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烛龙身份还有反转,《风起陇西》郭淮的终极杀招,其实是反间计

2023-11-05 12:06 作者:岑岑 围观:

24集的《风起陇西》,第16集便解密了故事埋下的最大谜题:“烛龙”是谁?

一代烛龙是魏谍高堂秉。

他潜伏司闻曹多年,与荀诩是好友,却一手策划了篡改街亭案情报一案,导致诸葛亮北伐失败,直到陈恭回蜀才“揭穿”他的真实身份。

二代烛龙是双面间谍陈恭。

他原本是蜀谍,父亲受冯膺“出卖”给曹魏的情报牵连牺牲,因此被郭淮策反成为一枚暗棋,高堂秉的暴露便是为陈恭打入司闻曹高层铺路。

最神秘的间谍身份在剧情刚走至三分之二时便完全解密,难道接下来就纯粹是看双面间谍陈恭如何在蜀汉搅动风云,坑死妻子后再坑大舅子吗?

剧情没有那么简单,精彩的谍战永远不会提前破梗,陈恭身份过早揭秘,恰巧透露了一个信息,人物行为目的还会反转,多方的布局并没有那么简单。

陈恭到底帮哪一方?

作为故事第一男主,陈恭到底是归蜀汉还是曹魏一方,对后续剧情发展至关重要,烛龙身份揭秘之前,他看起来一心向蜀,对光复汉室抱有一腔赤诚。

与魏谍柳莹接头之后,许多观众都因他的身份反转感到头皮发麻,既没想到他与好友荀诩、妻子翟悦身份对立,也没想到他才是曹魏最大杀招。

但仔细捋剧情,你会发现陈恭最终的阵营归属,仍旧会是蜀汉。

一方面,编剧给角色行为留有余地,直到当下剧情,陈恭并没有做过任何对蜀汉不利的事情,甚至,还让陈恭间接给蜀汉清除了很多障碍。

郭淮目前只给陈恭下达过两个命令。

第一个命令是让陈恭老实按魏谍任务潜伏在天水,当作没有被策反一样继续提供情报,多年来他为蜀汉立的功劳都是实打实的。

唯一一次街亭情报失手,并不是陈恭主观行为,他以白帝身份提供给冯膺的情报的确是真实的,因为郭准当时还没有唤醒这枚暗棋。

但郭准也没有放任白帝窃取曹魏机密,他提前安排高堂秉破解了白帝密码,只待关键时刻出手,动手篡改街亭情报的便是一代烛龙高堂秉所为。

第二个命令是让陈恭回归蜀地,助他开展自己的复仇计划,为了让陈恭赢得信任,郭准牺牲了糜冲、五仙道、一代烛龙高秉堂,付出相当惨烈。

曹魏的付出之于蜀汉却是实打实的好处,所以,陈恭虽然属性复杂,但在他真正进行复仇收网之前,之于蜀汉只有功,没有过。

这便为人物的身份再一次反转埋下了伏笔,既然尚未真正伤害过自己的阵营,为何不能将计就计,看似被郭准策反,实则仍旧为蜀汉谋利呢。

与他而言,帮蜀要比帮魏理由多太多了,魏方的筹码是冯膺害死了陈恭的父亲,但蜀方筹码却是陈恭的初心、挚友、家人与师长。

即使陈恭真的想除掉冯膺,以他的能力与格局,也完全没必要以背叛自己的阵营来除掉一个蛀虫,将计就计成为双面间谍,更符合谍战高手的设定。

郭淮真正的布局是什么?

越临近大结局,剧情关于陈恭最后归属的提示便越多,曹魏方面,便有郭准要求陈恭杀掉大舅子荀诩,以防止他受对方影响出现变数。

好兄弟反目成仇,是非常考验人性的事情,显然,郭淮与陈恭的联盟并不牢固,他深知陈恭内心更偏向蜀汉,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

这位老谋深算的狐狸,付出那么大的代价送一个自己无法控制的暗棋回归他的大本营,是不是风险有点太大了?这个计划,变数实在太多。

可能改变陈恭复仇执念的,除了好兄弟荀诩的感情与信任,还有他对蜀汉的初心,甚至,连他仇恨冯膺的理由,都很容易被当事人推翻。

他仇恨冯膺,是因为郭淮给出双方联络信息证明冯膺是个商人,为了个人利益出卖自己人,导致陈父的死亡,但站在冯膺视角,又存在合理的解释。

与郭淮互通情报,恰恰是他以“商人”为皮误导对方,当年导致陈父死亡的情报,原本便是诸葛亮的围魏救赵之计,只是在执行中出现不可控的牺牲。

与冯膺相互剖白之后,陈恭明显出现了动摇,这种动摇,难道郭淮没有准备吗?

七话认为,郭淮的计划中预料过陈恭会再次叛回蜀汉,这很有可能也是他计划中的一环,他送陈恭回蜀,目的不在让陈恭复仇,而是玩一出反间计。

如果陈恭老实听话复仇,曹魏得利,郭淮明面上的计划稳嬴;如果陈恭再出二心,那么他要面临的,是如何说服好友同僚重新相信自己,进入内耗。

简单来说,当郭淮将陈恭以新任烛龙身份送回蜀汉时,就已经成了加剧对方内耗的一手好棋,无论陈恭最终会不会复仇,他的作用都能发挥出来。

陈恭、荀诩如何破局?

弄清了郭淮的反间计,主角团破局方式就很值得推敲,也是故事尾声最精彩的看点所在,对于这个结局,冯膺的身份性质非常关键。

如果冯膺心不在蜀,那么即使蜀汉是最终的赢家,曹魏的内耗战术都会成功,他目前的计划是借李严不满诸葛亮的心态给后者北伐拖后腿。

这个计划成功了,诸葛亮北伐只能黯然收尾,失败了,锅也全要李严去背,两位托孤重臣必有一伤,对于蜀汉的敌人来说,都是好事。

如果冯膺一心向蜀,那么他设计李严谋逆便很有可能是在替诸葛亮扫平障碍,以自己为先锋忽悠李严入圈套,然后再借陈恭、荀诩之手反将李严一局。

这也与他坚持的谍者责任匹配上了,如此一来,冯膺正好也可以用自我牺牲向陈恭证明家国面前无个人,引导陈恭由个人仇恨向维护大义转变。

在蜀汉阵营里,诸葛亮和冯膺是两个非常不同又目的似乎很一致的人,他们一致地点在于都一心光复汉室,不同的点在于诸葛亮此时侧重道,冯膺重术。

诸葛亮与李严主张不合,是北伐策略屡屡碰墙的关键,但他并不想把李严拉下马,而是努力寻求一致,爱惜每一位有能力的将领,所以一忍再忍。

但玩透了谍战的冯膺擅长术,“谍者,诡道也”,按他的谋略,处理这些问题最高效的方法是除掉李严,让诸葛亮的谋略方针再也没了阻挠,中断内耗伤害。

如果是这个结局,刚好也能与历史走向吻合,历史上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确因为李严负责的粮草拖了后腿,只好半途退兵,李严也因此获罪成平民。

后续诸葛亮的北伐计划便迎来了非常顺利的阶段,一度打得郭淮连连败退,木牛流马等武器发明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挺适合做戏剧化反转。

不过,戏剧有一切可能,也不排除《风起陇西》可能安排了诸葛亮做蜀汉最大弈者的情况,毕竟,内部会议上诸葛亮已经意识到李严太拖自己的后腿,他想用计,驾轻就熟。

无论哪一种走向,最终之战都很值得期待,陈恭身份能否反转反转再反转,老实人荀诩能否低谷反杀,冯膺与郭准隔空博弈谁是赢家,且待结局来揭开吧。

相关文章