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王黎光采访,王黎光 文艺名家讲故事

2023-11-08 22:09 作者:岑岑 围观:

【著名方言文化】

打造北京面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访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

作者:杨燕

王黎光,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会长、北京音乐家协会会长。第十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化、文学、历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人、“四大群体”人才。

在《天下无贼》、《集结号》、《唐山大地震》、《轰炸》等影片中,观众都能听到其独特的电影配乐。曾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观察奖优秀电影音乐奖,第二十七、二十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电影音乐奖,中共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歌曲奖。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电视剧,如《刘总理》、《年轮》、《贞观长歌》、《京华烟云》、《历史转折点上的》、《正阳门下》、《芝麻胡同》等音乐和主题曲。

首都需要文化地标。

记者:你对北京文化有什么理解?

王闯:北京是一座有着8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都。作为首都,北京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良好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但是,北京文化应该不同于民族文化,需要打造像巴黎红磨坊、美国拉斯维加斯秀那样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标。

虽然中西文化有很多差异,但巴黎红磨坊和拉斯维加斯秀应该是我们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巴黎的红磨坊,还是拉斯维加斯的秀场,表演舞台和观众座位区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如果观众周围都是弧形的舞台设计,“会飞”的演员可能会从观众头顶掠过,观众会有很强的融入感。

拉斯韦加斯秀在美国很有名,是白乐宫酒店的固定演出。汇集了知名奥运跳水运动员、水上芭蕾选手、空飞人、蒙古漫画家、体操杂耍等表演者。它的舞台是可以变化的,可以是一滩水,表演高空跳水或者水下芭蕾;也可以瞬间升成正方形。舞台背景可以在古今之间快速切换,小船、秋千等道具五彩缤纷。独特的水陆空舞台效果,梦幻的表演场地,混合的表演风格,震撼的戏剧情节,深受游客喜爱,往往一票难求。

红磨坊的节目设置相当有针对性,让游客体验法国传统文化,在节目编排和舞蹈风格上有所偏向。为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得懂,大部分剧目都简单易懂,很好地展现了独特文化场景的视觉美感和趣味性。

在北京的文化建设中,我们也需要这样一个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文化地标,在引领全国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地域特色。

创作中运用了很多北京话和北京韵的元素。

记者:你创作了大量广为传播的影视歌曲。哪些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北京的历史文化滋养?

王闯:我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现在在中国音乐学院工作。从外地来到北京,深深感受到了北京的生活氛围和皇城根的文化氛围。这里的植被不一样,我们经常听到的声音也不一样,比如电报大楼的钟声,火车站东方红的音乐,还有香山和颐和园的水声。这些都对我和我的作品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创作了《正阳门下》、《宰相刘》、《京剧西皮》、《黄儿》等多部带有北京腔、北京韵的作品。

文艺创作需要正确导向,跟上新时代的审美需求。

记者:请您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谈谈如何推动首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王闯:前一段时间,国家授予王蒙、秦怡、郭国家奖章和“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作为作家,王蒙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文化的繁荣,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秦怡,著名电影演员,主演过《飞虎队》、《青春之歌》、《女篮五号》等30余部电影,塑造了众多耀眼的艺术形象。中国歌剧演唱家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舞台艺术形象,如《白毛女》中的儿和《小黑人的婚礼》中的等。她的歌曲《我的祖国》《南泥湾》《人家说山西风景好》《八月十五月明》等至今传唱。这三位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国宝级文艺家,德才兼备。他们不是靠八卦吸引人眼球的明星。他们是耕耘了一辈子的人民艺术大师。他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领文艺人才的培养方向。

推进首都文化建设,要从文艺创作者身上找原因,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多体验生活,扎根生活。只有在创作的文艺作品中,才能有各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如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实,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幸福。记得刚毕业的时候,收到的第一首主题曲是刘总理的主题曲。一开始制作人对我的工作不满意,让我很沮丧。后来我意识到,我应该放下所谓的技巧,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创作中去。要贴近生活,与人民群众交流碰撞,才能了解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才有好的作品。正是这种经历和艰辛的创作过程,最终让我写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天地之间有杆秤》。

其次,文艺创作者要与时俱进,善用新媒体传播手段,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孔子闻少乐,不知三月肉味。现代人听少乐可能不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工作方式和审美趣味都变了。只有赋予新的气质和时代精神,文化才能繁荣。没有文明的进化,我们就跟不上时代。由我作曲的《桃花缘》,灵感来源于唐代诗人崔护写的《京城南村》(“去年在此门,桃花相映,人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在春风。”)“春夏秋冬花不尽,人从南到北奔忙。桃花只开三月三,人若有情,便是永恒。”这是一个新词。艺术作品能够实现千年空 leap,传统文化能够在21世纪重新绽放,是因为我们赋予了她新的语境和新的审美情感。这首歌登上了Tik Tok和头条,点击量大,传播效率高。文艺创作者关注和利用好这些新平台,扩大作品的公众影响力,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关键是提高文化素养。

记者:中国音乐学院是培养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你认为怎样做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音乐人才?

王黎光: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培养。中国音乐学院的办学理念是“传承国学,弘扬民族魅力,培育民族乐器,壮大国家声音”。学院专注于中国音乐教育和研究,培养从事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创作、演奏和教育的人才,被誉为民族音乐家的摇篮和民族音乐的殿堂。

艺术人才要按需培养。关于艺术类大学是否应该设立表演学博士学位,社会上一直有争论。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位的设置,而在于制定更加合理的就业条件、学术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乐理应该有博士学位,因为这个专业需要乐理研究水平的积累。目前高校等单位人才引进标准以博士为门槛的现象,使得博士学习成为各专业学生的最佳选择。

艺术类院校的招生和毕业标准以及“门槛”的设置应该更宽泛一些。对于艺术院校来说,关键是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让他们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从而提高艺术从业者的文化素养。我们应该降低学生进入艺术院校的数理门槛,在校期间重点加强人文课程的学习,形成强大的文化课程教学体系,以艺术的方式融入大学的文化教育,让艺术生自然而然地把对艺术的热爱转化为对文化的热爱,从而成为一个人格完善、人文修养深厚的人。人文素养成为未来创作的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未来创作的源泉,相得益彰。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创造力和表现力上会有更好的表现,对北京乃至全国的文化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中国国际音乐比赛将成为北京的文化名片之一。

记者:请您从您的角度谈谈如何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中国音乐学院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王闯:2017年,中国音乐学院与亚洲、北美、欧洲、大洋洲的顶尖音乐学院共同发起成立了全球音乐教育联盟。目前,已有70所世界级音乐学院和机构成为我们的会员。联盟成立两年来,已经举办了两届校长交流季和一届理事会会议,加强了与欧美大部分成员学校的交流和交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交流季是音乐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探索,也是文化的吸引、碰撞和传播。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和瑞士等几十个国家的大使和参赞访问了中国音乐学院,进行对话与合作。众多国际顶尖学术团队和人才来学院授课交流,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促进全球艺术教育和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音乐学院乃至中国音乐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音乐可以打破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隔阂,是不同文明之间沟通的好方式。2019年,由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学院高新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国际音乐(钢琴)大赛。比赛计划每年举行一次。计划2020年举办小提琴比赛,2021年举办声乐比赛。中国国际音乐比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致力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音乐比赛之一。希望中国国际音乐大赛成为北京面向世界的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