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安娜的形象分析及其悲剧成因,安娜的形象,追求,悲剧

2023-11-10 11:59 作者:岑岑 围观:

导读:通过《女生帮女生》找到了自己难得的自由。

电影《安娜》是一部由吕克·贝松执导并于2019年上映的动作片。影片讲述了美艳动人的女杀手安娜在不同身份和不同雇主之间来回切换,执行各种暗杀任务,最终逃脱寻求自由的故事。《安娜》的造型和情节设定与吕克·贝松的很多电影高度相似,堪称“大杂烩”。动作戏里可以看到黑仔里杀手里昂的影子不太冷,女特工的熟悉度设定也可以追溯到90年代的尼基塔。安娜的选角和《第五元素》中的外星女人略有相似。影片中安娜模特角色的设定带来了炫目的造型和剪裁。导演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之前电影的成功——也就是让观众“买单”。这些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被观众广泛讨论,引起热议。

电影观众和电影的关系已经讨论了一百多年。一百多年前,心理学家明斯特伯格提出,电影是一种心理过程和精神艺术,是人的心灵赋予了电影以物质,电影观众首先被提升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意识到这种情况后,如何影响观众就成了制片方、导演、电影人追求的目标,女性就成了潜移默化吸引观众的最佳法宝。在研究观众心理之初,性别还没有引起重视,学者们的讨论仍然围绕着“放映电影——感动观众”这一现象。著名的“库里绍夫效应”是前期引导观众反应的成功实验之一,但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影片触动观众的方式仍处于模糊状态。

大量的研究继续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思想家埃德加·莫兰从人类学的角度重新定义图像。他说,“因此,任何被感知的现实都必须经过图像的形式,然后它作为记忆而重生。它是图像的图像...它是活生生的影像的再现,电影邀请我们思考对现实的想象和想象中的现实。”

类型片从诞生之日起就遵循这一原则,带领观众回到失落的精神家园,享受并沉浸其中,获得如梦如幻的快感,最终回归现实,这也是大多数类型片会选择大团圆结局的原因之一。在影片《安娜》中,导演充分满足观众的心理预期,将“超模”和“女特工”两种身份结合起来,塑造了身材高挑、冷峻、妖娆、能打能跳的完美角色安娜,无疑强化了观众观影中“投射-认同”的过程,观影的快感在此时作为主动男性和被动女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安娜不仅在银幕上被观众盯着看,在电影里也是如此。

葛达尔说:“电影为人类的欲望提供身体”,女性身体无疑是最好的出口。为了强化观众的投射-认同过程,电影人用包装精美的糖衣逐渐吞噬观众缺席的对象,让观众逐渐承担起观影的角色,成为亚历克斯或兰尼,成为决定安娜命运的主人。正是因为认同的自恋,观众缺席的对象才在自己身上重现。通过这种自恋式的再现,否定缺席,形成一种自恋式的堕落来满足它。观影时,观众沉迷于画面幻想,缺乏主观能动性。

电影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分支:抵抗自恋堕落的先锋实验片,和完全服从自恋堕落的政治宣传片,两者都是极端案例。更多的电影是像安娜一样,带着观众的欲望,伴随着欲望的缺席和不断的拖延,最终达到满足。最后,安娜拿两个想保护他的男人开玩笑。通过《女生帮女生》,我找到了自己难得的自由,观众也在此时投射出渴望的幻觉,以此来实现我对自由的向往。这种“富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完成了观众认同和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也无法实现现实,赋予了观众在“黑箱”中做梦的权利。

除此之外,电影《安娜》还运用了非线性叙事,利用时间线的来回穿梭来构造叙事悬念,带来了玩偶般的讲故事方式。五年前,五年后,三年前,三年后,半年前,一年后...导演用时间线的来回牵一发而动全身,把电影最后的高潮延迟了。

从上帝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断地玩弄时间,通过蒙太奇剪辑给观众一种完全不同的故事发展可能性。从和亚历克斯的深情到和兰尼的合作,安娜一个人煽动了两国的血腥情事,最后和奥尔加的一出好戏给了亚历克斯和兰尼,也捉弄了观众。随着安娜从火车轨道上换下衣服,摘下假发走向自由,她达到了看电影的极致满足。导演在这里揭示了早在夏威夷度假之前就与奥尔加联系在一起的那段话,故事就在这里揭示了。

总之,吕克·贝松是不可多得的法国类型片导演和商业片天才。近40年的经验,他一定深谙观众心理。面对电影严重的商业化,观众成了各类电影中的争夺资源,于是他通过赢得观众赢得了市场。导演在尝试了各种电影之后,依然选择了自己最擅长拍摄的《美人物语》,这既是他个人特色的体现,也是观众的期待。

[1][法]雅克·奥蒙特,崔译。现代电影美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202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