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评析魏晋时期的衣冠南渡,魏晋南北朝时期衣衫尚( ),一袖之大,足断为两

2023-11-08 16:45 作者:岑岑 围观:

前面我们在公众号分别用2篇文章简单介绍了一下从夏商周开始的历朝历代南迁历史和部落构成(由于头条对地图审核比较严格,这里就没放上来了,有兴趣可以自行搜查),但写的都比较简单,特别是秦汉时期的南迁因为历史上鲜有人研究一直被忽略,同时我们脑海里之前所认知的南迁史大部分都是基于史书记载,并没有提供太多的科学证据,以至于有很多南方小伙伴将信将疑,并不太认可史书上记载的轰轰烈烈的衣冠南渡,那么今天我会从新的视角,比如基因溯源,历史人口统计大数据,家谱记载等方面来论证历史上的南迁事件,主要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衣冠南渡。

说到衣冠南渡,我们还是先简单介绍一下衣冠南渡的历史。由于八王之乱,导致晋朝政局失控,五胡乱华,相继登场。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迁徙路径为河南地区为中心,向南方安徽,浙江,江西北部一带迁徙,湖南北部也接收了少部分。从人口扩散的地理范围来理解,就是中原人大量往东边南边扩散,以狭义的中原——河南为例,向东一级扩散就是安徽,向南一级扩散就是湖北,向东二级扩散就是江苏浙江,向南二级扩散就是江西湖南,向南三级扩散就是福建广东,当然现在还有四级扩散到南洋地区的,这个暂时不在我们研究范围,毕竟超出国家界限了。

一、从基因溯源角度。现在的基因检测技术基于男性特有的Y染色体父子代代相传的特性确实为溯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男性的繁衍就好比树木的枝叶,一级一级往下传枝繁叶茂,每过个几代就会有特有的新的突变点位形成,被基因检测捕捉到命名为一个新的单倍体,形成上游下游关系,如果按一定的时间构建谱系,就可以形成枝繁叶茂的基因树。那么如果对目前已经测过了的人口进行基因分布范围的统计,就能得出基因分布地图,同时能进一步得出历史上这些基因个体是如何迁徙的。比如,我们以O系三大簇之一的002611为例,选取其中几支单倍体来验证一下历史上的主体人口是如何迁徙的,是不是和史书记载一致。

1、我们先来看看南迁走江西路线的单倍体,这条路线的特点就是一级扩散的上游在安徽湖北,而安徽湖北又是从狭义的中原河南扩散而来,二级扩散主体人口在江西高频,而下游三级扩散在福建广东台湾湖南等(这里说明一下为什么湖南是下游三级扩散,因为从宋代开始的江西填湖广导致了大部分江西人迁入湖南中南部和广东,所以这种类型的湖南人口算下游三级扩散)。

2、我们再来看看南迁直接走湖南路线的单倍体,这条路线的特点就是一级扩散的上游在湖北,而湖北又是从狭义的中原河南扩散而来,二级扩散主体人口在湖南高频,而下游三级扩散在广东四川等,为什么这里的湖南人口又能确定是直接从湖北迁徙而来,而不是宋以后的江西填湖广造成的?因为我们从如下这几个单倍体的姓氏家族聚类能得出,从出土的汉简和三国吴简大数据能看出,这几个单倍体里的高频姓氏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在湖南地区高频了,说明在汉代就已经进入了湖南地区。

3、我们再来看看南迁直接走江苏浙江路线的单倍体,这条路线的特点就是一级扩散的上游在安徽,而安徽又是从中原河南山东扩散而来,二级扩散主体人口在江苏浙江高频,而下游三级扩散在福建江西台湾等。

4、最后我们来看看南迁既走湖南路线又走江西路线的单倍体,这条路线的特点就是一级扩散的上游在安徽湖北,而安徽湖北又是从中原河南扩散而来,二级扩散主体人口在湖南江西高频,而下游三级扩散在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能走两条路线扩散的一般都是非常大的爆发簇,一个省往往承载不了这么多的人口突然大规模涌入,我们选取了O-F793和O-F856为例,f793目前是疑似战国时代后楚王簇候选,而f856是疑似中原曾国王簇候选,这两支单倍体下游都分别有一支人口占比前十的家族,f793的下游有人口占比北方前十的河北刘氏家族,f856下游有人口占比南方前十的湘赣曾氏家族。

当然,历史上南迁的人口并不只有002611,还有其他O系大簇,比如M117就是南迁的主力部队,M117已测出古DNA在中原高频分布,现在M117在福建地区人口占比能达到当地人口三分之一,其次还有002611的兄弟支系F1876,f1876已有古DNA在中原郝家台遗址测出,另外还有其他南迁O系大支,这里就不做详细讨论了,其中,重点看一下002611的兄弟支系f1876的基因分布地图,很明显能看出历史上的南迁路线图。主体人口从河南一级扩散到安徽湖北,然后二级扩散到江西,三级扩散到福建台湾等,非常有代表性。

另外,说到魏晋南北朝的衣冠南渡,避免不了要谈到那几个耳熟能详的南迁大家族,比如以王导等为首的山东琅琊王氏,以王承等为首的太原王氏,以谢鲲等为首的陈郡谢氏,以袁环为首的陈郡袁氏,以庾亮为首的颍川庾氏,以桓彝为首的樵国桓氏,以荀松为首的颍川荀氏,以羊曼为首的泰山羊氏,以周顗为首的汝南周氏,以蔡谟为首的济阳蔡氏,以刁协为首的渤海刁氏,以卞壶为首的济阴卞氏,以郗鉴为首的高平郗氏,以诸葛恢为首的琅琊诸葛氏,以颜含为首的琅琊颜氏,以毛宝为首的荥阳毛氏,彭城刘氏,济阳江氏,河东卫玠,北伐主将祖逖祖约兄弟等。我们重点来看看其中最著名的山东琅琊王氏的后代基因分布,是否和史书记载一致,从23魔方给出的家族基因能得知,确实存在一个鲁浙王氏大家族,其基因上游在山东,而主体下游从1700年前南迁后(正好对应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浙江高频分布,和史书记载惊人的一致。

鲁浙王氏家族基因

另外,“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三山志》)。其中有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建安(今建瓯)及闽东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从现在的基因溯源来看历史上确实有这八姓的一部分中原人南迁入闽,同时,还能惊喜的看到,除了史书记载的这八姓,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姓氏也是跟着大部队一起南下的,这一点从现在东南地区的姓氏家族基因也能得到验证。比如魔方已经整理出来的东南林氏家族cts6987,东南黄氏家族m1617,东南陈氏家族f317,浙赣徐氏家族fgc66079,浙鄂赣余氏家族f65,闽中郑氏家族mf15025,客家刘氏家族f20227,客家钟氏家族y31261,另外还有002611的兄弟支系新安汪氏家族f934,新安方氏家族cts2107,新安程氏家族mf22493等,这些家族基因都是上游在中原及周边,下游分支在东南地区高频分布,后裔人口排名在南方地区前二十的大家族。

二、从历史人口统计大数据角度。前文用现代基因科学验证了衣冠南渡的历史事实和迁徙路径,但当时具体南下的人口规模有多大呢?南迁人口规模我们可以从2方面来验证,一个是现代人口学者根据史书记载统计得出,二个是现代基因家族比例大概判断。先来看看学者统计出来的人口大数据(数据来源于《续汉书.郡国志》)。

从以上大数据能清晰的看出,东汉时期中原地区人口非常稠密,基本上都是100~200等三位数的人口每平方公里,而长江以南地区普遍在1~10等个位数的人口每平方公里,而东北西北西南等新开拓的疆土人口密度还没达到1人每平方公里,等于是荒无人烟的未开发处女地,这也能理解,在衣冠南渡以前,整个人口,经济,政治,文化重心都在中原地区,而衣冠南渡以后到唐朝,南方人口才正式和北方平齐,所以说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渡人口规模是相当大的,甚至在南朝地区,设置有相当数量的侨州,侨郡,侨县来安置北方移民,然后用土断的政策来给这些北方移民入籍,征兵,课税等,而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唐初上到统治集团下到达官显贵都开始流行整理家谱,因为很多世家大族是北人南渡,为了不忘记祖宗来源,纷纷开始修谱,整理郡望来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人口学界两位泰斗谭其镶先生和葛剑雄先生给出的南渡人口数据是多少。谭其镶先生统计的数据为90万,占西晋时期人口总数700万的八分之一,而葛剑雄先生认为南渡人口远远不止这点,他认为南朝刘宋时期的人口不是特别准确,因为只登记了一部分人口,其实是大大低于实际人口的,而且第一代移民中“衣冠”特别多,所谓“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贵族官僚,世家大族,地主豪强的比例很高,他们所荫蔽和隐藏的户口数量要比全国正常水平高得多。他认为南渡人口占当时700万的六分之一都不止,也就是至少在120万以上。

我个人比较赞同后者的说法,因为从现在东南地区的姓氏家族基因比例来看,南方前20大家族很多都比较集中于东南地区,而且这种大规模的家族姓氏不是一个两个,除了入闽八姓,还有其他特别多姓氏家族,其中东南林氏家族cts6987占全国人口0.8%,东南黄氏家族m1617占全国人口0.21%,东南陈氏家族f317占全国人口0.6%,浙赣徐氏家族fgc66079占全国人口0.4%,浙鄂赣余氏家族f65占全国人口0.2%,闽中郑氏家族mf15025占全国人口0.22%,客家刘氏家族f20227占全国人口0.3%,客家钟氏家族y31261占全国人口0.2%,新安汪氏家族f934占全国人口0.3%,新安方氏家族cts2107占全国人口0.3%,新安程氏家族mf22493占全国人口0.25%。这仅仅只是统计了东南地区的十个家族的人口占比已经接近4%的比例,还有很多东南地区其他姓氏家族,甚至目前还无法判断是否是南渡的大家族,以及整个南方地区的大部分家族人口占比,加起来肯定能超过葛剑雄判断的六分之一人口(很多大簇如果统计,比如002611下游的两个大簇f793和f856加起来就有2%的比例,这个假设是基于全国各地隋唐以后人口繁衍率趋同情况下)。

三、从各姓氏族谱记载角度。大部分南方地区的姓氏族谱都记载了衣冠南渡的史实甚至具体家族名人,但这个仅作参考,毕竟还是有一部分人口未必是衣冠南渡后裔,一切以测出的基因为准。

从以上三点,我们不仅从科学的角度验证了衣冠南渡的历史事实,而且还验证了历史上衣冠南渡的几条具体线路,同时还推测出了衣冠南渡的大概人口规模以及得出一些比较大的姓氏家族基因。最后借鉴一下司马迁的写作手法,"太史公曰:"感叹一下,作为结尾以抒发一下个人看法。衣冠南渡从反面来说,让华夏文明第一次遭受到了冲击,胡风内迁,汉人人口骤减,领土疆域不断南缩,实在有愧于夏商周时期先祖辛苦开拓的基业,但从正面来说,南渡不仅保存了汉人主体基因,南渡以后如鱼入海繁衍大盛,而且也保存了中华文明得以继续延续,同时还将北方的大量科技文化传入南方地区,让华夏民族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发展,南渡以后至隋唐,南方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地位迅速上升,超过甚至替代了北方中原地区的传统地位,也为隋唐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南北两大地域经济文化的形成奠下了基础。

本文最早发布于微信公众号物与人文化传播,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