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音乐举例,经典电影中运用的古典音乐

2023-11-10 05:27 作者:岑岑 围观:

日本电影的套路之一就是以缓慢的节奏逐渐进入情境。下午看东京奏鸣曲也是如此。一个家庭有四个人。围绕丈夫失业的矛盾接踵而至。孩子们坚持学琴,大儿子要去海湾当美国帮凶打仗。妻子也在一次抢劫中释放了自己长期的无聊。她老公出车祸,同事因为失业自杀,连钢琴老师都分开了。每个人都经历过挣扎。在这种混乱之后,影片的最后,孩子们坐在钢琴前,完整地演奏了德彪西的《月光》。这个时候,说琴键上的声音不是耳朵,而是灵魂,一点也不为过。孩子们玩完后离开了,但观众却被钉在他们的座位上。那是一片黑暗。结束了,很久没动。很好。我是被片中的情境感动还是被月光感动?都是。此时此刻,月光真的是提升人物情绪和影片意境的重要节点,可谓画龙点睛。这是古典音乐随电影情境延伸的绝佳例子。我觉得古典音乐是现成的,方便容易得到,朋友也经常问我用什么。看起来用起来就是这么简单,但是不能乱用。记得初中的时候看过一部国产武侠片。那是清朝末年,女主角在小树林里遇到了自己的爱人。这时,她突然拉起一把小提琴,听了起来。Masne的冥想差点喷了。真的是穿着西装和军鞋,整个人都走调了。当然,仔细想想,有不少电影很好的运用了古典音乐,很多印象还是存在的。

波兰斯基的《钢琴师》高潮时,在战场上,犹太钢琴家面对德国军官,演奏了一段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钢琴家经历了种种磨难,他能说不能说的,我们看到的,没有看到的,都随着音乐流淌出来。当时比我听过的任何版本都好听。其实单听肯定是一般的表现。是电影的情节赋予了它巨大的魅力。它的用法其实和东京奏鸣曲一样。除了这个亮点,这部电影其实很冗长,乏善可陈。我甚至觉得,这部电影是为肖邦的歌谣而写的,剧本就是从这个高潮开始倒过来编的。

辛德勒的名单,在这里,纳粹军官熟练地演奏巴赫的英文组曲,然后在大街上像放鞭炮一样开枪杀人。蒙太奇真的让人印象深刻。1994年,我在北影印刷厂看了一部很老很好看的越战片。飞机开枪打死人,空从上面开枪。神若俯视众生,人如麦浪倒,宗教大合唱骤然响起,十分震撼。和《辛德勒》一样,可惜我想不起片名了。

在《现代启示录》中,凶器上升空女武神消失。然而,在瓦格纳的《指环》中,女武神的《游行》却被演奏得刺耳而有节奏。看似瓦格纳专门为这一幕而作,其实有很深的隐喻。

《肖申克的救赎》中,被冤枉的银行家被困在一个很深的监狱里,偶尔进入一个电台,于是监狱里突然响起了莫扎特歌剧中的一段女高音咏叹调空,所有的囚犯都抬起头来。空中仿佛出现了圣人,人类对善的渴望顿时展露无遗。说这是天才之举也不为过。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闪耀》对于身体残疾的钢琴家来说是很难练习的。这些场景很好地融入了钢琴家内心的挣扎,令人印象深刻。

岩井俊二的《周莉莉的一切》,少年懵懂而残酷的爱情,再加上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女孩》,音乐的清亮,都是对的,年轻导演的手法难得而老练。

《泰坦尼克号》这部原本是给甲板上的富人欣赏的四重奏,因为沉船事件,瞬间变成了垂死的表演。音乐特有的和谐感和秩序感让他们临危不乱,这四个人的表演在这场大逃亡中表现出了一丝尊严。

维康蒂的《灵魂破碎威尼斯》使用了马勒第五交响曲的柔板配乐。水天一色的威尼斯,垂死的老人对美少年的一瞥难以企及,基本上是一种“形而上”的美好向往,爱与死的主题,马勒音乐的意境,天作之合。

《走出非洲》由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柔板作曲,主人公在大草原上的心灵接触与这首音乐完美结合。是因为单簧管荒野音色吗?现在电影的情节都快忘了,但男主角还记得在云端飞翔的场景,太精彩了。

梁家辉主演的《情人》,改编自杜拉的代表作。好像是湄公河上的一对异国男女无缘无故的发生了性关系。然而,当女主角回国时站在甲板的栏杆上,肖邦《告别圆舞曲》的那一幕却一直印在她的脑海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音乐。

在波兰斯基的《死神与少女》中,一个雨夜,一个独自住在海边别墅的受惊的女人发现,这位不速之客其实是多年前对她实施暴力的肇事者(暴力实施时播放的是《死神与少女》)。一场惊心动魄的罪与罚之后,她在悬崖边原谅了他。最终,她在音乐会上再次观看了舒伯特的四重奏《死亡》和《少女》,实现了心灵的和解。这首音乐被赋予了新的思想,非常有独创性。

罗素的《大师与统帅》,英国军舰巧妙地与敌人周旋,最后还是被打败了。场景除了茫茫大海就是一个狭小的船舱,巴赫的《大提琴组曲》在转场中多次出现。大海的神秘是最好的,英国人的豪迈雄心被音乐衬托的淋漓尽致。

伯格曼的电影《晚年的范妮和亚历山大》是一部长篇电影,表现了童年对大师一生的影响。电影中也用到了巴赫的《伟大的虚无》(太久记不清了),但表现出神秘的宗教情怀。

《安娜·卡列宁》(又译《爱比死更冷》)以老柴《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中的呜咽旋律为主题,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但并不十分契合。柴音乐的丰富内涵,真的很难剪贴进这个著名的爱情悲剧里。

在国产片中,用的不多。一是导演音乐素养低,二是西方文化比较孤立。不过,也有用,比如晴天。19世纪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的三角恋歌剧《乡村骑士》的插曲,在中国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鲁莽的少年造访。青春的忧郁和美好都在这音乐里,主人公独自一人踏上了屋顶。音乐的场景莫名其妙,令人难忘。

相反,音乐家的传记音乐运用得并不熟练,但也有几首印象深刻。春天的交响曲,舒曼在爱情中流浪,送上爱情音乐,写下组曲《童年的场景》,当屏幕上播放熟悉的钢琴曲《梦》时,原来是写在这种情境下的,但可以发现。

老电影《要记住的歌》里,肖邦和李斯特相遇,两人很享受。他们一起用钢琴演奏了一首军队波兰舞曲(时间很久了,可能我记错了)。现在,我觉得这个场景是不可能的,但是感谢导演的安排。

米洛·福尔曼的莫扎特非常好。G小调第183交响曲开头的盘问主题贯穿始终,暗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随后的其他几首乐曲,如《长笛与竖琴协奏曲》、《魔笛午夜后的咏叹调》、《第20号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浪漫》,都是节俭干净,不打乱剧情。

老约翰与爱人彻夜共舞,乘坐马车穿越维也纳森林的灵感之作《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老电影《崔迪春晓》已经成为经典,无需多加评论。

看过几部关于备受尊敬的音乐家贝多芬的电影,感觉音乐用得不好。无非是写乐圣是如何艰苦奋斗,成就了章华,这没什么新意。有一部电影,以一个大赋格贯穿始终,以北九结束。看来乐圣当时在写这两部作品,太写实了,真的不太高明。还有一个。整部电影一直在演奏乐圣史无前例的英雄交响曲,几乎没有中断过。好像乐手们还戴着兜帽演奏古代乐器,中间来了爸爸海顿。他听后大惊失色,说了几句奉承话就走了。音乐的历史似乎是真实的。总之,音乐太多太饱,反而让人累。

《国王的演讲》在克服心理疾病的影片中一点都不优秀,创意也不是很优秀,演员的表演也很差。里面的音乐使用了贝多芬第七交响曲著名的第二乐章。从葬礼进行曲中慢慢积累情绪并超越它的曲调与电影的剧情一致,但太过贴切,让人感到失望。

《教室里的不爱》《1900传奇》《红小提琴》等电影的音乐都很好,但都是作曲家为电影写的,我就不说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