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朗读者自开播以来,颠覆了大家对朗读的认知,朗读者 解读

2023-11-08 04:18 作者:岑岑 围观:

重温奥斯卡获奖作品《朗读者》:用死亡的救赎换取孤独的重生@争取向上

前言:

《朗读者》在2009年初的第81届奥斯卡上,共获包括最佳女主角在内的5项提名,最终温丝莱特凭借该片折冠当年奥斯卡影后,享誉当年,成为脍炙人口的一部文艺片。

影片主要讲述了少年迈克·伯格因病偶遇36岁的汉娜,后来两个发展成秘密的情人关系。忽然有一天,汉娜不告而别,迈克在短暂的迷惑和悲伤之后,开始了新的生活。

八年过去了,迈克成为法学院的实习生,在一次旁听对纳粹战犯的审判过程中,竟然发现了消失八年的汉娜。 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迈克却发现了一个汉娜宁愿搭上性命也要隐藏秘密——文盲。

汉娜最终被判终身监禁,迈克给汉娜寄朗诵磁带,汉娜在磁带中学会了识字、阅读。就在汉娜出狱时,迈克与她见了一面,第二天汉娜选择了自杀。怀着愧疚之情的迈克远赴美国完成了汉娜的遗愿。

故事最终在迈克与女儿的谈话中结束,他向女儿坦述他与汉娜之间的忘年之恋。

今天,我将从影片的物品隐喻、人物塑造和灵魂启迪三个部分来分析一下这部文艺片纷杂的主题内涵背后的别样艺术魅力。

物品隐喻:强烈的符号化隐喻让观众对于主角的境遇感同身深,增强了观影的代入感;人物塑造:主要人物年龄跨度大,人物形象的塑造放置于影片戏剧化冲突中,强化观众的观影体验,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灵魂启迪:男主女主不同意义的内心孤独、迈克汉娜各自保守的秘密带来的耻辱与自尊、迈克汉娜用各自的行径进行自我救赎是影片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展现。

迈克床上凌乱的被子,女人刚刚离开

物品隐喻:强烈的符号化隐喻让观众对于主角的境遇感同身深,增强了观影的代入感。

无论在小说中还是电影中,都出现了几种符号化的物品,这些物品有极强的内涵和隐喻,能够让观众感怀角色的境遇,比如下面几种:

①凌乱的被子的象征意义:情感的混乱。影片中第一处是男主迈克床上凌乱的被子,第二处是女主汉娜床上凌乱的被子。导演不会没有理由给这两处凌乱被子以特写镜头的,它们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因为被子是属于个人比较隐私的私人物品,所以它们象征人物的情感关系。男主迈克床上凌乱的被子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了男主迈克混乱的个人情感。纵观电影可以看出,男主15岁与36岁汉娜发生一段刻骨铭心的畸形恋情,在以后的感情生活中,他一直无法忘记汉娜给他带来的心理情感创伤。迈克在法学院实习时与女同学的亲密关系没有得到善终,迈克的婚姻也没有维持多久,影片开头迈克与另外一个女人的一夜情。而汉娜出现的时候已经36岁,影片里除了与迈克有过亲密关系,没有其他的男伴,但是从她与迈克的交欢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娜是迈克的性爱导师。所以,可以说汉娜的个人情感也不是稳定的,是随着她生活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凌乱的被子,只是简单的两个镜头,却能深刻的反映出男主与女主的情感变化。

②作品《奥德赛》的主题探讨:回家还是旅行。《奥德赛》是《荷马史诗》的下部分,它主要讲述了奥德赛10年的回家之旅。当迈克还是中学生时候,老师在讲述《奥德赛》的主题讨论,老师认为《奥德赛》的主题不是回家,而是旅行,因为家只是你的梦中之地。在我看来,《奥德赛》对于迈克而言其实就是回家之旅,他15岁因为恋情的秘密和痛苦逐渐远离自己的亲人和家乡。多少年都没有回到过自己当初生活过的地方,对家人不够坦诚,对女儿不够关爱,父亲去世他也没有回过家。直到需要给汉娜朗诵录音磁带,女儿无人看管,才回到母亲的住处交代女儿的看养。迈克的回家之旅直到汉娜去世后,他向女儿坦述自己的情感心路历程才算结束。只有这个时候,他才算是真正的回到了家,回到了属于自己内心世界的那个梦想之地。《奥德赛》对于汉娜而言,就是旅行,因为汉娜可以说没有家,她为了掩饰自己是文盲带来的羞耻需要不停的变化自己的居住地。她旅行的终点则是法庭正义审判后的监狱,汉娜也就是在监狱中度过了自己的余生。所以,对于《奥德赛》主题的探讨是因人而异的,迈克从掩藏秘密与耻辱离家几十年,最终坦诚归来;而汉娜所犯下的历史罪行是不容宽恕的,她的《奥德赛》主题就是人生漫无目的的漂浮,直到事实认罪,完成生命的旅行。

汉娜的遗物——陈旧的茶罐

③汉娜遗物茶罐的隐含意义:赎罪。汉娜在服刑的狱所里,她个人有一斑驳陈旧的茶叶罐。在汉娜学会识字、阅读之前,它的作用是用来装笔和针线,可以说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可汉娜学会识字、阅读后,直至她自杀去世,这个茶叶罐一直保留着,里面装着她的零用钱。她的遗嘱是把这个钱连同银行里的7000马克一起交给玛瑟女士(当初集中营的幸存者之一),由她支配钱。而玛瑟女士最终只接受了茶罐而没有要汉娜的钱,只好由迈克捐赠给犹太人的扫盲组织。通过茶罐里装东西的变化和玛瑟女士的接受方式,我们可以看出汉娜从之前一个麻木的人向有温度的感情人的转变。针线、笔是自然物品,只对自己有作用,而钱的作用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帮助到他人,她开始内省自我当初的行径,她已经无法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弥补,只有用自己微不足道的钱来表达歉意,算是对自己罪行的一种赎罪。而玛瑟女士只接受茶罐,而没要钱,对于她而言,她不是看不起这点钱,如她自己所说,她不愿意原谅汉娜当年的罪行,而接受茶罐是对汉娜本身作为受害者的一种同情。茶罐存放东西的改变到最终清空,它表示的是人内心世界的改变,只有改变和清空才能接受过去和现在,才能拥有未来。尽管玛瑟没有原谅汉娜,但是她作为受害者能同情施害者的汉娜,这难道不算是人性的最大的宽恕吗?茶罐是一个变化的容器,所以,汉娜的茶罐它所隐含的意义是人性的变化,汉娜由麻木无知到忏悔救赎再到玛瑟的同情,这都表明茶罐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

影片中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代表性事务性质的符号之外,还有一些文字性的符号,它们也是有象征意义的。比如影片中说“西方核心文化是保守秘密”,这句话其实就是揭示这部影片的一个主题:秘密,每个人都有秘密,保守秘密是一种社会常态。还有汉娜自杀时用书籍作为垫脚物,这个举动也是耐人寻味,它说明汉娜是在书本中觉悟到自己的罪行,在书本上终结自己的性命,对于是之前是文盲的汉娜而言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影片其实展现的很多细节事物符号都值得我们去细细体会,看得出导演在拍摄的时候的用心良苦,不着痕迹的把这些带有隐喻性质的符号一一嵌入影片的剧情中去,增强电影的欣赏度和艺术魅力。

人物塑造:主要人物年龄跨度大,人物形象的塑造放置于影片戏剧化冲突中,强化观众的观影体验,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电影《朗读者》中的主要人物就是迈克与汉娜,影片从1958年讲述故事的开始时迈克15岁,结束时是迈克与女儿在一起的坦述,是1995年,时间跨度长达40年。在这40年的时间里,随着岁月的改变年龄的增长,人物形象是有改变的,导演很自然的将人物形象的改变契合在剧情戏剧化的冲突中,使人物的塑造更加鲜明、丰满、立体。

①通过人物内心情绪外化变化来塑造青春期的男主迈克,设置的情节冲突主要为:

A.迈克与汉娜欢愉的亲密接触。影片在叙述迈克与汉娜第一次亲密接触时没有直接去刻画,而是通过迈克在自家餐桌前,看着家人吃饭时的表情回忆这段欢愉。可以看出,迈克内心是欢跃的,一种隐秘的欢跃,无人能分享,只能自己窃喜,面部表情似笑非笑,还通过语言来回避家人的问话。B.迈克与汉娜的冲突争吵。影片中汉娜与迈克在一起的时候有两次冲突,一次两人对于迈克坐电车的位置发生争吵。迈克认为自己坐在后面,汉娜应该要过来找自己,而汉娜认为自己在前面检票,为什么你不坐前面而是坐后面。结果以迈克的认错而结束,但是汉娜却没有对此表示看法,最终以两人的亲密欢愉得以和好。第二次是迈克放弃同学为自己准备的生日聚会,去找汉娜期待和她共度欢愉。而汉娜因为自己升职的事而烦恼没有关注到迈克的举动,两人发生激烈的争吵。依然是迈克认错,汉娜知道错不在迈克,而是在自己,但是依然倔强地按自己的想法行事。通过这段的语言对人物的塑造,看出迈克在这段感情里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有一种被压抑和欺骗的意味。尽管两人的欢愉能让迈克开心,但是他开始侧重与汉娜的精神交流。C.迈克为汉娜离去的伤感。汉娜决定不辞而别,悄然消失在迈克的视野和生活中,迈克内心无比的失落、难过,通过他在汉娜房间的追忆、憔悴的神情、凌乱的头发都能感受到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此时的汉娜对于迈克而言就是一个神秘女人,对于她的一切他都不知道。

②通过人物动作和神情变化来塑造青年时期的女主汉娜,设置的情节冲突为:

A.汉娜为迈克擦澡。当迈克与汉娜发生第二次争吵后,汉娜决定给迈克擦澡,从头到脚,一丝不苟。这一系列的动作的来塑造汉娜是一个愿意从事简单工作,不愿意多想且一意孤行的人,此时的迈克对她而言似乎是一台机器,她是认真的维护这台机器,侧面反映出汉娜的麻木。B.汉娜接到升职通告。这是影片中众多悬念之一,且是一个为下文做铺垫的情节。当汉娜的上司告知汉娜工作多年没有出错,觉得让她进办公室工作,是她工作中的升职。一般人面对升职肯定是无比的开心,而汉娜流露复杂的表情,丝毫没有升职的开心。工作多年没有出错,表明汉娜从事简单的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是认真、负责的,而她复杂担忧的表情则告诉我们她不愿升职,表明汉娜内心是有隐私,这个时候作为观众是无法理解的。

③通过人物内心的情感纠结来塑造已是法学院实习生的迈克,设置的情节冲突为:

A.迈克见到消失8年的汉娜。迈克是低头不敢相信那个人就是汉娜,内心情绪是复杂的,有激动、欣喜、埋怨、痛恨,在迈克的眼神和神情中得到很好的体现。B.迈克明白汉娜是纳粹的帮凶。做法法学院的实习生,迈克如果不认识汉娜,他对纳粹帮凶的态度也许会和其他同学一样。但是他认识汉娜,所以他一方面痛恨汉娜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尝试去理解汉娜,所以这时他的内心是纠结矛盾的。影片通过他猛烈的吸烟、离开法庭、与导师的谈话等来塑造此时迈克痛苦的内心形象。C.迈克在汉娜判刑前约见她,最终返身折回。当迈克汉娜不愿意接受笔迹比对,他联想到汉娜从来不看他带的书只听他朗读,出去旅行不只点菜而是要迈克点等相处的细节,他突然发现汉娜内心隐藏的一个秘密——文盲。而汉娜宁愿接受终身监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文盲的事实。他想和汉娜去谈谈,希望能帮助她承认是文盲的事实,可就在见面的前一刻,迈克决定返回,不约见汉娜。这一个举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相当的经典,它很细腻的刻画出迈克内心世界:他尊重汉娜以自由来换取尊严的秘密的决定,同时他也是为自己与汉娜之间的私情保密。尽管内心是痛苦的,一来痛恨汉娜,二来痛恨自己,但是他还是决定保守秘密,算是间接地把汉娜送进了监狱。

④通过人物语言和神情的细腻刻画来塑造身为纳粹帮凶罪人的汉娜,设置的剧情冲突为:

“我的任务就是看住她们,不能让她们逃跑。”“如果你是我,你会怎样选择?”。A.法庭审判时汉娜的无力辩解。当汉娜面对法官的盘问时,她丝毫没有否认自己做过的事。因为在她看来那些罪行是她当时作为看守应该做的事,她不觉得是有罪的,如果没尽责才是最大的罪过。由此可见,汉娜对生命的愚昧、道德和法律的无知,也侧面反映她人性中麻木不仁的一面。所以,这一段语言对人物的塑造是相当的经典,既让人感到悲哀也让人深思。B.被判终身监禁的汉娜满脸无知和麻木的神情。由于汉娜是文盲,对法律和判刑根本是处于无知的状态,即使她默认不属于自己的罪行,她依然不知道自己将面临怎样的判刑。所以当她被宣判终身监禁时,影片对于她脸上没有过多的表情的刻画很细腻,作为观众我们几乎看不到其他的神情,有的只是麻木和不解,也许她觉得不用在面临工作的选择,在监狱里度过余生不失为最好的归宿。

⑤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手法细致又深刻地塑造迈克和汉娜监狱会面,设置的剧情冲突为:

A.迈克与汉娜的眼神交汇。当迈克与汉娜在监狱食堂的会面时,这算是这部电影中最为经典的一幕,任何一个举动都值得回味。当两人眼神接触时,汉娜眼中更多的是欣喜、期待,而迈克眼中更多的是一种善意的回避。B.迈克与汉娜握手。当汉娜主动把手伸过去去握迈克,迈克犹豫一下,然后伸过去象征礼仪式的握了下就缩回来。C.迈克与汉娜的对话。迈克与汉娜聊了婚姻和汉娜的罪行往事,可迈克的语气一直带有审问的意味,让汉娜心里很不自然。这三者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汉娜对迈克是充满期待的,她甚至以为自己还能和迈克延续旧情。从她的神态、语气、动作里都深深流露出对迈克依恋,从最初的期待到最后的失落,演员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塑造真是特别到位,让人看了心痛。而迈克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和汉娜再续前情,所以她对汉娜的帮助只是出于对朋友的帮助,因为汉娜身边没有其他人。同时迈克对汉娜当初的罪行甚至是耿耿于怀,眼神和表情都已经说明了一切。

所以影片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对人物塑造是比较成功的,不管是年少无知、向往爱情的少年迈克还是享受被爱的神秘女郎汉娜;不管是爱恨交织、自尊自知的法学院实习生迈克还是愚昧无知、以自由换取自尊秘密的中年汉娜;不管是歉疚后悔、自我救赎的中年迈克还是老年渴望被爱、自知罪行的汉娜,影片中人物阶段性的塑造很立体、很丰满,让观众能直观的感受到人物的形象和内心世界,这种塑造手法值得欣赏。

灵魂启迪:男主女主不同意义的内心孤独、迈克汉娜各自保守的秘密带来的耻辱与自尊、迈克汉娜用各自的行径进行自我救赎是影片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展现。

《朗读者》绝对不是一部简单的爱情文艺片,观影后,我们内心是有所体悟的。影片所展示人物看似杂而多,其实男主与女主是孤独的,他们为了各自内心羞于向他人坦诚的的隐私和秘密,不停地在做挽留面子和自尊的举动,最终在审判服刑后男主与女主的谈话中,两人都得到自己内心的救赎,是一个秘密的结束和另一个秘密的坦诚。

①内心孤独:男主的孤独是羞于向他人坦述自己与汉娜之间的畸形之恋,是精神世界的苦闷孤独。而女主的孤独是文盲造成内心无知无畏的孤独,是不可调和的一种本性孤独。

男主是15岁与36岁的汉娜发生忘年恋,这是迈克内心最大的秘密,旁人无法得知,迈克也不能向他人倾诉。这段恋情的喜悦和悲伤都只能自己承受,开心时他可以逃课去和汉娜见面亲密为她朗读,伤心时他只能默默承受直到得到汉娜的温情。这种情感隐私给少年迈克的情感造成了极大的创伤,一直影响到他以后的感情生活。而这个秘密一直埋藏在他内心,谁都无法理解迈克的感情为什么是一团糟糕。直到他为完成汉娜的遗愿而第一次在他人——玛瑟女士面前袒露这段不为人知的情感。这就是一种只能自己知道而不能被别人分享的痛,这种精神世界的孤独无疑是受折磨的,这也就刚好印证了男主自己说的那句话“我对任何人都不坦率”。

女主由于是文盲,她对任何事情的判断都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上,无法最事情做出最合理合法的判断。就好比,我们的世界是一片大海,她的世界是一条小溪,小溪永远无法理解大海的宽广。这种原发性的本性孤独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唯一能改变的是不断的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改变这种本性孤独。正是因为这种原发性的本性孤独,让汉娜不敢从事需要文化的工作,她只能从事不需要文化的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比如她之前在西门子工作,由于有晋升机会,她害怕,在听说党卫军在招聘看守人员,她就立马去了,丝毫没考虑这份工作的性质。因为在她看来,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她不在乎它的性质。一如她在回答法官的提问时,她是如实回答,没有趋利避害,因为在她的世界观里,自己只是从事了这份工作,而不是说这份工作是违法的。这是多么的愚昧无知的孤独呀,让人深思。

所以说,影片刻画男主女主不同的孤独感采用的手法是不一样的,男主侧重内心精神世界的孤独,通过情感的隐藏来体现。女主的孤独则是本性的孤独,由于文盲所造成的,它更多是通过女主的言行举止来表现的。

②耻辱与自尊:男主的耻辱来自少年时羞于坦白的畸形恋情,为了自尊而隐藏;女主的耻辱是因为她是文盲而引发的,为了自尊而不断牺牲各种机会直至自由。

15岁与16岁间隔21岁,这样的情感的确让人难以接受,而且汉娜没有给迈克留下任何字句就走了,这样的情感无疑深深伤透了迈克。迈克无人诉说出于自尊也不能诉说,只有隐藏起来,在迈克看来这份情感就是自己人生路上的一份耻辱。谁会愿意把自己内心的耻辱公之于众呢,所以他只有不断的隐藏,让自己变得封闭。在得知汉娜是文盲而放弃申诉时,他和导师说过他有一个有利于被告减刑的证据,导师说要他说出去,让历史去审判。他也决定去找汉娜,让她放弃内心的秘密,而让自己减刑。可在会面的前一刻,迈克退缩了,不知道是何缘故。但是至少有一点是他也不愿意把自己和汉娜的情感公布出来,而且还是在自己15岁发生的事情,而且汉娜还是一名纳粹帮凶。他没有这么大的勇气把这种羞耻告诉大家,为了自己内心的自尊他临时又放弃了见面。

汉娜如果承认自己是文盲,那她最多是和其他五名看守一样,被判四年半的徒刑。汉娜宁愿接受自己失去自由的判刑也不愿意把自己不识字的文盲实际情况告知法官。在她眼里,失去自由只是自己个人的事,不会让他人对自己另眼相看。而成人自己是文盲则是一种羞耻的事,因为她表现出爱听他人朗读似乎是在告知他人,她是有文化的人。所以,她为了自己虚伪的面子和苍白的自尊,又一次隐藏了自己是文盲的事实。也许在监狱里,谁都不会在乎自己是否有文化,也许监狱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所以汉娜选择放弃人身自由,选择隐藏秘密。

男主的羞耻是情感上引发的,而女主的羞耻是知识上引发的,尽管源头不一样,但是对男主和女主都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男主隐藏了40年,做了40年的为自尊而不断放弃情感选择走上自我封闭的孤独人。女主隐藏了一辈子,最终为了自尊和秘密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汉娜用自己学会识字后看的书作为自杀的工作,颇具象征意义

③自我救赎:迈克在经过多年的平静和反思之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愧疚,他用朗读为自己赎罪;汉娜在学会识字、读书后,她才想明白自己当年的罪行意味着什么,她用死亡为自己救赎。

救赎也是西方文学的一个特点,因为“原罪”的出现,所以每个人都会有“救赎”一说。在影片中迈克在经历混乱情感生活后,他明白是当年与汉娜的情感影响了自己,所以他内心醒悟,这么多年自己从未去探视过汉娜,于情感上来说,他觉得愧疚。所以他用自己的朗诵为自己的行径赎罪,因为汉娜不识字喜欢听人朗诵,他疯狂地寄朗诵的磁带给汉娜。一来是安慰汉娜,二来是宽恕自己的罪行。其实他的救赎只是对自己而言,减轻自己的内疚之情,对于汉娜而言反而是导致她死亡的直接原因,因为迈克只宽恕了自己而没有宽恕汉娜。

汉娜通过迈克的磁带学会识字、朗读,看了不少的书,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她通过学习知识,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她自己说:在审判前她从来没考虑过之前犯下的罪行。而学习后她肯定是反思了自己当年的错误行为,而此时此刻的她已经无力为当年犯下的罪买单。她省吃俭用,节约7000多马克,在遗嘱里说是要交给当年的受害者中的幸存者——玛瑟女士。由于在迈克那里看不到爱的希望,所以再考虑到自己之前的罪行,她毅然选择了自尽。这样不仅是对自己情感的一个交代,更是对自己当年罪行的一个救赎,用生命救赎。

救赎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它意味着救赎的人是犯下过错的,但是能主动救赎又表明人内心的觉醒和成长。迈克的救赎换来自我的坦诚,他不需要再做一个隐藏秘密的孤独人。汉娜的救赎换来良心上的安慰,尽管生命不在了,但是被害者能平等看待她,因为汉娜在这场屠杀中既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


结语:

本文从物品隐喻、人物塑造、灵魂启迪三个方面深度剖析了影片独特的艺术魅力。一件物品能表达人物内心世界,内心世界外化成言行举止能让我们剖析出人物精神世界状态,环环相扣。

汉娜以自由为代价掩盖耻辱换取自尊,迈克以孤独为代价掩盖耻辱换取自尊,两人的结局截然不同,可以说是悲剧也可以说是喜剧。一个人的死亡换取了另一个人的坦诚,汉娜的死亡换取了迈克的重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