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九儿我送你去远方曲谱,太阳出来红满天九儿我送你去远方

2023-11-08 11:52 作者:岑岑 围观:

1988年5月,柏林的一个空的霹雳,撕开了西方人对中国电影的鄙视和迷幻。《红高粱》获得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巅峰,中国艺术史的巅峰。在这里,我想谈谈《红高粱》,从而谈谈它所能代表的中国艺术精神。

影片以红色为主色调,利用色彩本身对人视觉的审美效应和色彩的象征意义,唤起人们丰富而悠远的联想,充分调动观众的审美体验。“妈妈,妈妈,去西南,高公路,满盘缠,妈妈,妈妈,去西南……”父亲高亢稚嫩的声音回荡,晃动着高粱棵子。在阳光剪影下,“我”爷爷手拉手走在高粱地里。300多名村民交叉双臂,在混乱中掩埋尸体。鲜血灌溉了大面积的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成了深红色的泥浆。一抹血色的夕阳,一望无际的高粱做成的血海。奶奶安详地倒在血泊中,高粱齐声哀号,慷慨悲凉。太阳被深红色的血涂成深红色,红色的太阳在燃烧,世界是红色的...我沉浸在极致美的感觉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是电影《红高粱》的结尾,也是影片最正式的部分。

有人觉得太正式,其实不然。这种红,代表着大爱大恨,代表着大悲大喜,代表着大觉悟,代表着大坚持,代表着大解放,是中国艺术“境界”的瑰丽之美,同时这种独特的审美形式和艺术风格,也构成了中国艺术的精神气质,就像影片中那种热烈而朴素的鲜红色,就像云门水月的静谧,就像阿炳二泉的悲凉 就像太白豪迈的“飞下来”,不用说,一看就是“中国制造”,一看就是中国精神。

在《红高粱》这个与三代人有关的、以过去时态叙述的故事中,塑造了一个具有未来意义的人格,它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性和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呼唤的主题是蓬勃的生命力,即张扬不扭曲、奔放、率真的人生观。所以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被理解的世界,而是一个世界的生活理想。这个理想在“太阳崇拜”的神话里。《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电影,它的视角从传统的对土地的赞美变成了对生命的赞美。故事的超凡特性决定了叙事的不真实感,故事发生的地点也被淡化了。在影片中,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庄甚至被淡化了。影片中所有的叙事元素和视听元素都是为这种自然生活的温暖、自由、激荡的风格服务的。这是张艺谋的风格,也是中国艺术的风格。

淡化社会,突出情感是中国艺术的情感精神,集中表现了中国人深刻的情感和人格诉求以及真实的灵魂。艺术人生的核心是灵魂的真实。没有真正的灵魂,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就像中国的山水画,重在写意。即使画家站在同样的角度,也无法描绘出同样的意境。环境由心生,他心中的意境不一样,所以他笔下的风景也不一样。

电影中有一些原始的情节,比如《掀翻轿子》——一群赤膊秃顶的男人抬着一个漂亮的小媳妇,加上一些俏皮粗暴的歌词,让所有观众都傻了眼;酿酒——编造了一整套的敬酒仪式、一段酒神音乐、剥皮、日食,强烈震撼了当时的中国电影界,引发了拍摄民间电影的热潮。其实电影对民俗文化的论述非常虚构,一度被很多人斥为“伪民俗”。很多人说张艺谋是为了迎合外国人的胃口。甚至有人说他在丑化中国人,让外国人觉得中国人愚昧落后。也许,它们真的满足了别人的窥视眼光,但谁也不能否认,这些“伪民俗”就像图腾,象征着民族最古老的东西,象征着原始生命力的张扬,唢呐、轿子、高粱地、剪纸、年画、酒篮、肚兜、黄土地上到处都是血一样的红太阳...他们在最大程度上被赋予了生命。这些“伪民俗”与剧情结合得如此完美,连那些“真民俗”都没做过。

这就是《红高粱》,它以历史、民俗、浓郁的民族色彩为表现形式,注入民族个性和精神,将形式与精神紧密而完整地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这就是中国艺术的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