点就烂尾了:在似乎多出来的第八章,就深刻地反映出他当时精神上的苦闷。他希望给出一个光明的结尾,可是又有爱莫能助的悲伤一一安娜的爱情沒有出路。

过去是照亮今天的灯塔,倘若安娜能控制内心的情欲自信一点,放弃过往,不畏将来,不把爱情当作生命的全部,摆脱仅靠个人情感生存的狭窄空间,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化作前行的动力,重新开始新的更有意义的广阔人生,这才是拯救她的唯一出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