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咆哮这首歌,《咆哮》绝对正确 但绝对不真诚

2023-11-10 05:23 作者:岑岑 围观:

◎鲁豫

当我们消费某种东西的时候,我们就在瓦解它——美剧《咆哮》讲述了八个关于女性的故事,但作为一部苹果自制剧,它无疑是失败的,因为它宣传了女权主义的一种消费:当我们强调女性的特殊性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警惕白马非马的倾向,因为在我看来,女性问题的根源是女性参与定义人性过程的结果。总之,单单把女性从人性中分离出来,就导致了女性超验性的客观性,这与我们要坚持让性别平等回归人性,让人性超验于性别的想法恰恰相反。

就像美国最高法院最近终结了美国宪法对女性堕胎权近50年的保护一样,其实很值得讨论:我们的立场是应该停留在“女性权益”上,还是作为一个自然人,我们有权利对自己的身体负责?

鸭子PUA?

任何涉及女性的问题一旦被贴上性别过度的标签,就有分化和狭隘的嫌疑,这也使得人们无法寻求一个“人性共同体”的角色来替代更宏观和更深入的思考,这也是类似问题会成为“美国历史150年的倒退”的原因之一。

因此,通往特殊性的道路是一条狭窄的道路。你可以在起点走一条窄路,但不能越走越远成独木桥。任性会让人远离初衷,导致两性之间的失语。正如萨特一再强调的“他人是地狱”,哲学家能够探索地狱的地方在于他们无法形成一个交流的失语世界,而如果改成“性别是地狱”,无论性别填在哪一边,两性互为地狱的时代永远不会结束。

但Roar显然是狡猾的:当非女权主义成为一种政治不正确时,它毫不犹豫地站在非此即彼的对立面。所以它的故事无非两类:一是老生常谈的性别话题;第二,泛性别化的故事披上了女权主义的外衣。

前者不值得赘述,后者必须对女权主义做如下的魅惑——

魅力之一:情绪空 hole的问题去性别化。

最乐观的第五个故事,被鸭子喂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单身女人和公园里一只绿头鸭的恋爱史。女人反而在被对方一步步PUA后陷入精神泥潭,直到被姐姐踢出生活走向新生活。

故事开头,女主在与姐姐的视频电话中讲述了自己的个人情况:三十多岁的人,频繁约会却又不合群,对感情不抱幻想却又不乏期待,甚至还逗池塘里的鸭子,甚至引绿头鸭上岸搭讪。

但是,这样的设定又有多少性别取向呢?无论是单身女性的孤独无助,还是打算通过考医生执照重组人生的迷茫,与其说是单身女性独有,不如说是单身人士共有。就连后来女主带着欢声笑语的鸭子回来的家,也是安静凄凉,但依然泛性别化:大多数单身生活缺乏情趣,不温馨。

接下来,女主被鸭子PUA的过程,与其说是一个女人被心灵操纵,不如说是任何渴望摆脱孤独的人都可能面临风险。

在这里,绿头鸭的PUA可以用流水来形容。四集系列主要讲的是:示弱,表达对女主的需求——批评指责女主的言行,让指责变得容易——限制女主外出限制活动半径,控制外界信息的摄入——不断怀疑贬低女主,制造女主的自卑。

这是一个操纵权力,把对方变成长期饭票的故事,但操纵者是一只绿头鸭。以魔幻寓言的方式,展现了一种没有种族差异的精神虐待和对人性的无差别提取:无论对象是男是女,只要能踩住对方的弱点,哪怕是一只小得无法独自爬进浴缸的绿头鸭,也能成功实现寄生和抢夺。

比如,当绿头鸭因为吃了百吉饼而不是酸面包的错误而责怪女主人时,重要的不是酸面包,而是为了“打击”对方,夺取评价权,然后他在对方鼻尖捏造胡萝卜,也就是他永远不会给予的认可,然后不断用抱怨刺痛对方,强化了女性一方对认可的饥渴。

绿头鸭既软又硬。女主每次出门,不仅到处拉屎以示强硬,还会放下姿态说“我不是因为你不在我没安全感才发脾气的”,这让女主很有负罪感——而这些绿头鸭窥探的弱点都是来自人性,并不是针对女性的。

绿头鸭利用人性不断投机,熟练如屠夫。甚至很欣赏女主“讨厌我却没有意识到你可以杀了我”的样子,直到这一切都被女主的姐姐吼出来:

听着女主的各种否认,妹妹说:“是他让你这么想的吗?如果这家伙让你妄自菲薄,我就杀了他。”对方是鸭是男是女都无所谓,因为姐姐只知道一件事:“一个在乎你的人不会阻止你过上幸福的生活。”

一个有趣的场景随后闪过:之前形容枯槁的女子走出餐厅,突然发现自己在一家中餐馆门口,然后走到一排排的灶台前——那里挂着“北京烤鸭”。

然而,这种与鸭子的恋情消亡的历史,未必没有参考美国剧作家阿尔比的《山羊》。在《山羊》中,一个极度孤独的男人狂热地爱上了一只母羊,然后他获得了一种无言的精神安宁。这种跨物种的魔术手法一直揭示着现代人的精神现实——人与人之间精神关系的极度异化。的确,这个故事用女人和鸭子来诠释孤独,不仅仅是女人的孤独,这里孤独的注脚恰好是女人,而且恰好是一只公鸭。

但这部剧却充斥着类似的将普世人性的话题嫁接在女性身上的策略,体现了各种时髦的假象,而这也是这部剧的大部分故事首先变成了不够细腻、不够有想法的小作文的症结所在。

除了那些把戏,鸭子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如果换个标题,可以写一个“给一个孤独的人的精神反诈骗宣传片”,甚至可以引用一句豆瓣评论的坦诚印象:“去***的!警惕远离一切诋毁你的亲朋好友,诋毁你,占据你所有时间和个人的异性空。远离封闭,在亲密关系下保持一个开放的世界。即使在你不那么喜欢自己的时候,也要警惕PUA远离渣。”

-像“拒绝色情,拒绝赌博,拒绝黄赌毒”这种KTV一开机就必须唱的?

架子上的女人

魅力之二:人的物化去性别化。

在同样相对乐观的《货架上的女人》中,一位来自《相亲小姐》的美女被一位高贵的男朋友架上了货架,每天上班都要抬头看,直到三年后,当她厌倦了新鲜感,这个女人走下了货架,却在另一家美容店找到了一份产品展示的工作——还坐在货架上。

首先,这还是没有特指女性,充其量只是一个个体性物化的故事:故事中,女主被束之高阁,发挥其美文的价值,就像男主也在发挥其办公桌“努力赚钱”的价值,只是物化后两者的价值不同。

本质上,这是一个物物交换的故事。比如女主当模特走上t台,她“爱上”的是男友的显赫身价而不是男友本人。在这种底层逻辑从未改变的前提下,女主女奴从货架上的逃离不能称之为精神上的成长,也绝不是娜拉式的逃离——只不过是老买家的注意力没了,她自己贬值了,她想寻求新的出售。

这是对人类把世界变成超市,把自己变成商品的描述,却用女权主义的调料掩盖了这个明显陈腐的话题。事实上,在日本哲学家铃木大拙和心理学家弗洛姆发起的对话中,就已经得出结论,工业革命后人的物化是人的精神世界无法物化到死胡同的根本原因——而且这个结论是泛人性化的,是性别平等的深层危机,因为两性都没有比精神世界更有归宿的了。

但可惜的是,架上的女人明明停留在两性之间,却忘记了这个重要的逻辑:对象化他人的前提必须是自我物化。比如,对象化男女的前提一定是先对象化自己,女人也必须如此,即社会上“我挣钱养家,你漂亮”的现实无非是:我对象化自己是钱包,你对象化自己是皮肤,至于所有的“同居”因此,故事与性别无关。不管是架上的女人还是架下的男人,它所描述的充其量是一场人类的危机,但也仅仅是描述而已。

以咆哮的名义沉默

以上的不足,让这部作品以“咆哮”之名,却变成了哑口无言:在女性问题上笨拙而激进,在人性问题上愚蠢地失声——

它采取讲寓言的姿态,却坚持功利地讲女性寓言:讲不清楚女性的时候,就用人性搪塞,讲不清楚女性的时候,就依附于女性。我觉得这应该也和现在的堕胎法案有关:在强调女性性别权利的时候,强调了婴儿的人权,在强调女性人权的时候,强调了女性的生殖特殊性。

我们必须警惕女性标签成为诡辩的元素和自我限制的窄门,因为这反过来会使女权主义成为反智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咆哮》最糟糕的地方在于,在女性问题上,政治是绝对正确的,同时,也是绝对不真诚的。

我认为女性主义的基础是人文主义,女性主要是作为人来研究和书写人性,而这一天的到来也标志着女性也成为了人性本我的一部分,重新获得了自然的人性重量,站在了常识的土地上。

至于“女权”,只是一个过程,不是终点,就像旗帜只是旗帜,不是道路。我们唯一的目的只能来自并属于“人”,一切把人驱逐出人性草原的东西都是幻觉。

至于这种无力的“咆哮”,我认为:毕竟人类的力量取决于人类的智慧,而不仅仅是性别的智慧——也就是四个字:自然足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